强化传热原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强化传热原理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化 传热 原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一、强化传热的意义 换热设备作为一种不同介质间热量交换的通用工艺设备,广泛地应用于能源、石油、化工、建筑、冶金、轻工等部门。据统计,在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40%左右1,至于热力发电厂中的蒸发器、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凝汽器、高低压加热器等无一不是换热器。随着生产规模和能量消耗的日益增加,制造功率大、体积小、流动阻力低、高效紧凑的换热器将具有重要意义,而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l强化传热被誉为“第二代传热技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改善传热性能的先进科学技术。四十多年来,强化传热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国内外众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
2、生产部门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迄今为止,单就工程意义重大的对流换热方面就每年发表了近千篇以上的论文和报告,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工业的所有部门。大批强化传热研究成果投入商品化运营,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l1、 减小传热面积,减小体积和重量l2、 提高已有换热设备的换热能力l3、 减小流动阻力,减少动力消耗l4、 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l采用强化传热的技术须考虑问题:l(1)尺寸、总阻力、换热能力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一般为二项固定,另一项最优。l(2)制造工艺、安全、运行等问题。.l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l导热l对流换热l辐射换热 .l由传热方程式可知,l
3、QK FT l强化传热可从三种途径来实现,即提高传热系数,增加换热面积和增大平均传热温差。 .l增加平均传热温差的方法有两种 l(1)冷热流体的进口和出口温度一定时,利用不同的换热面布置来改变平均传热温差。l(2)扩大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差别以增大平均传热温差 l受工艺条件限制,其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l(1)采用小直径管子 l(2)采用各种肋片管、螺纹管等扩展表面换热面 (肋片应加在换热器传热较差一侧,这在含有气体介质传热过程大量采用,并且取得很好的强化传热效果 )l(3)采用板式和板肋式等新型紧凑式换热器.l 一般采用扩展表面后,不仅增加换热面积,也同时提高了传热系数,但同时也会带来流动阻
4、力的增加。采用扩展表面有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l原理l(1)减薄温度边界层l(2)增加边界层内的扰动l强化对流换热的新概念,既流线和等温线的夹角可以强化传热。 .l 强化单相介质对流换热(1)采用提高工质流速(2)使流体横向冲刷管束,消除流体流动时出现的旋涡死滞区(2)增加流体的扰动和混合、破坏流体边界层或层流底层的发展、改变换热面表面状况等。例如采用粗糙表面(螺纹管、螺旋槽管、波形板 ),扩展表面 (翅片管、内肋管 ),旋涡发生器 (扭带、螺旋线圈、导流叶片 )l 强化有相变的沸腾传热过程增加换热面上的汽化核心及生成汽泡的频率 。例如采用高效多孔换热表面可以将沸腾换热系数提高近十倍 (
5、表面渗层、表面喷涂、表面滚花 、开槽表面 )l 强化有相变的凝结传热过程实现珠状凝结(表面镀层)减薄凝结液膜厚度 (内肋管,外肋管,扭带、螺旋线圈等) .l按强化手段分类,传热强化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 l(1)主动式(需要外部能量消耗 ),可分为换热面振动、流体振动、电场作用、注入或吸出、冲击射流等 l(2)被动式(不需要外部能量 ),主要有处理表面、粗糙表面、扩展表面、旋涡发生器,利用表面张力的结构和在流体中加添加剂等 .l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三种类型:l相同的换热面积和泵功时,强化管与光管的换热量之比;l相同的换热量和泵功时,强化管与光管的换热面积之比;l相同的换热量和换热面积时,强化管
6、与光管的泵功之比。.l上述三种工作效应对比未考虑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后管子等价格的增加和运行费用的变化如已知管子成本费、换热器运行费等,则可用经济核算的方法进行评价l例如采用每台换热器全年的费用 .l理论分析求解 经典方法,求解微分方程组及定解条件,只能解决简单问题l数值求解 利用数值分析和计算机,可解决较复杂问题,近些年发展迅速,但紊流模型不够完善。l实验求解 传统方法,可解决复杂问题,可分为直接实验和模型实验。实验范围和结果适用条件受限.l1、对流换热的理对流换热的理论基础论基础 l(1)边界层概念l速度边界层厚度和温度边界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流体普朗特数Pr的数值。当Pr1时,;当Pr1
7、时,.l(2)流体流过平壁 .湍流边界层一般被划分为三层.l(3)管内流体流动 .l(4)横向绕流圆管 .l(5)横向绕流管束 l顺列和叉列 l .l一、单相流体管内对流换热概述 l影响因素影响因素:l自然对流、强制对流l层流、紊流、过度区域(流动雷诺数)l入口段、稳定段.管内换热强化的方法管内换热强化的方法l原则上分两大类:l第一类为增加管子内侧的换热面积;l第二类是使管内换热系数提高。l但很多强化传热的方法,既增加了管内的换热面积,又提高了管内的换热系数。 .l常见的管内翅片有纵向翅片和螺旋翅片两种 l管内翅片强化传热的原因:管内翅片强化传热的原因:l增加了内侧的换热面积;l管内翅片把管子
8、分成许多当量直径较小的流体通道;l翅片的合理组合,可在管子中心和翅片空间形成有利于换热的二次流;l对螺旋翅片,可使流体产生旋转,改变管内的流动工况,使换热明显提高。.l强化换热的特点:l管内翅片对管内层流和紊流均能起到强化作用;l肋片系数越大,强化传热效应均增加;l螺旋翅片的强化效果要好于直肋片;l内翅片管的强化传热效应随Re的增加而减弱;l将肋片开槽,做成分段翅片、弯曲翅片等可进一步强化翅片的传热。.l使用场合:l内翅片管主要适用于管内对流换热系数相对较小,流体流动雷诺数较小时的场合,它不适合于流体易阻塞,易结垢的场合。l另外内翅片管的制造较困难,肋片系数也不会太高。.l此类强化传热管主要有
9、:管内环状粗糙物;管内横肋管;管内螺旋肋管;滚压横槽管;滚压螺旋槽管等。 .l强化传热原理l用粗糙元来破坏湍流时粘性底层。同时也增加了边界层的不稳定性。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粗糙化表面能比光滑表面在较小的雷诺数下,发生层流向湍流的转变。表面粗糙元不断分离和再附来达到破坏近壁区层流底层的目的。.l强化传热的特点:l这对于Pr1的流体尤为重要,因为随着Pr的增加,换热热阻更加集中在靠近壁面之处。这样,很小的粗糙度可大大减小热阻,但造成的滞后涡流区很小,不会使流动阻力增加很多。l表面粗糙管的粗糙表面的特征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是强化传热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二维粗糙物的相对高度不能太大,这是因为太高分离区
10、涡流上边界所产生的湍流脉动要经过较长距离才抵达壁面附近,反而减少了传递给壁面流体层的附加湍流脉动。最佳值可根据具体粗糙物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由热力性能分析确定。另一个重要参数是相对节距,可用粗糙物间距与高度之比来表示,综合现有资料,对于二维粗糙物,D/h10-15较好。 .l强化传热的效果l对于管内横肋管,有的研究发现:在热力性能较好的结构参数下,相同功耗,换热量比光管提高40%50%;l对于滚压横槽管,在相同功耗下,换热量提高25%左右;l对于螺旋槽管,在湍流工况下,螺旋槽管的较佳结构参数范围为h/Di0.035-0.045, D/h=11-14,在此参数范围内,换热系数约为光管的倍,而阻力约
11、为光管的46倍;在相同泵功和换热面积条件下,换热量比光管高30%40%左右。 .l常用的强化管内单相流体换热的管内插入物有: 扭带、静态混合器、螺旋线圈、螺旋片及其它插入物(例如,各种旋流发生器)。 .l由于插入物的结构不同,其强化换热的机理和强化的效果也有不同。l1、大多插入物都能使管内流体发生旋转运动。流体发生旋转可使贴近壁面的流体速度增加,增加了流体流动的路径,加强了边界层流体的扰动以及边界层和主流流体的混合,从而使传热过程得以强化。l2、对扭带来说,当扭带与管子紧密装配时,扭带还能起到内翅片强化传热的效应;l3、对静态混合器来说,流体经过不同的扭转元件时,流体被反复不断的分割和正反方向
12、的旋转,使流体得到了均匀的径向混合,减小了流体在径向的温度差和速度,从而强化了传热;l。 .l4、对螺旋线圈和螺旋片来说,它们除了使管内部分流体产生旋转外,还在壁面造成边界层的分离,在分离区产生涡流,起到上述的管内粗糙物的强化传热效果。5、对于在管子入口放置旋流发生器的情况来说,流体产生衰减性旋流。对于短管的换热设备比较有效,其流动阻力要比扭带管的低.l大多数插入物加工容易,成本低,而且便于对现有设备改造,其应用正日益受到重视。l扭带是应用最多的插入物,在层流和湍流区均可使管内换热得到强化,在功耗相同时,换热量比光管提高20%40%左右,由于扭带耗材多,阻力较大(特别是在湍流时),同时也限制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