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基本原理概论资料汇编及配套全套试题和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备考]202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基本原理概论资料汇编及配套全套试题和答案.docx》由用户(haiwei)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考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22 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 基本原理 概论 资料汇编 配套 全套 试题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基本原理概论资料汇编及配套全套试题和答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思考题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两个转变的?1社会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
2、(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组织建立、壮大,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2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界,地质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批说明自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全面、深刻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3思想条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利润、地租、利息、分工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欧文、傅利叶、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尖锐的批判,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理想社会所代替);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梯里叶、基佐用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4思想转变历程:(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
4、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两个转变: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如何发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产生中的作用是什么?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如何阐述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什么?1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探索;(2)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发;(4
5、)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初步的系统阐述。2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产生中的作用【(1)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和基本内容】: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互异化;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2)对唯物史观产生的作用】: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征,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这与以往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把异化分别看做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人改造并使自然人化的活动。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劳动的辩证性,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线。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也创造了人
6、类社会,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各种联系,关系组成了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以劳动作为基础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正好揭示了劳动的社会性,说明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所以,劳动异化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开端。3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1)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地解决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力量的观点;(3)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
7、。(4)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仅提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的思想,还指出了作为先进社会力量的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阐述 (1)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把实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2)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3)把实践看做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5)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与实践性的根本特点。5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8、。实践唯物主义着重实践对世界的改造意义,把人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强调的是自然的“属人”性。实践唯物主义是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着重的是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3)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的理解上,要将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不能将两者割裂。6、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如何全面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
9、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进一步阐述了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实践观点是新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5)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
10、一个阶级赚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哲学的贫困是如何从方法论上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2首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述。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蒲鲁东根本颠倒了经济关系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其次,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生产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第三,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本质的阐述。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从
11、永恒不变的人类理性出发探讨各个时代的经济现象。第四,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的阐述。马克思在揭露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的实质,即矛盾双方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彼此联系,彼此依赖。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1)唯物史观是宣言的基本思想;(2)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阐述;(3)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科学论证;(4)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阐述;(5)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6)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任务;(7)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思想观念;(8)对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9)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
12、党派的态度和政治斗争的策略;(10)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四、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将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中驱赶出来。(2)马克思主义充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3)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了现实的科学,并与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
13、运动的行动指南。五、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是什么?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内容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阶段历程各个阶段的研究内容18431845年巴黎笔记异化劳动、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学说18501853年伦敦笔记第一、对货币、信用和危机问题的研究;第二、对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作了研究;第三、对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及工人阶级的状况、农业问题作了研究;第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经济形态作了研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
14、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作了论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资本的生产过程,包括资本的流通、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工资等;“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同时也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5、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3)商品的拜物教理论,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4)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3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
16、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资本积累的内容:(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是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而激烈的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3)决定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
17、4)资本积累的规律:贫富差距增大,人口的相对过剩。5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五个条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批判。其一,对哥达纲领避开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问题来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只有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才能铲除资本主义这个历史祸害。其二,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只反对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立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因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其三,对拉萨尔主义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等资产阶级的
18、空话及其经济学原则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产品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其四,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章程,将“工人的解放”改为“劳动的解放”,以及粗暴地歪曲宣言,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都看作“反对的一帮”的谬论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其五,对哥达纲领追随拉萨尔主义,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完全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进行了批判。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重申了关于工资的实质的思想,并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就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第三部分,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救世良方,即
19、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指出这是将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第四部分,对哥达纲领中的“自由国家”谬论、庸俗的民主主义政治要求以及为建立“国家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批判,深刻阐述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待普选制与议会民主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观的新说明与新认识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思想是什么?1马克
20、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始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注的根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在不断总结无产阶段斗争运动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加速了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向自觉的政治斗争转变。2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普选制与议会民主制的态度 (1)恩格斯指出,民主制和普选制可以使工人阶级政党更多、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主张,同时也给了工人阶级政党广泛深入群众,宣传自己的观点,揭露资产阶级攻击诽谤,进行革命运动的有利机会。(2)
21、由于工人阶级有成效地利用了普选权,并使它作为自己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发挥了作用,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工人阶级也利用其中的某些东西来对这些结构本身作斗争。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东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观的新说明与新认识 (1)原始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唯物史观论证的深化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原始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由人进行,没有人的自身生产和再生产就不可
22、能延续;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家庭关系的变化,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交错进行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血缘家庭;二是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即亲密的同伴,它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三是对偶家庭;四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人类史上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第三次是手工业与商业分离;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2)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新概述 关于
23、社会历史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异同。在自然界,客观规律是不自觉地盲目起作用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活动全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追求愿望的人而实现的。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社会上层建筑分为两类: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法律等)与观念上层建筑(哲学,宗教等),这两类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3)【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的,但经济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历史过程中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有
24、反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全面论证历史的辩证运动。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5【(1)自然观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劳动则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在劳动中,人们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社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了社会。【(2)科学观】 恩格斯指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科学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