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备考资料.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备考资料.docx》由用户(haiwei)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22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复习资料 汇编 165 辨析 答案 备考 资料
- 资源描述:
-
1、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l 题型单选 每题2分 共16题 占32分多选 每题3分 共 6 题 占18分简答 每题10分 共2题 占20分(答关键句即可,无需解释)论述 每题15分 共1题 占15分(在简答基础上需要解释和总结,写多点)材料分析 每题15分 共1题 占15分(结合材料利用原理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绪论)第一二三四章出大题;五七章不出大题正文题目答案处的()指可写可不写,灵活处理。l 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2、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
3、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论述或简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19世纪40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饱受资本家的剥削;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标志着现代
4、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解放斗争。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综上,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西欧19世纪的产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选择;见上题);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论述)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根源,是它的基本特征,也是它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具有科学性,
5、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其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
6、中实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与辩证法】1、哲学的基本问题(选择);两大类现象、活动总结出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唯物与唯心);思维能否认识世界(可知与不可知)2、物质概念的经
7、典定义及其意义(论述);马克思对物质的概念解释是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了物质的最本质规定,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认识的对象,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人
8、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简答;论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进而有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
9、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唯物论7+辩证法原理4-6;材料分析题】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论述;材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也源于他人的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
10、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很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以及社会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不断进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选择)认识的实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
11、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属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所以又称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将认识过程简单化、凝固化和片面化。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一个实践基础上的由潜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能全面地揭示认识的辩证性质。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
12、的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材分;简答;论述)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深化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是认识过
13、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该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再到认识,认识运动不断重复和无限发展。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过程也是无穷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4、(1)真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与谬误;(选择;论述;材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认
14、为真理“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一致”;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但形式是主观的,通过人
15、的思维表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2)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一是任何真正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无和接近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
16、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绝对的,但真理的相对性的有条件,有范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具有斗争性;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可以相互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矛盾本性,是人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主义:静止的、如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运动
17、的、如散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又具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真理是具体和全面的,是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把握一切方面和一切联系下才能成立,否则真理可能变成谬误。而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表明,真理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
18、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5、真理的检验标准;(论述)如何检验真理的正确与否,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把检验认识的标准放在主观的范围之内,用认识去检验认识,标准不科学。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由于其反映论是消极直观的,不能对实践做出科学解释,因而不能解决真理检验标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
19、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的预想的结果,那么认识便被证实,可称真理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在时间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迁移与结论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而非回答其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选择)内容: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1、两种根
20、本对立的历史观P102+138;(选择;注意唯心和唯物这两种主义贯穿一二三章,可总结下:哲学基本问题、实践、认识、真理、唯心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正是在这样的运
21、动中前进与发展。拓展一题:简答或论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观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内部又有分派,如唯物主义内部分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分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区别:(回答视情况写多还是写少) 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未认识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而唯物主义承认了物质性与实践性 在认识的本质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在真理的认识上,唯物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而唯心主义的真理是主观的。 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上 在
22、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观,而唯心史观坚持英雄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论述,材料分析)此章概念居多考前可以再看看,特别是P102-119以防选择出错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对立的。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
23、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观念物。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论述;材分)(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