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考试题附答案(考前资料).docx

  • 上传人(卖家):haiwei
  • 文档编号:2886371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3.5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考试题附答案(考前资料).docx》由用户(haiwei)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心理学 考前资料 2022 电大 期末 复习 重点 资料 考试题 答案 考前
    资源描述:

    1、2022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考试题附答案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说明: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心理学及其应用一、重点掌握: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的科学。2、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3、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1)构造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以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三种元素构成的。首创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是一种对

    2、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的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代表:冯特。(2)机能心理学: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之为“意识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代表:詹姆士。(3)格式塔心理学:心理或意识并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因为人的心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代表: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4)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

    3、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研究的科学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代表:华生。(5)精神分析心理学:提出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指出梦就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那些处于潜意识水平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代表: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要使个人才能得以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人的

    4、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求。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代表:罗杰斯和马斯洛。(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心理学不只是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内部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4、心理学的功能: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掌握: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访谈法。三、了解: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与学习;动机与情绪;心理特性;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2、心

    5、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分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重点掌握:1、感觉的定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韦伯定律: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概括成一个公式:k=I/I,即差别感觉 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3、感觉适应: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4、视觉后像的概念:当光刺激停止对眼睛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刻消

    6、失,会出现暂短停留的现象。5、知觉的定义及其心理特征: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心理特征:知觉的组织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二、掌握1、刺激与感觉的关系: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对差别刺激的感受力;对持续刺激的感受力。2、知觉现象: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三、了解:1、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肤觉;痛觉。第三章意识与注意一、重点掌握:1、意识的概念及其不同状态: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其中既包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也包括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但是却是能够让人亲身体会到的知觉体验。意识的不同状态:睡

    7、眠;梦;催眠;白日梦。2、催眠的定义: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3、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4、注意的特性和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5、精神分析理论对梦境的产生原因的解释: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二、掌握:1、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的表现:睡眠是一个人日常生活

    8、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它占据了生活的一大部分;睡眠的作用:睡眠能够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2、催眠的特征与理论:(1)角色扮演观点:班诺斯提出。认为催眠只是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一种关系的建立。被催眠者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演员一样。被催眠者是主动与催眠师 配合,从而投入一个全神贯注的忘我境界,但是他们的确相信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在真的演戏。角色扮演理论要求被催眠者必须在动机、情感上完全认同催眠,并且期待催眠的发生。(2)意识功能分离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监督功能的基础上执行功能可

    9、以控制和规范个体的行为,而执行功能也为监督功能提供了观察的行为样本。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催眠的作用就是使得这两种功能脱节,将两者的联系切断,不能彼此给予信息反馈。此时,个体的执行功能正常,完全接受催眠师的指令,但是监督的功能却不能发挥作用。 三、了解:1、睡眠的阶段与睡眠失常:睡眠的阶段:生理节律和睡眠周期;睡眠失常: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日间嗜睡。2、催眠的基本过程:(1)催眠师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让其对自己能够记住的一些情况、当时的各种感受作系统的叙述,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2)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作暗示性测查。(3)催眠

    10、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的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4)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5)当催眠过程结束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重点掌握:1、记忆的定义及其基本过程: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存储、提取。2、记忆的三个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遗忘的进程: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记忆的保存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4、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的长短;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

    11、者的态度。5、增进记忆的方法: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PQ4R方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记忆术(利用组块、关键字法、谐音法、位置法、轨迹法)。6、学习的定义: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7、学习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又称刺激-反应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2)认知学习理论:A、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说:强调知觉的整体性,

    12、认为知觉不是个别感觉简单叠加的结果。代表:苛勒。B、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是罗杰斯。 二、掌握:1、记忆的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2、学习的分类和学习的策略:(1)不同学习水平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2)不同学习性质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3)不同学习结果的分类: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 三、了解:1、记忆的测量:回忆法;再认法;再学习法。第五

    13、章思维一、重点掌握:1、思维的含义: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策略: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策略;启发性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认知方式;定势;功能固着;迁移;知识经验。4、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创造性思维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摆脱传统或固有习惯的限制,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认识心理历程;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原型启发。5、两种常见的影响决策的效应:

    14、框架效应;损失规避。 二、掌握:1、思维的构成及过程:思维的构成:概念(抽象的元素);表象(形象的元素)。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2、思维的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了解:1、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2、决策及决策制定中常用的策略:决策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时,根据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判断,达成最佳选择的心理历程,决策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决策制定中常用的策略:可用性策略;代表性策略。第六章情绪一、重点掌握:1、情绪的含义及其基本成分: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15、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基本成分是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表现。2、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3、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的含义: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情绪,人类的基本情绪主要有快乐、痛苦与悲伤、愤怒、恐惧;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绪的状态及其特点:心境(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5、情绪调节的含义: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16、,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6、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区别:情绪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过程,它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三个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过程。而认知过程是构成情绪过程的一个层面,单纯的认知过程如果不伴随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则不能成为情绪。二、掌握:1、情绪的表达: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为情绪表达。大致可分为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两大类。三、了解:1、经典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沙赫特-辛格理论。2、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情绪调节的过程:选择情境;改造情境;调动注意

    17、;改变认知;调整反应。情绪调节的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3、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积极情绪所伴随的变化对健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会起到破坏作用。第七章动机与行为一、重点掌握:1、动机的定义与功能: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合称为匮乏动机,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动机。3、动机与行为间关系:(1)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受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的共同影响。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需要。(2)作为中

    18、介变量的动机: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本身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只能通过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知他存在怎样的动机。动机实际上是个体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只有当任务特别简单时,动机越强,行为表现会越好。但是当任务难度增加时情况就不同了。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表现。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反而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这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

    19、平,动机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当任务难度为一般程度时,适中的动机水平最好。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5、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亲和动机的含义: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6、工作动机理论:(1)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

    20、为人的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在工作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2)双因素理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意感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

    21、。激励因素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掌握:1、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匮乏动机与成长动机。2、成就动机的测量:投射测验(最常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自评问卷测验。 三、了解:1、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等。 第八章能力差异一、重点掌握:1、能力的概念:是人类顺利实现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2、能力的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

    22、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项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3、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每个维度下面又有几个不同方面。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构成了150个智力因子。4、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了三个部分,即成分、情境和经验。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取成分。情境智力指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

    23、现为由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经验智力体现为在两周截然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新异的或者常规的问题。5、智商的概念: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关系。计算公式为IQ=MA/CA100。6、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的问题:(1)智力是动态过程,不能贴标签;(2)智力有多种成分,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结果的测验可能不恰当;(3)注意智力测验的文化适用性;(4)多因素影响智力测验结果,如健康、环境氛围等。7、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A、一般能力的发展

    24、趋势:从三四岁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一般在18岁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B、不同能力成分的发展趋势: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最开始发展的是知觉能力,到18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基本发展到最高水平。而推理能力要在个体一岁后才开始发展。与先天禀赋相关高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与人的知识文化相关高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2)能力的个体差异:A、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类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其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形

    25、式。B、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稳定发展;早慧;大器晚成。C、能力结构的差异。D、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而总体智商上存在的差异则比较小,甚至可以说没有。主要差异有: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且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后,这种优势被男生所占有,且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8、影响能力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的因素;自身努力。二、掌握:1、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因此,

    26、能力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 三、了解:1、能力的测量:(1)一般能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梅尔美术判断测验。(3)创造力测验。 第九章人格差异一、重点掌握:1、人格的概念与特性: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性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2、人格的构成:认知风格、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3、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物理因素。4、人格

    27、测评方法:测验法、投射法(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情境测验。二、掌握:1、人格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3)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2、人格维度说:艾森克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种人格类型,即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多血

    28、质。 三、了解:1、人格类型说: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模式,如T型人格;对立型模式,如A-B型人格;多元型模式,如阴阳五行说。 第十章社会认知一、重点掌握:1、自我的定义与结构: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的结构有:主我与客我;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镜中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2、刻板印象的定义: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视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3、社会态度的定义:人们对现实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包括人们对

    29、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以及物品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一般意义上人们所指的态度即社会态度。4、偏见的原因及减少偏见的方法:偏见的原因有:群体间的直接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早期经验:社会学习的作用;社会分类:我们-他们效应。减少偏见的方法:接触假说不同群体间人们接触的增多可以提高对相似程度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对原来的偏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修正。但这要求两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是基本平等的,且他们的接触是以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方式进行的;社会干预教育人们打破惯有的印象,抛弃狭隘的偏见观念,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不同的人。5、归因偏差的种类: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自我服务的偏差。6、主我与

    30、客我: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是被主观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二、掌握:1、自我的发展与完善:(1)自我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主要可以分为生理自我(从出生到三岁)、社会自我(从三岁到青春期以前)和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三个阶段。(2)自我完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学习,观察学习和模仿是态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遗传因素父母及时地引导和强化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是符合认知结构平衡的一

    31、个状态。社会态度的转变模式包括四种变量:信息宣传者(谁)、信息源(什么)、说服方式(用什么方式)、信息接收者(对谁)。3、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情景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凯利的三度理论提出了归因取决于区别性、一致性和一贯性三个变量。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描述了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并把它们归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中。 三、了解:1、印象管理的策略:自我美化、他人美化。 第十一章社会行为一、重点掌握: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2、侵犯行为的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32、1)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当人们想要什么东西或想要做的事情遭到阻碍的时候,挫折就产生了。挫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侵犯行为,但这个侵犯行为不一定直接指向挫折源,而是指向替代品。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侵犯行为,很多人受到挫折后只是一个人难过或找人诉苦。有时挫折只是产生愤怒,这是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只有环境中出现“侵犯线索”时 ,侵犯行为才会发生。侵犯线索是与挫折和侵犯行为伴随出现的刺激物,包括人和武器等。(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强化是习得侵犯行为的一种途径。有的时候,侵犯行为会得到正性的奖励。学习侵犯行为的另一个途径是观察。3、

    33、从众的定义与从众发生的原因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从众指的是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从众发生的原因一般有:(1)从动机方面分析:人们从众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正确。这取决于被跟从的人是否掌握正确的信息和对自己独立判断的信心。另一个是希望被人喜爱。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学到与别人友好相处的一个方法,就是遵守别人建立的规则。一般人都不喜欢违背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方式。因为与大多数人对抗会招致排斥、厌恶,以致最终被别人抛弃。而这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2)从群体特征方面分析:群体自身的一致性、群体大小、群体的凝聚力也会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

    34、。(3)从个性、文化差异方面分析:个性、文化差异都会影响从众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那些对于“结构化”和“肯定性”需求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生活在强调“集体合作”的文化中的人们可能更容易从众。此外群体成员的身份对一个人越重要,此人受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越大。例如:一位干渴的游客在沙漠上旅行,看到有人从一口井中取水不碰另一口井水,取水的人是当地人还是同自己一样的游客将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是当地人,那么他们的行为可能是有正确的,因此可能会引起从众行为,。又如:非典时期全国出现抢购中药的现象以及人们对流行事物的追逐,都是从众行为。 4、群体极化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原因: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

    35、决策趋向于极端的现象。发生原因有:社会比较、说服性辩论、文化价值观。5、社会惰化的概念。 二、掌握:1、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2、依从与服从:依从是指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依从也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行为的理由是内在的。服从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是对权威者的服从,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3、优先选择竞争:与合作相比,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4、社会助长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社会助长是指与他人在一起工作能够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发生的原因是他人在场能够增加个体的唤起水平,而唤起能够增强个体做出“优势反应”的可能性。他

    36、人在场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唤起,是因为人们认为在场的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评价。 三、了解:1、爱情:斯腾伯格认为爱情就是个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是爱情的三个要素:亲密、激情、承诺。爱情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成分会发生变化,成分的强度也会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一样了。恋爱关系分为八类(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之爱、伴侣之爱、荒唐之爱、完满之爱)。2、竞争与合作:竞争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使行为的结果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合作是指不同的个体在工作、生活或社会关系中通过相互帮助,协同活动,来实现共同目标、享受合作结果或增进友谊的行为。3、群体思维:决策者们为了统一意见

    37、往往会作出强制性的最终决定。一旦决议形成,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执行,甚至不允许再对其正确性提出任何怀疑。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略)第十三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略)第十四章毕生发展一、重点掌握:1、毕生发展观:巴尔泰斯和沙伊厄等提出,认为人从胚胎到死亡始终是一个前进的发展过程,人的生命是一个连续过程,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受以前发展阶段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阶段。人的发展和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人的身心发展不能脱离某一时代的社会环境。心理的发展是有顺序的,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发展阶段分为产前期、婴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

    38、晚期。2、印刻的概念: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有序但不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婴儿的感知与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特征是理解了客体恒常性)、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对外界事物的符号化功能不断发展,表现出中心化,即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不能同时考虑物体的两个特征)、具体运算阶段(7岁至12岁,能逻辑地思考事物,获得守恒的概念,可依据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排序。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具体性)、形式运

    39、算阶段(12岁至十四五岁,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能对抽象命题进行逻辑思维,开始关心假设的、未来的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开始系统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以细致的方式尝试每一系列的可能性,可将各种命题加以自由组合,进行假设演绎的运算)。(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认为个体一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前习俗水平(7岁以下,对行为的评价主要根据这些行为能否避开惩罚和奖励)、习俗水平(13岁,对行为的评价是以得到别人的好印象为标准的)和后习俗水平(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个体形成并遵从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以避免自我谴责)。4、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依恋;性别角色;同伴交往。 二、掌握:1、成人期的认知发展:(1

    40、)成年早期:在智力结构的各个方面均已基本发展成熟,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智力在性质上表现出一些新的属性。个体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形式逻辑思维上升到了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十分突出。(2)成年中期:智力的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3)成年晚期:认知活动发生了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表现出了智慧收益的增长,即生活某些方面的专长的增长。在生命后期的智力表现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2、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1)青春期体验:自我意识高涨和反抗心理增强。注重自我同一性的探索。(2)社会关系:青少年希望对自己

    41、的生活发挥更大的支配权,他们希望在家庭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同伴在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上开始与父母竞争,同伴成为孩子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青少年通常与父母和同伴谈生活经历的不同方面,相比孩子与同伴之间,父母与子女间有更为相似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大多数重要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在“青少年文化”方面,则征求同伴的意见。 三、了解:1、毕生生理发展:产前期、婴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期。2、成人期的社会性发展:(1)成年早期的适应:职业与工作;婚恋与育子。(2)中年期转变:中年危机;婚姻与空巢。(3)老年期建构:退休;丧偶;死亡。 2022年中央电大心理学备考试题附答

    42、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小题)。1心理学把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称为:( )A认知过程 B能力 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2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为:( )A投射 B反射 C映射 D折射3从众与服从相比:( )A二者都是自愿的 B二者都不是自愿C从众更出于自愿 D服从更出于自愿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 )A1859年 B1869年 C1879年 D1889年5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这一时期被称为:( )A关键期 B. 危机期 C. 好动期 D. 危险期6看到水稻长得不错,断定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这属于:( )

    43、A感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7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派别的是:( ) A机能主义 B. 联想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8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人会做出适应性的生理心理改变,这种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挫折9. 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 )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10人在知觉过程中,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11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 ) A习得 B延

    44、迟 C分化 D消退12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13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的编制者是:( )A卡特尔 B比奈 C推孟 D韦克斯勒1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这种冲突情境属于:( )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15足球比赛时,若己方的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一哄而上作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 )A去个性化现象 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 D 模仿作用16心理学中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时间知觉 D爬行知觉17. 具有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等特征的人属于:(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18某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2岁,其比率智商(IQ)为:( )A125 B120 C110 D100 19下列何种事例不属于学习现象:( )A入乡随俗 B熟能生巧 C察言观色 D喜极而泣20. 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是个常数,这个定律叫:( )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格拉斯曼定律 D. 韦伯费希纳定律2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对被试进行面对面的提问,随时记录被试的回答和反应,这种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考试题附答案(考前资料).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88637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