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方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针灸技术操作方法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技术 操作方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刺法灸法刺法灸法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索引】【索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拔罐法 四、其他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长短规格长短规格号数26272829303132333435毫米0.450.420.380.
2、340.320.300.280.260.230.22粗细规格粗细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寸0.511.522.5345毫米152540506575101251.5寸寸40mm1寸寸25mm3寸寸75mm临床常用针临床常用针(二)针刺练习(二)针刺练习目的: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方法: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2.棉团练针进针、行针、手法、透刺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步骤:短(粗)长(细)针目标: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针具选择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
3、针具选择针具选择合适型号: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常用体位常用体位仰卧位 俯卧位侧卧位 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俯卧位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仰卧位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前侧面)穴位侧卧位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体位选择仰靠坐位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面部、颈前的穴位(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体位选择俯伏坐位俯伏坐位 适宜于头项和背
4、部的腧穴(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体位选择侧伏坐位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部的腧穴(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体位选择(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穴位揣定穴位揣定 选择依据选择依据 中医学、针灸学取穴原则 定位依据定位依据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三)针刺前准备(三)针刺前准备清洁消毒清洁消毒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医生手指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持针法持针法二指持针法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进针法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单手或双手双手进针,临床上
5、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押手”。常用进针方法常用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进针法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进针法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进针法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
6、从捏起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进针法进针法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褶皱部位,如腹部进针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进针法进针法 按腧穴分布部位:保证安全按腧穴分布部位:保证安全 按经脉循行方向:迎随补泻按经脉循行方向:迎随补泻 按病情实际需要:气至病所按病情实际需要:气至病所(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方向针刺的方向 直刺: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斜刺:斜刺:针身与皮
7、肤成45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周围重要脏器、血管、疤痕组织不宜直刺的腧穴; 平刺: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 (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浅浅 刺刺 深深 刺刺年年 龄龄老年、儿童老年、儿童青年、壮年青年、壮年 体体 质质形瘦体弱形瘦体弱形盛体强形盛体强 部部 位位头面、胸背部头面、胸背部四肢、臀腹部四肢、臀腹部 经经 络络络脉、阳经络脉、阳经经脉、阴经经脉、阴经 病病 情情虚证、阳证、表证、新病虚证、阳证、表证、新病实证、阴证、里证、久病实证、阴证、里证、久病 手手 法法补法补法泻法泻法 时时 令令
8、春夏春夏秋冬秋冬 针针 感感感应敏感感应敏感感应迟钝感应迟钝(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行针行针 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刺感应(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种针刺手法。得气得气 医者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鱼头钩饵的反应 患者患者 酸、麻、胀、重、蚁行感、传导感等 基本行针手法: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行针手法: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四)针刺操作(四)针刺
9、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提插法提插法多用于四肢穴位提插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法捻转法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捻转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刮针法刮针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震颤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 得气的意义得气的意义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气至效至,气不至而不治!气至效至,气不至
10、而不治!不得气的原因不得气的原因 取穴不准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经气虚衰 治疗次数过多,穴位迟钝(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行针与得气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补法。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泻法。 疾徐补泻法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平补平泻法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均匀提插捻转提
11、插补泻法提插补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捻转补泻法捻转补泻法 小、慢、轻 大 、快、重补法泻法(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针刺补泻(四)针刺操作(四)针刺操作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 留针: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留针2030min。 出针: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注意清点针数,避免漏针。间 歇 行针指切 夹持舒张 提捏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平补平泻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提插法捻转法刮针法 震颤法(四)针刺操作(四)针
12、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毫针刺法操作总结消毒消毒 间 歇 行针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肢冷、脉微弱;血压下降、不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艾灸,结合现代医学 抢救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晕晕针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手法操作正确 滞滞针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现象
13、 针身弯曲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弯弯针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原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断断针针(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刺伤血管 现象 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处理 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血血肿肿(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现象 出
14、针后酸胀疼痛不适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后遗感后遗感(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 重则呼吸困难,紫绀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刺伤内脏刺伤内脏(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v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v 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v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五)针刺注意事项(五)针刺
15、注意事项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2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哪些区域不宜针刺?(五)针刺注意事项(五)针刺注意事项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3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五)针刺注
16、意事项(五)针刺注意事项 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已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三棱针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放血疗法”。 操作方法: 点刺法 散刺法 刺络法 挑刺法(一)、三棱针法(一)、三棱针法二二、特种针具刺法特种针具刺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 操作方法: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二)、皮肤诊法(二)、皮肤诊法二二、特种针具刺法特种针具刺法65耳针疗法耳针疗法 概述: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
17、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 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及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66外耳廓表面图外耳廓表面图67耳廓表面解剖耳廓表面解剖一、耳轮耳:廓卷曲的游一、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离部分1. 耳轮脚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2. 耳轮尾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至耳垂的部分3. 耳轮结节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4. 对
18、耳轮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 字型的隆起部。包括对耳轮体、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上脚、对耳轮下脚,三部分。68三角窝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凹窝三角形凹窝。耳舟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耳屏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部屏上切迹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对耳屏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部。屏间切迹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轮屏切迹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耳垂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69 耳甲耳甲包括部分耳轮、对耳轮、对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以耳轮为界,分成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 1.耳甲艇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
19、部。 2.耳甲腔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3.外耳门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70耳穴的分布规律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 1.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2.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 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 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 下脚。 4.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耳甲。71 一、耳轮区穴位一、耳轮区穴位 耳轮区有耳轮区有12耳穴。耳穴。 耳轮脚耳轮脚1区区:耳中穴耳中穴 从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 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 等份。 自下而上。2区直肠区直肠 、 3区尿道区尿道、 4区外生殖器区外生殖器。 5区肛门区肛门:对耳轮下脚上缘
20、到对耳轮上脚下缘之间。 耳尖耳尖6、7区交界处区交界处:对耳轮上脚下缘到耳结节上缘之间耳尖端。72耳轮区穴位耳轮区穴位 结节:结节:8区区 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 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 4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 轮:轮:耳轮9区 轮:轮:10区 轮:轮:11区 轮:轮:l 2区耳针疗法73耳轮耳轮12穴区主治穴区主治74耳轮穴区主治耳轮穴区主治75二、耳舟穴区:二、耳舟穴区: 6穴位穴位 将耳舟分成6等分, 从上往下依次为 1区指区指:耳舟的上方 2区腕区腕:指区的下方 风溪风溪: 1、2区交界处 3区肘区肘:腕区的下方 45区区肩肩:肘区的下方 6区锁骨区锁骨:肩区的下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