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实验室安全—火灾、爆炸与防火防爆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876489
  • 上传时间:2022-06-07
  • 格式:PPT
  • 页数:39
  • 大小:234.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实验室安全—火灾、爆炸与防火防爆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实验室 安全 火灾 爆炸 防火 防爆 课件
    资源描述:

    1、实验室安全火灾、爆炸与防火防爆 2.1 燃烧 2.2 火灾与防火 2.3 爆炸与防爆 2.1.1 燃烧的定义 燃烧就是可燃物质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而发光发热的现象。 2.1.2 燃烧应具备的条件 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如汽油、木头、纸张、衣物等。 (2)助燃物 具有较强氧化性能,能与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或助燃剂。如空气、氧气、氯气等。 (3)着火源 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源称为着火源。如明火、电火花、高温热体等。 2.1.3 燃烧的类型 按照燃烧的特

    2、性不同, 燃烧可分为三种类型 : 自燃 闪燃 着火(燃烧) 1自燃和自燃点(1)自燃和自燃点的定义: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的现象称为自燃。引起物质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温度(引燃温度),简称自燃点。(2)自燃的类型,根据促使可燃物质升温的热量的来源的不同,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类: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由于外部加热,温度升高到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白炽灯附近的纸张,因受热温度升至333以上就会自行燃烧。 本身自燃,可燃物质由于本身的化学、物理或生物作用等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到自燃点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本身自燃,简称自燃;引起物质自身发热的

    3、原因有分解热、吸附热、聚合热、发酵热等。由于可燃物质本身自燃不需要外来热源,所以在常温下、甚至在低温下也能发生自燃。能够发生本身自燃的可燃物质比其他可燃物质引起火灾的危险性更大。(3)影响自燃点的因素,物质的自燃点与大气中氧含量的高低、压力的高低、化学组成、有无催化剂、粒度大小、受热时间、气体析出量、分子结构等因素有关。 氧含量的越高、压力的越高、化学组成越接近化学计量、有活性催化剂存在、粒度越小、受热时间越长、气体析出量越大,自燃点越低;有机物的自燃点与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在同系物中,自燃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如甲烷自燃点(540)乙烷自燃点(520)丙烷自燃点(440)丁烷自燃点(405

    4、);对石油产品而言,密度越大,自燃越低,如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腊油、渣油的自燃点依次降低。从自燃点来看,重质油比轻质油的火灾危险性大。 2闪燃和闪点 可燃液体因环境温度缘故,有可燃蒸汽蒸发出来,积存在液面上,液面上少量蒸汽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的燃烧现象(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 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也是危险的警告。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越大。如,石油醚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2845,石油醚比煤油的火灾危险性大得多。 一般来说,沸点越低的可燃液体,闪点越低,越容易引起火灾。对于同系列的可

    5、燃液体,其闪点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高;随沸点的增高而增高;随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不具有加和性,高闪点液体中即使加入少量低闪点液体也会大大降低闪点,增加火灾的危险性。不同型号的油品不准混合使用,若要混合,必须重新测量有关指标。可燃液体按闪点高低,其火灾危险性可分为甲、乙、丙三类四种如下表:3着火(燃烧)与燃点着火:着火是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而能够燃烧,并且火源移去后仍能维持燃烧,持续时间在5s以上的现象。因为可燃物质在某一点引燃以后,该点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足以把邻近的可燃物质的温度提高到燃烧所必须得温度,火焰就将蔓延开来,燃烧就能继续维持下去。燃点: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

    6、为该物质的着火点或燃点。物质的燃点低于该物质的自燃点。不同的可燃物质处在相同火源条件下,燃点低的物质首先着火。燃点越低的物质,火灾的危险性越大。闪点与燃点的差别:闪点与其燃点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是可燃液体在燃烧时,燃烧的不仅是蒸汽,而且还包括液体本身(即液体已达到燃烧温度,可以供给保持急性燃烧的蒸汽),移去火源,能继续维持燃烧。在闪燃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一般石油产品燃点比闪点高15,闪点在100以上的油品的燃点比闪点高出3040。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重要措施之一。 2.1.4燃烧的形式 (气体的燃烧、液体的燃烧、固体的燃烧 )1气体的燃烧 (1)气体的扩散燃烧

    7、 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与周围空气接触,可燃性气体与空气中氧分子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这样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2)可燃气体的混合燃烧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预先混合,然后进行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混合燃烧反应迅速、传播速度快、温度高,具有冲击波效应,常常引起爆炸2液体的燃烧 可燃性液体燃烧时,通常液体本身并没有燃烧,而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这种形式的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3固体的燃烧 可燃性固体物质的燃烧室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由传热、热分解、蒸发、气相化学反应和多相化学反应等组成。一般认为,固体燃烧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1)蒸发燃烧 指类似石蜡的固体物质,受热后先溶化为液体,进一

    8、步受热产生燃料蒸气,再与空气混合燃烧。这种燃烧的速度受燃料的蒸发速度和空气中的氧与燃料蒸气之间的扩散速度控制。 (2)分解燃烧 指木材、纸张的纤维素类物质,受热后分解为挥发组分和固定碳,挥发性组分中可燃气体进行扩散燃烧,而碳则进行表面燃烧。在分解燃烧过程中,需要一定热量和温度,物质的传热速度是影响这种燃烧速度的主要因素。 (3)表面燃烧 指类似木炭、焦炭的固体物质,受热后不经过融化、蒸发、分解等过程,而直接燃烧,这种方式的燃烧速度受燃料表面的扩散速率和化学速度控制。表面燃烧又称为多相燃烧或置换燃烧。固体或不挥发液体,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进行燃烧,这种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2.1.5

    9、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从预热(受热)到着火的历程。 简单可燃性气体在助燃介质中可直接点燃,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燃烧持续下去; 复杂可燃性气体要经过受热、分解才能开始燃烧; 可燃液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产生出足够量的蒸气时才能被点燃; 可燃固体的燃烧需要经过预热、熔化、蒸发、分解等过程才能被点燃。 2.1.6 燃烧的产物和后果 1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是指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燃烧产物包括:燃烧生成的气体、能量、可见烟等。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是指:一氧化碳、氢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 2燃烧的后果 人们希望的、可以控制的燃烧,可以服务于人类,为人民造福。 人们不希望的、不可控制的燃烧,将

    10、会造成火灾或爆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2.2火灾与防火 2.2.1火灾的定义 火灾是失去控制并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燃烧现象,它是一种事故。 火灾是实验室中发生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事故。 2.2.2火灾发生的条件 火灾发生的条件为: 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 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大于燃烧反应必须消耗的热量; 燃烧不可控制。 2.2.3火灾发展的过程阴燃、轰然的概念阴燃 一种只在气固相界面处的燃烧反应,而没有气相火焰的燃烧现象。 特点:a氧化反应速度小、温度低、传播慢;b可以在较低的氧气浓度环境 中传播;c产生较多的烟、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d阴燃蔓延速度随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

    11、一定浓度可转变为有焰燃烧。轰然 室内发生火灾后,第一、第二着火物形成火势足够大引起室内绝大多数可燃物热解、汽化,其浓度达到着火极限形成全室气相火焰的现象。 火灾发生的过程 火灾的的发展一般经历由小到大,由阴燃、起火、蔓延、扩大成灾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酝酿期(初期):有阴燃和冒烟;2)发展期:一般指引燃第二着火物到轰然之间,火苗窜起,火势扩大;3)全盛期:发生轰然到火势衰减之前,全面着火,形成火灾;4)衰灭期:灭火见效或燃尽后,火势衰落、 熄灭。 火灾过程与房间的开口状况密切相关,火灾初期影响不大;火灾发展期,氧气消耗量增大,没有开口供氧不足,限制火势发展,是灭火的好时机。 2

    12、.2.4 火灾危险环境 烟气是火灾的主要产物,它主要由气相燃烧产物、未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粒组成。 烟气的三种危害: 1、高温烟气携带并辐射大量热量;人体皮肤温度约45即有痛感,吸入大于150的高温烟气会引起内部灼伤; 2、烟气中氧含量低,形成缺氧环境;缺氧会导致肌肉活动能力下降,人脑缺氧3分钟就会损坏; 3、烟气中携带一定的有害、有毒和腐蚀性物质。 烟气的流动与蔓延,热烟气由浮力驱动,从火焰区直接上升形成羽流,遇到顶棚限制,改变流向,室内容积有限,随着热烟气的不断产生,将充满室内上层空间,并以一定的速度下降。 烟气下降到人体的高度之前为安全逃生时间。之后人因缺氧中毒会失去逃生能力,导

    13、致伤亡。 225 建筑防火基础知识 一、建筑防火性能一、建筑防火性能 1、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 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 非燃烧材料:不起火,不炭化非燃烧材料:不起火,不炭化 难燃烧材料:难起火,难炭化难燃烧材料:难起火,难炭化 燃烧材料:立即燃烧起火燃烧材料:立即燃烧起火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对任一建筑构件进行标准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构件失去对任一建筑构件进行标准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构件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时止,这段抵抗火的作用时间称为耐火极限,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时止,这段抵抗火的作用时间称为耐火极限,

    14、一般以小时计。一般以小时计。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一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一级: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属于非燃烧体属于非燃烧体 二级:钢结构屋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除吊顶二级:钢结构屋顶,钢筋混凝土柱或砖墙组成的混合结构,除吊顶为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都是非燃烧体为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都是非燃烧体 三级: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除木屋顶和承重构件是燃烧三级:木屋顶和砖墙组成的砖木结构,除木屋顶和承重构件是燃烧体,吊顶与隔墙是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应为非燃烧体体,吊顶与隔墙是难燃烧体外,其余构件应

    15、为非燃烧体 四级:木屋顶和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承重墙、隔墙、楼四级:木屋顶和难燃烧体墙壁组成的可燃结构,承重墙、隔墙、楼板等应为难燃烧体,吊顶和屋顶的承重构件、楼梯可为燃烧体板等应为难燃烧体,吊顶和屋顶的承重构件、楼梯可为燃烧体 3、防火间距、防火间距 三级与三级耐火耐火等级民用建筑之间可采用三级与三级耐火耐火等级民用建筑之间可采用8m的防火间距的防火间距 四级与四级之间可采用四级与四级之间可采用12m的防火间距的防火间距 一般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最小可采用一般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最小可采用6m 二、建筑物火灾蔓延的途径二、建筑物火灾蔓延的途径1 1

    16、、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途径、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途径内墙门:建筑物内某房间起火,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原因大多是房间的门未能把火挡住,走廊内即使没有任何可燃物,从起火房间门口喷出的火焰、高温烟气的扩散,也能把火蔓延到较远的房间。外墙窗口:在全面燃烧阶段,大量高温烟气、火焰喷出窗口,直接通过上面楼层打开的窗户或者烧坏上面楼层的窗玻璃造成火势向上蔓延,还对邻近建筑物构成威胁。楼板上的孔洞和各种竖井管道:竖井或竖向开口部位,如楼梯间、电梯井、垃圾井等,贯穿若干楼层或全部楼层,在发生火灾时,会产生“烟囱效应”,抽拔烟火,造成火势向上蔓延。房间隔墙:隔墙采用可燃材料或采用非燃、难燃材料制作而耐火性很差时,在

    17、高温作用下会被破坏,使火蔓延到相邻房间。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很容易把火焰、高温气体传播出去,造成火势蔓延。穿过房间的金属线会通过热传导方式将热量传到相邻房间,使与管线接触的可燃物起火。闷顶:闷顶内往往没有防火分割墙,空间大,容易造成火灾水平蔓延,并通过闷顶内的孔洞向四周的房间蔓延。 2 2、相邻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相邻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 热辐射: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场的温度高达热辐射: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场的温度高达10001000左右,通过外墙开口部位向外发射很大的辐射热,对左右,通过外墙开口部位向外发射很大的辐射热,对邻近建筑物构成火灾威胁。邻近建筑物构成

    18、火灾威胁。 热对流: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焰、高温烟气从外墙热对流: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火焰、高温烟气从外墙开口部位喷出后向上升腾,在建筑物周围形成强烈的开口部位喷出后向上升腾,在建筑物周围形成强烈的热对流作用,当相邻建筑物相距很近且外墙面附近有热对流作用,当相邻建筑物相距很近且外墙面附近有可燃物时,就会构成火灾威胁。可燃物时,就会构成火灾威胁。 飞火:起火处飞离飘起的正在燃烧的可燃物。飞火能飞火:起火处飞离飘起的正在燃烧的可燃物。飞火能产生新的着火点使火灾蔓延扩大。产生新的着火点使火灾蔓延扩大。 延烧:往往出现在大风条件下的火场。强风作用下,延烧:往往出现在大风条件下的火场。强风作用下,使火焰沿

    19、水平方向偏斜,接触到下风向附近的建筑物,使火焰沿水平方向偏斜,接触到下风向附近的建筑物,引起火灾蔓延。引起火灾蔓延。 2.2.6 火灾种类 根据可燃物质种类及其燃烧特性,火灾种类分为五类: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B类火灾:指可燃液体,如汽油、煤油、乙醇、丙酮等燃烧的火灾。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甲烷、氢气等燃烧的火灾。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钠、镁、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2.2.7 防火基本理论与防火技术 防火:采取措施防止火灾发生。 1防火基本理论 防止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并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这是防火

    20、技术的基本理论,是防火技术措施的根据。 防止火灾发生是避免火灾危害的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 2防火技术措施(1)严格管理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在生产、运输、储存及使用中应严格遵守防火规定; 在生产、运输、储存及使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过程中,应防止可燃气体或液体的泄漏; 将可燃物质远离火源或高温热体,是消除火灾隐患的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 2)降低助燃物的浓度 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15以下时,一般可燃物质将停止燃烧,因此在使用和储存可燃物质时,用中性或惰性气体覆盖其表面使之与空气隔离,可防止其氧化燃烧。(3)消除火源或与火(或热体)可靠隔离 消除火(热)源或将火(热)源与可燃物质隔离,控制可燃物质温

    21、度使之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火灾危险环境下,严紧进行电焊、严紧携带明火、吸烟,严防电气设备和线路产生火花等。(4)选择耐火阻燃材料 在有些情况下,选择耐火阻燃材料,对预防火灾产生是十分简单和有效的。 2.3 爆炸与防爆 2.3.1 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物质瞬间突然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能量(光能、若能、机械能)并伴有巨大声响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极短时间:1/100秒内) 爆炸爆炸 用于开山放炮,修筑铁路、水库;汽用于开山放炮,修筑铁路、水库;汽车内燃机的动力;完成军事任务;车内燃机的动力;完成军事任务; 爆炸失控造成事故,人身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爆炸失控造

    22、成事故,人身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 2.3.2 爆炸的分类按爆炸的性质分三大类: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核爆炸(1)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如温度、压力、体积等变化)引起的爆炸。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及性质均不变化。如,氧气瓶受热升温,引起气体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钢瓶的极限强度时发生的爆炸;这些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2)化学性爆炸是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物质不论是可燃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还是爆炸性物质,它们都是一种相对不稳定体系,在外界一定强度和数量的能量作用下,能够发生高速的放热反应,此反应的自由焓变(G 0)所取负值较大,

    23、所以它能作大量的有用功。这些就是化学性爆炸的热力学本质。 化学性爆炸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发出大量的热量,同时产生具有强大威力的冲击波。例如,1kg梯恩梯(TNT)炸药爆炸只需十万分之几妙,爆炸传播速度约7000m/s,放出热量约42005000kJ,气体产物的温度可高达3000、压力约等于2000MPa,爆炸产生的气体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化学性爆炸可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可燃性混合物爆炸(实验室最常见)。(3)核爆炸。由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或核聚变反应所引起的爆炸。例如原子弹、氢弹等的爆炸,就属于这类爆炸。 2.3.3 爆炸性混合物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汽、薄雾、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氧

    24、气或氧化剂)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3.4爆炸性混合物最小着火能量 爆炸性混合物的引爆需要一定的着火能量,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引起爆炸的最小着火能量,低于最小着火能量,混合物就不会爆炸。最小着火能量越低的物质越容易被引爆。有些物质的最小着火能量很小,如氢气最小着火能量仅为0.019mJ,约相当于一枚钉书钉从1米高处自由落下的能量,二硫化碳的最小着火能量为0.009mJ,约相当于二硫化碳液体从3米高处落到地上的冲击能量,这足以能够将它点燃。 2.3.5 可燃物的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汽、薄雾、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氧气或氧化剂)均匀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浓度达到一定的范

    25、围时,遇明火或一定的引爆能量立即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 形成爆炸性化合物的最低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下限,最高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上限,上、下限之间叫做爆炸浓度范围。 爆炸浓度范围包括:易燃气体、易燃液体蒸汽的爆炸极限 ,可燃性液体的爆炸极限 ,爆炸性粉尘、可燃性粉尘和可燃性纤维的爆炸极限 。 如果可燃性气体、可燃蒸汽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遇到明火既不会爆炸,也不会燃烧;因为当混合物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因可燃物浓度不够,空气过量起冷却作用阻止了燃烧形成; 当可燃性化合物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空气不足,缺省助燃的氧气,火焰不能蔓延;但若一旦由于空气增加,开始燃烧,随之可燃

    26、气体浓度降低,当浓度降低到爆炸范围内时,即发生爆炸。 可燃性化合物浓度处于爆炸上、下限附近时,爆炸产生的压力较小,温度低,爆炸的威力也小。 当可燃性化合物的浓度大致相当于反应当量时,具有最大的爆炸力。 反应当量可根据燃烧反应式计算出来,如,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物的当量浓度为29.5%,乙炔在氧气中的当量浓度为28.5%,这时具有最大的爆炸力。(1) 易燃气体、易燃液体蒸汽的爆炸极限 易燃气体、易燃液体蒸汽的爆炸极限是以其在混合物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V%)来表示的。 (2)可燃性液体的爆炸极限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种是以可燃性液体所形成的可燃蒸汽的爆炸浓度极限表示(V%),有上、下限之分,其定义见

    27、上小节; 二是以可燃性液体的爆炸温度极限()来表示,也有上、下限之分,其定义与爆炸浓度极限相似。 由于液体温度的测量比较容易,用来控制可燃性液体的爆炸极限十分方便。(3)爆炸性粉尘、可燃性粉尘和可燃性纤维的爆炸极限 爆炸性粉尘、可燃性粉尘和可燃性纤维的爆炸极限是以其在单位体积混合物中的质量 (g/m3)来表示的。 粉尘爆炸的特点:1、粉尘混合物爆炸时,燃烧不完全;2、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3、爆炸的感应期较长;可达数十秒,为气体的数十倍;4、点火起始能量大。达10J数量级,为气体的近百倍;5、会产生两种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和爆炸物自身分解毒气;6、粉尘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不是固定的,与分 散度、湿

    28、度、氧气含量等有关;7、粉尘的密度比气体大因此爆炸时能量也大,造成的破坏也大。(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爆炸极限不是一个固定值,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重要影响因素有: 1)温度。环境温度和混合物的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2)压力。压力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变化不大,上限增加较多; 3)含氧量。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同一种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范围大的多。 4)容器直径爆炸性混合物的容器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缩小,爆炸危险降低。 5)其他火源强度、火花能量、电流强度、热表面的大小、火源与混合物接触时间等对爆炸极限均有影响。 2.3.7可燃性混合物

    29、爆炸的过程 1.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可燃性气体(包括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化薄雾)、爆炸性粉尘、可燃性粉尘和纤维等物质,与空气混合后,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连锁反应阶段 爆炸混合物与火源接触,形成连锁反应的活性中心。混合物在一点着火后以活性中心一层一层向外传播,直至全部混合物反应完为止。 3、爆炸完成阶段 爆炸产生的高速扩展的火焰,若遇到障碍,则温度、压力剧增造成灾害性的破坏后果。 2.3.7 爆炸与燃烧的比较爆炸和燃烧有下列异同点: 1爆炸(化学性)与燃烧的本质是相同的,均属物质的氧化反应,都能发光、发热并发出声音。 2爆炸和燃烧都可以用连锁反应理论来解释。 3爆炸

    30、和燃烧的化学反应速度不同。1公斤煤完全燃烧需要10分钟;1公斤煤气与空气混合爆炸,只需0.2秒;爆炸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巨大的冲击波,破坏力大。 4、爆炸比燃烧具有瞬时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发生火灾可以尽快扑救,减少损失;爆炸瞬间完成,一旦发生,损失无可 减免; 5、燃烧和爆炸可以随条件而转化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发生爆炸。如汽油在敞口容器内可以发生燃烧,在闭口容器内可以发生爆炸。有些事故是先爆炸后着火;有些事故是先着火后爆炸; 6、燃烧和爆炸都存在感应期,因为化学反应的活动中心发展到一定数目需要时间,但很短不易被观察;如,甲烷感应期89秒,无烟火药发火

    31、时间23秒,因而可以用于煤矿爆破。 2.3.8 防爆理论与防爆技术1防爆理论 这里所说的防爆指仅防止化学性爆炸,由于化学性爆炸的实质是燃烧,所以防止火灾的理论就是防止爆炸的理论。就是说,防止化学性爆炸,就必须避免燃烧和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和共同作用,这是预防可燃性物质产生化学爆炸的基本理论,也是防止可燃性物质发生化学爆炸的根据。2防爆技术措施防止化学性爆炸的技术措施可有6:(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在生成、运输、储存、实验过程中,应避免可燃性物质的外泄,以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杜绝爆炸性混合物形成的根源。如加强密封等方法。 (2)控制可燃物质的浓度 在不能杜绝可燃物质外泄的情况下,应设

    32、法控制可燃物质的浓度,使其浓度低于爆炸下限。如加强排风等方法。(3)隔绝空气 将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隔绝,是防爆的有效措施。如采用氮气、中性或惰性气体覆盖将易燃易爆物质,使危害物质与空气隔绝。 (4)保持系统正压 保持系统正压,防止空气进入可燃气体中。如氢气管道保持中正压运行,乙炔气瓶使用中不得用尽,应保持最低安全压力,防止空气进入瓶内。 (5)设置气体检测装置 设置气体检测装置,随时自动检测可燃气体的含量,及时自动报警,并及时自动消除危险因素。(6)消除和控制明火、电弧、高温热体和其他能量 控制明火和引爆能量是防止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的重要措施。应严禁明火带入爆炸危险环境,如需使用明火,应采取

    33、严格的安全措施;严格控制可能产生火花的两种物质的相对接触压力和摩擦的速度;防止铁器与其他金属、石材、坚硬的混凝土路面的撞击;在爆炸危险场所,禁止使用铁器工具、穿带钉鞋、装铁门窗,应使用防爆型工具,穿布底鞋,装木门窗。 爆炸危险环境的高温热体,如蒸气管道、炉体等,应尽量避开或可靠隔离。当难以避开时,应保温良好,使表面温度不超过所在介质的闪点及自燃温度的50。 应防止太阳光、灯光、激光等对危险环境的照射,特别应防止太阳光、灯光、激光聚焦后的直射,对光线应采用隔离、防护和避光的措施。 应注意防护雷电火花、静电火花、电气火花、电弧,以及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因过载、短路、接触不良、铁芯发热所产生的高温。2.3.9实验室中危险品一、遇水燃烧物质 遇水发生剧烈反应,高的反应热把反应产物加热燃烧、爆炸。一级遇水燃烧物质:活泼金属(锂、钠、钾、铷、锶、铯、钡)及其氢化物,硫的金属化合物、磷化物和硼烷等。二级遇水燃烧物质:金属钙、锌粉、亚硫酸钠、氢化铝、硼氢化钾等。二、自燃性物质 凡是无需明火作用,由于本身氧化反应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受热升温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物质。三、氧化剂1、无机氧化剂:一级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 二级 亚硝酸钠、亚氯酸钠、氧化银等2、有机氧化剂:有机物的过氧化物或硝酸化合物;四、爆炸性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实验室安全—火灾、爆炸与防火防爆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87648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