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语文复习:王安石分析之文学常识+文言练习+作文素材.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2874608
  • 上传时间:2022-06-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6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复习:王安石分析之文学常识+文言练习+作文素材.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语文 复习 温习 王安 分析 文学 常识 文言 练习 作文 素材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复习:王安石分析之文学常识+文言练习+作文素材文学常识一、作者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简要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

    2、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二、文学成就:文学主张: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他反对西昆派杨亿、

    3、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他所著的在初一课本有收录。散文的特点:1.散文风格雄健简练、奇崛峭拔。2.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文章内容: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

    4、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的诗歌,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

    5、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

    6、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小结: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例题汇总一、阅

    7、读下文,完成第12-16题。(15分)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

    8、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2.本文的作者是_。(1分)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不出,火且尽( )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14.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1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16.第二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

    10、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3分)_参考答案: 12.王安石13.(1)多(2)窈,幽深。(3)将要。(4)或,有的人;咎,责备。14D15.(1)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16.作者作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作用:为第三段议论作铺垫。二、伍子胥庙记王安石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

    11、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后九年,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余与为铭也。1王安石认为“子胥之义”的“义”表现为 (用文中话回答)2.引用孔子之论的作用:一是 二是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伍子胥用吴国兵力打败了楚国而报仇雪恨。B.伍子胥使吴国兴盛因此所建祠庙香火不衰。C.王安石曾经到过建于胥山上的伍子胥庙D.王安石

    12、为新修的伍子胥庙写了一篇铭文。4.上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起句是:5.“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对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答案:赞扬伍子胥之“义”(强调伍子胥之“义”会流传)为下文伍子胥祠之“盛”作伏笔答案:B答案:康定二年答案:伍子胥“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因而祠庙“不徙不绝”,反之,只能是遭遇“废革”。【译文】依我看来,伍子胥从亡命天涯的逃窜生活中发迹起来,凭借一个寄寓在外的客卿身份,最终说服了吴国,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国,抓住了自己的仇人报仇雪恨,从此天下为之大震,这是多么雄壮让人敬仰的功业啊!等到

    13、吴国危机四伏的时候,能够不顾自身的生死安危,冒颜直谏慷慨陈词,这种做法比起那种贪图一时的安逸,苟且自安的人来说,真是天渊之别!孔子曾点评古代的士大夫们,管夷吾、臧武仲之流,如果是一心想往能够对天下有所裨益的人,都不被罢黜。这样那么像伍子胥这样的千秋高义怎么能够少得了呢!康定二年,我从所谓的胥山经过,来到庙前徘徊良久,绕着伍子胥的庙走了一圈又一圈,不禁慨叹:吴国已经烟消云散差不多千年了啊!从那时候到现在,历朝历代的兴亡变革数不胜数,可是只有伍子胥的这个庙宇没有变化没有消失,这种祭祀多么兴盛啊!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当初一己之力将吴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这么简单的原因么?看来,其实是因为伍子胥的气节能够名动

    14、后世天下,而在于吴地,这种影响更加深远,更受到民间的爱戴罢了!康定十一年,乐安的蒋公出任杭州的长官,应杭州的百姓合力请求,把伍子胥的庙宇翻新了一遍,我为此作了这篇铭来记述这件盛事。作文素材“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正史”,还是在民间的小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垢病。但是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

    15、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适用话题】可用于“尽志无悔”“不要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自信”“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深思慎取”“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如:角度一:阐述与“志向”“毅力”“精神”“信念”相关的话题。大千世界,浩浩尘宇,庸碌度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炼、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

    16、点的也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中的差别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角度二:阐述与“认识自我”“个性”“独立思考”等相关的话题。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立志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还需要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王安石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能“随以止”,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然,独立思考是以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条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的。【运用范例】1、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全变得越来越窄,兴

    17、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亲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摘自志当存高远)2、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有微博好友问为何?答:拒绝平庸。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发于心、慑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表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拒绝平庸,是

    18、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评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复习:王安石分析之文学常识+文言练习+作文素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87460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