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试题含答案 2021 2022 学年 山东省 德州市 下学 期中考试 试题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二语文试题20225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何运用理性能力来认识道德,苏格拉底的典型方法是辩证法,亦即亚里士多德视为他的主要贡献的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比如说,他问你什么是美德,你举出正义、节制、勇敢、豪爽等等,他就追问你,你根据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称作美德,迫使你去思考它们的共性,寻求美德本身的定义。为了界定美德,你也许又必须谈到正义,他就嘲笑你仍在用美德的一种来定义整个美德。所有这类讨论几乎都不了了之,结果只是使被问者承认对原以为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知道,但苏格拉底也未
2、能为所讨论的概念下一个满意的定义。从逻辑上说,这很好解释,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关系中被界定,并不存在不涉及其他概念的纯粹概念。但是,苏格拉底似乎相信存在着这样的概念,至少存在着纯粹的至高的善,它是一切美德的终极根源和目标。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真正用意了。他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人心固有向善的倾向,应该把它唤醒,循此倾向去追寻它的源头。然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便会发现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不可能真正到达那个源头。只有神能够认识至高的善,人的理性只能朝那个方向追寻。因此,苏格拉底说: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说是爱智慧的。不过,能够追寻就已经是好事,表明灵魂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爱智慧是潜藏
3、在人的灵魂中的最宝贵特质,哲学的作用就是催生这种特质。这便是苏格拉底以接生婆自居的含义。但哲学家不具备神的智慧,不能提供最后的答案,所以他又说神禁止他生育。苏格拉底所寻求的普遍性定义究竟是观念还是实存,他所说的神究竟是比喻还是实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也无意分得太清。他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即怎样正当地生活。宗教家断言神的绝对存在,哲学家则告诉我们,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摘编自周国平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材料二:70岁的孔子是人间的立法者。更具体
4、地说,孔子是传统习惯、社会规范与是非标准的传承者、提炼者、制定者,他通过春秋的编纂,礼乐诗书的整理,并以招徒讲学等方式,把整套具有规范性的话语体系全面推向社会、推向未来,从而完成了为天地立心、为人间立法的使命。可以想象,当孔子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许就是指:自己心之所想,就是“矩”;把心之所想付诸言行,就是“垂范”;一种“示范性的言行”,不就是一套“静态规矩”的“动态表达”么?谈何“逾矩”?既然如此,对于70岁的孔子来说,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都是正当的,没有“逾矩”的顾虑。这,就是70岁的孔子所享有的自由。孔子作为立法者享有的这种“从心所欲”式的自由,苏格
5、拉底大概是难以体会的。苏格拉底不是某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捍卫者,更无意为当下及未来制定永久性的规范或权威性的标准。大致说来,苏格拉底是一个秉承神意的使者,更具体地说,他是流行观念的质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性智慧的提倡者,酣睡同胞的唤醒者、劝告者、责备者履行这样一些角色,既是神的要求,同时也使苏格拉底经常被置于公众趣味的对立面。譬如,普通公众都偏爱积累钱财、猎取名誉,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舍本逐末,因为德性与智慧更加重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公众的趣味;再譬如,肥大的良种马喜欢懒洋洋地睡大觉,苏格拉底却偏要做一只马虻,一心只想刺激这匹懒马,让它清醒过来,这就难免引起懒马的厌烦甚至愤懑;懒马
6、如果要摆脱马虻的刺激,不受打扰地酣睡,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处死这只讨厌的马虻,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其实就代表了一匹懒马对一只马虻的正常态度,这,就是苏格拉底作为一只马虻的命运。换言之,苏格拉底除了选择死亡,没有别的选择,除非他不再做一只马虻,除非他也与懒马一起酣睡,然而,那还是苏格拉底吗?因此,在苏格拉底与雅典公众的对峙中,苏格拉底要么放弃马虻的神圣职责,要么选择死亡,舍此二途,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就是苏格拉底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他不自由的根源。(摘编自喻中七旬圣贤的境遇: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材料三:(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
7、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 我的好朋友啊,我们一块研究吧。要是你对我所说的话有异议,请提出反驳吧,我会听的。要不,你就别再向我重复那句话,要我违背雅典人的意愿跑掉。我虽然很愿意你把我说服,使我按照你的意思办,却只能说服,不能勉强。现在请你看看我开始这一考察的方式是否令你满意,请你尽可能诚恳地回答我的问题。格 黎 东 我试试看。苏格拉底 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像我们以前曾经多次同意,而且现在刚刚说过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是不是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
8、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是不是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我们要不要这样说?格 黎 东 要。苏格拉底 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格 黎 东 当然不能。苏格拉底 既然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那就连那个人们所相信的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也不行吗?格 黎 东 看来不行。苏格拉底 怎么啦,对人做坏事行不行?格 黎 东 当然不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怎么啦?以坏报坏,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格 黎 东 当然不正当。苏格拉底 因为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格 黎 东 你说得对。苏格拉底 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
9、们做的什么事。(摘编自柏拉图人应当坚持正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格拉底相信存在着作为最高美德的纯粹的善,虽然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B在苏格拉底看来,神是一切智慧的源头,但对神是否真实地存在,他也无法确切地判断。C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与规范,他通过编纂、整理图书和讲学等方式,实现了思想的传播。D苏格拉底对现实的质疑、对德性智慧的追求,导致与公众对立,使他陷入不自由的困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无法解决理论的困境,所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更多地指向生活实践,指向对于生活应有的意义的思考与追寻。B侍坐中,孔子对曾皙所描绘
10、的春日畅游欢愉图景的喟然赞叹,体现了材料二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C人应当坚持正义鲜明地体现了在与世俗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苏格拉底对于“正当地生活”的坚定追求。D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今天,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一项是(3分)( )A苏格拉底在和别人探讨哲学问题时,习惯于采用问答法,即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方相互质疑,重建信念。B苏格拉底认为,定义就是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定义不能靠举例、枚举、比喻,因为本质不是事例、例证。C苏格拉底认为,一切虔诚的事都是正义的,但不能说一切正义的事都是虔诚的,
11、因为虔诚只是正义的一部分。D苏格拉底反对把特殊事例作为定义,主张要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共同本质,从而达到“辞事相称”。4材料二第二段具有怎样的论证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三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价值追求?他的论辩体现了怎样的理性思维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夜访鲁迅故里曹凌云入夜,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尽的兴致独自步出下榻的咸亨酒店,来到鲁迅路,漫步在鲁迅故里。刚过中秋,天空明净,皎洁的月亮高挂在鲁迅故里的上空,我踏着一地的月光,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周家新台门、土谷祠、绍兴鲁
12、迅纪念馆等景点前走过。我曾多次参观、瞻仰过这些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如此夜访却是第一次。馆舍一律大门紧闭,路上也少遇行人,我在静谧中感受鲁迅故里的深沉与丰富。一路走来,月影中的粉墙灰瓦、古木垂萝、小桥流水,给我以感官上的宁静与慰藉,走了一圈,我仍然不想就此回到酒店休息,就在景区入口处的乌篷船游船码头选了一处又低又宽的石栏,坐下来细细光景。码头并不开阔,却停靠着十余只乌篷船,挤挤挨挨;河道是狭窄的,波光在月色灯影下微微闪动。眼前此刻,一切都显得安详。这与白天的鲁迅故里,是截然不同的情景。我这一次来绍兴,是应邀参加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白天主办方安排了“鲁迅故里行”采风。初秋的阳光
13、依然猛烈,天气热如酷夏,“故里行”中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我挤在人流中,戴着旅游景区常见的自动感应讲解耳机,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前行。我想,疫情之下,仍有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是伟大的生命。这个生命孕育在绍兴的水土里,而且,绍兴给予他取之不尽的写作背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地域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呈现出迷人的风貌。他的文学之根、创作之魂,无疑在绍兴;故乡绍兴,也一直藏匿在他厚实的灵魂里。新台门周家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大宅院,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鲁迅就出生在
14、这个殷实的周家。年幼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衣食无愁的日子,继祖母蒋氏给他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保姆长妈妈给他买来绘图本山海经,让他得到最初的文学滋养。十二岁时的鲁迅到绍兴城内的私塾三味书屋去读书,虽然整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他的乐趣还在自家后面的百草园里,或者与母亲一起坐船到离绍兴三十里的安桥头外婆家去看社戏。少年鲁迅的心底,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萌芽。鲁迅十三岁时,家里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做官的祖父周福清被卷入了科场作弊案,鲁迅与弟弟避难在乡下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鲁迅过早地感受了人情冷暖,而面对突然重病的父亲,身为长子的他承担起一些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使他饱尝了生
15、活的艰辛和窘迫。现实残酷,世态炎凉,却磨砺了他的锐气和壮气,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与聪慧的道路。1898年5月,鲁迅怀揣八块银元的路费,辞别了垂泪的母亲,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他开始憬悟人生,感知使命,走向成熟。鲁迅是在绍兴开始文学创作的。风华正茂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时,写出了反映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反响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那是1911年冬天。虽然不久他便离开了绍兴,但故乡的凋敝、人民的疾苦却时刻触动着鲁迅的心,他陆续写出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名篇,字里行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故乡是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四篇取材于绍兴或以绍兴
16、为背景。对故乡的人与事的描写,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故乡的美好让鲁迅的心灵有了安顿之处,故乡的苦难激发了鲁迅潜在的生命张力。在北京,在上海,鲁迅长时间生活在弥天的大黑暗里,他遭到围攻,腹背受敌,甚至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恐怖威胁,他毫不畏惧,坚强不屈,在冷冽的风中始终保持挺立的身姿。他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温和、宽厚、透彻、丰盈,有着一颗柔软之心的人,他热衷扶持青年作家,于后学提携不倦,影响着无数青年人。他以丰沛的精力、火烫的情怀、勇敢的进取、逼人的才华和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眷恋与热爱,对民族和人类命运有着深切关怀,让世人肃然起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号召力,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
17、。鲁迅先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家里人称呼他“大先生”;鲁迅先生的思想、人格、情怀、精神、作品都堪称“大”者,许多人尊称他“大先生”。深刻得“说不尽”的鲁迅,离不开绍兴,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称越州的水乡绍兴,也离不开鲁迅,因为鲁迅,使得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也成为今日中国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化标帜。绍兴,用各种形式纪念鲁迅,推动着鲁迅文化深入民众、走向世界。绍兴的人民懂得,古城的活化与发展,最后发力的还是文化。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润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这一坐,已坐到夜半时分,周边寂静无声,闻无一人,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我也要回酒店
18、休息了,明天还得奔赴去远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疫情下仍有众多游人来鲁迅故里寻访旧迹,静听鲁迅的故事,足见人们对伟大生命的敬重与惋惜。B文章对鲁迅早年生活的介绍,意在写出他的文学之根在故乡绍兴,他厚实的灵魂离不开故乡绍兴的滋养。C文章写鲁迅小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祝福中对鲁镇年终祭祀大典迎接福神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D文章划线语句写出了绍兴让鲁迅的思想成熟而深刻;而作为文化标帜的鲁迅,也让绍兴更加深沉而丰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虚实结合,由夜访鲁迅故里想到故里往事,在现实与联想之间自如地转换,拓宽了文章的
19、叙述空间。B文章把故乡比作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形象地写出了以故乡为题材或背景的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大。C文章语言质朴,将鲁迅的成长、文学创作和斗争经历娓娓道来,在平实的叙述中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思考。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情思浓郁,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的抒情方式一致。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9文章第段写到鲁迅“挺立的身姿”和“柔软之心”,这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
20、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防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栗多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