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1介质的弹性参数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表11介质的弹性参数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介质 弹性 参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而这种规律的 研究又是以地壳中岩石、土壤所具有的弹性和弹性差异为前提的。在研究中,通常把岩、土介质看作是弹性介质。因此,地震波也叫弹性波,下面,先讨论弹性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第一节 弹性理论概述弹性理论概述一、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 1.弹性介质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外力去掉 恢复原状 弹性体: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 弹性形变:其形变称为 如弹簧、橡皮等塑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去掉外力 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塑性体: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 塑性形变:其形变
2、称为. 如橡皮泥 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不同)激发信号波形变“胖”,振幅变小。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 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向同性,简化问题 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2.粘弹
3、性体(介质)粘弹性体(介质) 粘滞性:小外力、长时间 不能恢复原状 粘弹性:既有弹性,又有粘滞性的性质浅震中:接收信号 原因:吸收高频,能量损耗。 显然,岩土既有弹性、又有粘滞性,岩土层就可以称为粘弹性体(介质)。二、应力和应变1应力应力设有一直杆,长L,直径d,横截面积为S受外力F拉长,长变为 L=L+ L,直径变为d=d- d 直杆内部质点之间会产生一个对抗外力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内力。显然,大小和外力相等,方向相反。 正应力: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内力,用 T 表示剪切应力:相切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用表示T SF (1.1) 2应变应变定义:弹性介质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体应变:体
4、积发生变化(膨胀或压缩) VV = (1.2)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伸长(或缩短)量e = LL (1.3) 剪切应变:弹性介质在剪切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当切应力较小时,可用直角的改变量 (也叫偏转角)来度量 e = LL= (1.4) 图1.2 立方体单元受力后的形变(a) 体积压缩 (b) 剪切应变三、弹性模量1弹性模量的定义弹性模量的定义弹性模量也叫弹性参数或弹性系数,它表示了弹性体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弹性体的弹性性质。(1) 杨氏模量 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拉伸模量)。 E = eTLLSF /(1.5)(2) 泊松比()在拉伸形变中,
5、直杆的横切面会减小。反之,在轴向挤压时,横截面将增大。也就是说,在拉伸或压缩形变中,纵向增量 L和横向增量 d的符号总是相反的。 泊松比: 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 LLdd/ (1.6)(3) 体变模量一个体积为V的立方体,在流体静压力P的挤压下所发生体积形变。即每个正截面的压体变模量(压缩模量): 压力P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PK= - (1.7)(4) 切变模量()切变模量(刚性模量):表示了物体切应力与切应变之比= (1.8)对于液体: =0,不产生切应变,只有体积变化。(5) 拉梅常数(、)弹性力学中:受力物体内任意点受力 沿坐标轴分为三个分力,每个分力都会引起纵向和横向沿三
6、个轴的应力与应变。 按照广义虎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于是应有36个弹性系数。对各向同性介质,这些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归结为:两个系数、(合称拉梅系数): 应力与应变方向一致和互相垂直 以上五个弹性参量,由弹性理论可证明,对于各向同性介质,其中任意一个参量,都可以用任意两个其它的参量表示出来,只写出其中一组:)9 . 1 (32)(2)23(KE 以上讨论可知,弹性参数是应力与应变的比例常数,表示介质抵抗形变的能力,其数值愈大,表示该介质愈难以产生形变。 据试验和理论推导,E、都大于零,泊松比()在00.5之间变化。一般岩石的值在0.25左右,极坚硬岩石的值仅为0.05,流体的值为
7、0.5,而软的、没有很好胶结土的值可达0.45。表1.1中列举出一些岩石和介质的弹性参数。 表表1.1介质的弹性参数介质的弹性参数 参数介质杨氏模量E体变模量K切变模量拉梅系数泊松比密度 (N/cm2106)(g/cm2)钢20178110.307.70铝77.52.55.50.352.70玻璃75330.252.55花岗岩7322.50.252.67石灰岩5.53.523.50.200.322.65砂岩4.531.52.50.200.282.45页岩32110.220.402.352. 动弹模和静弹模的关系动弹模和静弹模的关系 对于同一岩、土介质,弹模数值除了与岩性有关外,还与测试的方法不同
8、而异。 静弹模:用静力测试的方法所得弹模,用Es表示; 动弹模:用弹性波(地震或声波测试)测试的方法称为动力法,所得弹模,用Ed表示。 一般:动弹模静弹模 优缺点: 静力法:测得的静弹模值与地基受力条件相似,但现场测试设备笨重,测试时间 长、费用高,因此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测点进行测试,而少数测点难以对整 个场地岩、土介质的力学性质做出总体评价。 动力法:是用地震或声波仪进行测试,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 但是目前工程设计人员一般还是要求给出与地基受力条件近似的静弹模数值,因此往往要把地震或声波测得的动弹模值换算成静弹模值。 四、波动方程若应力体内两相邻质点应力相同,无相对运动,静止平衡
9、状态若二者之间有应力差,产生波动为研究弹性波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传播规律,须建立波的运动方程(波动方程)波动方程: 研究介质中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在弹性理论中,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式为 )11. 1 (0)(0)(0)(222222222twwztvvytuux式中,u,v,w分别为x,y,z方向上的位移,,为拉梅常数,为介质密度zyvxu为体积应变。2222222zyx为拉普拉斯算子。若波动引起介质的形变,只有体积上的变化而无旋转时,那么方程式变为 )12. 1 (0)2(0)2(0)2(222222222twwtvvtuu此方程代表的波称为疏密波,或压
10、缩波。若波动引起介质的形变,只有剪切变形和转动而无体积变化时,则方程变为 )13. 1 (000222222222twwtvvtuu此方程代表的波称为剪切波,或等容波 疏密波与剪切波的波动方程可以写成如下简单的形式 )14. 1 (222222spVtVt式中: 2pV, sV分别代表纵波(疏密波)和横波(剪切波)的传播速度。 第二节第二节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一、地震波动的形成波动产生:弹性体内相邻质点间的应力变化会产生质点的相对位移,存在应力梯度时 下面讨论地震波的形成过程: 物体在受到由小逐渐增大的力作用时,大体上经历三种状态:外力小:在弹性限度以内,物体产生弹性形变;外力
11、增大:到超过弹性限度,物体产生塑性形变;外力继续增大:超过了物体的极限强度,物体就会被拉断或压碎。 岩层中用炸药爆炸:激发地震波时 炸药包附近:压力周围岩石的弹性极限,岩石被破碎形成一个破坏圈 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压力减小,但仍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岩石不发生破碎,但发生塑性形变,形成一系列裂缝的塑性及非线性形变带 塑性带以外:随着距离增加,压力降低到弹性限度内,岩石发生弹性形变 因此,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胀缩力 体积应变,引起的波动(纵波,P波); 二、纵、横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从上讨论知: 外力作用下,存在两种扰动旋转力 剪切应变,引起的波动(横波,S波)。 统称体波 纵波:间隔形
12、成压缩带(密集带)和膨胀带(稀疏带),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Vp横波: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相垂直,波速Vs水平面内分量:称SH波 垂直面内分量:称SV波 从波动方程知:纵、横波传播速度为)1 (12)21)(1 (1)2(EEVVsp(1.15) 则纵、横波速度之比为 5 . 01spVV (1.16)表表1.2 Vp/Vs值与介质泊松比的关系值与介质泊松比的关系 00.10.20.250.30.40.5Vp/Vs1.411.501.631.731.872.45 讨论:0.25, 一般岩石, Vp/Vs = 30,极坚硬岩石, Vp/Vs = 2 0.5,浮土,於泥土, Vp/Vs 横波最小波
13、速=0, 液体和气体中不存在横波。 解决某些特殊问题,如探测充满液体的洞穴(如溶洞), Vs=0三、面波体波:纵、横波,在整个空间面波:弹性分界面附近 瑞利面波:自由界面,地滚波,R波 特点:低频、低速,能量大(强振幅),旋转(铅垂面,椭圆,逆转) 天然地震中,危害极大 勒夫面波:低速带顶底界面,平行界面的波动,振动方向垂直传播方向, SH波 特点:对纵波勘探影响不大,对横波勘探严重干扰图1.5 (a)瑞雷面波的传播 (b)勒夫面波的传播第三节第三节 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场的基本知识 地震波场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学,动力学。运动学(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中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14、,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与空间位置的关系。一、运动学的基本知识 1.惠更斯惠更斯菲涅尔原理菲涅尔原理波前:把在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成一曲面 波后:把在同一时刻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成的曲面 振动带:波前与波后之间的各点均在振动波前面形状与介质波速有关,介质波速结构的变化,波前面形状也会产生变化: 均匀介质,波前是以震源O为中心的一簇同心球(半球)面,称球面波(当球面波半径很大时,称平面波,而对于非均匀介质,波前面为曲面。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可以把这些点看作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振源,经过t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
15、t+t时刻新的波前面。 据惠更斯原理可以从已知波前面的位置求出以后各时刻波前面的位置。但是,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几何位置,而没有描述波到达该位置时的物理状态。 图1.6 波前、波后和射线 菲涅尔补充:由波前面上各点所产生的子波,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其叠加结果就是我们在该点观测到的总振动。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又称波前原理):既可用于均匀介质,也可用于非均匀介质,利用这个原理可以构制反射界面、折射界面等。 2.费马原理费马原理弹性波的传播,除了可用波前来描述外,还可用射线来描述:射线:波从空间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在任一点上,射线总是垂直于波前。 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波沿射线传播
16、的时间和沿其它任何路径传播的时间之比为最小。即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这一最小路径称作射线。均匀介质中:射线为自震源发出的一簇辐射直线;平面波射线是垂直于波前的平行直线。 非均匀介质中:射线为曲线。但射线与波前面总是垂直的。 3.视速度定理视速度定理 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测真速度V,沿射线方向,实际不能。视速度:在地面上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的速度值,用Va表示。 如图示:S1、S2为两检波点,道间距X则视速度为: tXVa而真速度为:tsV由三角关系: S=Xsin,那么 sinsinaVtXtsV即:sinVVa式中:为平面波波前与地面的夹角(或称波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上式称
17、为视速度定理,它表示了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讨论:(1)当=90,波沿测线方向入射,Va=V,波传向与测向一致; (2)当=0,波垂直测线方向,Va。波前同时到达地面各点; (3)总在090(一般情况), VaV。 浅层地震勘探中:近炮点反射波视速度高,相邻记录道之间反射波的时差小;远炮点反射波视速度低,相邻记录道接收到的反射波时差大。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1.振动图与波剖面振动图与波剖面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时,质点振动的位移(u)随不同的时间(t)和位置(X)是不相同的, u是t和X的二元函数,写为u=u(x,t) 于是:可以分别从二个坐标系统来观察波动。(1) 振动图当X
18、为某一特定值(X=X1)时,u=u(x,t) u=u(t)。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的距离观察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因此:振动图是描述地震波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图像。图中:t1初至,质点刚开始振动 t波(质点振动)的延续时间,t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图1.8 (a) 振动图 (b)波形记录浅层地震勘探:激发 接收(一般不会超过2秒),振幅变化。 非周期脉冲振动:延时短,振幅变化的振动。用视振幅、视周期和视频率描述。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A表示。 一般,振动的能量和振幅的平方成正比。A愈大,表示振动能量愈强。 视周期: 相邻极大(或极小值)间的时间间隔,Ta表
19、示,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时间;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叫做视频率,fa表示,即fa=1/Ta,质点每秒钟内的振动次数。 地震勘探中:在地表某点S1(地震道)接收到的地震波形就是振动图形,多点(多道)接收到的振动图,就是地震波形记录。 (2) 波剖面波剖面当t为一定值时(t=t1),u=u(x,t) u=u(x) 波剖面: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的关系的图形。 表明了振动与空间的关系。(给池塘水波拍照即波剖面)波峰:质点振动的最大正位移波谷:质点振动的最大负位移视波长: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a,表示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ka。 fa、Ta、a和Va之
20、间的关系为:aaaaaaaaaVfkfVVT1 地震勘探中:脉冲波形,无“单色”的频率和波长。特点:由主要频率和主要波长体现,因此,在频率、波长等术语前加一“视”字。 凡以后不加专门说明的,都是指视频率、视波长等。 2.频谱理论频谱理论 运动学只局限于波动与时间及空间的关系,它仅仅是认识波动的一个方面。 其实,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或随深度的增加), 波的频率成分会发生变化,高频成分会被地层吸收。下面,从另一个角度即 频率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弹性波动的性质。从后面各章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发现, 频谱分析是地震勘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频谱理论是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 理的一个十分有用的
21、工具。(1) 时间域和频率城 时间城: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如振动图,地震记录X(t) 所表示的时空区域。 频率城: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用X(f)表示。包括: 振幅谱和相位谱。频谱分析就是信号在频率城内表示的一种方式。 信号在频率城或在时间城的表示,二者等价。 富氏正变换:时间域 频率域。如已知信号时间函数,可据正变换求频率 函数; 富氏反变换:频率域 时间域,数学表示式为: dffXtXdttXfXeeftifti22)()()()( (2) 复杂周期振动的频谱简谐振动:物体最简单的振动形式(最简单的周期振动)。一个简谐振动的特征:可用A、f、三个参数表示。自
22、然界中所观察到的是更复杂的周期振动。 振动的合成:由许多(有限数目)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的复合振动。)cos()2cos()cos()(02021010nntnAtAtAAtX式中:0基频(0=2f0);n0倍频。式中各项为不同A、f、的简谐振动。图1.10 (a)两个简谐振动合成复杂的振动 (b)许多简谐信号合成一个复杂的脉冲信号 研究表明:合成任意所需要的振动,条件是简谐分量足够多,参数合适。 如图示。 振幅谱:把各分振动的振幅A与圆频率的关系表示在A坐标内 相位谱:把各分振动的相位与圆频率的关系表示在的坐标。 谱线:平行于A轴或轴的直线。分别是:圆频率为0,20、n0的 简谐振动。周期
23、振动的振幅谱和相位谱为离散谱。图1.11 图1.10(b)中信号的频谱(a) 振幅谱 (b) 相位谱第四节第四节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的传播从前讨论中知,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一个表现运动学特征,另一个表现动力学特征。在本节中,将讨论地震波在层状介质中传播时的路径、波形、能量及频率的变化特点。一、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无论是光波、声波或地震波,在分界面上发生反射、透射是波动的共性,因此本节中的一些名词、定律与光学中相同。而地震波传播的媒介是地层介质,地层介质形成的弹性波有自己的特性,因此有些名词和传播规律与其它波动则不尽相同,例如地震波的折射与折射波的传播特点等。如图示,界面R将弹性空间分为上、下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