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必修+选择性必修)超详细.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新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必修+选择性必修)超详细.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提纲 必修 选择性 详细 下载 _其他资料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必修+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性遗址:元谋人(约170万年)、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分布特点: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含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代表性遗址: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 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水稻、养蚕缫丝 距
2、今约5000年(晚期):龙山文化(黄河)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2.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
3、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1.夏朝的建立及统治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三、商和西周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2)概况:文化: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青铜器政治: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2.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
4、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分封制a.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 b.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c.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d.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e.影响:1.积极:大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消极: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宗法制概念: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
5、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补充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2)手工业:青铜铸造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手工业制度:工商食官(官府垄断) 文化:学在官府(贵族垄断)4
6、.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1)背景: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2)春秋五霸:齐 晋 楚 吴 越2.战国纷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表现: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各国国君称王,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3.华夏认同(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
7、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2)影响: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表现: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背景:(各国进行变法的必要性)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为了富国强兵。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秦孝公重用商鞅。(2)商鞅变法的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8、,授田于百姓政治: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行政管理上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君主任免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司法: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社会: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3)商鞅变法的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改革最为彻底(4)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利益。(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为政以德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春秋进行整理。2.老子(1)简介:道家学派
9、创始人(2)思想主张:哲学: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朴素唯物观)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朴素辩证法) 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转型)(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诸侯争霸、兼并不断,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3)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
10、(4)教育: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2.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说。 荀子:隆礼重法;君舟民水;人性本恶说。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
11、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1)客观条件: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2)主观条件:秦国: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后,实现法治、奖励耕战;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2.统一过程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制度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12、,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2)内容:皇帝制度: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为虚职。三者合理分工、彼此牵制、互相制衡。 九卿:负责执行具体事务地方:郡县制内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影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影响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利于维护
13、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消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易造成个人专断,导致暴政的出现,进而激化阶级矛盾。2.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修长城等。3.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秦朝巩固统一的意义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 、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
14、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三、秦朝的速亡1.秦朝的暴政表现: 穷奢极欲;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法严苛;钳制思想“焚书坑儒”。2. 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项羽、刘邦等人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的战争。(2)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3)刘邦获胜的原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第
15、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1)背景: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徭役和刑法(废除肉刑)(3)影响: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3.汉承秦制概况: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结果: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引发“七国之乱”。二、西汉的强盛1.中央集权的强化(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外朝制: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察举制:由各郡国举荐的官吏选拔制度。刺史制
16、:分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不法行为。(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令,商人应入市籍,不得衣丝乘车。(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2)设立河西四郡:武
17、威、张掖、酒泉、敦煌。(3)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4)设立军政机构: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3.意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公元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初年“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政
18、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等;经济上:实行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提倡文教,以柔道治天下。3.东汉衰败社会危机(衰亡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黄巾起义:184年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 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浪漫主义。乐府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现实主义3.医学:(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东汉时的神农本
19、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东汉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4)东汉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4.科技(1)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代数几何,计算粮仓体积。(2)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3)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4)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灵宪五、两汉的经济1.两汉的农业经济(1)生产工具中耕的曲柄锄;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2)生产方式的革新西汉的耦犁(二牛抬杠);东汉的一牛挽犁2.东汉的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可铸造农具和武器,组建私人武装;自行生产生活物资,粮食作物;也充实
20、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活动。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3)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1
21、)背景:西晋时,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立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大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420年)(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士族政治,门阀政治)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
22、,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3.江南经济的开发(1)原因: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战乱少南方统治者的重视(2)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