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井与完井培训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固井与完井培训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固井和完井固井和完井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注水泥工艺技术注水泥工艺技术 钻开生产层技术钻开生产层技术 完井方法及井底结构完井方法及井底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二、套管柱的类型二、套管柱的类型 1. 表层套管表层套管 2. 生产套管(油层套管)生产套管(油层套管) 3. 技术套管(中间套管)技术套管(中间套管) 4. 尾管(钻井尾管、生产尾管尾管(钻井尾管、生产尾管) 一、一、 井身结构设计内容井身结构设计内容 (1)套管层次和下入深度)套管层次和下入深度 (2)套管和井眼尺寸的配合)套管和井眼尺寸的配合 (3)水泥返高)
2、水泥返高三、设计原则三、设计原则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1. 有效地保护油气层;有效地保护油气层; 2. 避免漏、喷、塌、卡等井下复杂情况,保证安全、快速钻进;避免漏、喷、塌、卡等井下复杂情况,保证安全、快速钻进; 钻下部高压层采用重钻井液所产生的井内压力,不致压裂上部钻下部高压层采用重钻井液所产生的井内压力,不致压裂上部 裸露地层;裸露地层; 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和地层压力间的压差不致于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和地层压力间的压差不致于 导致压差卡套管事故;导致压差卡套管事故; 当实际地层压力超过预测值而发生井涌时,裸眼井段应具有压井当实际地层压力超过预测值
3、而发生井涌时,裸眼井段应具有压井 处理溢流的处理溢流的 能力。能力。四、设计依据四、设计依据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1. 地层剖面及复杂层位地层剖面及复杂层位 2. 两个压力剖面: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两个压力剖面: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 3. 工程数据:工程数据: 抽吸压力系数抽吸压力系数 Sb:0.06 0.08 g/cm0.08 g/cm3 3 激动压力系数激动压力系数 Sg:0.07 0.10 g/cm0.10 g/cm3 3 压裂安全系数压裂安全系数 Sf: 0.024 0.024 0.048 g/cm0.048 g/cm3 3 井井 涌涌 允允 量量 Sk :0.0
4、6 0.06 0.14 g/cm0.14 g/cm3 3 压压 差差 允允 值值 p : PN = 15151818 MPa , PA = 212123 23 MPa 井涌允量井涌允量发生溢流关井后,允许的井口回压在溢发生溢流关井后,允许的井口回压在溢 流井深处的当量钻井液密度。流井深处的当量钻井液密度。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1. 基本思路基本思路 以以“在同一裸眼井段内,井内在同一裸眼井段内,井内压力能平衡地层压力,并且不压压力能平衡地层压力,并且不压裂地层裂地层”为原则,从全井最大地为原则,从全井最大地层压力
5、梯度处开始,由下向上确层压力梯度处开始,由下向上确定套管的层次(技术套管和表层定套管的层次(技术套管和表层套管)和各层套管的下入深度。套管)和各层套管的下入深度。1.01.31.61.8当量密度,g/cm3井深破裂压力地层压力油 套表 套技 套设计井深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2. 计算方法及步骤计算方法及步骤(设计举例)(设计举例)最大地层压力处最大地层压力处(1)计算平衡全井最大地层压力所需钻井液密度:)计算平衡全井最大地层压力所需钻井液密度:bmaxpdS)/(076. 2036. 004. 23cmgd最大地
6、层压力位于4250m,压力梯度2.04 g/cm3(2)计算井内最大压力梯度,)计算井内最大压力梯度, 确定中间套管下入深度初选点确定中间套管下入深度初选点D21: 可能发生溢流:可能发生溢流:ffbSD)(max21 试算得:D21=3400m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 2. 计算方法及步骤计算方法及步骤(设计举例)(设计举例)最大地层压力处最大地层压力处 D21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116. 2maxgdbS 不会发生溢流:不会发生溢流:ffbSD)(max21 D21=2700 m146. 203. 0116. 2)(21Df0604
7、25007622121./.maxmaxDSDDkpdb 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2. 计算方法及步骤计算方法及步骤(3)较核下套管到)较核下套管到D21是否被卡:是否被卡: 求下中间套管井段内的最大静压差:求下中间套管井段内的最大静压差: 求下中间套管井段(求下中间套管井段(0D21)内最大钻)内最大钻 井液密度:井液密度:606. 1036. 057. 1maxmaxbpdS 较核是否卡套管:较核是否卡套管:NmaxNmaxpppp,不卡套管不卡套管,D2 =D21,卡套管卡套管,求D2 =?:最大地层压力处D
8、21037.163050)07. 1606. 1 (1081. 9)(1081. 93minminmax3maxDppdmaxp最大地层压力处D21D2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 2. 计算方法及步骤计算方法及步骤minmin23)(1081. 9DSDppbpperN3050)07. 1036. 0)(1081. 91223DppermD32002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4)求不卡套管的实际下深)求不卡套管的实际下深 D2:Np 当当 ,取:,取: ; 当当 ,再设计一层尾管。,再设计一层尾管。 校核是否卡尾管,方法同校核是否卡尾管,方法
9、同(3、4)。2131DD 213DD 2131DD 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五、套管层次和下深的设计计算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 2. 计算方法及步骤计算方法及步骤(5)确定钻井尾管下入深度)确定钻井尾管下入深度:钻井尾管可下深度:钻井尾管可下深度:f2fk231b31pS)D(SDDS)D( 根据压力剖面,试算可得尾管的可下根据压力剖面,试算可得尾管的可下深度深度D31。 D31=3900m(6)按上述步骤逐层设计其它中间套管柱和表层套管,直到井口。)按上述步骤逐层设计其它中间套管柱和表层套管,直到井口。最大地层压力处D21NpD2D31 1. 原则:原则: (1
10、)套管能顺利下入井眼内,并具有一定的环空间隙柱水泥。固井质)套管能顺利下入井眼内,并具有一定的环空间隙柱水泥。固井质量量要求最小环空间隙不能小于要求最小环空间隙不能小于 9.5 mm(3/8 in),最好为),最好为19mm(3/4 in),且套管直径越大,间隙应越大。且套管直径越大,间隙应越大。 (2)钻头能够顺利通过上一层套管。)钻头能够顺利通过上一层套管。 2. 经验配合关系经验配合关系 长期实践形成的经验配合关系(长期实践形成的经验配合关系(P256,图,图7-3) 国内常用的配合关系:国内常用的配合关系: (17 ) 13 3/8(12 ) 9 5/8(8 ) 5 1/2 (26)2
11、0 (17 1/2)13 3/8(12 1/4)9 5/8(8 1/2)7 (5 7/8)4 1/2 或或 5 六、套管与钻头尺寸的配合六、套管与钻头尺寸的配合第一节第一节 井身结构设计井身结构设计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4 1/2”,5”,5 1/2”,6 5/8”,7”,7 5/8”,8 5/8”,9 5/8”, 10 3/4“,11 3/4”,13 3/8“,16”,18 5/8“,20”;共14种 2. API钢级钢级 H-40H-40,J-55J-55,K-55K-55,C-75C-75,L-80L-80,N-80N-80,C-90C-90,C-95C-95,P-
12、110P-110,Q-125Q-125。 数字数字1000为套管的最小屈服强度为套管的最小屈服强度 kpsi。3. 3. API螺纹类型螺纹类型 短圆(短圆(STCSTC)、长圆()、长圆(LTCLTC)、梯形()、梯形(BTCBTC)、直连型()、直连型(XLXL)井下套管柱的受力井下套管柱的受力轴向拉力:轴向拉力:自重自重、弯曲应力、注水泥附加拉力、弯曲应力、注水泥附加拉力、 动动 载、摩阻等。载、摩阻等。外挤压力:管外液柱压力、地应力等外挤压力:管外液柱压力、地应力等内压力:地层流体压力、压裂及注水等压力。内压力:地层流体压力、压裂及注水等压力。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13、 1. 轴向拉力的计算轴向拉力的计算 在常规的套管柱设计中,轴向拉力一般按套管的重力计算在常规的套管柱设计中,轴向拉力一般按套管的重力计算。其它一些轴向载荷,如弯曲应力引起的附加拉力、动载荷、注。其它一些轴向载荷,如弯曲应力引起的附加拉力、动载荷、注水泥引起的附加拉力、摩阻力等,一般考虑在安全系数之内。水泥引起的附加拉力、摩阻力等,一般考虑在安全系数之内。 在定向井、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弯曲井段和大斜度井段,在定向井、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弯曲井段和大斜度井段,要考虑弯曲应力引起的附加拉力和轴向摩擦阻力。要考虑弯曲应力引起的附加拉力和轴向摩擦阻力。 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1.
14、轴向拉力的计算轴向拉力的计算iniminiiBsdiniiminiioLqLqKLqFLqF 11111)( . (77). (78) 套管自重产生的轴向拉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在井口处达到最大。套管自重产生的轴向拉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在井口处达到最大。 国内在套管设计中,轴向拉力一般按套管在空气中的重力计算。但在国内在套管设计中,轴向拉力一般按套管在空气中的重力计算。但在考虑轴向拉力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时,按套管的浮重计算。考虑轴向拉力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时,按套管的浮重计算。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2. 外挤压力的计算外挤压力的计算 在常规的套管柱设计中,套管所承受的
15、外挤压力一般按套管完全掏空时在常规的套管柱设计中,套管所承受的外挤压力一般按套管完全掏空时的管外钻井液液柱压力计算。的管外钻井液液柱压力计算。DPdoc 819. .(710) 套管柱所受到的外挤力,在井底最大,在井口处最小。套管柱所受到的外挤力,在井底最大,在井口处最小。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3. 内压力的计算内压力的计算 在套管柱设计中,国内外普遍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套管的内压力:在套管柱设计中,国内外普遍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套管的内压力: 有效内压力有效内压力 = 井口压力井口压力 + (管内液柱压力(管内液柱压力-管外液柱压力)管外液柱压力) 一般地讲,套管内流体(天然气
16、、油或钻井液)的密度小于或等于套管一般地讲,套管内流体(天然气、油或钻井液)的密度小于或等于套管外流体(钻井液)的密度。因此,套管柱的有效内压力在井口处最大,即外流体(钻井液)的密度。因此,套管柱的有效内压力在井口处最大,即套套管管的最大有效内压力为井口压力。的最大有效内压力为井口压力。 井口压力的确定方式有四种:井口压力的确定方式有四种: (1)溢流(气侵)关井情况,井口压力等于地层压力。)溢流(气侵)关井情况,井口压力等于地层压力。 (2)以井口防喷装置的额定工作压力作为井口压力。)以井口防喷装置的额定工作压力作为井口压力。 (3)以套管内完全充满天然气计算井口压力:)以套管内完全充满天然
17、气计算井口压力: (4)以套管鞋处的地层破裂压力值确定井口压力:)以套管鞋处的地层破裂压力值确定井口压力:GDbiePP4101155.1 )(ffiGGDP 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1. 抗拉强度抗拉强度 套管受拉应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套管受拉应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1)套管本体被拉断;)套管本体被拉断; 2)丝扣滑脱。)丝扣滑脱。 圆螺纹套管的丝扣滑脱负荷小于管体的屈服拉断负荷;圆螺纹套管的丝扣滑脱负荷小于管体的屈服拉断负荷; 梯形螺纹套管和直联型套管的丝扣滑脱负荷大于管体的屈服拉断负荷。梯形螺纹套管和直联型套管的丝扣滑脱负荷大于管体的屈服拉断负荷。 2. 抗挤强度抗挤强
18、度 套管受外挤压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主要是丧失稳定性,即失圆、挤扁。套管受外挤压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主要是丧失稳定性,即失圆、挤扁。 套管开始丧失稳定性时的外挤压力值称为其抗挤强度。套管开始丧失稳定性时的外挤压力值称为其抗挤强度。 3. 抗内压强度抗内压强度 套管受内压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是爆裂。套管受内压力作用时的破坏形式是爆裂。 使套管爆裂的内压力称为其抗内压强度。使套管爆裂的内压力称为其抗内压强度。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4. 双向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双向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双向应力椭圆双向应力椭圆 (1)套管的双向应力状态)套管的双向应力状态 套管外力:轴向力和径向压力(
19、外挤压力或内压力)套管外力:轴向力和径向压力(外挤压力或内压力) 套管内应力:轴向应力套管内应力:轴向应力 、周向应力、周向应力 和径向应力和径向应力 。 对薄壁管,对薄壁管, , 可忽略。则套管受双向应力(可忽略。则套管受双向应力( 、 )的作用。)的作用。 t z tr z t rt z r mFocPicPt z r 拉伸与外挤拉伸与内压r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4. 双相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双相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双向应力椭圆双向应力椭圆 (2)双向应力椭圆)双向应力椭圆 根据材料力学的第四强度理论,套管在双向应力作用下的根据材料力学的第四强度理论,套管在双向应力作
20、用下的 强度破坏条件为:强度破坏条件为:122222 ststzszstztz 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4. 双向应力椭圆双向应力椭圆双相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双相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st ,%sz 50505050100100100100拉伸拉伸压缩压缩外挤外挤内涨内涨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4. 双向应力椭圆双向应力椭圆双向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双向应力作用下套管的强度 (4)双相应作用下套管强度的变化)双相应作用下套管强度的变化 象限:轴向拉力和内压力联合作用,轴向拉力使套管抗内压强度升高;象限:轴向拉力和内压力联合作用,轴向拉力使套管抗内压强度升
21、高; 象限:轴向压力和内压力联合作用,轴向压力使套管抗内压强度降低;象限:轴向压力和内压力联合作用,轴向压力使套管抗内压强度降低; 象限:轴向压力和外挤力联合作用,轴向压力使套管的抗挤强度升高;象限:轴向压力和外挤力联合作用,轴向压力使套管的抗挤强度升高; 象限:轴向拉力和外挤力联合作用,轴向拉力使套管的抗挤强度降低象限:轴向拉力和外挤力联合作用,轴向拉力使套管的抗挤强度降低。 存在轴向拉力时的套管抗挤强度可按下式计算:存在轴向拉力时的套管抗挤强度可按下式计算:)/.(smcccFFPP740031 .(711)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一)(一)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1.强
22、度原则强度原则: 在套管柱的任何危险截面上都应满足强度要求:在套管柱的任何危险截面上都应满足强度要求: 套管强度套管强度外载外载安全系数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安全系数: 抗外挤安全系数抗外挤安全系数 Sc=1.0; 抗内压安全系数抗内压安全系数 Si=1.1; 套管抗拉(抗滑扣)安全系数套管抗拉(抗滑扣)安全系数 St=1.8。 2.经济原则经济原则: 在满足强度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钢级较低在满足强度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钢级较低 或者壁厚较小的套管,以降低成本。或者壁厚较小的套管,以降低成本。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二)(二) 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等安全系数法等安全系数
23、法 1. 方法要点方法要点 (1)计算最大内压力,筛选符合抗内压要求的套管。)计算最大内压力,筛选符合抗内压要求的套管。 (2)由下而上根据主要作用力分段设计。下部套管)由下而上根据主要作用力分段设计。下部套管 柱根据套管的外挤载荷进行设计,对抗拉强度柱根据套管的外挤载荷进行设计,对抗拉强度 进行校核;上部套管柱则根据套管的轴向拉力进行校核;上部套管柱则根据套管的轴向拉力 进行设计,对抗挤强度进行校核。进行设计,对抗挤强度进行校核。 (3)当按抗挤设计的套管柱超过水泥面时,要考虑)当按抗挤设计的套管柱超过水泥面时,要考虑 下部套管柱的浮重对抗挤强度的影响,按双向下部套管柱的浮重对抗挤强度的影响
24、,按双向 应力进行设计或校核。应力进行设计或校核。 (4)按照)按照“套管强度套管强度最大外载最大外载安全系数安全系数”的原的原则则 选择各段套管。选择各段套管。12345设设计计危危险险截截面面水泥面水泥面抗拉与抗抗拉与抗挤设计转挤设计转换截面换截面ST1.8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1)计算最大内压力,筛选符合抗内压要求的套管计算最大内压力,筛选符合抗内压要求的套管 抗内压强度抗内压强度PPimaximax Si =38.5 MPa 套管系列:套管系列:J-55,K-55,C-75-75,L-80L-80,N-80N-80,C-90C-90,C-95C-95,P-110P
25、-110 筛选结果:筛选结果:N-80 N-80 ,P-110P-110 (二)(二) 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等安全系数法等安全系数法 2. 设计计算步骤设计计算步骤 例:某井例:某井177.8mm(7英寸)油层套管下至英寸)油层套管下至3500m,下套管时的钻井液密度,下套管时的钻井液密度为为1.30g/cm3,水泥返至,水泥返至2800m,预计井内最大内压力,预计井内最大内压力35MPa,试设计该套管,试设计该套管柱(规定最小段长柱(规定最小段长500m)。规定的安全系数:)。规定的安全系数: Sc=1.0, Si=1.1, St=1.8。第二节第二节 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柱强度设计 (二)(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