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保护法宣贯培训学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环境保护法宣贯培训学习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护法 培训 学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新环境保护法宣贯学习新环境保护法宣贯学习安全监察部关于黄河断流和污染情况关于黄河断流和污染情况1 1、断流、断流n黄河自黄河自19721972年开始断流,断流最长时间年开始断流,断流最长时间226226天。天。n7070年代为年代为2121天天8080年代为年代为3636天;天;9090年代为年代为226226天。天。n黄河泥沙含量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每年输入泥沙黄河泥沙含量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每年输入泥沙1616亿吨,宁夏年输入泥沙量亿吨,宁夏年输入泥沙量1 1亿吨,每立方米河水亿吨,每立方米河水含泥沙含泥沙3 3公斤。公斤。2 2、污染:污水排入黄河,、污染:污水排入黄河,7070年代约年
2、代约18.518.5吨,增加到吨,增加到9090年代的年代的32.632.6亿吨。亿吨。n宁夏每年排入黄河的污水达宁夏每年排入黄河的污水达1.31.3亿吨,污水程度呈亿吨,污水程度呈逐年增加趋势。逐年增加趋势。矿业污染事件矿业污染事件n20102010年年9 9月月2121日,受台风日,受台风“凡亚比凡亚比”带来的带来的罕见特大暴雨影响,茂名市信宜紫金矿业有罕见特大暴雨影响,茂名市信宜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限公司( (简称信宜紫金公司简称信宜紫金公司) )银岩锡矿高旗岭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溃坝共造成财产损失。溃坝共造成2
3、222人死亡,房屋全倒人死亡,房屋全倒户户523523户、受损户户、受损户815815户。受溃坝影响,下游户。受溃坝影响,下游流域范围内交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流域范围内交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农田、农作物等严重损毁。农田、农作物等严重损毁。关于关于雾霾雾霾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霾是一种天气现象,也称灰霾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霾是一种天气现象,也称灰霾(烟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烟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
4、见度小于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障碍称为霾(Haze)(Haze)或灰霾(或灰霾(Dust-haze)Dust-haze)。当水汽凝结加剧、。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雾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
5、霾雾霾天气天气”。20132013年年1212月月9 9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中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中国,陆续有国,陆续有2525个省份、个省份、100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天气。20142014年年1 1月月4 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2013年自年自然灾情,雾霾天气首次纳入。然灾情,雾霾天气首次纳入。发展发展生存生存一、新环保法的颁布与修改一、新环保法的颁布与修改19891989年年1212月月26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6、;一次会议通过;20142014年年4 4月月24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八次会议修订;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4 4月月2121日至日至2424日在北京日在北京举行,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举行,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 (草案草案) )进入第四进入第四次审议。次审议。 前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于20142014年年4 4月月24
7、24日修订通过,新修订日修订通过,新修订中华人民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环境保护法于于20152015年年1 1月月1 1日起施行。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习近平 20142014年年4 4月月2424日日 前言前言这部法律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责任和处罚这部法律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责任和处罚力度,被专家称为力度,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修订后的环保法加大惩治力度:修订后的环保法加大惩治力度:“企业事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
8、作出处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言前言新环保法还明确: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修订后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修订后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和职责,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
9、价、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还就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裁,还就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规定,法律条文也从原来的护作出了系统规定,法律条文也从原来的4747条增加到条增加到7070条,条,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前言前言n总量控制制度:原在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总量控制制度:原在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体现污染防治法中体现n规划
10、环评:过去的环保法中只有项目环评规划环评:过去的环保法中只有项目环评n政策环评: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技术政策政策环评: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要考虑环境影响要考虑环境影响 前言前言二、新环境保护法增加内容:二、新环境保护法增加内容:n公益诉讼主体:从事公益活动连续五年、公益诉讼主体:从事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n按日连续计罚:上不封顶按日连续计罚:上不封顶n生态保护红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保生态保护红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保护红线护红线 前言前言二、新环境保护法增加内容:二、新环境保护法增加内容: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新环境保护法内容新环境保护法内容第一章第一章
11、总则总则第二章第二章 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第三章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第六章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第七章第七章 附则附则1 1、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2、环境的概念、环境的概念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是指所称环境,是指影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生
12、存和发展的各种的各种天然的天然的和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然因素的总体,包括的总体,包括大气、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和乡村等。等。3 3、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4 4、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第一章:总
13、则第一章:总则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护相协调。5 5、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基本原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保护优先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损害担责损害担责6 6、环境保护义务、环境保护义务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企业事业
14、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应当防止、减少环境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
15、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7、环境保护宣传及普及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l每年每年4 4月月2222日日为世界地球日为世界地球日l每年每年6 6月月5 5日日为世界环境日为世界环境日l2014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l“向污染宣战向污染宣战”
16、新环境保护法内容新环境保护法内容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第二章第二章 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第三章第三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四章第四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第五章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第六章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第七章第七章 附则附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u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u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会
17、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u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u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等相衔接。1 1、环境
18、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2 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
19、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 (点点) )的设置,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 (点点) )的设置应当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负责。3 3
20、、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制度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制。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
21、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4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5 5、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u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统一的防治措施。u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
22、保护产业的发展。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p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p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
23、予以支持。 5 5、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p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为被检查者保
24、守商业秘密。6 6、监督检查、监督检查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二章:监督管理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6 6、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新环境保护法内容新环境保护法内容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第二章第二章 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第三章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
25、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第六章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第七章第七章 附则附则 第三章:保护和环境改善第三章:保护和环境改善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保护和环境改善措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的分类处置、回收利用。 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