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原卷版及答案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原卷版及答案解析版).doc》由用户(雁南飞1234)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下载 _各科综合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 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B. 社会组织的复杂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 等级秩序的确立2.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 加强道德修养B. 追求政治利益C. 辨别大宗小宗D. 维护经济特权3. 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
2、. 文化交流B. 扩大选官基础C. 澄清吏治D. 推动方言传播4. 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 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 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 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5.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 遏制地方官员
3、贪腐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6.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7.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A.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B.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C. 推动工作重心转移D.
4、为军事斗争做准备8.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A. 西学东渐的影响B. 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C. 学者的时代担当D. 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9.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 学习苏
5、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10. 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A.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B. 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C. 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D.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11.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A. 具有理性精神B.
6、 强调了人个性自由C. 集文化之大成D. 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12. 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A. 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B. 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C. 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 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A. 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
7、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 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14. 1929年至1930年底,除农业外,法国大多数经济部门还在增长,当时,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据此可知,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有经济体制的优势 对国际市场依赖小工商业相对落后 产业工人队伍庞大A. B. C. D. 15. 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
8、国际卫生防疫体系A.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B. 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C. 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 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16. 如图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符合欧盟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 B. C. D. 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
9、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
10、,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据张之洞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
11、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486年以后,德意志开始了新一轮帝国层面的国家构建。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1521年,帝国议会通过决议,禁止在德意志传插路德的思想。同时,颁布法令,规定帝国内部实行永久性和平,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查理五世皇帝和各等级达成一致:整个帝国设10个行政区,重组帝国最高法院,除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外,帝国最高法院共有24名陪审法官,其中,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其他法官由教会选侯与行政区、世俗选侯与行政区、皇帝与帝国各等级联合任命。帝国各等级同意根据“税收和军事摊派相综合”的方式,由
12、选侯和世俗候爵、伯爵,男爵、大主教、主教、高级教士、帝国女修道院院长和帝国城市组建帝国军队。从1520年到1599年,帝国议会每10年召开的次数依次为9次、3次,8次、4次、5次、3次、1次、2次。摘编自马克斯布劳巴赫德意志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取得的进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对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影响。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学者以“科学家”为检索词,选取相关时间尺度,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语义网络图谱统计结果(字体大小与出现频次正相关),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据徐素田、汪凯社会语境变迁下的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研
13、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 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B. 社会组织的复杂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 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
14、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 加强道德修养B. 追求政治利益C. 辨别大宗小宗D. 维护经济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 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
15、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 文化交流B. 扩大选官基础C. 澄清吏治D. 推动方言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4. 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
16、朝A. 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 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 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有趋同,说明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5.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 稳
17、定地方社会秩序C.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
18、出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7.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
19、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A.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B.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C. 推动工作重心转移D. 为军事斗争做准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我党对如何在战争时期进行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开展了探索,此时经济工作是为了支援军事斗争,D项正确;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在材料中未涉及,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预防和抗击灾害,排除B项;我党工作重心转移发生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排除C项。故选D项。8.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
20、(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A. 西学东渐的影响B. 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C. 学者的时代担当D. 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史学界的研究方向更注重实用,强调有意义的史学,这体现了史学者的民族意识和时代担当,C项正确;西学东渐对这一时期的史学影响较小,排除A项;学界并不排斥考据,而是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了史学者的自觉意识,并没有凸显政府的引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9.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21、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