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方剂学-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案例方剂学-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案例 方剂学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篇第三篇 方剂学方剂学第一章第一章 方剂学概述方剂学概述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方剂定义方剂定义方剂学定义方剂学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治法、方剂理论、临床应用法、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方剂学课程任务与学习方法方剂学课程任务与学习方法 学习一定数量的成方。学习一定数量的成方。 学习中医治法理论。学习中医治法理论。 学习组方配伍规律。学习组方
2、配伍规律。 学习方剂临床应用。学习方剂临床应用。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载方方314314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誉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誉称为称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方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方剂7500余首余首太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陈师文等编惠民和剂局方:宋代,陈师文等编著,载方著,载方788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的编修的“成药典成药典”。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载方96592首。首。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治法与
3、分类方剂治法与分类* *理、法、方、药;理、法、方、药;*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二、八法简介 八法八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汗汗 法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一种治法。吐吐 法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涎、宿食或毒物从口
4、中吐出的一类治法。一类治法。下下 法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类治法。和和 法法 广义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广义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类治法。 狭义狭义专指和解少阳。专指和解少阳。温温 法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5、。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清清 法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类治法。消消 法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缓散的一类治法。补法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一、方剂的组成一、方
6、剂的组成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佐使返回目录 方剂的配伍目的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增效减增效减毒毒返回目录君药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药1.1.佐助药佐助药配合君臣药物加强治疗作用,配合君臣药物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解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或直解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2.2.佐制药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7、臣药物毒性,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毒性, 或制约君臣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或制约君臣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3.3.反佐药反佐药与君臣药味相反,能在治疗中起与君臣药味相反,能在治疗中起 相辅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相辅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 格拒。格拒。使药使药 1.1.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到达病位。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到达病位。 2.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返回目录1.药味加减变化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变化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变化1.1.药味加减变化药味加减变化 君药不变,仅随病情变化改变方中君药不变,仅随病情变化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随症加减。的次要药物。随症加减。2.2.药
8、量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 指方中药物剂量的增加或减少。指方中药物剂量的增加或减少。 3.3.剂型变化剂型变化 在不改变药物、剂量的前提下,仅在不改变药物、剂量的前提下,仅改变剂型。改变剂型。返回目录常用剂型(传统剂型)常用剂型(传统剂型) 汤 剂 散 剂 丸 剂 酒 剂现代剂型二、方剂的剂型二、方剂的剂型 将药物用水或酒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可以内服或外用。特点特点 吸收快 药效发挥迅速 易于加减变化汤剂汤剂散散 剂剂内服外用细散煮散吸收快吸收快服用携带服用携带方便方便丸丸 剂剂蜜 丸水 丸药效持久药效持久 便于携带便于携带 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后服用,或隔水加温炖服
9、。又称药酒。可以内服,或外用。酒酒 剂剂现代剂型针剂滴丸剂口服液片剂返回目录第三节第三节 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一、一、 汤剂制备汤剂制备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以芳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 ,宜武火急煎。补益宜武火急煎。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久煎。久煎。* * 汤剂的煎法汤剂的煎法二、二、 服药方法服药方法* * 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的时间: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
10、前服用;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 * 服用的方法:药剂一般宜温服。服用的方法:药剂一般宜温服。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清热剂宜凉服;清热剂宜凉服;一、定一、定 义:义:组成:以解表药为主;组成:以解表药为主; 作用:宣通肌表,发散外邪。作用:宣通肌表,发散外邪。 ( 发汗、解肌、透疹发汗、解肌、透疹 ) “ “汗法汗法”立法依据:立法依据:“因其轻而扬之因其轻而扬之”、“其在其在 皮者,汗而发之皮者,汗而发之”。第二章第二章解解 表表 剂剂 治疗:治疗: a a、表证表证 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
11、表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表 之证之证. . b b、邪在肌表的疾患:邪在肌表的疾患: 麻疹初起证;麻疹初起证; 痈疮初起证;痈疮初起证;水肿初起证。水肿初起证。二、分类与适应证:二、分类与适应证:1 1、辛温解表剂、辛温解表剂 风寒表证。风寒表证。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 活汤、小青龙汤;活汤、小青龙汤;2 2、辛凉解表剂、辛凉解表剂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 代表方:代表方: 银翘散、桑菊饮、麻杏银翘散、桑菊饮、麻杏 甘石汤;甘石汤; 3 3、扶正解表剂、扶正解表剂 体虚外感表证;体虚外感表证; 治气虚外感表证的代表方:治气虚外感表证的代表方: 败毒散、参苏饮
12、;败毒散、参苏饮; 治阴虚外感表证的代表方:治阴虚外感表证的代表方: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汤。三、三、使用注使用注意意1.1.煎药注意:药物不宜久煎。煎药注意:药物不宜久煎。2.2.服药注意:温服。药后避风服药注意:温服。药后避风 寒、保暖、取微汗。寒、保暖、取微汗。3.3.饮食禁忌: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饮食禁忌:宜清淡易消化食物。返回目录水煎服。水煎服。 麻黄去节,三两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炙甘草一两炙甘草一两 (3g) 组成与用法组成与用法汉汉 张仲景伤寒论张仲景伤寒论 发汗解表,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宣肺
13、平喘。功用风寒风寒卫气被遏 营阴郁滞肺失宣降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主治症症状状或流涕、喷嚏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恶恶寒寒麻黄麻黄桂枝桂枝杏仁杏仁炙甘草炙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解肌发表,温经通脉解肌发表,温经通脉降利肺气降利肺气 止咳化痰止咳化痰调和麻杏之宣降调和麻杏之宣降调和麻桂之峻烈调和麻桂之峻烈方解1. 1. 麻黄配桂枝峻汗解表麻黄配桂枝峻汗解表配伍特点配伍特点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 使用注意1. 身体虚弱者,不宜使用。2.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均可使用。返回目录 病案分析 刘某,男,9岁。脸面突
14、然水肿一半月,加重二日。 患者半月前,脸面突然浮肿,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肾炎”。西药治疗半月,病情反复。近二日诸症加重,临症见面部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不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 诊断:水肿 证型:风水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6 桂枝6 杏仁6 茅根10 蝉衣5 甘草3 二剂后,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剂,诸症全部消失。【组成与用法组成与用法】连翘一两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银花一两(30g) 桔梗六钱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竹叶四钱 (12g) 生甘草五钱生甘草五钱(15g) 芥穗四钱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淡豆豉五钱(
15、15g) 牛蒡子六钱牛蒡子六钱(18g) 苇根(用法中)苇根(用法中)银银 翘翘 散散清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上杵为散。每服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18g)g),鲜苇根汤煎,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人中焦矣。过煎则味厚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者,作再服、【主治】【主治】温病初起。(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邪留肌表:发热、微恶风寒、邪留肌表:发热、微恶
16、风寒、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邪毒上攻:咽痛;风热邪毒上攻:咽痛; 热灼津伤:口渴;热灼津伤:口渴; 风热犯肺:咳嗽;风热犯肺:咳嗽;【病机】【病机】风热袭表,热毒偏盛。风热袭表,热毒偏盛。【治法】【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风热风热袭表袭表【方解】【方解】君:金银花君:金银花 a a、清热解毒,芳香辟秽;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连翘连翘 b b、轻散透表。轻散透表。臣:薄荷臣:薄荷 牛蒡子牛蒡子 荆芥穗、淡豆豉荆芥穗、淡豆豉 辛散透邪,辛散透邪, *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 之力。之力。 * * 荆芥
17、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荆芥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性被制,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制性存用用”之药。之药。 辛凉解表,利咽解毒。辛凉解表,利咽解毒。佐:桔梗佐: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宣肺化痰止咳。 竹叶、芦根竹叶、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使:甘草使: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 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 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配伍要点:配伍要点: a a、解表药解表药 清热药;清热药; b b、方中佐以药性微温的荆芥之义。方中佐以
18、药性微温的荆芥之义。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病案分析病案分析某男,7岁。右侧耳下肿大2日。 突然出现右耳下肿大,后又波及左侧。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头痛。检查:两侧耳下明显肿大,肿胀之处按之疼痛,感觉过敏,有弹性,表面灼热。体温38.5。舌质红苔薄,脉数。西药诊断:流行性腮腺炎。辨证:本证为风热袭表,热毒上攻所致。方药:银翘散加减连翅15克 银花15克 桔梗10克 薄荷10克 竹叶6克 生甘草6克 荆芥穗6克 牛蒡子10克 马勃10克 僵蚕10克 板兰根20克 大青叶10克 服用三剂,诸症减轻。五剂后所有症状消失。第三章
19、第三章 泻下剂泻下剂组成:组成:以泻下药为主;以泻下药为主;作用:作用:通导大便、泻下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通导大便、泻下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水饮; 治证:治证:胃肠积滞,大便秘结;里实积滞、水饮内停胃肠积滞,大便秘结;里实积滞、水饮内停证。证。 立法依据:立法依据:内经内经素问:素问:“其下者,引而竭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留者攻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其实者,散而泻之”。“下下法法” 概念概念二、分类与适应证:二、分类与适应证:1、寒下、寒下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适用于里热积滞证;适用于里热积滞证; 大承气汤(小、调胃)、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小、调
20、胃)、大黄牡丹汤2、温下、温下 温下寒积;温下寒积; 适用于里寒积滞证;适用于里寒积滞证; 温脾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3、润下、润下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适用于津亏肠燥之便秘证;适用于津亏肠燥之便秘证; 麻子仁丸、济川煎。麻子仁丸、济川煎。4、逐、逐 水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适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适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十枣汤。5、攻补兼施、攻补兼施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适用于里实积滞,正气适用于里实积滞,正气 亏虚之证;亏虚之证; 黄龙汤、增液承气汤。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三、使用注意三、使用注
21、意1.1.年老体弱、津血不足、孕妇、经期妇女禁用。年老体弱、津血不足、孕妇、经期妇女禁用。2.2.泻下剂易伤胃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泻下剂易伤胃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3.3.服药期间宜食易消化食物。服药期间宜食易消化食物。4.4.若兼有表证者,应视表里证的具体情况,先表后若兼有表证者,应视表里证的具体情况,先表后 里或表里双解。里或表里双解。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与用法 大黄四两(12)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12) 芒硝三合(6)水煎。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芒硝溶服。燥热浊毒上冲燥热浊毒上冲 或发热、谵语;或发热、谵语;燥热内结(邪盛)
22、燥热内结(邪盛) 舌红苔黄厚而舌红苔黄厚而 燥,脉沉实燥,脉沉实 热结津伤热结津伤 口燥咽干,苔燥;口燥咽干,苔燥;热结肠胃热结肠胃气机壅滞气机壅滞 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脘腹痞满,胀痛拒按;* * 伤寒邪气伤寒邪气内传内传胃胃肠肠热与燥屎互结成实热与燥屎互结成实 大便秘结;大便秘结;* * 证候特征:燥、实、痞、满俱在(阳明腑实证)。证候特征:燥、实、痞、满俱在(阳明腑实证)。 【主治】阳明腑实证。【主治】阳明腑实证。 化热化热发热便秘腹胀腹痛【方解】【方解】 臣:芒硝臣:芒硝 咸寒泻热,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软坚润燥通便。* * 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
23、清泻热结力强,结力强, 燥、实并治。燥、实并治。 君:大黄(后下)君:大黄(后下) 苦寒泄热,苦寒泄热, 清泻肠胃积滞。清泻肠胃积滞。佐:枳实佐:枳实 破气散结,消积除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厚朴 宽肠下气,消胀除满宽肠下气,消胀除满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攻下热结。配伍要点:配伍要点: 1 1、大黄芒硝、大黄芒硝 2 2、泻下与行气并用,、泻下与行气并用,以增强泻下之功。以增强泻下之功。* * *【运用】【运用】临证加减:本方亦主治:临证加减:本方亦主治: a a、热结旁流证热结旁流证 体现体现“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法法。b b、里热实积所
24、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里热实积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辨证要点:本方功善清泻热结,行气导辨证要点:本方功善清泻热结,行气导滞,为治热结阳明,气机壅滞所致便秘滞,为治热结阳明,气机壅滞所致便秘证的名方。体现了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证的名方。体现了急下存阴法、釜底抽薪法。临证以薪法。临证以“燥、实、痞、满燥、实、痞、满”等证等证候为特征。候为特征。1、2 2、 现代运用: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现代运用: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病证属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病证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于实热、积滞壅结者。 名词术语解释:急下存阴、釜底抽薪、名词术语解释:急下存阴、釜底抽薪、
25、通因通用。通因通用。3、4.*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调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脏腑功能、调 和寒热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半表半和寒热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半表半里证、脏腑功能失调、寒热错杂等病证里证、脏腑功能失调、寒热错杂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和解剂。的一类方剂,统称和解剂。一、概念:一、概念:第四章第四章 和和 解解 剂剂 1 1、和解少阳、和解少阳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证)。二、分类与适应证:二、分类与适应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口苦,脉弦;,口苦,脉弦; 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 2、调和肝脾、调和肝脾 适用于肝脾不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