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方法与基础设计(doc 29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基处理方法与基础设计(doc 29页).doc》由用户(欢乐马)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基处理方法与基础设计doc 29页 地基 处理 方法 基础 设计 doc 29
- 资源描述:
-
1、 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 摘 要: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包括了对基础的设计和对地基的处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地基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础的选型和造价。本文就地基的处理和基础设计进行的 讨论。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基础的选型必须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土体的承载力和 工程造价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确定。 关键词:地基 基础 后浇带 桩 承台 沉降 一、引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 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 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
2、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 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 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 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 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 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 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 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 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
3、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 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 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 理。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 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勘察时, 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 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 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
4、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 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大于 4 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小于 2 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如果介于 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二、地基的处理方法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可按下列规定执行: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 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 措施;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 用作为持力层;3)对
5、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 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持力层。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 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 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 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 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 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 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
6、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 据。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取 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对受较大 水平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钢油罐、堆料场等,地基处理后应进 行地基稳定性计算。结构工程师需根据有关规范分别提供用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地基变 形验算的荷载值;根据建筑物荷载差异大小、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方法、施工顺序等,按 有关规范和地区经验对地基变形允许值合理提出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建筑
7、物的地基 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 继续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 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 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 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 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
8、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1、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 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 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 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 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 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
9、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 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 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 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 、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适 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 小于 20kPa 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不加填 料振冲加密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 10%的中、粗砂地基。振冲碎石桩主要用来提高 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
10、度。 5 、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浆液深层搅拌法(简称湿法)和粉体喷搅法(简称干法) 。水 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 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不宜用于处理泥炭土、塑性指数大于 25 的粘 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基。若需采用时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适 用性。当地基的天然含水量小于 30%(黄土含水量小于 25%) 、大于 70%或地下水的 pH 值小于 4 时不宜采用于法。连续搭接的水泥搅拌桩可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受其搅拌能 力的限制,该法在地基承载力大于 140kPa 的粘性土和粉土地基中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6 、高压
11、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 和碎石土地基。当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应 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 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较大,除地基加固外,也可作为深基坑或 大坝的止水帷幕,目前最大处理深度已超过 30m。 7、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按预压方法分为 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 预压。当软土层厚度小于 4m 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当软土层厚度超过 4m 时,应采
12、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 内设置排水竖井。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8 、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 地基。该法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施工文明、造价容易控制,目前在北京、河北等地的 旧城区危改小区工程中得到不少成功的应用。 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 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基础和桩顶之间 需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该法适用于条基、 独立基础、箱基、筏基,可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13、和减少变形。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 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 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10 、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时,可采取减少生石灰用量和增加掺合料含水量的办法提高桩 身强度。该法不适用于地下水下的砂类土。 11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 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的深度为 515m。当用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土挤密 桩法;当用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定性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 土的含水量大于 24%、饱和度大于 65%时,不
14、宜采用这种方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 桩法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少渗透性方面效果基本相同,土挤密桩法地基的承载力和水 稳定性不及灰土挤密桩法。 12 、柱锤冲扩桩法适用于处理杂填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和黄土等地基,对地 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松软土层, 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 6m。 13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 0.12md 的湿陷 性黄土等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级湿陷性地基,应通过试验确定碱液法的 适用性。 14、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宜选取不同的多种方法进行比选。对复合地基而言, 方案选择是针对不同土性、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提高幅质
15、、选取适宜的成桩工艺和增强体 材料。 三、基础的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 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 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 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l5 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 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 2.5m 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 础即柔性基础。 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 用钢筋混凝土柱。 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6.
16、1.1l 条设柱基拉梁。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 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 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 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 。 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 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 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 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无论采用何种
17、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 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单独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 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 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 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 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 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 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多栋高楼与
18、裙房在地基较好(如卵石层等) 、沉降差较小、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 不分缝(沉降缝) 。当地基一般,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如高层设混凝土桩等)控制高层 和裙房间的沉降差,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建在同一笺基上。施工时可设后浇 带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 当高层与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为整块筏板钢筋混凝土基础时,在高层基础附近的裙 房或地下车库基础内设后浇带,以调整地基的初期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初期收缩。 现在我就大型基础设计中较多见的基础类型的桩基础和后浇带的设计讨论一下 1、当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经过经济比较 采用浅基础反而不经济时,可采用桩基础。 2、
19、桩平面布置原则: 1)力求使各桩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并使群桩在 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2)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横墙较多的多层建筑可在横墙两侧的纵墙上布桩,门 洞口下面不宜布桩。 3)同一结构单元不宜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 4)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筒体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 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筒体外缘 1 倍板厚范围之内。 5)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共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 6)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 可按受力均匀布置。 3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
20、: 1)应选择较硬上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粉 土不宜小于 2d(d 为桩径) ;砂土及强风化软质岩不宜小于 1.5d;对于碎石土及强风化硬 质岩不宜小于 1d,且不小于 0.5m。 2)桩端进入中、微风化岩的嵌岩桩,桩全断面进入岩层的深度不宜小于 0.5m,嵌 入灰岩或其他未风化硬质岩时,嵌岩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 0.2m。 3)当场地有液化土层时,桩身应穿过液化土层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进入 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且不应小于 0.5m, 对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于 1.5m。 4)当场地有季节性冻土或膨胀土层时
21、,桩身进入上述土层以下的深度应通过抗拔稳 定性验算确定,其深度不应小于 4 倍桩径,扩大头直径及 1.5m。 桩型选择原则。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 分布、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1)预制桩(包括混凝土方形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适宜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不大 的强风化层、风化残积土层、砂层和碎石土层,且桩身穿过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 粘性土,穿越层中存在孤石等障碍物的石灰岩地区、从软塑层突变到特别坚硬层的岩层 地区均不适用。其施工方法有锤击法和静压法两种。 2)沉管灌注桩(包括小直径 D5O0mm,中直径 D500600mm)适用持力层
22、层 面起伏较大、且桩身穿越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对于桩群密集,且为高灵 敏度软土时则不适用。由于该桩型的施工质量很不稳定,故宜限制使用。 3)在饱和粘性土中采用上述两类挤土桩尚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于环境和质量的影响, 必要时采取预钻孔。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砂井、塑料插板、隔离沟等措施。钻孔灌 注桩适用范围最广,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桩身穿越各类上层以及夹层多、 风化不均、软硬变化大的岩层;如持力层为硬质岩层或地层中夹有大块石等,则需采用 冲孔灌注桩。无地下水的一般土层,可采用长短螺旋钻机干作业成孔成桩。钻(冲)孔 时需泥浆护壁,故施工现场受限制或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不宜采用
23、。 4)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水位较深,或能采用井点降水的地下水水位较浅而持力 层较浅且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者。成孔过程可能出现流砂、涌水、涌泥的地层 不宜采用。 5)钢桩(包括 H 型钢桩和钢管桩)工程费用昂贵,一般不宜采用。当场地的硬持力 层极深,只能采用超长摩擦桩时,若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灌注桩又因施工工艺难以保证 质量,或为了要赶工期,此时可考虑采用钢桩。钢桩的持力层应为较硬的土层或风化岩 层。 6)夯扩桩,当桩端持力层为硬粘土层或密实砂层,而桩身穿越的土层为软土、粘性 土、粉土,为了提高桩端承载力可采用夯扩桩。由于夯扩桩为挤土桩,为消除挤土效应 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与上述预制桩和沉
24、管灌注桩类似的措施。 后浇带设计 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 8001O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 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 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 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 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并提出清除杂物 垃圾的措施,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如梁 面、底钢筋相同等措施。 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