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周甲骨文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3周甲骨文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甲骨文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1949年以前,出土甲骨文的地点,只有殷墟一处。因此很少有人在“甲骨文”这个名称上再加上“殷墟”二字。1949年以后,甲骨在其他地区也相继被发现。 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出土了少量商代甲骨文(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5期)。接着,1954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古遗址墓葬群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 1956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考古1976年4期)、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1988年在湖北省襄樊檀溪村(西周有字卜骨在襄樊出土,中国文物报1989年2月24日)、 1991年在河北省邢台南小汪(
2、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存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1995199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1月12日)等地也先后出土了一些周代甲骨文,不过数量一般都很少。 只有在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遗址所出数量最多,仅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甲骨近300片。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一般都较少而且字体纤小,需放大5倍才能辨认(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87年)。 因此,今天所说的“甲骨文”,其时间和范围都发生了改变。它不仅指商代也包括周代刻(偶尔也有写的)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这里所要
3、介绍的只限于殷墟甲骨文。 “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曰:“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墟当时作为晚商都城,共经8代12王,历时253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的数量是以“片”来统计的。甲骨埋藏于地下,历经三千年之久,质地脆弱,出土后往往一版断为数片。到了古董商手中,又被分藏数家,不断流动转手,所以要精确统计是很不容易的。 50年代初,陈梦家曾估计为10万片(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 近年来,胡厚宣根据统计指出,目前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左右
4、。若每片以10字计算,总字数已超过100万字。它大体上能够反映商代后期使用文字的情况(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5期;90年来甲骨资料的新情况,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日)。 甲骨文不重复的单字大概有多少呢?于省吾指出:“截至现在为止,甲骨文不重复的字约四千五百多个,我们所认识的还超不过一千字。”(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2期33页) 甲骨文的出现导致了一门学科的诞生,这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甲骨学。“甲骨学”这个词是何人何时首创的,据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一书所载,率先以“甲骨学”揭之于论著标题的,是朱芳圃。 朱氏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弟子,他在1933年出
5、版了专著甲骨学文字编,1935年又出版了甲骨学商史编。 此后“甲骨学”作为学科名称便广泛流行起来。甲骨学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甲骨学特指甲骨及其文字本身的研究。广义的甲骨学则包括以甲骨文为材料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所讲的“甲骨学”单指前者。 甲骨主要是古代占卜的遗物。在殷代,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殷人遇到疑难的事情一定要求神问卦,烧灼龟甲或兽骨,令其表面出现兆象(裂纹),以便据之预测吉凶祸福。这种巫术在中国起源甚早,在商代非常盛行。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时所刻之辞,要通读卜辞,必须要先了解有关甲骨的基础知识,知道卜法的程序等。李学勤曾著有关于甲骨的基础知
6、识(历史教学1957年7期)一文,可以参看。殷代占卜所用的材料除龟的腹甲、背甲或牛的肩胛骨外,有时也用少量的羊、猪、鹿的肩胛骨。占卜之前,甲骨须先经过整治。其整治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锯削磨平。先将龟从腹甲和背甲之间的甲桥(龟腹甲中部之两边,有与背甲相连接的骨骼,因似自腹甲过渡到背甲的桥梁,故学者称作甲桥)处锯开。对于锯下的腹甲,先削平甲桥,再将其刮磨平整。背甲则从中脊处一剖为二,再锯去首尾两端,使之成为鞋底形的“改制背甲”。对于牛胛骨,需要锯去突出的臼角和背面凸起的胛冈。最后将甲骨正、反面打磨光滑。 第二步,制造“钻凿”。在龟甲的内面或骨的反面(原有胛冈的一面),先用刀挖刻出长约一厘米的椭
7、圆形凹槽,叫“凿”,再在其一侧用小圆钻钻出一个和椭圆形凹槽通连的圆形洼洞,叫“钻”。也有先钻一个圆形洼洞,再在圆形洼洞里挖“凿”,像猫眼形。加工好的甲骨成品,交付管理占卜的卜人保管,以备卜用。 第三步,灼兆刻辞。钻凿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卜兆的走向。钻凿的排列是整齐有序的。钻凿之后,用暗火炷烧灼钻凿,被烤灼的甲骨因受热,其正面便出现裂纹,作、诸形,这就是兆璺。见兆之后,一般由商王依据卜兆的形状来判断其吉凶,然后刻上卜辞。甲骨上的卜兆以在正面者居多,故卜辞亦多刻于正面。 龟甲主要用腹甲,其背面钻凿是“左半(甲)向右,右半(甲)向左”。少量用背甲,背甲一般从中脊平分对剖,背甲上的内面钻凿也是“左半(甲)
8、向右,右半(甲)向左”。胛骨一左一右为一对,其背面钻凿也是“左半(胛骨)向右,右半(胛骨)向左”。烧灼钻凿之后,龟腹甲、背甲、胛骨正面卜兆的走向也是“左半向右,右半向左”。 刻写卜辞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是“迎兆刻辞”。龟腹甲右侧(左右是以人为基准)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甲首及甲尾部分,或近甲桥边缘部分,卜辞由外向内行。背甲与之相同。商人占卜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文字。现在甲骨学界都认为甲骨文包含武丁至帝辛(即商纣王)各代卜辞。但是对于是否有盘庚、小辛、小乙这几个时代卜辞,不少学者表示怀疑。即使
9、确认甲骨文的时代是自武丁开始,终于纣王,也已经历了八世十二王二百年左右的时间。 因此,如果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就需要把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一片具体刻有文字的甲骨片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东西,还应该进一步辨明,它究竟是晚商二百多年中哪一个时期的。 这种判断具体年代的工作,就叫做断代。用董作宾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每一块甲骨上所记的史实,还它个原有的时代”。断代问题不解决,则十万片甲骨依然是一堆“断烂朝报”,缺少应有的科学价值。 王国维在1917年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著名的文章中,首先用卜辞中的称谓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相对照来
10、断定甲骨的年代,开启了甲骨断代的先河。而甲骨断代学说的创立,则要到1935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才算真正发轫。 董氏据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把甲骨文分成以下五期:第一期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二世四王第二期祖庚 祖甲 一世二王第三期廪辛 康丁一世二王第四期武乙 文丁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 帝辛二世二王 董氏的五期断代学说把甲骨文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了甲骨文作为历史和语言资料的科学价值,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他的五期分法也存在着弊病,就是把甲骨本身的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 五期断代学说把殷墟甲骨分为五大类。认为第一类的书写
11、风格雄伟;第二类谨饬;第三类颓糜;第四类劲峭;第五类严整。然后机械地将其分别定在盘庚至武丁、祖庚与祖甲、廪辛与康丁、武乙与文丁、帝乙与帝辛五个时期。 甲骨断代应以甲骨卜辞本身显示出来的特点为根据,既不能机械地把时代界线划在两王交替之际,也不能完全依靠贞人来断代。 随着殷墟发掘的继续进行,甲骨的出土不断增多。今天多数甲骨学者都逐渐认识到,所谓甲骨断代研究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即甲骨分类以及确定每类甲骨所在的年代。 “甲骨分类”是指根据字体等特征把殷墟甲骨划分为若干类,“确定年代”是指要确定每类甲骨处在什么王世。 后者要对每类甲骨中所见到的全部称谓加以归纳,总结成“称谓系统”,再用这种“称谓系统”(
12、祖、妣、父、母等)同商王世系进行对照以确定每类甲骨所处的年代。 此外,诸如贞人、出土层位、人名事类等也是称谓系统之外的确定年代的原始依据。 五十年代初,陈梦家(19111966)在进行甲骨断代研究时,已经多少意识到董氏五期分法简单按王世划分甲骨的缺陷。因此,他在甲骨断代与坑位甲骨断代学丁篇一文中使用了宾组、出组等名称,其方法主要是通过贞人(陈氏称为“卜人”)的系联来给甲骨分组(文见中国考古学报第5册,1951年;后收入综述)。 70年代以后,在讨论甲骨分期有关问题时,李学勤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11期)一文中提出“历组”的名称。 后来又在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
13、81年5期)一文中提出了“无名组”的名称。所谓无名组是指由全无卜人的卜辞所归成的一组。 在后一篇文章里,他认为殷墟卜辞主要可分为九组,即陈氏所分的宾组、组、子组、午组、出组、何组、黄组,再加上他的历组和无名组。详见以下对照表: 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三家甲骨分期分组对照表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三家甲骨分期分组对照表李学勤董作宾陈梦家宾组一期宾组,武丁卜辞 组四期,文武丁卜辞组,武丁晚期子组四期,文武丁卜辞子组午组四期,文武丁卜辞午组历组四期武文卜辞出组二期出组,庚甲卜辞无名组三期康丁卜辞何组三期何组,廪辛卜辞黄组五期乙辛卜辞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到现在已超过100年了。一百多年来,甲骨学研
14、究共经历了它发展道路上的 “先驱时期”(18991909)、 “奠基时期”(19101928)、 “形成时期”(19281937)、 “低潮时期”(19371949)、 “高潮时期”(19491966)、 “停滞时期”(19661976)和 “繁荣时期”等七个时期(1976今),目前已成为一门成熟的重要学科。 19世纪末,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地时,经常发现甲骨。村民把它看作是可作药用的“龙骨”卖给药店,于是这些龙骨被药材商贩运到各地销售。 传说1899年(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得了病,医生为他开了一张处方,上面有一味中药是“龙骨”。王懿荣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
15、店达仁堂购药。药买回来之后,王懿荣亲自打开药包验看,结果意外地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类似篆文的文字。 王懿荣王懿荣 凭着金石学家对古物鉴定的敏锐,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价值连城,遂不惜巨资大量购求。 经他“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王汉章古董录,1933年10月10日、15日,河北第一博物院画报,50、51期)。 也有人说甲骨文是1898年天津王襄(18761965)、孟定生(18691941)首先发现的。不过,学术界一般信从前说(参看王宇信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载殷都学刊1984年4期)。 王懿荣鉴定出甲骨上的文字是三代古文,功不可没。从此以后,甲骨文
16、始为世人所知。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氏投井,壮烈殉国。王氏死后,他生前所藏大部分甲骨为刘鹗(18571909)所得。刘鹗即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字铁云。 1903年(光绪29年),刘鹗从自藏的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它的出版使甲骨由只供少数人观赏摩挲的古董变成了研究的资料,扩大了甲骨的流传范围,意义巨大。 在此书出版的第二年,即1904年,孙诒让(18481908)花了两个月时间仔细研读铁云藏龟,写出了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开创性专著契文举例。 孙诒让孙诒让 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在甲骨文的考释和通读方面
17、作出了重大贡献,初步奠定了甲骨学的基础。 为了垄断甲骨的出售以牟取暴利,古董商故意对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加以隐瞒,所以早期的甲骨学者或以为甲骨出於汤阴,或以为出於卫辉。直到1908年,罗振玉经过多年留意探寻,才弄清楚甲骨的确切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1910年(宣统二年),罗振玉著成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考定甲骨出土地是安阳小屯,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遗物。这一推论,在甲骨研究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步。 罗振玉对古文字的研究始于清末,不过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民国时期进行的。罗氏对甲骨、铜器等古文字资料都有丰富的收藏。他既勤於著录、传布各种资料,也勤於研究、著述,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出版过殷墟书契(1913
18、年,后通称前编)、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殷墟书契后编(1916年)等甲骨著录书。其中殷墟书契考释(1915年)在甲骨文字的考释和卜辞通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为甲骨学奠定了初基。 王国维是在罗振玉的影响下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在甲骨文方面,王国维新识之字并不是很多,但对通读卜辞常具有重要意义。1917年,王氏著成戬jian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在甲骨文的考释书里这是一部有影响的著作。他的主要贡献是以甲骨卜辞与典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王国维王国维 特别是1917年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著名论文(均收入观堂集林卷九),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的可靠性
19、,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同时,他还根据后上8.14与戬110的缀合,发现上甲至示癸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不合,从而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如此等等,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学术地位。 这一时期重要的外国学者有日本的林泰辅。他是日本搜集研究甲骨的第一人。他编纂的龟甲兽骨文字(1921)一书是日本学者编纂的第一部刊布甲骨文的著录书。 另一位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他是继方法敛之后收藏和研究甲骨的最重要的西方学者。他于1917年出版的殷虚卜辞是欧美学者出版的第一部甲骨摹本著录书。 由于外国在华人士热衷于购藏甲骨,使甲骨很快地流散到欧美、日本等地,并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甲骨学也随之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1928
20、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文简称“史语所”)开始组织发掘殷墟。从1928年至1937年10年之间,共发掘了15次。 董作宾从第1次到第9次发掘所得的有字甲骨中选拓出3942号编为殷虚文字甲编(1948年)。第10次到第12次主要是发掘殷代王陵,未出现有字甲骨。 从第13次到第15次发掘所得的有字甲骨中,董作宾选拓出9105号编为殷虚文字乙编(19481953年)。 20年代末,郭沫若(18921978)为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开始研究甲骨、金文。他的卜辞通纂(1933)和殷契粹编(1937)在卜辞的通读方面有重要贡献。 他不但撰写了使读者能够了解“殷代社会各方面”的卜辞考释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