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785556
  • 上传时间:2022-05-26
  • 格式:PPT
  • 页数:99
  • 大小:6.7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环境 环境保护 概论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与特定中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与特定中心事物(通常称为主体)有关,影响心事物(通常称为主体)有关,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即能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和。 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为了明确法律适用对象和范围,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为了明确法律适用对象和范围,保证法律准确实施,常常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要素或对象保证法律准确实施

    2、,常常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要素或对象界定为环境。界定为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指出:“本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野生生物、自然和人工遗迹、自然保护地、矿藏、森林、野生生物、自然和人工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2.环境的特性环境的特性A A、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整体性B B、环境的区域性、

    3、环境的区域性C C、环境的有限性、环境的有限性D D、环境的多变性与稳定性、环境的多变性与稳定性A A、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地球表面的大气、水文、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某一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B B、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区域性从总体上看,全球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局部来看,不同地区却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从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

    4、内陆,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获得对地域差异的感性认识。C C、环境的有限性、环境的有限性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其时空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环境的有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具体时空范围内都是有限的,当人类开采(使用)的速度远远大于其再生的速度时,就会面临枯竭的危险。另一方面,大自然对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同样有时限性,当人类破坏的速度大于环境自净速度时,就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D D、环境的多变性与稳定性、环境的多变性与稳定性环境的多变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

    5、化的过程中。环境又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就是环境系统对超出一定强度的干扰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使环境基本无变化或变化后可以恢复。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没有变动性,系统的功能就无法实现,生物的进化和生物的多样性就无法存在,社会的进步就不能实现。但没有环境的稳定性,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就不会存在,环境的整体功能就无法实现二、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人类不仅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环境,还在利用过程中不断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按人类影响和改造的程度,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

    6、境。原生自然环境 是指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和演变的区域,这些区域目前尚未受到人类影响,景观面貌基本上保持原始状态。如:高山沙漠原始森林次生自然环境 次生自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发展活动影响,原来的面貌和环境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的区域。如:次生林天然牧场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的物质文化体系。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和。物质成果 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是指人类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基础上得到的劳动成果,如文物古迹、绿地园林、建筑部落、器具设施等非物质成果 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成果,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创造

    7、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三、环境要素、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要素。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 大气大气水体水体土壤土壤岩石岩石生物生物阳光阳光等等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2、环境质量所谓环境质量,是指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环境,或者构成该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状态。 环境质量,包

    8、括环境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等。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又称环境负载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绝对容量是指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年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四、环境污染及其后果1、环境污染的概念环

    9、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如果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不考虑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超出了环境允许的极限,就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造成资源的枯竭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

    10、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2、环境污染的后果环境污染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生态系统,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五、环境污染的类型1、环境污染的分类水污染 ,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

    11、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2、污染源的种类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

    12、。(6)机器噪音,电磁辐射,二氧化碳污染等。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并通过这种迁移和转化与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变化。污染物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迁移、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物理迁移就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机械运动,如随水流、气流的运动和扩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学迁移是指污染物经过化学过程发生的迁移,包括溶解、离解、氧化还原、水解、络合、螯合、化学沉淀、生物降解等等。 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有机体的吸收、新陈代谢、

    13、生育、死亡等生理过程实现的迁移。2、污染物的转化定义: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外的不同物质的过程。分类:物理转化:物理转化包括污染物的相变、渗透、吸附、放射性衰变等。化学转化:化学转化则以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水解反应和络 合反应最为常见。生物化学转化:生物化学转化就是代谢反应。第二节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最关心的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害有毒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减少沙漠化酸雨及由上述问题带来的能源、资源、饮水、住房、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

    14、表面平均温度和地表平均气温的升高,是针对地球环境总体而言,并不是指全球每个地区都会增暖或每个季节都会增暖。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年间上升了074,而在过去的50年中每10年上升013,速度明显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是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的最大威胁不是平均气温升高,而是出现极端高温、百年不遇的干旱、异乎寻常的热浪、行凶肆虐的飓风和龙卷风。世界上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如果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一些城市、城镇和乡村有可能被淹没。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全球臭氧层受损害面积越来

    15、越大,近年来欧洲上空和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同样出现臭氧周期性变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影响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氟氯烃和其它卤代化合物,它们主要来源于制冷剂、发泡剂、溶剂和灭火器的使用。在对流层顶部飞行的飞机排出的氧化氮气体也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臭氧层破坏的后果:臭氧的减少使皮肤癌和角膜炎患者增加,也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猛增。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过量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还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光化学大气污染。3、酸雨问题 酸雨是大气污染

    16、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入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并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2012年,我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四川东南部、广西北部地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2%。监测的466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15个,占46.1%;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133个,占28.5%;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56个,占12.0%。酸雨的危害酸雨对生态系统

    17、影响很大,最为突出的是湖泊的酸化问题。湖泊酸化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导致鱼类死亡。酸雨对森林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除了叶丛受损外,还通过土壤酸化影响树木生长。近年来人们普遍地将大面积的森林残废归结于酸雨的危害。酸雨还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和潜在的影响,并加速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贮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的腐蚀,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造成严重损害。二、生态恶化1、森林锐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近100多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约为76亿公顷;19世纪中期减少到

    18、56亿公顷;20世纪末期锐减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由于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等的需求,全球森林减少了一半,9的树种面临灭绝,30的森林变成农业用地,热带森林每年消失13万平方公里;地球表面覆盖的原始森林80遭到破坏,剩下的原始森林不是支离破碎,就是残次退化,而且分布极为不均,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科学家说:由于大量森林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任何问题都要难以对付的严重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2、土地退化与沙漠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如过度耕种土地造成土地

    19、贫瘠;牧区放牧过多,毁坏草场;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以及缺乏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土地盐碱化等。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全球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全球1515的土地面积、的土地面积、41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世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世界上已经荒漠化的土地有一半在非洲,界上已经荒漠化的土地有一半在非洲,1 13 3在亚洲,在发展在亚洲,在发展中国家土地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中国家土地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20122012年,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年,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294.91万平方千米,占普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查范

    20、围总面积的31.12%31.1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29.32129.32万平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65.59165.59万平方千米。全国约有万平方千米。全国约有1 17 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草地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场的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草地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场的1/31/3,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 85 5。3、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医药、木材、

    21、自然纤维等物质产品,还提供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污染物净化、灾害预防等生态服务功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全球生物多样性已经比1970年下降了近13。再过30年,世界人口几乎会翻两倍。如果人类继续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开拓另外两个星球才能维持需求。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华南虎等20个珍稀物种分布区域缩

    22、小,种群数量骤减。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4、海洋污染海洋一直受到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的污染。每年有几十亿吨污染废弃物排入海洋,由于油船泄漏而流入海洋的石油近150万吨,另外还有大量放射性废物的污染。海洋污染40来自河流,30来自大气,10来自直接倾卸,10由一般海事活动造成。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部分海域已造成渔场外移、鱼群死亡,鱼体内残留毒物增加,鱼质下降,鱼产量急剧减少,许多海产品养殖场荒废等严重现象。此外,全世界海岸地带的人口密度继续增加,只顾需求不考虑环境的作法已使一些重要盐水沼泽、环礁湖、海滩

    23、、港湾和近海水域退化。三、固体废弃物垃圾成灾固体废弃物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另一方面,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2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并且,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四、水资源短缺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

    24、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量也随之剧增。同时,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及渗入地下,使众多水源遭受污染,导致许多国家面临严重缺水形势。目前地球上有15亿人缺少饮用水,而地球上缺少饮用水的人到2050年可能达到20亿之多。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3个,其中马耳他年人均可用水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况位居缺水国之首。第三节我国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一、大气污染严重1.雾霾天气频繁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出现时空气很

    25、潮湿,一天内会随气温不同出现明显变化;霾则是由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则是大量极微细尘粒、烟粒浮游在空中的产物,出现时空气相对干燥,日变化一般不明显,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2013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2013年自然灾情,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出现频次和程度最为严重。2、PM2.5问题颗粒物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6、,缩写为,缩写为PM)是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是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标。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微米的颗粒物;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物。定义定义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2013年年1月北京市雾霾污染月北京市雾霾污染最严重时,最严重时,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为小时浓度最大值为680微克微克/立方米,连续立方米,连续46小时大小时大于于30

    27、0微克微克/立方米。立方米。PM2.5的来源的来源来来源源自然源自然源风扬尘火山灰森林火海盐等人为源人为源一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由燃煤烟尘、工业一次颗粒物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二次颗粒物由排放到大气中二次颗粒物由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的主要来源。3.我国雾霾天气频显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超出环境承载力。一是全国大

    28、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超出环境承载力。二是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二是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域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倍以上。三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三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对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率达的贡献率达2025。四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持续累四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持续累积。积。二、水污染问题突出定义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将有害物质直接或间

    29、接排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水生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分类物理型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泥沙、悬浮性固体物质、有色物质、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水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型污染是指由于向水体中排放酸、碱、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生物型污染是指随污水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型化学型水污染水污染物理型物理型水污染水污染生物型生物型水污染水污染我国水污染现状我国河流断流以黄河最为突出;洞庭湖面积已减少了38;全国水资源日趋短缺,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东北三江平原500多万平方千米自然湿地目前

    30、仅剩200多万平方千米,且濒临消失的危险。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2012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呈现由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有机物污染严重。全国198个地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水质呈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57.3,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金属超标等现象。2012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三、土壤污染日益严重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

    31、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污染现状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2.土壤的有机污染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DD

    32、T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毫克/公斤以上。3.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发生传递和迁移,在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和迁移的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这些有机污染物长期贮存在人体中,并可通过母乳喂养间接转移给新生儿或胎儿通过胎盘直接获得。六六六和六六六和DDT作为高残留率农药于作为高残留率农药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随着时间的年已停止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已几乎检测不到这两种剧毒农药的残留,但在鱼类身上检推移,土壤中已几乎检测不到这两种剧毒农药的残留,但在鱼类身上检测出的含量却比土壤中高出了近测出的含量却

    33、比土壤中高出了近100倍,而到了夜鹭、白鹭的鸟卵中,倍,而到了夜鹭、白鹭的鸟卵中,这个含量被放大了这个含量被放大了100200倍。倍。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未检测出,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未检测出,DDT为为3.4纳克纳克/克,通过鱼类生物富克,通过鱼类生物富集,六六六达到集,六六六达到28.5纳克纳克/克,克,DDT达到达到270.7纳克纳克/克,最终到夜鹭、白克,最终到夜鹭、白鹭的鸟卵中时,六六六可高达鹭的鸟卵中时,六六六可高达460.0纳克纳克/克,克,DDT可高达可高达5626.7纳克纳克/克。克。4.土壤的放射污染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污染

    34、物进入到土壤中。放射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体造成的。四、农村环境形势严峻我国农村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中,导致水体污染。污水和垃圾农业环境质量下降牲畜养殖污染物排放

    35、数量大,浓度高,每头猪的废物排放量是人的67倍,牛则达到20倍。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地牲畜养殖产生的污染量,基本上相当于1500万人产生的污染。土壤污染成为潜在的环境问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为40左右。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全国耕地土壤污染显现,主要污染物是镉、镍、铜、砷、汞、铅、DDT和多环芳烃。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五、环境风险不断凸显2012年,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

    36、生量持续增加。全国共有近1.2万座尾矿库,其中危、险、病库1470多座。2005年至2012年,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共计941件,其中涉化学品500件,占53。2013年6月初,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70左右的电子垃圾最终都汇集到我国。第四节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程第四节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程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种行动的总称。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37、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沉痛的代价沉痛的代价奋起的飞跃奋起的飞跃宝贵的觉醒宝贵的觉醒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沉痛的代价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八大污染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多诺拉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痛痛病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2.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觉醒的历程中出版的三本书:觉醒的历程中出版的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

    38、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

    39、地球,是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3.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第一次飞

    40、跃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启动了历史性转变。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基本原则。第三

    41、次飞跃第三次飞跃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第四次飞跃第四次飞跃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提出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成果文件。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问题少数有所缓解、总体仍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危机、化学品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传统工业化

    42、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等因素,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二、人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三种类型一、绝路逢生型一、绝路逢生型以德国为代表。从以德国为代表。从20世纪世纪70年代开始,年代开始,德国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逐步调整德国国家战略从经济发展优先逐步调整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实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法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施一系列环境法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告别唯经济发展时代,严和技术进步,告别唯经济发展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到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到20世纪世

    43、纪90年年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河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变清了,空气污染减轻了。流变清了,空气污染减轻了。二、奋起直追型二、奋起直追型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果没有摆脱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果没有摆脱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有4件。从件。从1970年开始,日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世界上最年开始,日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世界上最严格

    44、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努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努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问题。染问题。三、跨越发展型三、跨越发展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避免市区环境污染。经过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三、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主要教训是发达国家曾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教训教训基本经验基本经验(1)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2)

    45、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4)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第五节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第五节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推进环境保护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环境保护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没有污染”,到1973年8月国

    46、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把环境保护立为基本国策;1984年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8项环境管理制度;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

    47、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海”(渤海)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48、。近三届的全国环保大会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第五阶段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二、我国环境保护近年取得的主要成就1.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

    49、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和2.77。2.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1)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完成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2)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拒批涉及“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

    50、和产能过剩项目。(3)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初步建立起包括绿色信贷、保险、贸易、电价、证券、税收等在内的环境政策框架体系。3.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1)2012年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已按新标准开展监测。(2)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编制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3)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2012年累计下达资金7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4)强力推进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7855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