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桩强用的思路-对策与措施(doc 5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弱桩强用的思路-对策与措施(doc 5页).doc》由用户(欢乐马)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弱桩强用的思路-对策与措施doc 5页 弱桩强用 思路 对策 措施 doc
- 资源描述:
-
1、 弱桩强用的思路、对策与措施 弱桩强用的思路、对策与措施一、 概况 1996 年 4 月 25 日,笔者在广东省老科 技工作者协会土建组、 勘测组联合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作“弱桩强用的思路与技术 措施”讲学报告,现将其中内容(包括题目)作了部分修改补充,书就本文。 事件 的起因是:某单位住宅工程(八层框架结构)设计采用锤击式混凝土灌注桩,由于设 计人对钻孔布置数量较少,工程地质资料掌握了解不够深透,加上施工试桩时对桩长 控制不严,以致各桩打完成并经检测验算后,发现实现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较多 (原设计为 60 吨,现实际为 50 吨)。此事件出现的时间在接近二十年前,因而处事 依据均按旧规范(
2、1974 年规范)执行。 按传统习惯对此的解决方案为:一是加桩及 相应扩大承台; 二是减少兴建楼房层数。 但当时打桩机已退场, 如加桩则要再次进场, 加上增桩与扩大承台等费用,增加不少建设资金;而兴建单位资金匮乏,无法追加; 至于减少层数的设想,兴建单位认为这样会减少单元户数;因此对这两种方案都坚决 不同意。并且反过来要求我单位在不加桩、不减层的前提下,拿出稳妥可靠的解决方 案来。 这项工程设计此前我没有参与,但因我是单位技术主管,面对这一从未看过 或听过、也无书本可供参考的本专业难题,只能理所当然由自己责无旁贷地予以接受 下来;接着开展相应的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现分述于后。 二、调查研究
3、第一阶 段是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全面调查研究,采取深入细致、点滴不漏的工作态度,深入检 查各环节中的有关情况和存在问题。 外业方面:赴施工场地检查已完成的打桩工程 现况,并对工期四至周围环境与相邻建筑物的分布、间距与高度,以及对现场施工日 志、打桩记录、桩身混凝土试压报告表和钢筋试拉报告表等逐一作了检查。 内业方 面:经对原设计图纸、计算书(含电脑分析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等作了详尽 的检查。 随后,按调查所得各资料作综合分析和对比,对该工程现状与存在问题取 得基本概念认识 三、 思路 桩的使用功能是和作支承由承台 (基础) 传来的上部荷载, 以竖向荷载为主;当桩具备足够安全承载力时,就不致发
4、生下沉现象(或下沉量显著 微小),从而保持了力的平衡状态。然而,当前的现实状况是桩的承载力降低,但承 台传来的上部荷载却维护不变,使力的平衡状态不能保持,形成失稳。由此出发,广 泛开拓思维途径,谋求解决难题的对策;于是开展了第二阶段如下的几种思路: 首 先,在现时不允许加桩与不可能提高单桩承载力的前提下去寻求力的平衡,那就只能 反过来采取同步减少上部荷载,直到达到取得新的平衡;这是首要的根本思路。其结 果可使“弱桩“起到同前不变为原状设计使用功能服务的效果,故可说是“弱桩强用“。 其次,减少上部荷载的类型包括:静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应从这样荷 载与设计内涵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
5、系中多加思考,并着手发掘。 静荷载: 可分为建筑荷载与结构荷载两种。对前者,应从设计图纸内的各种建筑构造着手;对 后者,应从设计图纸与计算书内的结构构件截面大小方面着手。 活荷载:应从计算 书与设计规范相对照,看有无潜力可挖。 风荷载:应从设计图纸的总平面图(含四 至关系)、计算书、设计规范与当地周围环境实况相结合作研究考虑,发掘可挖潜力。 地震荷载:它与建筑的质量成正变关系。如能设法减小静、活荷载,则地震荷载也自 当相应减小;此外,尚应思考进一步减小的可能性。 其三,归纳上述各种思路,并 以此为指引,形成切实、可靠的对策;据此,即可制订各项技术处理措施。 四、对 策与措施 第三阶段是由思路形
6、成对策后制订技术处理措施的过程叙述: 1 从设计 图约的首层高 34 米、其余各层高 32 米发现用得略大,有潜力可挖;对策是将层 高减矮。为此制订如下措施:将首层高改为 32 米,其余各层高改为 3 米。从而可 使墙体自重减少约 6%。 2 从设计图约的内间隔墙使用实心粘土红砖与了解到建筑市 场有轻质砖供应这一情况结合起来看,形成了改用轻质砖以减轻墙体自重的对策。在 作市场调查后,制订了如下措施:全部内间隔墙改用煤渣多也空心砖。从而可使这部 分墙体自重减少 31%左右。 3从设计图纸查得该建筑外周边开窗数较少,且原设各 窗洞偏小,对屋内采光、通风不利;由此形成了多开窗与把原窗扩大的对策。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