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特色应用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灸法的特色应用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灸法 特色 应用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灸法的特色应用 中医实用技术黄山市中医院针灸科胡若松绪绪 言言v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v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总论v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
2、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v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v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v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v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
3、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章第二章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v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v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v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与
4、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穴)v经脉循环: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口过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肘窝入寸口,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v脏腑经脉病候:咳
5、嗽气喘气短、咳血咽痛,外感伤风,循行部位痛麻或活动受限等。 v主治概要: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痰喘等证。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v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v主要
6、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麻木等 v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共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v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v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v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
7、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v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v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v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v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
8、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v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v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v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v“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v“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
9、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v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v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经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v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v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v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
10、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v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七、足太阴膀胱经(共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v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部。v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挟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v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v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出于外踝后,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v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
11、、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v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v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v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
12、阴心包经相接。v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v3主治概要: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九、手厥阴心包经(共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v胸部支脉:沿胸中,出于胁肋至腋下(天地),上行至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经之间,经肘窝下行于前臂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指端(中冲)。v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v主治病候:心痛、胸闷、心惊、心烦、癫狂、腋肿、肘
13、臂挛痛、掌心发热等。v主要概要:主治心、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络心包,过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v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至目眶下。v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v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喉咽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痛等。
14、v主治概要: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v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v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
15、与足厥阴经相接。v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v3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穴)v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v“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v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
16、太阴肺经相接。v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v主要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 v骨度分寸法v自然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v固定标志法:即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五官、爪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v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曲池屈肘取之。v手指比量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
17、部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和背部取穴。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取穴。横指同身寸法:以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第五章 刺灸法一、毫针刺法一、毫针刺法v(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刺前的准备1选择针具v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形肥、且
18、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2选择体位v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3消毒v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消毒。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25
19、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v(二)刺法(二)刺法v1进针法进针法v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刺手”,左手爪切按,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v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v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
20、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v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v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v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v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
21、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v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v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v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v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THANK YOUSUCCESS2022-5-26可编辑v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在此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v体质:身体瘦弱浅
22、刺,身强体肥者深刺。v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v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v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v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v3行针与得气v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
23、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v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v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v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v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v辅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v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
24、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v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v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v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v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v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
25、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v针刺补泻v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v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v功能状态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