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 思想政治 教育学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中国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农耕经济的历史持续性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其完备 古代儒家思想何以发端,究其缘由还是因为现实社会给思想界提出了问题。 首先,从黄帝开始,人们已经首先,从黄帝开始,人们已经认识到顺天理、化万物的智者认识到顺天理、化万物的智者对
2、部落发展的重要性。对部落发展的重要性。 黄帝面对当时诸侯相互侵伐的乱局,司马迁说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顺天地之纪,幽冥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端(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端 无论是黄帝“顺天地之纪”,还是尧命令羲和、羲仲二人定历法,辨四季,都说明古时人们已经通过观察天体运行和物候变化,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时空概念有了初步确认。对规律认知和把握基础上的趋利避害行为,也使人们同时明白,只有把人纳入自然的轨道,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生产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能
3、得到上天的眷顾而保持个体和部落的持续发展。(天人合一) 其次其次,仅追求天时地利不能满足部落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存在,部落首领能否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存条件下,给部落成员以必要的生存发展条件,关系到部落的人心向背,也关系到部落的未来发展。为此,道德修养的高尚与品行的高洁成为判断部落首领能否带领部落成员继续发展壮大的标准。 尧、舜、禹禅让制度的确立就是对这一选贤任能标准的最佳诠释。 “帝桀之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故“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殷纣王比之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好酒淫乐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
4、粟。”以致发展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荒淫无耻地步。 经武王牧野一役,奴隶倒戈,天下归心而一举伐纣功成。 通过司马迁对汤武革命过程的描述,发现在这个朝代更迭关头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德”,无德之君无法治国,无论夏桀还是殷纣,皆因失德而失国。而商汤和文王、武王父子也因修德而得天下。 有感于商纣王的失德亡国的教训,周朝统治者特别是武王和周公筹划如何使国家安定,万民归顺。为此,周公在辅佐成王期间,除了用武力维护统治之外,更多情况下是自觉意识到了“为政以德”才是安定天下的最好办法 。 周公始作周礼,制礼作乐,将文治教化工程推向全国。在周礼中,他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
5、“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机构编制和岗位职责条分缕析,要求各色人等各安其责,各守其分,将社会纳入到一个统一有序的规范之中。同时,借用“礼辨异”、“乐统同”的功能,用“大礼三百,小礼三千”从外部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人心的统合,社会不至于僵死呆板,他又根据各种仪式典礼,创制了相应的雅乐,如小雅之鹿鸣,大雅之文王等,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民众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天人合一,物我调适 之道。 总之,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部落之间的战乱纷争,也使人们逐渐明白人心向背的利害,顺天应人,修德以教,天下咸归的理念也逐渐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不断被发扬光大。可以说,
6、思想政治教育从上古黄帝轩辕氏起,就已经为人们所重视和领悟,期间经过尧、舜、禹、商汤、文、武的积累和总结,至周公之时,完成了一种思想的自发到自觉的飞跃,这是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政治实践的结果。至此,由上古历代圣王积累演变而成的思想在周公这里因为礼乐制度的订立而开大端。 自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诸侯并立,周公时期所确定的礼乐制度逐渐被破坏,各个诸侯国家,甚至包括一些掌握实权的大夫也常常改变和抛弃礼乐文教,而作出专事征伐等违背礼制的僭越之举。礼乐制度严重损坏,如何对人、对执政者进行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孔子兴教化,勇敢承担起他们的历史使命,逐渐提出、
7、明确并创立了儒家教化思想体系。 期望以此美风俗、序人伦。 孟子接力孔子思想,为了论证教化的可行性,提出了性善论,从而证明了人性的可教,进而指向社会的可化。荀子则从性恶论入手,首倡教化之思。虽然孟、荀二人切入角度不同,但共同指向人的道德品行是可以改变的,于是教化始出,并分别经过秦朝“三老掌教化”、西汉全面推向社会政治实践等一系列积累,而逐步完成了由道德教育向政治范畴的转变。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简略 1、春秋至战国时期,孔、孟、荀创儒家思想 2、秦朝重法家,而弃儒家,“焚书坑儒” 3、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治国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也随之迎来了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4
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相互斗争与融合,玄学思潮被推崇,儒学由此失去了往日独尊地位,但是出于统治的需要,其正统地位并未完全丧失。 5、隋朝取士儒家化,重新强调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文帝称:“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以此思想为指导,隋朝诏封孔子后裔,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儒学教育,搜集整理儒家经典,重用儒士,特别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选举制度和政策的改变,有力引导了全社会对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尊崇,同时也为儒家教化思想和实践在唐代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6、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儒家经典教材全面修订,科举
9、士子推广实践,使得儒家教化思想愈加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7、两宋前后涌现了众多儒学大家,实现了儒学历史的一次伟大复兴。借助印刷术的发展,实现了儒家典籍数量的快速增长与传播,特别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理学思想体系盛行,朱熹为集大成者。 8、元代统治者推行人种等级制度和“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阶层分类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传统观念中对元代儒学及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但实际上元代发展了两宋时期兴起的儒家理学,而且在崇文重儒政策的引导下,最终建立起一整套仿照汉人政治制度的国家政权,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了以理学为唯一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在书院平台建立的基础上,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方针,也确
10、立了理学在社会教化和国家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 9、明代教化思想和实践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日趋完善。具体在政策制度层面,统治者在文教政策的制定上唯程朱理学独尊,惟程朱理学精义是举,八股取士政策导向性相当明显,以致儒家士子不得不自觉灌输理学要义。 社会生活导向层面,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伦理规约渗透至各个阶层和群体,特别是对女性道德方面的控制较前代有了明显加强。 思想文化发展层面,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提出的教化工夫论,实为儒学教化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突破。 与之相对应,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统治阶级推崇乡约的教化和控制功能,借助士绅群体的力量,通过宣讲圣谕、编著推广劝善书等活动在美化地方风
11、俗,教民向善及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0、清朝借鉴前期外族统治经验,完全坚持前朝旧制,继续推行八股取士,将儒家义理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精神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人群中间。 11、清末,对于儒家教化思想和实践而言,伴随一系列社会结构、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潮流的巨变,不得不因为历史的合力而开始走向衰弱。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思潮的影响下,在废科举、仿照西方教育体制,建构现代教育制度等方案的实施中,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等激烈的社会变革运动冲击下,儒家教化思想逐渐失去了影响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地位,实践方式也让位于现代教育方法,而最终退出了历
12、史舞台 (四)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四)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1、核心修己安人(1)修己笃学为修己之基 ,大学有言,“故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善学为修己之要 ,尊重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按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要求进行学习的规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指学与思不可偏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不可偏废,废其一也,非学也。” 明德为修己的目的,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安人作为儒家教化核心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