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PPT课件(3份)-人教版.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化学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PPT课件(3份)-人教版.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复习 氧化物 PPT 课件 人教版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化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 目录目录命题点命题点1 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命题点命题点2CO和和CO2的性质及用途的性质及用途命题点命题点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命题点命题点4温室效应与低碳生活温室效应与低碳生活命题点命题点1 1 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 (2017年年8考,考, 2016年年7考,考,2015年年10考,考,2014年年16考,考,2013年年19考考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017年年6考,考, 2016年年6考,考,2015年年5考,考,2014年年10考,考
2、,2013年年11考考)(1)金刚石、石墨、金刚石、石墨、C60名称名称金刚石金刚石(C)石墨石墨(C)足球烯足球烯(C60)结构结构模型模型 知识梳理名称名称金刚石金刚石(C)石墨石墨(C)足球烯足球烯(C60)不不同同点点外观外观无色透明、正八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的固体面体的固体深灰色、有金属光泽深灰色、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状固而不透明的细鳞状固体体形似足球形似足球硬度硬度天然存在天然存在_的物质的物质_滑腻感滑腻感没有没有_导电性导电性不导电不导电优良的导电性优良的导电性原因原因 _ 最硬最硬质软质软有有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相同点相同点(1) (1) 它们都是由它
3、们都是由_元素组成的单质元素组成的单质(2) (2)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在氧气中完全燃烧,都生成_用途用途裁玻璃、切割大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钻头等的金属、钻头等制铅笔芯、制铅笔芯、石墨电刷、石墨电刷、石墨电极等石墨电极等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学及生物等领域碳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知识补充知识补充】C60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由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由60个碳个碳原子构成。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又叫做单原原子构成。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又叫做单原子层石墨,属于单质,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子层石
4、墨,属于单质,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为“黑金黑金”,是,是“新材料之王新材料之王”。(2)其他碳单质其他碳单质活性炭活性炭(高频高频):具有:具有性,吸附作用比木炭强,性,吸附作用比木炭强,常用于水的净化、防毒面具、制糖工业等。常用于水的净化、防毒面具、制糖工业等。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_能力,可能力,可用于吸附色素和异味。用于吸附色素和异味。焦炭用于冶金工业。焦炭用于冶金工业。炭黑常用于制造墨、油漆、颜料等。炭黑常用于制造墨、油漆、颜料等。吸附吸附
5、吸附吸附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2017年年3考,考,2016永州永州7B,2015衡衡阳阳10,2014年年6考,考,2013年年8考考)由于碳单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由于碳单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似。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用途常温常温稳定性稳定性可制作墨汁可制作墨汁点燃点燃可可燃燃性性不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_;充分燃烧:充分燃烧:_可用作可用作燃料燃料CO2 CO2点燃点燃2CO2 2CO点燃点燃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用途高高温温还还原原性性与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与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 _,现象为黑色,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粉末逐渐变
6、为_,澄清石灰变浑浊;,澄清石灰变浑浊;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 用于用于冶炼冶炼金属金属红色红色CCO2 2COC2CuO 2CuCO2高温高温高温高温1.(2017张家界张家界2题题2分分)公共场所的直饮水是利用公共场所的直饮水是利用“活性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炭超滤膜紫外线”的组合工艺获得,其中活性炭的的组合工艺获得,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主要作用是() A. 吸附吸附 B. 还原还原 C. 导电导电 D. 可燃可燃 湖南5年中考A2. (2017长沙长沙8题题3分分)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金刚石、石墨充
7、分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金刚石、石墨充分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B.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 方式不同方式不同C. 书写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书写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 学性质不活泼学性质不活泼D. 金刚石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硬度最大的物质和石墨都是硬度最大的物质D命题点命题点2CO和和CO2的性质及用途的性质及用途(2017年年5考,考,2016年年7考,考,2015年年13考,考,2014年年11考,考,2013年年14考考)1. CO和和CO2的物理性质的物理性质(2017年年2考,考
8、, 2016年年2考,考,2015年年3考,考,2014年年2考,考,2013年年2考考)物质物质颜色、气味、状态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密度溶解性溶解性CO2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味的气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叫做_比空气比空气_溶于溶于水水干冰干冰大大能能 知识梳理物质物质颜色、气味、状态颜色、气味、状态 密度密度( (与空气比较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溶解性CO通常状况下,是无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比空气_溶于水溶于水2. CO2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2017年年5考,考, 2016年年3考,考,2015年年7考,
9、考,2014年年5考,考,2013年年5考考)实验视频实验视频二氧化碳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的探究略小略小难难(1)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现象:现象:_;结论:结论:_;且;且_。与水反应与水反应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 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b碳酸很不稳定,容碳酸很不稳定,容 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的化学方程式为_。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
10、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密度比空气大H2CO3 H2OCO2与碱反应与碱反应a.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现象:澄清石灰水变现象:澄清石灰水变_。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_。应用:实验室常用该反应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实验室常用该反应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视频实验视频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浑浊浑浊Ca(OH)2CO2 CaCO3H2Ob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2NaOHCO2 Na2CO3H2O应用:实验室常用应用:实验室常用NaOH溶液吸收剩余的二氧化碳。溶液吸收剩余的二氧化碳。(2)用途灭火用途灭火(密度比空气
11、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人工降雨、作制冷剂等人工降雨、作制冷剂等(干冰升华吸热干冰升华吸热)碳酸饮料碳酸饮料(溶于水溶于水)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气体肥料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化工原料(与其他物质反应与其他物质反应)3. CO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2017年年2考,考,2016年年2考,考,2015年年3考,考, 2014年年4考,考,2013年年7考考)可可燃燃性性CO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化学方程式:色。化学方程式:_(点燃前需验纯点燃前需验纯)CO常用作常用作气体燃料气体燃料还还原原性性CO还原还原CuO的
12、化学方程式:的化学方程式:_;CO还原氧化铁的化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学方程式:_CO可用于可用于_2COO2 2CO2点燃点燃3COFe2O3 2Fe3CO2高温高温冶炼金属冶炼金属CuO Cu+CO2高温高温CO+毒毒性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冬天用煤炉取暖时,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防止防止CO中毒中毒【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1)在室内放一盆水或澄清石灰水不能防止煤在室内放一盆水或澄清石灰水不能防止煤 气中毒,其原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与水或澄清
13、石灰气中毒,其原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与水或澄清石灰 水反应。水反应。 (2)CO2、CO与与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断题推断题“题题 眼眼”),写出其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写出其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2COO2 2CO2(或(或CO+CuO Cu+CO2或或3CO+Fe2O3 2Fe+3CO2)_;_;_; 2CO2 2CO 点燃点燃点燃点燃CO2 CO2点燃点燃 CO2C 2CO高温高温高温高温4. CO2和和CO的鉴别及除杂的鉴别及除杂(2016年年6考,考,2015年年2考,考,2014年年6 考,考,2013年年3考考) (1)鉴别鉴别 依
14、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依据:两种气体性质的不同。 鉴别方法:鉴别方法:鉴别方法鉴别方法现象现象通入澄清石灰水通入澄清石灰水无现象的是无现象的是CO;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浊的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无现象的是无现象的是CO;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红的是CO2鉴别方法鉴别方法现象现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有红色固体生成的是有红色固体生成的是CO;无现象的;无现象的是是CO2 点燃点燃 能燃烧的是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不能燃烧的是CO2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用点燃的方法不能去除用点燃的方法不能去除CO2中的中的CO。
15、在。在CO2气气体中体中CO属于杂质,其含量较少,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属于杂质,其含量较少,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不能将其中的此,不能将其中的CO点燃。点燃。物质物质( (括号内为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除杂方法CO2(CO)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CO(CO2)通入足量通入足量NaOHNaOH溶液中溶液中通过足量灼热的炭粉通过足量灼热的炭粉 (2)互为杂质时的除杂方法互为杂质时的除杂方法1.(2015郴州郴州7题题2分分)学校禁止吸烟,是因为燃着的香烟产学校禁止吸烟,是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有害学生健康,其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生的烟气有害学生健康,其中含
16、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 ) A. CO2 B. CO C. N2 D. SO2 湖南5年中考B2. (2016衡阳衡阳15题题2分分)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 具有的性质有具有的性质有( ( ) ) 不能燃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还原性还原性密度比密度比 空气大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小密度比空气小 A. B. C. D. C【解析解析】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烧,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
17、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正确。3. (2017衡阳衡阳13题题2分分)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 误的是误的是() A.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长久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长久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 学性质不活泼学性质不活泼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 方式不同方式不同 C.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D.用煤火取暖时应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用煤火取暖时应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A【解析】常温下,
18、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古代用墨【解析】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可长久保存而不变色,书写或绘制的字画可长久保存而不变色,A错误;金刚石、错误;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二者的碳原子排列方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二者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式不同,B正确;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等,正确;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等,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C正确;用煤火取暖可能会产正确;用煤火取暖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通风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生一氧化碳,通风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正确。正确。 4.(2014郴州郴州8题题2分分)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