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试验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全试验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试验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安全守则 v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进入实验室工作、学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一切规章制度,保持室内整洁、习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一切规章制度,保持室内整洁、安静。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安静。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要把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消首位,要把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消除故事的隐患,营造一个科学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除故事的隐患,营造一个科学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室实验室安全主要
2、遵循以下几条规则:安全主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则:v1 1未经教师同意,学生不得随便进入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严禁吸烟未经教师同意,学生不得随便进入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严禁吸烟。v2 2进实验室后,在老师讲解有关操作要求前,不得随意搬弄仪器、器进实验室后,在老师讲解有关操作要求前,不得随意搬弄仪器、器材;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或提示下,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安全须知进行材;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或提示下,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安全须知进行规定的有关实验,不得随意更改实验内容;严禁单凭兴趣,任意乱做实规定的有关实验,不得随意更改实验内容;严禁单凭兴趣,任意乱做实验,防止发生事故。验,防止发生事故。v3.3.实验中,必须严格
3、按照老师的要求、步骤操作;对独立构实验中,必须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步骤操作;对独立构思和试验性的实验,应事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进行。思和试验性的实验,应事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进行。v4 4对易燃、易爆的物品或试剂要小心使用,必须征得教师对易燃、易爆的物品或试剂要小心使用,必须征得教师同意,在明确了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相应实验。严禁擅自同意,在明确了操作要领后,方可进行相应实验。严禁擅自取用危险品或操作危险实验。取用危险品或操作危险实验。v5.5.爱护实验室一切设施,珍惜实验室的仪器及药品,不随便爱护实验室一切设施,珍惜实验室的仪器及药品,不随便多取药品,不得将仪器、器材作它用,保证实验正常开展
4、。多取药品,不得将仪器、器材作它用,保证实验正常开展。v6.6.进行实物操作时要细心、专心,严禁嬉笑和打闹。进行实物操作时要细心、专心,严禁嬉笑和打闹。v7.7.实验操作时,注意防止化学药品损伤自己或他人的眼睛、实验操作时,注意防止化学药品损伤自己或他人的眼睛、皮肤和衣物。皮肤和衣物。v8. 8. 各小组应独立操作,不得相互间用实验器材戏耍,尤其要防止尖刺各小组应独立操作,不得相互间用实验器材戏耍,尤其要防止尖刺状物体靠近脸部状物体靠近脸部( (头部头部) )。v9 9不得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拨弄电源插座。对使用不得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拨弄电源插座。对使用220220伏交流电的有关伏交流电的有关实验事
5、先必须检查连接导线、插头等有无开裂、裸露部分,不得用手实验事先必须检查连接导线、插头等有无开裂、裸露部分,不得用手直接触摸直接触摸220220伏进线的接头处和导线裸露部分,防止触电,一旦在实验伏进线的接头处和导线裸露部分,防止触电,一旦在实验中发生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中发生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v1010实验进行中,操作者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离开时必须有人代管。实验进行中,操作者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离开时必须有人代管。v11.11.实验室的化学试剂管理应按化工学院实验室的化学试剂管理应按化工学院关于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的关于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的若干规定若干规定进行。严禁往下水口、垃圾道
6、倾倒有机溶剂及有毒、有害进行。严禁往下水口、垃圾道倾倒有机溶剂及有毒、有害废物。废物。v12.12.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员,有责任检查水、电、气及窗户是否关好,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员,有责任检查水、电、气及窗户是否关好,锁好门再离开。锁好门再离开。闪点和燃点的测定闪点和燃点的测定 v一一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 1、掌握闪点、开口闪点、闭口闪点、燃点、掌握闪点、开口闪点、闭口闪点、燃点的定义;的定义;2 2、掌握可燃液体的划分方法,掌握闪点、燃点与、掌握可燃液体的划分方法,掌握闪点、燃点与物质危险性的关系;物质危险性的关系;3 3、掌握爆炸极限的定义;、掌握爆炸极限的定义;4 4、掌握闪点、掌握闪点
7、、燃点的测定方法。燃点的测定方法。v二二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 使用闪点测定仪器测定矿、植物油开、闭使用闪点测定仪器测定矿、植物油开、闭口闪点及燃点。口闪点及燃点。v三三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将相对定量的待测物质加入闪点测定仪,将相对定量的待测物质加入闪点测定仪,按国家标准规定的升温速率对待测物质进行升温操作,在接按国家标准规定的升温速率对待测物质进行升温操作,在接近闪点的温度区,按规定的频率对试样上方蒸汽进行点燃,近闪点的温度区,按规定的频率对试样上方蒸汽进行点燃,当试样上方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即为当试样上方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即为闪点闪点。继续加热试样,当试样加热到能
8、被接触的火焰点燃,并燃烧继续加热试样,当试样加热到能被接触的火焰点燃,并燃烧不少于不少于5 5秒时的温度,称为秒时的温度,称为燃点燃点。 v燃烧现象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燃烧现象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v 根据燃烧的特点,可以将燃烧现象分为三种类型:闪燃、自燃和根据燃烧的特点,可以将燃烧现象分为三种类型:闪燃、自燃和点燃。点燃。v闪点、燃点有什么区别,它们与物质的危险性有什么关系?闪点、燃点有什么区别,它们与物质的危险性有什么关系?v 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
9、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即闪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即闪点是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点是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不论是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
10、燃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燃点是可燃物开始持续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燃点是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比闪点高1 155。燃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燃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v闪点在防火中有何意义闪点在防火中有何意义? ? v 闪点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闪点是发生持续燃烧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点时,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评定
11、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液体的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在防火工作中,应根据可燃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在防火工作中,应根据可燃液体闪点的高低,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液体闪点的高低,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v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样的液体?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样的液体?v 我国测定闪点的方法有两种,对闪点较低的液体,一我国测定闪点的方法有两种,对闪点较低的液体,一般采用闭口杯法(国家标准般采用闭口杯法(国家标准GB261GB2618383);对闪点较高液);对闪点较高液体,一般采用开口杯法。(国家标准体,一般采用
12、开口杯法。(国家标准GB3536-83GB3536-83)。)。 v什么是爆炸浓度极限?它有什么实际意义?什么是爆炸浓度极限?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v 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着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着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极限。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
13、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 *或是毫克升)。或是毫克升)。 v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 1)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 2)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
14、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 3)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为保证这一点,
15、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注意事项注意事项v1 1)实验中坩锅和被测物料温度较高,应注意防止)实验中坩锅和被测物料温度较高,应注意防止发生热烫伤;发生热烫伤;v2 2)实验中使用有液化气,实验过程中嗅到异味应)实验中使用有液化气,实验过程中嗅到异味应及时关闭液化气钢瓶的根部角阀,并向实验老师报及时关闭液化气钢瓶的根部角阀,并向实验老师报告。告。v3 3)
16、不要乱动电气接头,不要使用潮湿的手或物品)不要乱动电气接头,不要使用潮湿的手或物品触摸电线和设备,防止触电。触摸电线和设备,防止触电。v4 4)燃点测定后及时熄灭。)燃点测定后及时熄灭。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v1 1、实验前准备、实验前准备v1 1)试样准备)试样准备:当试样的水分大于当试样的水分大于0.10.1时,必须脱水。脱水时,必须脱水。脱水处理的方法是在试样中加入新煅烧并冷却的食盐、硫酸钠或处理的方法是在试样中加入新煅烧并冷却的食盐、硫酸钠或无水氯化钙,以达到干燥试样的目的。无水氯化钙,以达到干燥试样的目的。v闪点低于闪点低于l00l00的试样脱水时不必加热;其他试样允许加热的试样脱水时
17、不必加热;其他试样允许加热至至50508080时用脱水剂脱水。脱水后,取试样的澄清部分供时用脱水剂脱水。脱水后,取试样的澄清部分供试验使用。试验使用。v2 2)仪器准备)仪器准备: 1 1 测定前应对放置试样的坩锅用溶剂油或测定前应对放置试样的坩锅用溶剂油或其它溶剂进行洗涤,并应充分洁净和干燥。其它溶剂进行洗涤,并应充分洁净和干燥。2 2 检查液化气钢检查液化气钢瓶与闪点测定仪的连接是否正确。瓶与闪点测定仪的连接是否正确。 v2 2、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步骤v1 1)检查仪器是否安装正确;)检查仪器是否安装正确;v2 2)根据试样特性设定仪器工作程序;)根据试样特性设定仪器工作程序;v3 3
18、)检查燃气连接管和接头是否无泄漏;)检查燃气连接管和接头是否无泄漏;v4 4)将待测试样倒入洁净的坩锅中,试样的上液面应与规定刻度线平齐;)将待测试样倒入洁净的坩锅中,试样的上液面应与规定刻度线平齐;v5 5)启动仪器工作程序,加热坩锅,使试样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当试样)启动仪器工作程序,加热坩锅,使试样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40 40 时,应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时,应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 411;6 6)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20 20 时,试样温度每升高时,试样温度每升高11,仪器点火扫,仪器点火扫描杆点火头对试样上方
19、蒸汽进行自动扫描一次;描杆点火头对试样上方蒸汽进行自动扫描一次;v7 7)扫描火苗使试样表面的蒸汽产生点燃时的温度即为所测闪点,测试)扫描火苗使试样表面的蒸汽产生点燃时的温度即为所测闪点,测试结果可有打印机自动打印。结果可有打印机自动打印。v8 8)测得试样的闪点之后,如果还需要测定燃点,应继续对外坩锅进行)测得试样的闪点之后,如果还需要测定燃点,应继续对外坩锅进行加热,使试样的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加热,使试样的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41)1)。然后,用点火器的火。然后,用点火器的火焰进行点火试验。试样接触火焰后立即着火并能继续燃烧不少于焰进行点火试验。试样接触火焰后立即着火并能继续燃烧不
20、少于5 5秒,秒,此时立即从温度计读出温度作为燃点的测定结果。此时立即从温度计读出温度作为燃点的测定结果。v9 9)关闭燃气瓶总阀,关闭电源。)关闭燃气瓶总阀,关闭电源。 接地电阻的测定接地电阻的测定 v一一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 1、掌握接地电阻测量仪的、掌握接地电阻测量仪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2 2、掌握接地电阻测量的意义;、掌握接地电阻测量的意义;3 3、了解常用的避雷和防静电危害的方法。了解常用的避雷和防静电危害的方法。v二二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 使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定使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定指定物品的接地电阻值。指定物品的接地电阻值。 v三三 实验仪器与工作原理:实验仪器与工作原
21、理:接地电阻测量仪外形如接地电阻测量仪外形如下图,由手摇发电机、电流互感器、滑线电阻器及下图,由手摇发电机、电流互感器、滑线电阻器及检流计等组成,附件有辅助探棒导线等。仪器的工检流计等组成,附件有辅助探棒导线等。仪器的工作原理为基准电压比较原理。作原理为基准电压比较原理。 v定定 义义电气接地电气接地:凡是电气设备或设施的任何部位(不论带电与不带电),:凡是电气设备或设施的任何部位(不论带电与不带电),人为地或自然地与具有零电位的大地接通的方式,都称为电气接地。人为地或自然地与具有零电位的大地接通的方式,都称为电气接地。v接地按其作用进行的分类,一般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两种接地按其作用进
22、行的分类,一般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两种;v1 1保护性接地保护性接地(1 1)防电击接地)防电击接地(2 2)防雷接地)防雷接地(3 3)防静电接地)防静电接地(4 4)防电蚀接地)防电蚀接地2 2功能性接地功能性接地(1 1)工作接地)工作接地(2 2)逻辑接地)逻辑接地(3 3)屏蔽接地)屏蔽接地(4 4)信号接地)信号接地v接地电流接地电流:凡从带电体流入地下的电流即属于接地电流。:凡从带电体流入地下的电流即属于接地电流。v接地电阻接地电阻:接地电流流入地下以后,是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接地电流流入地下以后,是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的。这个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的电流叫流散电流。流散电流的。
23、这个自接地体向四周流散的电流叫流散电流。流散电流在土壤中遇到的全部电阻叫流散电阻。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在土壤中遇到的全部电阻叫流散电阻。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的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接地电阻包括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接中电流的比值。接地电阻包括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接地体与土壤间的接触电阻,以及土壤中的散流电阻。由于其地体与土壤间的接触电阻,以及土壤中的散流电阻。由于其中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接
24、触电阻相对较小,故通常近中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接触电阻相对较小,故通常近似以散流电阻作为接地电阻。似以散流电阻作为接地电阻。 v接地的作用接地的作用v 接地是利用大地作为接地电流回路,在设备与接地是利用大地作为接地电流回路,在设备与大地之间实现低阻抗的连接,它将设备接地处的电大地之间实现低阻抗的连接,它将设备接地处的电位固定为所允许的值。接地的目的一是为设备的操位固定为所允许的值。接地的目的一是为设备的操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二是防止设备损坏和提高设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二是防止设备损坏和提高设备工作的稳定性。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备工作的稳定性。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电击、设备和
25、线路遭受损坏、预防火灾和防止雷击、电击、设备和线路遭受损坏、预防火灾和防止雷击、防止静电损害和设备或系统正常运行。防止静电损害和设备或系统正常运行。 v使用常规方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电路如图所示。图中,使用常规方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原理电路如图所示。图中,RXRX为待测接地为待测接地体体E E的接地电阻,的接地电阻,X X、D D分别为电压(位)极、电流极与被测接地体之间分别为电压(位)极、电流极与被测接地体之间的距离。电源接通后,电流沿电流极、接地体构成回路。只要的距离。电源接通后,电流沿电流极、接地体构成回路。只要X X、D D足够足够长,且具有合适的比例关系,接地电阻长,且具有合适的比例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