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PPT演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红外热成像技术PPT演示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外 成像 技术 PPT 演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 1 打开电脑及摄像头 2 输入病人信息及现病史 3 调试拍照 4 图像分析并作出报告 5 关闭电脑及摄像头345 遥测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状态,摄取人体红外热辐射图像,即“热图”,又称温差摄像。 常规测温:只能实现“点”的温度测定 热像测温:实时,动态,体表“面”的温度变化。 红外热图:热温度值 图温度分布形态6 通过光学电子系统将人体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热态的远红外光波聚集,调制及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并转换为数字量,经多媒体图像处理,技术处理,以伪色彩热成像图形式显示人体温度场。同时,应用数字红外热成像专用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温度进行分析。既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78 热像仪本质是测温仪,是
2、热图记录仪。为医生提热像仪本质是测温仪,是热图记录仪。为医生提供临床分析,辅助诊断的依据。供临床分析,辅助诊断的依据。 与热图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血液循环及微循环,与热图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血液循环及微循环,组织代谢,解剖结构,神经功能状态。组织代谢,解剖结构,神经功能状态。 与炎症,疼痛,肿瘤,心血管,亚健康的关系:与炎症,疼痛,肿瘤,心血管,亚健康的关系:预防,诊断,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预防,诊断,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9 基本特性:灵敏性基本特性:灵敏性 干扰性干扰性 客观性客观性 稳定性稳定性 对称性对称性 相对性相对性 临床性临床性 功能性功能性 技术要素:生理热图技
3、术要素:生理热图 病理热图病理热图 干扰热图干扰热图 读图原则:主诉读图原则:主诉 热图热图 体征三者高度一致。体征三者高度一致。1011正常人体热态分布特征1 1.人体各部位热态变化规律:头颈部热态分布最高,上肢高于下肢,四肢近端高于远端,躯干背面高于腹面,左胸高于右胸,下腹部高于上腹部,肝区高于脾胃区,骨突部位等处较低。 2.组织结构热态变化规律:脂肪组织呈低温,肌肉组织越厚温度越低,表浅脏器热度分布高于深层器官,大血管通过区热态增高,动脉高于静脉。体表温度是不稳定的,特别是皮肤温度,容易受环境温度、衣着等条件的影响,温度波动的辐度也大,不同部位存在差异。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稳定,不同部
4、位虽然有差异,但都能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12正常人体热态分布特征2 3.生理情况下,人体正常体温可随昼夜周期、年龄、性别、环境、精神紧张和体力劳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生理性热态区 、大血管及浅表血管部分 、散热差的部位 、凹陷部位散热差及组织互相辐射 、受压部位 、结肠热态区13正常人体热态分布特征3 5.生理性低热态区 凡是特别容易散热的部位:如机体的突出部位。或不易导热的部位:如脂肪多肌肉厚的部位。这些都比较易出现低温区。即生理性低热态区。 6.反应性热态区 某些腹腔炎症性疾病,热态图除了表现在病变部位之外,还在同侧或中上腹部呈现高热态分布成像图,且范围较广。此种热成像图非病理
5、性。故称为反应性热态区。14内脏神经分布与皮肤区域的对应关系判断病变部位 颈段脊髓(C1-4:颈部;C5-T2:上肢) 胸段脊髓(T1-5:气管,肺,心脏。T5-10:肝、胆、胰、食管、胃、肠。T10-L2:肾、肾上腺、前列腺、膀胱、尿道) 腰骶段脊髓(L1-2、S2-5:子宫、睾丸、降结肠、直肠;L1-S5:下肢)1516 1. 1.软组织颈肩腰腿痛部位,性质,程度。软组织颈肩腰腿痛部位,性质,程度。 2. 2.急,慢性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急,慢性疼痛的部位,范围,程度。 3.3.肢体动静脉血管功能状态,血供情况。肢体动静脉血管功能状态,血供情况。 4. 4.肿瘤的预警指示,全程监视,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