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中的抗凝和拮抗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体外循环中的抗凝和拮抗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外循环 中的 抗凝 拮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凝血和抗凝(一)凝血系统和血液凝固1、人体凝血系统由血小板和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构成,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5种,其中除因子(Ca2+)和磷脂(PF3)外均为蛋白质。2、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接触因子)与血管内膜下胶原接触始动,较慢,约需38分钟。(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因子(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内始动,较快,仅需810秒钟。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
2、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在Ca+、PF3和因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酶形成后,在Ca2+的参与下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FM),再相互联结形成难溶性的网状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一起形成血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二)抗凝血系统1、细胞的非特异性抗凝 许多促凝物质及活化的凝血因子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可溶性的活化凝血因子可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灭活。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双重促凝和抗凝功能。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
3、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体液性抗凝 血液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AT)和肝素,此二者的抗凝活性约占血浆中所有抗凝物质的75%。1)抗凝血酶原激活物 在血浆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每一个凝血因子均有其相应的激活抑制物,目前各因子的具体抑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抗凝血酶 现已确定6种,分别为AT,其中AT的抗凝功能较明确。AT是一种2球蛋白。人的AT分子量为5800,正常血浆浓度为150ug/ml,绝大部分由肝脏产生,小部分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其结构是一种广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文档仅供
4、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凝血因子a、a、a、a、a、a、纤溶酶及胰蛋白酶等均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属丝氨酸蛋白酶,AT的精氨酸基团可与其中的丝氨酸基团以缓慢的速度按1:1的比例,形成稳固的共价键结合而使之灭活;肝素可与AT分子上的赖氨酸残基结合,使凝血酶AT复合物的形成速度增加很多倍;AT尚可抑制因a激活而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肝素 主要是由肥大细胞合成储存的,存在于体内大多数的组织中,是一种葡萄糖胺糖醛类粘多糖,含许多抗凝活性所必需的酸性基团,呈强酸性,并带有很强的负电荷
5、,平均分子量15000(300037000)左右。体内代谢是由网状内皮系统摄取,主要在肝内由肝素酶破坏,分解产物经肾脏排出;其抗凝活性的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抗凝作用,对凝血过程的每一环节均有抑制作用。高分子量肝素与AT结合后,由于构型变化使复合物极易与凝血酶结合从而使其失活;低分子量肝素主要对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共同中枢环节a产生抑制作用,阻断凝血过程。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蛋白质C系统 是一种血浆蛋白,在肝脏产生并依赖于VitK,生
6、理情况下以非活化的酶原形式存在,经凝血酶作用而被有限水解后即具有抗凝活性,可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相互作用,使、因子和凝血酶失活。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其主要作用为降解纤维蛋白,减少和限制血栓增大,并参与组织修复、细胞吞噬、肿瘤细胞的转移等过程。纤溶系统主要由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等组成。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由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使其发生有限水解,脱下一段肽链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
7、物在体内组织中分布广且种类多,主要有血管性、组织性和因子依赖性三种。(2)由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但特异性较小,可水解因子、等,尤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为强,可水解其肽链上各个部位的赖氨酸-精氨酸键,将其变为许多可溶性小肽,总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体外循环中的外源性抗凝药物1、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抗凝作用,几乎对凝血过程的每一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其通过AT而使凝血酶灭活的作用更为强大,肝素为体外循环抗凝药物。2、市售肝素一般为猪肠粘膜或牛肺制成的钠盐或钙盐,其剂量表示
8、有毫克(mg)和国际单位(IU)两种,通常1mg100IU。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肝素的个体差异很大,通常在体外循环前经静脉或右心房给一首次剂量(400IU/Kg),全身肝素化后,根据抗凝的监测(通常为ACT)酌情追加。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ACT测定仪的原理 直径1cm的玻璃试管内装一小磁棒,并有12mg硅藻土作为凝血激活剂,加入2ml全血并振荡混匀,当血液中纤维蛋白形成时,小磁棒转动中的阻尼增大,随着纤维蛋白形成的增多,阻尼增大到一定程度,ACT仪报警并停止计时,ACT的
9、生理值一般在60140秒,它反映全血中各个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凝血状态的综合程度。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ACT的维持与肝素剂量的追加 肝素抗凝不足时,可导致血液凝固、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纤溶增加和血小板破坏;而抗凝过度时,使凝血机制紊乱,易发生颅内出血,并可导致术后出血增加。体外循环中ACT维持在480秒,基本检测不出纤维蛋白单体。当ACT750秒,而以白陶土或高岭土作激活剂,则仍只需维持ACT480秒。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鱼精蛋白是从鱼类精子中提取的蛋白质,分子量约4500,呈
10、强碱性。单独使用时具有抗凝作用,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肺小动脉收缩。在体内有大量肝素存在的情况下,强碱性的鱼精蛋白可与强酸性的肝素以离子键按1:1的比例结合,即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IU肝素。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体外循环后以鱼精蛋白拮抗肝素,肝素在转流中有部分已被代谢,鱼精蛋白的总剂量应偏小于肝素总剂量,按0.81:1的比例中和。有时出现“肝素反跳”现象,鱼精蛋白剂量宜偏大,主张按1.2:1的比例中和。因肝素纯度和效价不同,剂量反应个体差异很大,体外循环中半衰期亦相差很大,鱼精蛋白中和应以ACT恢复或接近转流前生理值为标准
1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体外循环后将氧合器和管道内的剩余血回输时用鱼精蛋白(35mg/100ml)拮抗。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鱼精蛋白具有抗原性,少数患者会发生过敏和类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寻麻疹、粘膜水肿、体循环阻力下降、肺血管收缩、肺循环高压等,甚至出现心室纤颤。术前应常规询问患者的鱼类过敏史和既往鱼精蛋白使用史,男性患者有无绝育史,对这类患者作好预防和抗过敏准备;鱼精蛋白拮抗时,经静脉缓慢给药,钙剂同时注入;高危患者可经升主动脉注入,以减少鱼精蛋白对肺血管的作用
12、;给药时,根据血压,常规经升主动脉从体外循环机少量缓慢输血,以补充血容量。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肝素抗凝不足的表现1、体外循环前肝素耐药 当全量肝素化后,ACT480秒,因机体对肝素的灭活较快,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转流初期即可发现ACT下降,个别病例在反复追加肝素后仍难以达标。转流中严重抗凝不足时,可见体外氧合器及管道系统内有血栓形成,最初常出现于血流速度较缓慢的部位如心内血液回收器、泵前静脉引流管道或储血室内,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储血室内较大的血栓甚至可能堵塞出血口,使泵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