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摩擦 原理 固体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摩擦学教程Chapter 3 Friction of solid (固体摩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两个相对滑动或滚动的固体表面之间的摩擦只与接触表面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而与固体内部状态无关,称为外摩擦。 液体或者气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因相对移动而发生的摩擦,称为内摩擦。 边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是吸附膜或其它表面膜之间的摩擦,也属于外摩擦。 外摩擦和内摩擦的共同特征是:一物体或一部分物质将自身的运动传递给与它相接触的另一物体或另一部分物质,并试图使两者的运动速度趋于一致,因而在摩擦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转换。3.1 3.1 摩擦的基本特性摩擦的基本特性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外
2、摩擦与内摩擦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相对运动速度的连续性。对于内摩擦,流体相邻质点的运动速度是连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速度梯度,内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梯度成正比,当相对滑动速度为零时内摩擦力也就消失;对于外摩擦,在滑动面上则会发生速度突变,而且外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滑动速度之间的关系随工况条件变化,当滑动速度消失后仍有静摩擦力存在。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4State of the friction (摩擦状态)根据不同摩擦机理和特征,一般的摩擦状态可以分为: (1)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流体动压润滑); (2) Hydrostatic lubrication (流体静压润滑
3、); (3)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简称弹流润滑) ; (4)Thin-film lubrication (薄膜润滑); (5)Boundary lubrication (边界润滑); (6)Dry friction (干摩擦) 状态等六种基本状态。本章讨论固体表面之间的干摩擦状态,包括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5表1.2 各种摩擦状态的基本特征摩擦状态典型膜厚摩擦膜形成方式应用流体动压润滑1100m由摩擦表面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动压效应形成流体润滑膜中高速下的面接触摩擦副,如滑动轴承液体静压润滑11
4、00m通过外部压力将流体送到摩擦表面之间,强制形成润滑膜低速或无速度下的面接触摩擦副,如滑动轴承、导轨等弹性流体动压润滑0.11m与流体动压润滑相同中高速下点线接触摩擦副,如齿轮、滚动轴承等薄膜润滑10100nm与流体动压润滑相同低速下的点线接触高精度摩擦副,如精密滚动轴承等边界润滑150nm润滑油分子与金属表面产生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润滑膜低速重载条件下的高精度摩擦副干摩擦110nm表面氧化膜、气体吸附膜等无润滑或自润滑的摩擦副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61.E-041.E-031.E-021.E-011.E+001.E+011.E+021.E+03厚度(m)单分子吸附层薄膜边界膜弹流膜流体润
5、滑膜研磨表面均方根值粗加工表面均方根值图1.33 各摩擦层厚度与粗糙度高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7图1.34 摩擦系数的典型值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8图1.35 Streibeck曲线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Sliding friction (滑动摩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3.1.1 Friction law (摩擦定律) 固体摩擦的早期研究是由达芬奇 、阿芒顿 和库仑先后完成的,他们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分别总结出了固体滑动摩擦的几个基本规律,后人把这些实验规律归纳为以下四条,也称为四个经典摩擦定律 。 定律一定律一: : The frictional force is propo
6、rtional to the normal force (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可写为: F =f W 式中,F是摩擦力;f为摩擦系数;W为正压力。 上式通常称为库仑定律,可认为它是摩擦系数的定义。 第一定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但是当接触表面非当接触表面非常光滑、正压力很高或很小时,与实验结果不完全相符。常光滑、正压力很高或很小时,与实验结果不完全相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定律二定律二: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normal contact area (摩擦系数与表观接触面积无关)。 第二定律一般仅对具有屈
7、服极限的材料如金属是满足的,但不适用于弹性及粘弹性材料弹性及粘弹性材料。定律三定律三: The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the kinem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 这一定律不适用于粘弹性材料,尽管关于粘弹性材料究竟是否具有静摩擦系数还没有定论。定律四定律四: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has no relation with the sliding velocity (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无关)。 严格地说,第四定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对金属来说基本符合这
8、一规律,而对粘弹性体来说,摩擦系数则明显与滑动速度有关。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上述经典摩擦定律并非基本的物理定律,只是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得出的几条规律,大致适用于常规工况条件下比较洁净的或有污染膜的固体表面的干摩擦,已有很多实验结果显示经典摩擦定律并不完全正确。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或总结出更好的并且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摩擦定律,因此在工程实际问题中依然被近似地应用。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3.1.2 The influence of static contact time (静止接触时间的影响) 使摩擦副开始滑动所需要的切向力称为静摩擦力,维持滑动持续进行所需要的切向力
9、则是动摩擦力。通常工程材料的动摩擦力小于静摩擦力,粘弹性材料的动摩擦力有时高于静摩擦力。 静摩擦系数受到静止接触时间长短的影响。接触时间增加将使静摩擦系数增大,对于塑性材料这一影响更为显著。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静摩擦系数对接触时间的依赖性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静摩擦系数f与静止接触时间t的关系可用以下数学模型来描述: 式中,f 表示很长静止接触时间后的静摩擦系数值,f0 表示接触时间很短时的静摩擦系数值,t为接触时间,是一个常数。 也可以用下列幂律方程来描述: 式中,A、B为实验常数。 对于静止接触时间的延长导致静摩擦系数增加的机理,目前还不很清楚,但普遍认为这与粗糙峰接触点的塑性
10、变形导致新鲜表面的出现以及表面间的粘着有关。teffftf)()(0BAtftf0)(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3.1.3 stick-slip phenomenon (粘滑现象) 干摩擦运动并非连续平稳的滑动,而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断续的滑动,就是所谓的粘滑(Stick-slip)现象,也称为跃动现象。Stick-slip一词则是于1939年由Bowden和Leben首次提出 ,它是干摩擦状态区别于良好润滑状态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运动系统会出现粘滑现象,并可以用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和解释。 1、发生在启动过程中 若静摩擦系数明显高于动摩擦系数,外力要克服静摩擦力使物体产
11、生运动就要在驱动系统中储存较多的弹性能,在发生相对滑动之前位移及速度都很小,一旦克服了静摩擦力,所储存的弹性能就会释放出来,加速物体的运动,加速过程持续的时间与驱动系统的刚度(或弹性变形量)以及静-动摩擦力的差值大小有关,然后逐渐减速,要维持滑动需要外力再次克服静摩擦力,如此反复,物体产生非匀速的滑动。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粘滑问题的等效力学模型 粘滑时的位移时间曲线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设摩擦副的一方(质量为m)在滑动方向上受到一个等效弹簧(刚度为k)和一等效线性阻尼(阻尼系数为)的约束,与它接触的另一方以速度V运动。当外力尚未达到静摩擦力时,双方粘连在一起,共同以绝对速率运动,此时
12、上方的摩擦副的位移满足下式: 式中,W表示正压力或载荷,fs 是静摩擦系数。 当物体m从静止状态的原点O沿运动方向逐渐增大位移x=Vt时,弹簧力随之线性增大即kVt,系统存储的弹性能,在某一时刻t=tA时,物体到达A点,此时有: 当ttA时,静摩擦力转为较小的动摩擦力fW,弹簧阻力的一部分将转变为弹性回复力,使物体的位移减小到B点。此后会周期性地起伏变化。如前所述,因为静摩擦系数随静止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到达A点时的位移量也随接触时间而增大。 WfVkxsWfVkVtsA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此时若动摩擦系数随滑动速度的增高而减小,比如由边界润滑向流体润滑转变的过程中,系统的阻尼可能
13、会变为负值,导致振幅随时间呈指数增长。滑动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为 (3.6) 假设在某个速度区间,动摩擦系数与相对滑动速度之间呈线性减小关系,即: (3.7) 式中,f0是与速度无关的动摩擦系数,g表示动摩擦系数与相对滑动速度曲线的斜率。 将式(3.7)代入式(3.6)有: (3.8) 若 ,或 ,该系统的阻尼为负值,当加速时就会发生振动。fWkxxxm )(0 xVgffWgVfkxxgWxm)()(0 gWgW2、发生在动摩擦过程即滑动速度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滑动摩擦的粘滑现象会影响机器工作的平稳性。 例如摩擦离合器啮合产生的颤动、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尖叫、刀具切削金属时
14、的振动以及滑动导轨在缓慢移动时的爬行现象等都与摩擦粘滑现象有关。这类振动现象有时也称为摩擦诱发振动或摩擦自激振动。 根据上述粘滑现象的动力学模型,防止粘滑的途径有两条: 1、设法增大系统刚度、阻尼和滑动体的质量; 2、设法减小动、静摩擦系数的差异,如采用纸基摩擦材料就可以减小静动摩擦比,同时使得摩擦系数-滑动速度曲线在系统的工作速度范围内保持正梯度或较小的变化。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3.1.4 Preset displacement (预位移) 如前所述,在施加外力使静止物体开始滑动的过程中,当切向力小于静摩擦力的极限值时,物体产生一极小的预位移而达到新的静止位置。预位移的大小随切向力而增
15、大,物体开始作稳定滑动时的最大预位移称为极限位移。对应极限位移的切向力就是静摩擦力。 如图可知,仅在起始阶段预位移才与切向力成正比,随着趋近于极限位移,预位移增长速度不断加大,当达到极限位移后,摩擦系数将不再增加。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预位移具有弹性,即切向力消除后物体沿反方向移动,试图回复到原来位置,但保留一定残余位移量。切向力越大,残余位移量也越大。如上图示,当施加切向力时,物体沿OlP到达P点,其预位移量为OQ。当切向力消除时,物体沿PmS移动到S点,出现残余位移量OS。如果对物体重新施加原来的切向力,则物体将沿SnP移到P点.。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预位移问题对于机械零件设计十
16、分重要。 各种摩擦传动以及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牵引能力都是基于相互紧压表面在产生预位移条件下的摩擦力作用。 预位移状态下的摩擦力对于制动装置的可靠性也具有重要意义。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3.2 3.2 摩擦理论摩擦理论3.2.1 粘着摩擦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Bowden和 Tabor在系统的实验研究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以这一理论为核心撰写的专著The Friction and Lubrication of Solids至今仍然是摩擦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粘着摩擦理论的基本要点包括: 1真实接触点与真实接触面积 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存在,两物体接触时,真正的接触只发生在个别的粗糙峰(即微
17、凸体)的顶部,接触点呈离散分布状态,而大部分区域都是有间隙的。这些真正发生接触的点称为真实接触点,各接触点的接触面积的总和称为真实接触面积。 认识到接触只发生在真实接触点而非整个表观接触面积(也称名义接触面积)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成为现代摩擦学的基础。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由于真实接触面积只占表观接触面积的很小部分,在载荷作用下接触峰点处的应力会达到材料的抗压屈服极限s而产生塑性变形。 此后,接触点的应力不再改变,只能依靠扩大接触面积来承受继续增加的载荷。 由于接触点的应力值为摩擦副中软材料的抗压屈服极限s ,因而真实接触面积A可以表示为:sWA2真实接触点处于塑性接触状态摩擦学原理第3章
18、固体摩擦两个金属表面相互接触,接触起始于微凸体顶端,微凸体的变形支撑着载荷,接触点呈离散状态。物理或化学作用使贴近的微凸体产生粘着接触,当界面有相对运动时,接触点的粘着部位产生剪切,形成一定的切向阻力。最薄弱的粘着点将被剪断,断口要么微凸体接触界面,要么位于某个的微凸体中。接触点被剪断后,又迅速产生新的接触点。因为,粘着来自接触表面的分子力,所以粘着力与分子具有相似特性,微凸体接触界面的强度与基体材料的强度相近,滑动剪切作用将撕扯出一些碎片。摩擦力取决于基体材料的抗剪强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在忽略犁沟效应的情况下,摩擦力就等于剪断粘着结点所需的剪切力。设粘着结点的剪切强度为b b ,则
19、摩擦力F为: (3.10) 根据摩擦系数的定义,有: (3.11) b b是最关键的一个参数,它的取值直接决定了摩擦系数的大小。它的大小与表面的洁净状态、表层材料的强度、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如何准确地估算b b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一般来说,若粘着结点处无边界润滑膜, b b可以取为较软一方材料的剪切强度;若存在边界润滑膜或固体润滑膜,则取为润滑膜的剪切强度。bsbWAFsbWFf3摩擦力计算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从以上简单粘着理论的式(3.11)计算出的摩擦系数与实测结果并不相符合。例如大多数金属材料的剪切强度与屈服极限的关系为b=0.2s,于是计算的摩擦系数f=0.2。事实上,许
20、多金属摩擦副在空气中的摩擦系数可达0.5,在真空中则更高。为此,Bowden等人对上述理论又作了修正。 Bowden等认为:在简单粘着理论中,分析实际接触面积时只考虑抗压屈服极限s,而计算摩擦力时又只考虑剪切强度极限b,这对静摩擦状态是合理的。但对于滑动摩擦状态,由于存在切向力,实际接触面积和接触点的变形条件都取决于法向载荷产生的压应力和切向力产生的剪应力的联合作用。 因为接触峰点处的应力状态复杂,不易求得三维解,于是根据强度理论的一般规律,假设当量应力的形式为(3.12) 式中,为待定常数,a1;k为当量应力。222k4真实接触面积的修正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和k的数值可以根据极端情况来
21、确定。一种极端情况是=0,即静摩擦状态。此时接触点的应力为s。所以 ,式(3.12)可写成(3.13) 即 或 (3.14) 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使切向力F不断增大,由式(3.14)知实际接触面积A也相应增加。这样,相对于F/A而言,W/A的数值很小可以忽略。则由式(3.13)得 (3.15)或22sk222s222sAFAW222ssFWA22sb22/bs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大多数金属材料满足b=0.2s,由上式可求得=25。实验证明25,Bowden等人取=9。 由式(3.14)知:W/s表示法向载荷W在静摩擦状态下的接触面积,而 反映切向力即摩擦力F引起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修正粘着理
22、论推导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加,所以得到比简单粘着理论大得多的摩擦系数值,也更接近于实际。 如前所述,在空气中金属表面自然生成的氧化膜或其它污染膜使摩擦系数显著降低。有时为了降低摩擦系数,常在硬金属表面上覆盖一层薄的软材料表面膜。这些现象可以应用修正粘着理论加以解释。 具有软材料表面膜的摩擦副滑动时,粘着结点的剪切发生在膜内,其剪切强度较低。又由于表面膜很薄,实际接触面积则由硬基体材料的抗压屈服极限来决定,实际接触面积又不大,所以薄而软的表面膜可以降低摩擦系数。s2(F/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设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限为f,且f =cb,系数c小于1;b是基体材料的剪切强度极限。 由式(3.13
23、)得摩擦副开始滑动的条件为 (3.16) 再根据式(3.15)求得 进而求得摩擦系数 (3.17) 下图绘出式(3.17)的关系。当c趋近于1时,f趋近于,这说明纯净金属表面在真空中产生极高的摩擦系数。而当c 不断减小时,f值迅速下降,这表明软材料表面膜的减摩作用。 当c值很小时,式(3.17)变为 (3.18) 结论:经过修正的粘着理论更加切合于实际,可以解释简单粘着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222sf2222fbsc2121ccff限硬基体材料受压屈服极限软表面膜的剪切强度极sff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摩擦系数f与系数c的关系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由于接触点的金属处于塑性流动状态,在摩
24、擦中接触点还可能产生瞬时高温,因而使两金属产生粘着,粘着结点具有很强的粘着力。 随后在摩擦力作用下,粘着结点被剪断而产生滑动。 这样滑动摩擦就是粘着结点的形成和剪切交替发生的过程。5滑动摩擦是粘着与滑动交替发生的跃动过程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6犁沟效应 在Bowden提出的摩擦理论中,粘着结点的剪切抗力并非摩擦力的唯一根源,犁沟效应的阻力也是摩擦力的组成部分。犁沟效应是硬金属的粗糙峰嵌入软金属后,在滑动中推挤软金属,使之塑性流动并犁出一条沟槽。 如图,假设硬金属表面的粗糙峰由许多半角为的圆锥体组成,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硬峰嵌入软金属的深度为h,滑动摩擦时,只有圆锥体的前沿面与软金属接触。接触
25、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在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S=dh/2。 如果软金属的塑性屈服性能各向同性,屈服极限为s,于是法向载荷W、犁沟力Pe分别为 由犁沟效应产生的摩擦系数为 (3.19)2/8AdssessdhSPdAW2181242cotePhfWd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圆锥粗糙峰的犁沟模型 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摩擦学原理第3章固体摩擦 当=60时,f=0.32;而=30时,f=l.1。实验证明,屈服性能各向同性的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可引入下表中的系数kp将式(3.19)的f值增大。 如果同时考虑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单个粗糙峰滑动时的摩擦力包括剪切力和犁沟力,即 (3.20) 摩擦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