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 20页).doc

  • 上传人(卖家):欢乐马
  • 文档编号:275394
  • 上传时间:2020-02-23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1.7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 20页).doc》由用户(欢乐马)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 20页 建筑物 防雷 设计规范 标准 doc 20
    资源描述:

    1、 1 GB 中中 华华 人人 民民 共共 和和 国国 国国 家家 标标 准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 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Addenda) GB 5005750057- -19199494 附录一附录一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N k Ng Ae (附(附 11) 式中:N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 ; k 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 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 2;金 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

    2、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 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 1.5; N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Ng 0.024T d 1.3 (附 (附 12) 式中:T 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 3建筑物等效面积 A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物的高 H 小于 100m 时, 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附图 1

    3、1) : )2 0 0(HHD (附(附 1 3) 6 10)200()200()(2 HHHHWLLWAe (附(附 1 4) 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 ; 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 2 注:建筑物平面积扩大后的面积 Ae如附图 11 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 (2)当建筑物的高 H 等于或大于 100m 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 H 计算;建筑物 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e LW2 H(LW)H2 10-6 (附 (附 15) (3)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 Ae应按每点 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

    4、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附录二附录二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 110 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附图 21(a) 、21(b) 。 2坡度大于 110 且小于 12 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附图 21(c) 。 3坡度不小于 12 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附图 21(d) 。 4对附图 21(c)和 21(d) ,在屋脊有避雷带的情况下,当屋檐处于屋脊避雷带的保护范围内 时屋檐上可不设避雷带。 3 附录三附录三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1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下式确定: R A

    5、Ri (附(附 31) 式中:R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或者有支线大于 le而取其等于 le时的工频接地电阻() ; A换算系数,其数值宜按附图 31 确定; Ri所要求的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 。 2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2 e l (附(附 32) 式中:le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附图 32 计量(m) ; 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m) 。 3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 (1)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 该引下线的连接点起沿两侧接地体各取 le长度算出的工频

    6、接地电阻(换算系数 A 等于 1) 。 (2)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 l 小于 le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接地体的实际长度算出工频 接地电阻再除以 A 值。 4与引下线连接的基础接地体,当其钢筋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量起大于 20m 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应 为以换算系数 A 等于 1 和以该连接点为圆心、20m 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的钢筋体的工频接地电阻。 注:l 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其计量与 le类同。当它大于 le时,取其等于 le。 4 附录四附录四 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1单只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1) 。 (1)当避雷针高

    7、度 h 小于或等于 hr时: 距地面 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以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 A、B 两点; 以 A、B 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该弧线与针尖相交并与地面相切。从此弧线起到地面止就是保 护范围。保护范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 避雷针在 hx高度的 xx平面上和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2()2( xrxrx hhhhhhr (附(附 41) )2( 0 hhhr r (附(附 42) 式中:rx避雷针在 hx高度的 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 hr滚球半径,按本规范表 521 确定(m) ; hx被保护物的高度(m) ; r0避雷针在地面

    8、上的保护半径(m) 。 (2)当避雷针高度 h 大于 hr时,在避雷针上取高度 hr的一点代替单支避雷针针尖作为圆心。其余的 做法同本款第(1)项。 (附 4l)和(附 42)式中的 h 用 hr代人。 2双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避雷针高度 h 小于或等于 hr的情况下,当两支避雷针的距离 D 大 于或等于)2(2hhh r 时,应各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 D 小于)2(2hhh r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 定(附图 42) 。 5 (1)AEBC 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2)C、E 点位于两针间的垂直平分线上。在地面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 b0按下式计算: 2 0 )

    9、2 ()2( D hhhEOCOb r (附(附 43) 在 AOB 轴线上,距中心线任一距离 x 处,其在保护范围上边线上的保护高度 hx 按下式确定: 222 ) 2 ()(x D hhhh rrx (附(附 44) 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中心线距地面的 hr一点 O为圆心,以 22 ) 2 ()( D hhr 为半径所作的圆 弧 AB。 (3)两针间 AEBC 内的保护范围,ACO 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任一保护高度 hx 和 C 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 以 hx作为假想避雷针, 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逐点确定 (见附图 4 2 的 11 剖面图) 。 确定 BCO、AEO、BEO 部

    10、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 ACO 部分的相同。 (4)确定 xx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单支避雷针的保护半径 rx 为半径,以 A、B 为圆心作 弧线与四边形 AEBC 相交;以单支避雷针的(r0rx)为半径,以 E、C 为圆心作弧线与上述弧线相接。见 附图 42 中的粗虚线。 3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 h1小于或等于 hr和 h。小于或等于 hr的情况下,当 D 大于或等 于)2()2( 2211 hhhhhh rr 时 , 应 各 按 单 支 避 雷 针 所 规 定 的 方 法 确 定 ; 当 )2()2( 2211 hhhhhh rr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3) 。 (1

    11、)AEBC 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6 (2)CE 线或 HO线的位置按下式计算: D Dhhhh D rr 2 )()( 22 1 2 2 1 (附(附 45) (3)在地面上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 b。按下式计算: 2 1110 )2(DhhhEOCOb r (附(附 4 6) 在 AOB 轴线上,A、B 间保护范围上边线按下式确定: 22 1 2 1) (xDhhhh rrx (附(附 47) 式中:x距 CE 线或 HO线的距离。 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 HO线上距地面 hr的一点 O为圆心,以 2 1 2 )(Dhhr为半径所作的圆 弧 AB。 (4)两针间 AEBC

    12、内的保护范围,ACO 与 AEO 是对称的,BCO 与 BEO 是对称的,ACO 部分的保护 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 hx和 C 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 hx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见附图 43 的 1l 剖面图) 。确定 AEO、BCO、BEO 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 ACO 部分的相同。 (5)确定 xx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与双支等高避雷针相同。 7 4矩形布置的四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在 h 小于或等于 hr的情况下,当 D3大于或等于 )2(2hhh r 时,应各按双支等高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 D3小于)2(2hhh r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附图 44) 。

    13、 (l)四支避雷针的外侧各按双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2)B、E 避雷针连线上的保护范围见附图 44 的 l1 剖面图,外侧部分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两针间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以 B、E 两针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相交于 O 点,以 O 点为圆心、 hr为半径作圆弧,与针尖相连的这段圆弧即为针间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 h。按下式计算: rr hh D hh 232 0 ) 2 ( (附(附 48) (3)附图 44 的 22 剖面的保护范围,以 P 点的垂直线上的 O 点(距地面的高度为 hrh0)为圆 心, hr为半径作圆弧与 B、 C 和 A、 E 双支避雷针所作出在

    14、该剖面的外侧保护范围延长圆弧相交于 F、 H 点。 F 点(H 点与此类同)的位置及高度可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hrhx)2h2r(b0x)2 (附(附 49) ) 2 ()( 122 0 x D hhhh rxr (附(附 410) (4)确定附图 44 的 33 剖面保护范围的方法与本款第(3)项相同。 (5)确定四支等高避雷针中间在 h0至 h 之间于 hy,高度的 yy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 P 点 为圆心、 2 00 )()(2hhhhh yyr 为半径作圆或圆弧,与各双支避雷针在外侧所作的保护范围截面组 成该保护范围截面。见附图 44 中的虚线。 5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当避

    15、雷线的高度 h 大于或等于 2 hr时,无保护范围;当避雷线的高度 h 小于 2 hr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5) 。确定架空避雷线的高度时应计及弧垂的影响。在无法确定 弧垂的情况下,当等高支柱间的距离小于 120m 时架空避雷线中点的弧垂宜采用 2m,距离为 120150m 时宜采用 3m。 (l)距地面 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2)以避雷线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 A、B 两点; (3)以 A、B 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该两弧线相交或相切并与地面相切。从该弧线起到地面止就 8 是保护范围; (4)当 h 小于 2hr且大于 hr时,保护范围最高点的高度

    16、h。按下式计算: hr2hrh (附(附 411) (5)避雷线在 hx高度的 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按下式计算: )2()2( xrxrx hhhhhhb (附(附 412) 式中:bx避雷线在 hx高度的 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m) ; h 避雷线的高度(m) ; hr 滚球半径,按本规范表 52l 确定(m) ; hx 被保护物的高度(m) 。 (6)避雷线两端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6两根等高避雷线的保护范围,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在避雷线高度 h 小于或等于 hr 的情况下,当 D 大于或等于)2(2hhh r 时,各按单根避雷线 所规定的方法确定;当 D 小于 )2

    17、(2hhh r 时,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6) : 两根避雷线的外侧,各按单根避雷线的方法确定; 两根避雷线之间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 以 A、 B 两避雷线为圆心, hr为半径作圆弧交于 O 点, 以 O 点为圆心、hr为半径作圆弧交于 A、B 点; 两避雷线之间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 h0按下式计算: rr hh D hh 22 0 ) 2 ( (附(附 413) 避雷线两端的保护范围按双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但在中线上 h0线的内移位置按以下方法确定(附 图 4 6 的 11 剖面) : 以双支避雷针所确定的保护范围中点最低点的高度 22 ) 2 ()( D hhr作为假想避 雷针,将

    18、其保护范围的延长弧线与 h0线交于 E 点。内移位置的距离 x 也可按下式计算: 000 )2(bhhhx r (附(附4 14) 式中:b0按(附 43)式确定。 9 (2) 在避雷线高度h小于2hr且大于hr, 而且避雷线之间的距离 D小于2hr且大于 )2( 2hhhh rr 的情况下,按下列方法确定(附图 47) 。 距地面 hr处作一与地面平行的线; 以避雷线 A、B 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相交于 O 点并与平行线相交或相切于 C、E 点; 以 O 点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 A、B 点; 以 C、E 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 A、B 并与地面相切; 两避雷线之间保护范围最

    19、低点的高度 h0按下式计算: rr hh D hh 22 0 ) 2 ( (附(附 415) 最小保护宽度 bm 位于高处,其值按下式计算: rrm h D hhhb 2 )2( (附(附 416) 避雷线两端的保护范围按双支高度 hr的避雷针确定,但在中线上线 h0的内移位置接以下方法确定 (附图 47 的 11 剖面) :以双支高度 hr的避雷针所确定的中点保护范围最低点的高度 h0(hrD 2)作为假想避雷针,将其保护范围的延长弧线与 h0线交于 F 点。内移位置的距离 x 也可按下式计算: 22 00 ) 2 ()2( D hhhhx rr (附(附 417) 7本附录各图中所画的地面

    20、也可以是位于建筑物上的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当接闪器在“地面 上保护范围的截面”的外周线触及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时,各图的保护范围均适用于这些接闪器;当 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是处在外周线之内且位于被保护部位的边沿时,应按以下方法确定所需断面的保 护范围(见附图 48) : 10 (1)以 A、B 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相交于 O 点; (2)以 O 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 AB,弧线 AB 就是保护范围的上边线。 注:当接闪器在“地面保护范围的截面”的外周触及的是屋面时,各图的保护范围仍有效,但外周线触及的屋面及外 部得不到保护,内部得到保护。 11 附录五附录五 分流系数分流系数

    21、kC 1分流系数 kC,单根引下线时应为 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时应为 0.66, 接闪器成团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时应为 0.44(附图 5.1) 。 2当采用网格型接闪器、引下线用多根环形导体互相连接、接地体采用环形接地体,或者利用建筑 物钢筋或钢构架作为防雷装置时分流系数 kc应按附图 5.2 确定。 3在接地装置相同(即采用环形接地体)的情况下,按附图 5.1 和附图 5.2 计算出的分流系数值不同 时,可取较小的数值。 说明 附图 5.1 适用于单层、 多层建筑物和每根引下线有自己的接地体或接于环形接地体以及引下线之间 (除屋顶外) 在屋顶以下至地面不再互相连接

    22、。 附图 5.2 适用于单层到高层,在接地装置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不论层数多少,当引下线(附屋顶外)在屋顶以下至地面 不再互相连接时分流系数采用 kC1。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和利用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情况下,当接地装置利用整体基础或闭合条形基础或人工环形接 地体(此时与周边每根柱子钢筋连接)时,附图 5.2 中的 h1hm为对应于每层高度,n 为沿周边的柱子根数。 12 附录六附录六 雷电流雷电流 1闪电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见附图 6.1,其参量应符合附表 6.1附表 6.3 的规定。雷击参数的定义应 按附图 6.2 确定。 2对雷电流的电荷量 Qs和单位能量可近似按下列计算式计算。 Qs=(1

    23、0.7)IT2 (C) (附(附 6.1) WR=(12)()(10.7)I2T2 (J) (附(附 6.2) 式中 I 雷电流幅值(A) ; T2半值时间(s) 。 附图 6.1 闪击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雷击 附图 6.2 雷击参数定义 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量首次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附表附表 6.1 雷电流参数 防雷建筑物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I 幅值(kA) 200 150 100 T1波头时间(s) 10 10 10 T2半值时间(s) 350 350 350 Qs电荷量(C) 100 75 50 WR 单位能量(MJ) 10 5.6 2.5 注:1.因为全部电荷量 Qs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

    24、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电荷量。 2.由于单位能量 W/R 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单位能量。 I 峰值电流(幅值) T1 波头时间 T2 半值时间 (a)短时雷击 T 从波头起自峰值 10%至波尾 降至峰值 10%之间的时间 Ql 长时间雷击的电荷量 (b)长时间雷击 短时首次雷击 首次以后的雷击 (后续雷击) 长时间雷击 i 13 首次以后雷击的雷电流参量首次以后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附表附表 6.2 雷电流参数 防雷建筑物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I 幅值(kA) 50 37.5 25 T1波头时间(s) 0.25 0.25 0.2

    25、5 T2半值时间(s) 100 100 100 IT1平均陡度(kAs) 200 150 100 长时间雷击的雷电流参量长时间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附表附表 6.3 雷电流参数 防雷建筑物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Ql电荷量(C) 200 150 100 T 时间(s) 0.5 0.5 0.5 平均电流 IQl T 说明 对平原和低建筑物典型的向下闪击,其可能的四种组合见附图 6.3。对约高于 100m 的高层建筑物典型 的向上闪击,其可能的五种组合见附图 6.4。 从附图 6.3 和附图 6.4 可分析出附图 6.1。 14 附录七附录七 环路中感应电压、电流和能量的计算环路中感应电压、电流和能量

    26、的计算 1在不同的线路结构和敷设路径(附图 7.1)以及不同的外部防雷装置下当雷击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时,在 该等线路中预期的最大感应电压和能量可近似地按附表 7.1 中的计算式计算。 (a)包围一大面积并与引下 线不绝缘的环路 (b)包围一小面积并与引下 线不绝缘的环路 (c)布置相似于(a) ,但环路所包围的面 积是小的,装置极靠近引下线并与其接触 15 附图 7.1 应用于附表 7.1 的环路布置 I流经引下线的分雷电流; K作自然引下线用的金属电缆管道; T作引下线用的金属结构立柱; l电气装置平行于引下线的长度。 闪电击中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时所感应的电压和能量的近似

    27、计算式闪电击中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时所感应的电压和能量的近似计算式 附表附表 7.1 注: 如金属窗框架与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有连接时本栏也适用于这类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Ui采用首次以后的雷击电流参量(附表 6.2)时预期的最大感应电压; Uk采用首次雷击电流参量(附表 6.1)时在电缆内导体与屏蔽层之间预期的最大共模电压, RMl0.1m; Uq屏蔽电缆内导体之间预期的最大差模电压; W当采用首次雷击电流参量(附表 6.1)及环路由于产生火花放电而成闭合环路时,预期产生于环路 内的最大能量; L与引下线平行的电气装置的长度(m) ; RM电缆总长的电缆屏蔽层电阻(

    28、) ; A引下线之间的平均距离(m) ; H防雷装置接闪器的高度(m) 。 附表 7.1 适用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参量。 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表中的感应电压计算式应乘以 0.75 (因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流为第一类的 75%) ,能量计算式应乘以 0.56(即 0.752=0.56,因能量与电 流的平方成正比) 。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表中的感应电压计算式应乘以 0.5(因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 流为第一类的 50%) ,能量计算式应乘以 0.25(即 0.52=0.25) 。 (d)布置相似于(a) ,但环路 安装在封密型金属电缆管道内 (e)布置相似于(a) ,电路由 屏蔽电缆组成

    29、, 屏蔽层是引下线 的一部分 (f)布置相似于(b) ,电路由两芯 线的屏蔽电缆组成, 电缆屏蔽层是引 下线的一部分, 所考虑的环路与防雷 装置绝缘 16 2格栅形屏蔽建筑物附近遭雷击时在 LPZ1 区内环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 在 LPZ1 区 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看成是均匀的情况下(见图 6.3.2-1 和图 6.3.2-2) ,附图 7.2 所示 为无屏蔽线路构成的环路,其开路最大感应电压 Uoc/max 宜按下式确定: Uoc/max =0blH1/max/ T1 (V) (附 7.1) 式中:0真空的磁导系数,其值等于 410 7Vs/(Am); b环路的宽(m) ; l环路的长(m)

    30、 ; H1/maxLPZ1 区内最大的磁场强度(A/m) ,按式(6.3.2-2)确定; T1雷电流的波头时间(s) 。 注: 当环路不是矩形时,应转换为相同环路面积的矩形环路。 图中的电力线路或信息线路也可以是邻近的两端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 若略去导线的电阻(最坏情况) ,最大短路电流 isc/ max 可按下式确定: isc/ max =0blH1/ max/ L (A) (附 7.2) 式中 L环路的自电感(H) 。 矩形环路的自电感可按下式计算: L = 0.8l2+b2 0.8(l + b) + 0.4lln(2b/r)/ 1+1+(b/l)2 +0.4 b ln(2l/r)/

    31、1+1+(l/b)2 10 6 (H) (附(附 7 3) 式中 r 环路导线的半径(m) 。 3格栅形屏蔽建筑物遭直接雷击时在 LPZ1 区内环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在 LPZ1 区 Vs空间内的磁场 强度 H1应按式(6.3.2-4)确定。根据附图 7.2 所示环路,其开路最大感应电压 Uoc/ max宜按下式确定: Uoc/ max =0bln(1+l /dl/ w) ) kH ( (w /d1/ r ) ) io/ max / T1(V) (附(附 7.4) 式中 dl/ w环路至屏蔽墙的距离(m) ,根据式(6.3.2-5)dl/ w ds/ 2 ; dl/ r环路至屏蔽顶的平均距离(m

    32、) ; 17 io/ maxLPZ0A 区内的雷电流最大值(A) ; kH 形状系数)/1 (m,取 )/1 (01. 0mkH; w 格栅形屏蔽的网格宽(m) 。 若略去导线的电阻(最坏情况) ,最大短路电流 isc/ max可按下式确定: LidWkdlbi orHwlsc /)/( )/1ln( max/1/0max/ (A) (附(附 7.5) 4在 LPZn+1 区(n 等于或大于 1)内的感应电压和电流 在 LPZn+1 区 Vs空间内的磁场强度 Hn+1看成是均匀的情况下(见图 6.3.2-2) ,附图 7.2 所示环路,其 最大感应电压和电流可按式 (附 7.1) 和式 (附

    33、7.2) 确定, 该两式中的 H1/ max应根据式 (6.3.2-2) 或式 (6.3.2-6) 计算出的 Hn+1/ max代入。式(6.3.2-2)中的 H1用 Hn+1/ max代入,Ho用 Hn/ max代入。 说明 计算举例,以附图 7.3 和附图 7.4 两种装置作为例子。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以附表 7.1 中给出的计 算式为基准,指出其实际的应用。两个例子中的线路敷设均无屏蔽。 第 I 种情况:以附图 7.3 所示的装置作为例子。外部防雷装置有四根引下线,它们之间的距离 a 设定为 10m。 为评价电压 U1(它决定水管与设备 G2 之间的最小分开距离 S) ,采用附表

    34、 7.1 的(a)列和附图 7.1 的(a)图。 U1 = 0.75la/h 100 = 0.75610/20 100 = 318kV 式中 l 从水管至设备的最近点向下至水管水平走向的高(m) 。 若由于过大的电压 U1而引发的击穿火花,其能量按附表 7.1 的相关计算式评价: w1 = 0.56la/h2000 = 0.56610/202000 = 3.36kJ 为评价电压 U2 (信息系统与低压电力装置之间的电压)采用附表 7.1 的(b)列和附图 7.1 的(b)图。 U2 = 0.75la/h 2.0= 0.75610/20 2.0 = 8.5kV 评价击穿火花的相应能量则采用附表

    35、7.1 第一行的相关计算式: w2 = 0.56la/h1 = 0.56610/201 = 1.68J 附图 7.3 外墙无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 1通信系统; 2电力系统; G1I 级设备(有 PE 线) ; G2II 级设备(无 PE 线) ; U1水管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 U2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 d1G2设备与水管之间的平均距离,d1=1m; h建筑物高度,h=20m; l金属装置与防雷装置引下线平行路径的长度; s分开距离; w金属水管或其他金属装置。 注:本例设定水管与引下线之间在上端需要连接,因为它们之间的隔开距离小于所要求的安全距离。 第 II 种情况:以附图 7.4

    36、的装置为例子。建筑物为无窗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与第 I 种情况相似。管线的路径与第 18 I 种情况相同。所采用的计算式为附表 7.1 的最后一行。 U1 = 0.75l1/h 2.0= 0.7561/20 2.0= 2kV w1 = 0.75l1/h1.5= 0.7561/201.5 = 0.25J U2 = 0.75l1/h0.1= 0.7561/20 0.1= 22.5kV w2 = 0.56l1/h20.002= 0.5661/4000.002 =(略去不计) 比较第 I 种和第 II 种情况的 U1,可清楚地证实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得到的屏蔽效率。 附图 7.3 中的 U2电

    37、压和附图 7.4 中的 U3电压,其大小取决与低压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所形成的有效感应面积的大小。 第 II 种情况所示的通信线路路径很明显是不利的,以致感应电压 U3大于第 I 种情况采用的路径所产生的电压,即附图 7.4 中虚线所示的线路路径产生的 U2。 附图 7.4 所示的线路路径的 U3电压预期可达到 U1=2kV 的值。 参照现今实际的一般装置,由于等电位连接的规定,保护线(PE 线)是与水管接触的。所以采用 I 级设备时 U1电压 可能发生于设备内的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之间。因此,采用无保护线的 II 级设备是有利的. 附图 7.4 外墙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 注:1. 图例和标注的意

    38、义见附图 7.3; 2. U2和 U3是通信系统和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压,其大小取决于感应面积。 附录八附录八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名 词词 解解 释释 附表附表 8.18.1 本本 规规 范范 用用 名名 词词 解解 释释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 、避雷网,以及用作接 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接地体 (Earth 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

    39、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接地线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 19 本本 规规 范范 用用 名名 词词 解解 释释 (Earth conductor) 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 总合 直击雷 (Direct lightning flash) 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 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雷电感应 (Lightning induction) 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 可能

    40、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静电感应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 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 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 位 电磁感应 (Electromanetic induction) 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 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雷电波侵入 (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 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信息系统 (In

    41、formation system) 建筑物内许多类型的电子装置,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控 制装置等的统称 向下闪击 (Downward flash) 开始于雷云向大地产生的向下先导。一向下闪击至少有一首 次短时雷击,其后可能有多次后续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 或多次长时间雷击 向上闪击 (Upward flash) 开始于一接了地的建筑物向雷云产生的向上先导。一向上闪 击至少有一其上有或无叠加多次短时雷击的首次长时间雷 击,其后可能有多次短时雷击并可能含有一次或多次长时间 雷击 雷击 (Lightning stroke) 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短时雷击 (Short stroke) 脉冲电流的半值时

    42、间 T2短于 2ms 的雷击 长时间雷击 (Long stroke) 电流从波头起自峰值 10%至波尾降至峰值 10%之间的时间长 于 2ms 且短于 1s 的雷击 雷击点 (Point of strike) 雷击接触大地、建筑物或防雷装置的那一点 雷电流 (Lightning current) 流入雷击点的电流 单位能量 (Specific energy) 一闪击时间内雷电流平方对时间的积分。它代表雷电流在一 单位电阻上所产生的能量 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是一种干扰源。本规范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 筑物附近所

    43、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 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 电磁辐射干扰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那些区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bonding)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 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等电位连接带 (Bonding 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 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等电位连接导体 (Bonding conductor) 将分开的装

    44、置诸部分互相连接以使它们之间电位相等的导体 等电位连接网络 (Bonding network)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 网络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 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置的所有互相连接的金属装置,包括防 雷装置 接地基准点 (Earthing reference point,ERP) 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连 接点 电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以前称过电压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 有一非线性元件 20 本

    45、本 规规 范范 用用 名名 词词 解解 释释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UC (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 可能持续加于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方均根电压或直流电压,等 于电涌保护器的额定电压 标称放电电流 In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 流过 SPD、8/20s 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对 SPD 做 II 级 分类试验,也用于对 SPD 做 I 级和 II 级分类试验的预处理 冲击电流 Iimp (Impulse current) 规定包括幅值电流 Ipeak 和电荷 Q II 级分类试验的最大放电电流 Imax (Maximum

    46、 discharge current Imax for class II test) 流过 SPD、8/20s 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 II 级分类试验。 Imax大于 In I 级分类试验 (Calss I tests) 用标称放电电流 In、1.2/50s 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 Iimp 做的试验。最大冲击电流在 10ms 内通过的电荷 Q(As)等 于幅值电流 Ipesk(kA)的二分之一,即 Q(As)=0.5Ipesk(kA) II 级分类试验 (Calss I tests) 用标称放电电流 In、1.2/50s 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 Imax 做的试验。 混合波 (Combination wave) 发生器产生 1.2/50s 冲击电压加于开路电路和 8/20s 冲击 电流加于短路电路,开路电压的符号为 Uoc III 级分类试验 (Calss III tests) 用混合波(1.2/50s、8/20s)做的试验 电压开关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doc 20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753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