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大学语文课件《蒹葭》分析.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753716
  • 上传时间:2022-05-23
  • 格式:PPT
  • 页数:58
  • 大小:65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语文课件《蒹葭》分析.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蒹葭 大学语文 课件 分析
    资源描述:

    1、蒹 葭诗经诗经秦风秦风v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 一、一、诗诗 经经概概 说说v诗经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v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作品年间的的作品305篇。篇。v诗经诗经本名本名诗诗,或,或诗三百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诗经经。v诗经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有重要地位。诗经诗经中的诗,当初都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

    2、古代的诗歌、音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舞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后来舞姿与乐谱逐渐失传,仅留下歌词而成为姿与乐谱逐渐失传,仅留下歌词而成为诗。诗。v诗经诗经的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的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献诗诗”、“采诗采诗”、“删诗删诗”之说。之说。v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者讽刺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者讽刺v周代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了解民情。周代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了解民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v孔子删诗孔子删诗

    3、风、雅、颂风、雅、颂v诗经诗经是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是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据地域和音乐性质的不同,分风、雅、据地域和音乐性质的不同,分风、雅、颂三大类。颂三大类。v“风风”是民谣、土乐,是带有诸侯各国是民谣、土乐,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有十五国风,地方特色的乐歌,有十五国风,106篇,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厚的民歌特色;v“雅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是朝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是朝廷的廷的“正声雅乐正声雅乐”。根据音节、律吕分。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篇,多为贵族、士

    4、大夫所作,用于宴会典礼;士大夫所作,用于宴会典礼; v“颂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周颂、鲁颂,共40篇。篇。“风风”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的源头诗经的思想内容v诗经的题材十分广泛,它以形象的手法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v 简单归结为周民族的史诗、 颂歌 、 怨刺诗、婚恋诗 、农事诗 、 征役诗等。诗经

    5、的艺术特色v1、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v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中的解释是:v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叙事和抒情,即描写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v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v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兴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人或事。 手如柔荑(手如柔荑(tit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 q ),),齿如瓠犀(齿如瓠犀( h q ),螓(),螓(qn )首蛾眉,巧笑倩兮,)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目盼兮。 卫风卫风硕人硕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6、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周南桃夭桃夭诗经的艺术特色v2、语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反复咏叹v 3、直抒胸臆的特色v以抒情诗为主,抒情平和,有节制,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流传 v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散佚很多。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二者取其国名,后二者取其姓氏。毛氏说诗,以左传、尔雅为依据,被称为“古文经学”,其余三家被称为“今文经学”。v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鲁、齐、韩

    7、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下来的本子。蒹蒹 葭葭v蒹蒹 葭葭 苍苍 苍苍 , 白白 露露 为为 霜霜 。 所所 谓谓 伊伊 人人 , 在在 水水 一一 方方 。 溯溯 洄洄 从从 之之 , 道道 阻阻 且且 长长 。 溯溯 游游 从从 之之 , 宛宛 在在 水水 中中 央央 。v蒹蒹 葭葭 凄凄 凄凄 , 白白 露露 未未 晞晞 。 所所 谓谓 伊伊 人人 , 在在 水水 之之 湄湄 。 溯溯 洄洄 从从 之之 , 道道 阻阻 且且 跻跻 。 溯溯 游游 从从 之之 , 宛宛 在在 水水 中中 坻坻 。v蒹蒹 葭葭 采采 采采 , 白白 露露 未未

    8、已已 。 所所 谓谓 伊伊 人人 , 在在 水水 之之 涘涘 。 溯溯 洄洄 从从 之之 , 道道 阻阻 且且 右右 。 溯溯 游游 从从 之之 , 宛宛 在在 水水 中中 沚沚 。蒹葭蒹葭作品串讲作品串讲解解 题题v蒹葭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秦风,属秦国,属秦国民歌。民歌。“秦风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的怀人诗作。v蒹葭的意思是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芦苇 ,皆生于水边。,皆生于水边。v蒹蒹 葭葭 苍苍 苍苍 ,白白 露露 为为 霜霜 。所所 谓谓 伊伊 人人 ,

    9、在在 水水 一一 方方 。 溯溯 洄洄 从从 之之 ,道道 阻阻 且且 长长 。 溯溯 游游 从从 之之 ,宛宛 在在 水水 中中 央央 。v(1)苍苍:茂盛的样)苍苍:茂盛的样子子v(2)伊人:那人,指)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所爱的人v(3)溯洄:逆流而上)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洄:上水,逆流v(4)从:追寻)从:追寻v(5)阻:艰险)阻:艰险v(6)溯)溯 游:顺流而下游:顺流而下v(7)宛:好像、仿佛)宛:好像、仿佛v蒹蒹 葭葭 萋萋 萋萋 ,白白 露露 未未 晞晞 。所所 谓谓 伊伊 人人 , 在在 水水 之之 湄湄 。 溯溯 洄洄 从从 之之 , 道道 阻阻 且且 跻跻 。

    10、溯溯 游游 从从 之之 ,宛宛 在在 水水 中中 坻坻 。v(1)萋萋:茂盛的样萋萋:茂盛的样子子v(2)晞:干晞:干v(3)湄湄mi:岸边,: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水草交接的地方v(4)跻跻(j):高:高v(5)坻坻(ch):水中高:水中高地地v蒹蒹 葭葭 采采 采采 , v白白 露露 未未 已已 。v所所 谓谓 伊伊 人人 , v在在 水水 之之 涘涘 。 v溯溯 洄洄 从从 之之 , v道道 阻阻 且且 右右 。 v溯溯 游游 从从 之之 ,v宛宛 在在 水水 中中 沚沚 。v采采:茂盛,众多采采:茂盛,众多v未已:还没有完未已:还没有完 已:已:停止停止v涘涘(s):水边:水边v右:弯曲

    11、右:弯曲v沚沚(zh):水中的小块:水中的小块陆地陆地v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v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v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又漫长。v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v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v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v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v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滩。v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依旧流连。v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v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v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沙洲。v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

    12、:“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

    13、隔,是含蓄的隐喻。”v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v从蒹葭一诗可以看出,中国

    14、古代诗人们在感情上并不安于现状,并不听凭现实的摆布,而是有自己的目标、有希望、有追求的,而他们的希望和追求往往以失败、受挫为结局,所以他们的情感结构也就表现为这样的模式或艺术框框:希望(具体而缥缈的目标)-追求-受挫(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虽然有了尽善尽美的理想,而追求之时又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明知障碍不可逾越,却还要追求,结局也就必然是失败受挫而成为悲剧。 v因为有追求就一定有阻碍,有阻碍就会有失败,有失败就有痛苦。追求是痛苦的根源。而因为有痛苦就不去追求,这也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追求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本能,在这个意义上,“蒹葭”远远超出爱情悲剧的范围。v因此

    15、,“蒹葭”是人类悲剧模式之一,他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这就无怪“蒹葭”悲剧结构在中国历代文人的诗歌中屡屡出现。 蒹葭诗意主旨的多义性诗意主旨的多义性 v本诗之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没有确定的解释),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1、讽刺说v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v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

    16、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v今人毛东天的诗经辨义:v“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2、求贤说v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v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v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3、求爱说 v近代学者余

    17、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v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v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v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4、诗意不定说v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穿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v“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v 闻一多5、人生哲理说v蒹葭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v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

    18、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v“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v意象的稀疏、朦胧增加了读者想象、“可写”的空间v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可

    19、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结构层次分析v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v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v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v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v每章每章1 1 、2 2句:以景托情。句:以景托情。v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时间:深秋清晨,凄冷v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 v 心情:凄凉、落寞心情:凄凉、落寞v “ “苍苍苍苍”、“萋萋萋萋”、“采采采采” ” :渲染气:渲染气 氛,奠定

    20、全诗的感情基调。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v“为霜为霜”、“未稀未稀”、“未已未已”:时间的推:时间的推移移v每章每章3 3 、4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v“伊人伊人” ” ,深爱而思慕的对象。,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v“在水一方在水一方” ” 、“在水之湄在水之湄”、“在在水之涘水之涘” ” ,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v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阔。v每章后每章后4 4句:追寻境况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道路:艰难曲折 追求者追求者 :执着,坚定:执着,坚定

    21、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宛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飘渺的身影,把作者情感,隐约飘渺的身影,把作者“欲即不能、欲即不能、欲罢不舍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v讨论讨论1:这首诗中的三段从内容上来看就是有:这首诗中的三段从内容上来看就是有一定变化的,变化在哪里?一定变化的,变化在哪里?v这些变化具体说明了什么?这些变化具体说明了什么? v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化?蒹葭的艺术特色分析(一)“赋赋”、“兴兴” 手法的运用手法的

    22、运用v “兴兴”是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即感物起兴,类似于联想。感物起兴,类似于联想。v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为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诗人隔,即诗人隔河企望,追寻河企望,追寻“伊人伊人”。v“赋赋”:直陈其事,反复铺陈叙述。:直陈其事,反复铺陈叙述。 每章后每章后4句为赋。句为赋。 v“溯洄从之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溯游从之”表达

    23、了诗人追求所爱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的坚强意志。v“道阻且长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道阻且右”说明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v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宛在水中沚沚 ”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v 以“秋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起兴而后以赋法叙写,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烘托了人物行动心态。“蒹葭”、“水”、“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v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

    24、感情。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绪。在铺叙中,诗人执著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 v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二)重章叠句深化诗歌感情重章叠句深化诗歌感情v 白露白露 之之“为霜为霜”、“未稀未稀”、“未已未已”表现了时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

    25、着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v道路道路 的的“阻且长阻且长”、“阻且跻阻且跻”、“阻且右阻且右”从不从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的矢志不渝。v“伊人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湄”、“在水之在水之涘涘”,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v3章章12句,句, 变动十几个字,变动十几个字, 芦苇茂盛的状态,芦苇茂盛的状态, 追寻道路的曲折漫长,追寻道路的曲折漫长, 伊人可望不可即的痛伊人可

    26、望不可即的痛苦,苦, 追求者的执著、坚定。追求者的执著、坚定。【讨论】分析重章叠句的作用。v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诗的后两段意思与第一段基本是重复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感受诗的音乐美(三)感受诗的音乐美 v音乐美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节奏、音调、声情v韵脚韵脚v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晞、跻、坻;晞、跻、坻; 第三章:已、涘、沚。第三章:已、涘、沚。v叠词叠词 v苍苍,萋萋,采采苍苍,萋萋,采采v重章叠唱重章叠唱 v 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余音袅袅 v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27、。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v该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四)意境朦胧、优美,含蕴无尽v1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v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人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人v 意境: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意境: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界,称为“意境意境”。即景生情、

    28、寓情于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v “意境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v v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主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是情与物的产物,但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是情与物的产物,但又有区别,从形式上,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又有区别,从形式上,意象与词句有关,意境与全篇对应。境与全篇对应。v 一般来说,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有无意一般来说,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蕴,主要看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

    29、,起点是意象,终点是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意境。 v景语即情语v(1)物境描写v物象、客观环境、人、感情v物象:蒹葭 白露、水v蒹葭作为一种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意味(水生郊外色调)。v白露作为一种气候现象本身所蕴含的意味(时令、色泽、温度)。v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综观全诗,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这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诗人为了寻找所思念的“伊人”,清晨冒着寒霜,在岸边久久徘徊。悠长、曲折的秋水,阻隔了他追求的道路,他只能遥望遥想,绵绵的思念和惆怅,正象那湛湛秋水,没有尽头。将水的意象作为情感的形容,耐人寻味v(2)时间和空间向度v时间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v 凝望

    30、追寻时间之长v地点转移:在水一方之湄之涘v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v 伊人缥缈难寻v(3)过程艰难:道阻且长且跻且右v 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v(4)诗人的形象:v 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v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诗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v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v2、朦胧美 v中国第一首朦胧诗。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

    31、,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留有较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为读者实现各自的阅读期待提供了极为开放的召唤结构:v“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v“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v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v“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v【讨论】蒹葭这首诗中,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v伊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伊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拓展阅读v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 v戴望舒雨巷 v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课外阅读书目v先民的歌唱先民的歌唱 胡先媛著胡先媛著v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的文化精神 李李 山著山著v诗经释论诗经释论 王延海著王延海著v诗经论略诗经论略 许志刚著许志刚著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课件《蒹葭》分析.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75371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