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6相平衡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物理化学6相平衡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化学 相平衡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 6.1 相律 6.2 单组分系统相图 6.3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4 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6 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 6.7 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6.9 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6.8 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2 理解相律的推导和意义,会用相律分析系统的自理解相律的推导和意义,会用相律分析系统的自由度;由度;掌握掌握单单组分系统、组分系统、二二组分组分 (理想和实际理想和实际)系统各种系统各种类型相图类型相图(T-x-y、p-x-y)的特点和应用;的特点和应用;能用相律能用相律分析相图分析相图,并用
2、,并用杠杆规则杠杆规则进行计算进行计算。(指出各区、线、点的稳定相态、存在的平衡及(指出各区、线、点的稳定相态、存在的平衡及自由度数)自由度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3相图(phase diagram) 表达多相系统的状态如何随温度、压力、组成等强度性质变化而变化的图形,称为相图。4相(phase) 系统内部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在指定条件下有明显的界面,在界面上宏观性质的改变是飞跃式的。系统中相的总数称为相数,用 P 表示。气体,不论有多少种气体混合,只有一个气相。液体,按其互溶程度可以组成一相、两相或三相共存。固体,一般有一种固体便有一个相。两种固体粉末无论混合得多么
3、均匀,仍是两个相(固体溶液除外,它是单相)。5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 确定平衡系统的状态所必须的独立强度变量的数目称为自由度,用字母 F 表示。这些强度变量通常是压力、温度和浓度等。例如水的气-液平衡时,T,p只有一个可独立可变,F=1。mmddTVTpH克拉佩龙方程6设有 S 种物质在 P 个相中,描述一个相的状态要 T,p,(x1, x2, xs) (S1)种独立含量所以总变量数= P(S 1) + 27在一个封闭的多相系统中,相与相之间可以有热的交换、功的传递和物质的交流。对具有P个相系统的热力学平衡,实际上包含了如下四个平衡条件:(1)热平衡条件:设系统有、 P
4、 个相,达到平衡时,各相具有相同温度PTTT(2)压力平衡条件:达到平衡时各相的压力相等Pppp8(3) 相平衡条件: 任一物质(编号为1,2,S)在各相 (编号为 ,P) 中的化学势相等,相变达到平衡,即)()()(111P共 S(P1) 个关于各物质在各相中的浓度及T、p方程)()()(222P)()()(PSSS相中的化学势种物质在第分别代表第其中kkB)(B9(4) 化学平衡条件:化学反应 (编号为1,2,R) 达到平衡0) 1 () 1 (mrBBBG共 R 个关于各物质在各相中的浓度及T、p方程0)2()2(mrBBBG0)()(mrBBBRGR10化学反应是按计量式进行的,在有些
5、情况下,某些物质的浓度间还满足某种关系,即某种浓度限制条件,如反应: (NH 4)2S(s) = 2NH3(g) + H2S(g) 如果NH3和H2S都是由(NH4)2S分解生成的,则 2c(NH3) = c(H2S)但如果分解产物在不同相则不然,如反应: CaCO3(s) = CO2(g) + CaO(s) c(CO2, g)和c(CaO, s)无关,则无浓度限制条件。设浓度限制条件的数目为R,则又有R个关于浓度的方程式。11自由度数总变量数 方程式数总变量数相数(物质种数 1) + 2 P(S 1) + 2方程式数S(P 1) + R + R其中R为浓度限制数目则自由度数 FS R R P
6、 + 2 C P + 2 相律式中C= S R R 称为组分数123.组分数组分数(C) 组分数组分数=化学物质数化学物质数 - 独立化学平衡反应数独立化学平衡反应数 - 独立的限制条件数独立的限制条件数 计算组分数时所涉及的平衡反应,必须是在所讨论的条计算组分数时所涉及的平衡反应,必须是在所讨论的条件下,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反应。件下,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反应。 例例: N2,H2 和和 NH3混合物系统,在常温下,并没有反应,混合物系统,在常温下,并没有反应,所以所以 C = 3 0 0 = 3 。CSRR定义:若在高温及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以下反应存在:若在高温及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以下反应
7、存在:N2 + 3H2 = 2NH3 。R =1,所以,所以 C = 3 1 0 = 2。若再加上人为限制条件,若再加上人为限制条件,N2 与与 H2 物质的量的比为物质的量的比为 1 : 3 ,则,则,R =1,R =1,所以,所以 C = 3 1 1 = 1。13 (1) F = C P + 2 任何时候成立 (2) F = C P + 2 系统中温度和压力相同 (3) F = C P + n n 为各种外界因素 (4) 没有气相存在时, F = C P + 1 ,因p对相平衡影响很小。习题 6.114解解:R=1,R =1(因为从(因为从 NH4Cl 出发,处于同一相,两种产出发,处于同
8、一相,两种产物符合比例物符合比例 1:1), C = S R R = 3 1 1 = 1,P = 2, F = C P + 2 = 1 2 + 2 = 1,表明,表明T、p、气相组成中仅一、气相组成中仅一个可任意变化。个可任意变化。例例1:今有密闭抽空容器中有过量固体:今有密闭抽空容器中有过量固体 NH4Cl,有下列分解,有下列分解 反应反应: NH4Cl(s) = NH3(g) + HCl(g),求求:此系统的:此系统的 R、R 、C、P、F 各为多少?各为多少?15例例2:一密闭抽空容器中有:一密闭抽空容器中有 CaCO3(s)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CaCO3(s) = CaO(s) +
9、 CO2(g)求求:此系统此系统 S、R、R 、C、F ?解解:S = 3,R = 1,R = 0 (浓度限制条件浓度限制条件 R 要求成比例的要求成比例的物质在同一相物质在同一相,此题中,此题中 CaO 与与 CO2 为两相为两相); C = S R R = 3 1 = 2,P = 3, F = C P + 2 = 2 3 + 2 = 1 16例例3:在一个密闭抽空的容器中有过量的固体:在一个密闭抽空的容器中有过量的固体 NH4Cl,同时存在下列平衡:同时存在下列平衡:NH4Cl(s) = NH3(g) + HCl(g) 2HCl(g) = H2(g) + Cl2(g),求:求:此系统的此系
10、统的 S、R、R 、C、P、F ?解解: S = 5,R = 2 p(NH3) = p(HCl) + 2p(H2); p(H2) = p(Cl2) 因为因为它们在同一相,浓度又成比例它们在同一相,浓度又成比例。 R =2 , C= S R R = 5 2 2 = 1, P = 2, F = C P + 2 = 1 2 + 2 = 1 17 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 水的相图 相图的说明18F=C-P+2=3-PP=1F=2F=1P=3F=0单组分单相单组分单相 双变量系统双变量系统温度与压力可以是两个独立变量,在一定温度与压力可以是两个独立变量,在一定范围内任意变化。在范围内任意变化。在 p T 图
11、上可用面表图上可用面表示这类系统。示这类系统。单组分两相单组分两相 单变量系统单变量系统温度与压力中只有一个是独立变量。若温度温度与压力中只有一个是独立变量。若温度任意变化,则压力是温度的函数;若压力任任意变化,则压力是温度的函数;若压力任意变化,则温度是压力的函数。两者不能同意变化,则温度是压力的函数。两者不能同时任意变化。在时任意变化。在 p T 图上可用图上可用曲线曲线表示这表示这类系统。类系统。单组分三相单组分三相 无变量系统无变量系统温度与压力都不可变化。在温度与压力都不可变化。在 p T 图上可用图上可用点点表示这类系统,这个点即是表示这类系统,这个点即是三相点。三相点。C=1P=
12、219双变量系统(单相)单变量系统(两相)无变量系统(三相)冰水水蒸气冰水冰水蒸气水水蒸气 水蒸气 冰 水1.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20 t/系统的饱和蒸气压系统的饱和蒸气压p/kPa平衡压力平衡压力p/kPa冰冰=水水水水 =水蒸气水蒸气冰冰= 水蒸气水蒸气-20-15-10-50.01204060801001502002503003503740.1260.1910.2870.4220.6102.3387.37619.91647.343101.325476.021554.43975.48590.316532220600.1030.1650.2600.4140.610193.51
13、03156.0103110.410359.81030.6101.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21S(冰)l (水)T/p/KPa0.01ACOBg (水蒸气水蒸气)22水的相图是根据实验绘制的。图上有:三个单相区 在气、液、固三个单相区内,P=1,F=2,温度和压力独立地有限度地变化不会引起相的改变三条两相平衡线 P=2,F=1,压力与温度只能改变一个,指定了压力,则温度由系统自定。23OC 是气-液两相平衡线,即水的蒸气压曲线。它不能任意延长,终止于临界点。临界点 ,这时气-液界面消失。高于临界温度,不能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647 K ,T 72.2 10 Pap OB 是气-固
14、两相平衡线,即冰的升华曲线,理论上可延长至0 K附近。OA 是液-固两相平衡线,当C点延长至压力大于 时,相图变得复杂,有不同结构的冰生成。82 10 Pa24以下,谈以下过冷水的问题。沿以下,谈以下过冷水的问题。沿 CO 线降温,仍保持线降温,仍保持 两相平衡,温度达到两相平衡,温度达到 O点点 0.01 C ,应当有冰出现,应当有冰出现,但是实际上,常常可以冷到但是实际上,常常可以冷到此温度以下而仍无冰产生。此温度以下而仍无冰产生。此即为过冷水。此即为过冷水。 过冷水与水的饱和蒸气过冷水与水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用压与温度的关系用 OC 表示。表示。它实际上是它实际上是 CO 线的外延。
15、线的外延。 OC 处于冰的相区,说明,处于冰的相区,说明,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相在该温度、压力下,稳定相应当是冰。应当是冰。 l (水)水) A C e d c b a s(冰)冰) O C g (水蒸气水蒸气) B Tp25 从同一温度过冷水的饱和蒸从同一温度过冷水的饱和蒸气压比冰的饱和蒸气压大可知,气压比冰的饱和蒸气压大可知,过冷水的化学势大于冰的化学势,过冷水的化学势大于冰的化学势,所以过冷水能自发转变为冰。所以过冷水能自发转变为冰。 过冷水与其蒸气的平衡不是过冷水与其蒸气的平衡不是稳定的平衡,但是它又可在一定稳定的平衡,但是它又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这种平衡被称为亚时间内存在,这种平衡
16、被称为亚稳平衡。过冷水是一种亚稳态。稳平衡。过冷水是一种亚稳态。 OC 线用虚线表示。线用虚线表示。 三相点三相点 O :在此温度、压力:在此温度、压力( 0.01 C, 0.610 kPa )下,冰、下,冰、水、水蒸气三相平衡共存。温度、压力都不能改变。水、水蒸气三相平衡共存。温度、压力都不能改变。 l (水)水) A C e d c b a s(冰)冰) O C g (水蒸气水蒸气) B Tp26 三相点是物质自身的特性,不能加以改变,如H2O的三相点273.16 K , 610.62 Pa .Tp冰点(0 C)是在)是在101.325 kPa的压力下,被空气饱和的水的压力下,被空气饱和的
17、水的凝固点。的凝固点。改变外压,冰点也随之改变。27冰点温度比三相点温度低 是由两种因素造成的:0.01 K(1)由于空气溶解于水,使凝固点下降)由于空气溶解于水,使凝固点下降 0.0023 C ;(2)大气压的存在,使压力由)大气压的存在,使压力由0.610 kPa 升为升为101.325 kPa , 又使凝固点下降又使凝固点下降0.0075 C 。这样,总共使冰点下降这样,总共使冰点下降0.0098 C。国际规定,国际规定,三相点为三相点为273.16 K ,即,即0.01 C。28三条两相平衡线的斜率均可由Clausius-Clapeyron方程或Clapeyron方程求得。OC线2mv
18、apdlndRTHTp0mvapH斜率为正。OB线2mfdlndRTHTpus0mfus H斜率为正。OA线VTHTpfusmfusdd斜率为负。fusfus0, 0HV29两相平衡线上的相变过程 在两相平衡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能有三种情况。如OC线上的P点:(1)处于f点的纯水,保持温度不变,逐步减小压力,在无限接近于P点之前,气相尚未形成,系统自由度为2。用升压或降温的办法保持液相不变。30(2)到达P点时,气相出现,在气-液两相平衡时,F=1。压力与温度只有一个可变。(3)继续降压,离开P点时,最后液滴消失,成单一气相,F=2。通常只考虑(2)的情况。31S(冰)l (水)T/ p/KPa
19、120ACOBg (水蒸气水蒸气)abcde1000.0025-10323.相图的说明相图的说明 TslgTfTb = (Gm) 某一恒定压力下,固、某一恒定压力下,固、液、气相的化学势对温度的液、气相的化学势对温度的 示意图示意图 为了更好理解单组分系统相图,为了更好理解单组分系统相图,及系统在恒压下冷却过程中的相变及系统在恒压下冷却过程中的相变化,可参考右边的某一恒定压力下,化,可参考右边的某一恒定压力下,固、液、气相的化学势对温度的示固、液、气相的化学势对温度的示意图。意图。 图中的三条线分别表示固、液、图中的三条线分别表示固、液、气的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气的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 所以各
20、线的斜率与物质的摩尔所以各线的斜率与物质的摩尔熵有关。摩尔熵均为正值,故三线熵有关。摩尔熵均为正值,故三线的斜率均为负值。的斜率均为负值。mmSTGTpp 33 因因Sm(g)Sm(l)Sm(s),故气相线较故气相线较液相线为陡,液相线较固相线为陡。液相线为陡,液相线较固相线为陡。因为熵随温度增大,所以三条线实。因为熵随温度增大,所以三条线实际均为向下凹的曲线。画成直线,是际均为向下凹的曲线。画成直线,是为了简化。为了简化。 由化学势判据可知,恒温恒压下由化学势判据可知,恒温恒压下化学势最低的相为稳定相,两相或多化学势最低的相为稳定相,两相或多相化学势相等时,各相平衡共存。相化学势相等时,各相
21、平衡共存。 沸点沸点Tb气液平衡共存;凝固点气液平衡共存;凝固点Tf 液固液固平衡共存。温度高于平衡共存。温度高于Tb 时,气相为时,气相为稳定相;而低于稳定相;而低于Tf 时固相为稳定相,时固相为稳定相,在在Tb Tf之间液相为稳定相。之间液相为稳定相。TslgTfTb = (Gm) 某一恒定压力下,固、某一恒定压力下,固、液、气相的化学势对温度的液、气相的化学势对温度的 示意图示意图34(1)根据相律,对于单组分系统 F=1P+2=3 P ,故 F2。 单组分系统是双变量的p-T相图。 (2)相图由 人 基本图形组合而成。 (3)在区域上为单相区,为双变量系统。 (4)在线上为二相平衡系统
22、 F=1,两相的相界有克拉佩龙方程所确定。 根据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p=f (T)或T=f(p),故为单变量系统。 两条线交点为三相点F=0,其p,T值可由相交二线的克拉佩龙方程求解。 35lsgTp 冰在熔化过程中体积缩小,冰在熔化过程中体积缩小,故水的相图中,熔点曲线斜率为故水的相图中,熔点曲线斜率为负。负。但对大多数物质来说,熔化过程但对大多数物质来说,熔化过程中体积增大,故相图中熔点曲线中体积增大,故相图中熔点曲线的斜率为正,如左图。二氧化碳的斜率为正,如左图。二氧化碳就是这样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例子。 对于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下,对于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下,可以有一种以上不同晶形的物质,可以
23、有一种以上不同晶形的物质,相图还要复杂一些。相图还要复杂一些。36分析单组分系统相图的要点: 静态分析: .阐明相图上各点.线.面的相态。 .用相律检查各点.线.面的情况,并理解点.线.面上自由度的实际涵义。 动态分析:对相图中任一点向各方向移动时,阐明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相变及强度性质)。373839(二)(二)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 二组分系统相律形式:二组分系统相律形式: F = C P + 2 = 2 P + 2 = 4 P 。P = 1时,相数最少,自由度时,相数最少,自由度 F = 3,为最大,为最大,有三个独立变量,有三个独立变量(T、 p、组成),作图应为
24、立体图。、组成),作图应为立体图。P = 2 的系统,的系统,F = 2,在,在T、 p、组成、组成( 液相组成液相组成 x 或气相组成或气相组成 y )中只有两个独立变量,应为平面图:若中只有两个独立变量,应为平面图:若T一定,可作一定,可作 px(y)图;或图;或 P 一定,可作一定,可作Tx(y)图。在恒温或恒压下,图。在恒温或恒压下,F = C P + 1 = 3 P = 1,只有一个变量可独立变动。,只有一个变量可独立变动。P = 3 的系统,的系统,F = 1,在恒压下,三相点的温度与组成都不能变。,在恒压下,三相点的温度与组成都不能变。P =4 时,时,F = 0,相数最多,无变
25、量,相数最多,无变量,即,即T、p、x、y 都为某确定都为某确定值,不能任意变化。值,不能任意变化。 40理想系统理想系统真实系统真实系统一般正偏差一般正偏差最大正偏差最大正偏差一般负偏差一般负偏差最大负偏差最大负偏差液态完全互溶系统液态完全互溶系统 p-x、t-x 图图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液态部分互溶系统 t-x图图气相组成介于两液相之间气相组成介于两液相之间气相组成位于某液相同侧气相组成位于某液相同侧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 t-x图图气气 - 液平衡相图液平衡相图两组分系统相图两组分系统相图41液液 - 固平衡相图固平衡相图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 生成化合物凝聚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