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南阳师范学院药理学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南阳师范学院药理学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_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南阳师范学院药理学ppt课件 机体 药物 作用 药动学 南阳 师范学院 药理学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PharmacologyPharmacology药理学药理学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吸收、分布、代谢分布、代谢及及排泄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动态变化。ADME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一节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转运药物转运( (transportation of drug) ):指药物在体内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药物消除药物消除( (Elimination of drug) ):指代谢变化过程指代谢变化过程( (生物转化或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或
2、药物的代谢) )及排泄。及排泄。 药动学过程简图药动学过程简图药物制剂药物制剂药物颗粒药物颗粒崩解或释放崩解或释放胃肠道胃肠道肝肝外周室(组织)外周室(组织)中央室中央室 (血液)(血液) 游离型游离型 蛋白结合型蛋白结合型溶解溶解胆胆汁汁粪便粪便吸收吸收途径:途径:胃肠,舌下,直肠,胃肠,舌下,直肠,眼,鼻粘膜,肺泡,皮肤等。眼,鼻粘膜,肺泡,皮肤等。作用部位作用部位生物效应生物效应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排泄排泄重吸收重吸收代谢代谢 (灭活,活化)(灭活,活化)(尿、胆汁等)(尿、胆汁等)(肾小管、肝肠循环)(肾小管、肝肠循环)分布分布组织储存组织储存药动学研究的意义药动学研究的意义& 可作为可作
3、为药效学和毒理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借鉴;研究的借鉴;& 也是指导也是指导新药开发新药开发研究,进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筛选,以及申报研究,进行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筛选,以及申报临床研究或进一步申报生产所必须提交的重要资料;临床研究或进一步申报生产所必须提交的重要资料;& 还可为还可为确定适应症,选择给药途径、剂型确定适应症,选择给药途径、剂型,优化给药方案等临床应,优化给药方案等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用提供参考依据。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生物膜是是细胞外表的质膜和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细胞外表的质膜和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等
4、的总称。内质网膜、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基本结构:基本结构:主要由蛋白质与磷脂质双分子层所组成。主要由蛋白质与磷脂质双分子层所组成。生物膜的特性生物膜的特性由于生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由于生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脂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易通过;易通过;膜上有膜上有膜孔膜孔(直径约(直径约8)及)及特殊转运系统特殊转运系统。由于具有膜孔,所以由于具有膜孔,所以水及水溶性、非极性小分子药物也能通过水及水溶性、非极性小分子药物也能通过;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水溶性大分子物质水溶性大分子物质也能选择性地通也能选择性地通过过 生物膜。生物膜。跨膜转运的方式跨膜转运的方式 跨膜转运
5、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离(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离子通道蛋白)、子通道蛋白)、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和和膜动转运膜动转运。药物转运模式图药物转运模式图 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指药物分子只能由高高浓度一侧扩散到浓度一侧扩散到低低浓度的一侧。浓度的一侧。 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浓度梯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浓度梯度越大,扩散越容易。度越大,扩散越容易。 当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就保持在动态稳定水平。当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就保持在动态稳定水平。 不消耗不消耗ATPATP,不需要载
6、体,不需要载体。( (一一) )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指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指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简单扩散。质而通过细胞膜。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简单扩散。 药物的脂药物的脂/ /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溶层的浓度愈高,跨膜转运速度愈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溶层的浓度愈高,跨膜转运速度愈快。快。 扩散速扩散速率率R与药物的扩散常数与药物的扩散常数D、膜的面积、膜的面积A以及药物的浓度梯度以及药物的浓度梯度(C1-C2)成正比,而与膜的厚度)成正
7、比,而与膜的厚度X成反比。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成反比。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浓浓度梯度度梯度。 R=DA(C1-C2)/X1 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 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最主要理化特性就是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最主要理化特性就是药物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性和和解离性解离性。& 多数药物是多数药物是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药物在体液中可部分解离。,药物在体液中可部分解离。 &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易扩散。易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
8、于药物的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解离常数Ka和体液的和体液的pH值。值。 pKa为为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解离常数的负对数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公式举例举例(1) 水杨酸水杨酸 (弱酸性弱酸性) pKa =3.4 胃液胃液 pH =1.4,血浆,血浆 pH =7.4。药物经口服用:。药物经口服用: 根据根据 10pHpKa=A/HA 胃中胃中 101.4 3.4 = A/HA = 10-2 =1/100 血中血中 107.4 3.4 = A/HA = 104 = 10000/1结论结论:在胃中酸性药物:在胃中酸性药物A少,少,HA多,药物易于从胃向血液转运。在血中
9、酸多,药物易于从胃向血液转运。在血中酸性药物性药物A多,多,HA少,药物不易于从血液向胃中转运,所以吸收多。少,药物不易于从血液向胃中转运,所以吸收多。(2)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弱酸性弱酸性) pKa=7.4 根据根据10pHpKa=A/HA,当尿液为碱性时,当尿液为碱性时,pH值大于值大于pKa,A-增多,增多,即即解离型解离型多,重吸收减少,药物排泄加快,故中毒时需碱化尿液。多,重吸收减少,药物排泄加快,故中毒时需碱化尿液。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性药物则相反。 在生理在生理pH值变
10、化范围内,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多数呈非解离型,值变化范围内,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多数呈非解离型,被动扩散快。被动扩散快。 强酸、强碱及极性强的季胺盐因可全部解离,故不容易透过生物膜,强酸、强碱及极性强的季胺盐因可全部解离,故不容易透过生物膜,而难于吸收。而难于吸收。一般规律一般规律一般规律一般规律 改变改变溶液的溶液的pH值可明显影响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进而影值可明显影响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进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如弱酸性药物在如弱酸性药物在pH值低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易转运,也就是药物值低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易转运,也就是药物可以在被胃黏膜吸收,在酸化
11、的尿液中也容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可以在被胃黏膜吸收,在酸化的尿液中也容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弱碱性药物与之相反,在弱碱性药物与之相反,在pH值高值高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易被吸收。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易被吸收。2 2、滤过、滤过( (filtration) ) 滤过滤过:又称又称水溶扩散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转运到低压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转运到低压侧的过程。滤过是指有外力促进的扩散,如肾小球滤过等。过程。滤过是指有外力促进的扩散,如肾
12、小球滤过等。 (1)分子量)分子量100 (2)直径直径膜孔膜孔 (3)分子量)分子量100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分子、O2、CO2等气体可通过等气体可通过 (4)尿素、乙醇等也可通过。)尿素、乙醇等也可通过。v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又称:又称载体转运载体转运(carrier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permease)帮助而扩散,帮助而扩散,不需供应不需供应ATP。v 特点:特点: (1)需要载体,即通透酶)需要载体,即通透酶 (2)不需要不需要ATP (3)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 (4)有饱和现象和
13、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例:葡萄糖葡萄糖 红细胞红细胞, 胆碱胆碱 神经末梢神经末梢3 3、易化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离子通道蛋离子通道蛋白白(ion channel protein) 膜上存在多种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可分别选择性地形成,可分别选择性地形成Na+、K+、Ca2+通通道道,允许相应的离子迅速地顺着浓度差移动。,允许相应的离子迅速地顺着浓度差移动。 各种离子通道可被各种离子通道可被特异性阻断剂特异性阻断剂抑制。如利多卡因阻断抑制。如利多卡因阻断Na+通道。通道。 电压依赖性通电压依赖性通道(道(VDC):
14、):离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受膜离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受膜两侧电位差的影响。两侧电位差的影响。 化学依赖性通道(化学依赖性通道(CDC):):离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由化离子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主要由化学物质决定。学物质决定。( (二二) )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称:又称逆流转运逆流转运(countercurrent transport)。转运需要膜。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需要消耗ATP,分子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分子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侧转运。高浓度或高电位
15、侧转运。& 特点:特点: (1)需载体)需载体 (2)消耗)消耗ATP (3)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侧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位侧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侧转运 (4)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例:例:Na+-k+-ATP酶酶, Ca2+-Mg2+-ATP酶酶(三)膜动转运(三)膜动转运(cytosis)1、胞饮胞饮(pinocytosis):又称吞饮或入胞,指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又称吞饮或入胞,指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内陷形成吞噬小胞,进入细胞内。质,可通过生物膜内陷形成吞噬小胞,进入细胞内。 例:垂体后叶素粉剂经鼻粘膜吸收例:垂体后叶素粉剂经鼻粘膜
16、吸收 膜动转运:膜动转运:指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随有膜的运动。指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随有膜的运动。膜动转运膜动转运2、胞吐胞吐(exocytosis):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指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指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例:腺体分泌,递质释放例:腺体分泌,递质释放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一)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自用药部: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过程。的过程。 除除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外,药物吸收无吸收过程外,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途径、
17、药物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密切相关。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1、消化道吸收、消化道吸收(1)主要为)主要为被动转运吸收被动转运吸收;(2)相对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非解离型相对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非解离型比值越大,越易吸收;比值越大,越易吸收;(3)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 胃胃pH值范围窄(值范围窄(0.91.5),吸收面积小,),吸收面积小,药物滞留时间短,弱酸性药物可吸收。药物滞留时间短,弱酸性药物可吸收。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 理由理由:(1)小肠
18、表面有绒毛,吸收面积大)小肠表面有绒毛,吸收面积大(2)肠蠕动快)肠蠕动快(3)血流量大)血流量大(4)肠腔内)肠腔内pH范围广(范围广(4.88.2)(5)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和易)除简单扩散外,还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化扩散 除口服外,有些药物可经除口服外,有些药物可经舌下舌下或或直肠直肠给药,而通过口腔、直肠和给药,而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吸收。结肠的黏膜吸收。 虽吸收面积小,但血流丰富,吸收也迅速,可避免首过效应。虽吸收面积小,但血流丰富,吸收也迅速,可避免首过效应。 对于在肠道中易遭到破坏或在肝中被迅速代谢的药物如对于在肠道中易遭到破坏或在肝中被迅速代谢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
19、甘油、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可舌下给药。可舌下给药。 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2 2、注射部位的吸收、注射部位的吸收(1)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主要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主要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巴内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2)毛细血管具有微孔,常以简单扩散或滤过方式吸收)毛细血管具有微孔,常以简单扩散或滤过方式吸收(3)肌注比皮下注射吸收快肌注比皮下注射吸收快(前者血流量较为丰富)(前者血流量较为丰富)(4)水溶液吸收快水溶液吸收快,油剂和混悬剂吸收慢,油剂和混悬剂吸收慢(5)休克时,宜)休克时,宜静脉静脉给药
20、给药3、呼吸道吸收、呼吸道吸收(1)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可从肺胞上皮细胞吸收可从肺胞上皮细胞吸收(2)喷雾剂中)喷雾剂中3-10m颗粒可达细支气管,如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颗粒可达细支气管,如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2 m可进入肺胞,但粒径过小可随气体排出;粒径过大的喷雾可进入肺胞,但粒径过小可随气体排出;粒径过大的喷雾剂可停留在支气管,可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剂可停留在支气管,可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等。祛痰等。4、皮肤和粘膜吸收、皮肤和粘膜吸收 皮肤吸收能力差,粘膜比皮肤吸收能力强。皮肤吸收能力差,粘膜比皮肤吸收能力强。
21、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二)影响吸收的因素(二)影响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1)水和脂肪都不溶的药难吸收)水和脂肪都不溶的药难吸收(2)硫酸钡不吸收,氯化钡易吸收)硫酸钡不吸收,氯化钡易吸收2、首关效应、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 口服药物在口服药物在胃肠道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在通过肠粘膜肠粘膜和和肝脏肝脏时,部分被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的首关效应可灭活量减少,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的首关效应可灭活90。 氯丙嗪、阿司匹林、
22、喷他左辛、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可氯丙嗪、阿司匹林、喷他左辛、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可乐定、利多卡因乐定、利多卡因3 3、吸收环境、吸收环境(1)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 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推进性蠕动过快影响吸收。 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适宜的蠕动有利于药物与肠壁接触,利于吸收。(2)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 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收。内容物过多,影响药物与肠壁接触不利吸收。 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油及脂肪可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影响吸收的因素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
23、因素 分布分布:指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指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过程。位的过程。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的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体内屏障(血体内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药物总量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药物总量的百分
24、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多数药物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蛋白结合的程度)。多数药物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 结合型药物的特点: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不能跨膜转运;不能跨膜转运; 不能被代谢或排泄不能被代谢或排泄 暂时无生物活性;暂时无生物活性; 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 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以与药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以白蛋白白蛋白为主,也有少量为主,也有少量球蛋白球蛋白和和球蛋白球蛋白。各种药。各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不同。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不同。 药物血药浓度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达到饱和时,血浆内游离药物突然
25、增多,药物血药浓度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达到饱和时,血浆内游离药物突然增多,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应用两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两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磺胺磺胺 甲苯磺丁脲甲苯磺丁脲 (游离型药物(游离型药物)低血糖低血糖置换置换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2、局部器官血流量、局部器官血流量(1)一般来说,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达到平衡。人体器官)一般来说,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达到平衡。人体器官血流量分布以血流量分布以肝肝为最,肾、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