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3 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713090
  • 上传时间:2022-05-20
  • 格式:PPT
  • 页数:65
  • 大小:6.5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3 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3 ppt课件 阴阳五行 学说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主讲:王德海主讲:王德海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阴阳:阴阳:是对相互关联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母,生杀之本始”。2.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的阴阳属性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

    2、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明亮、温热、活动、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扩散、开放等晦暗、寒凉、沉静、晦暗、寒凉、沉静、抑制、向下、向内、抑制、向下、向内、凝聚、闭合等凝聚、闭合等阳阳阴阴3.“3.“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凡类似凡类似“火火”性的,均属于性的,均属于阳阳的范畴。的范畴。凡类似凡类似“水水”性的,均属于性的,均属于阴阴的范畴。的范畴。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概念:概念

    3、:以阴和阳的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朴素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的对立统一理论。2.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 1)交感相错)交感相错(2 2)对立制约)对立制约(3 3)互根互用)互根互用(4 4)消长平衡)消长平衡(5 5)相互转化)相互转化(1 1)阴阳的交感相错)阴阳的交感相错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阴阳双方

    4、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相融的关系。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2 2)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 3)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之使也。”(4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此长彼消此长

    5、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长彼长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此消彼消 气虚引起血虚,气虚引起血虚, 血虚引起气虚。血虚引起气虚。(5 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是阴阳消长的质变过程。是阴阳消长的质变过程。 “ “重阳必阴,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二)病理方面(二)病

    6、理方面(三)诊断方面(三)诊断方面(四)治疗方面(四)治疗方面(五)预防方面(五)预防方面(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依据解剖部位或生理活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动属性,对机体的阴阳属性进行划分。属性进行划分。2.2.说明机体的生理说明机体的生理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二)病理方面(二)病理方面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疾病的病理变化疾病的病理变化2.2.疾病的发展疾病的发展3.3.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1.1.疾病的病理变化疾病的病理变

    7、化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疾病均可用所以疾病均可用阴阳失调(偏盛偏衰)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来来概括说明。概括说明。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阴阳阳失失调调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阳

    8、虚虚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不制阴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虚则阴盛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阳亢(1 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邪气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正气:正气: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是指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病邪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邪气: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邪气亦分阴阳。正

    9、气邪气亦分阴阳。(2 2)在)在阴阳偏盛(胜)阴阳偏盛(胜)的情况下,的情况下,“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则寒。”阴阳偏盛(胜)所形成的病证是阴阳偏盛(胜)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实证。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证阳邪偏盛则导致实热证(如高热烦躁、(如高热烦躁、口干、舌红少津、面赤、脉数等)。口干、舌红少津、面赤、脉数等)。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阴邪偏盛则导致实寒证(如肢冷、蜷缩、(如肢冷、蜷缩、脉迟伏或细微欲决等)。脉迟伏或细微欲决等)。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

    10、论中医学导论 实热证实热证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实寒证实寒证(3 3)在)在阴阳偏衰阴阳偏衰的情况下,的情况下,“阳虚则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寒,阴虚则热”。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证是虚证。“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 ”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虚则出现阴虚则出现虚热证虚热证(如潮热、盗汗、(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阳虚则出现阳虚则出现虚寒证虚寒证(如面色苍白、畏(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2.2.疾病的发展疾

    11、病的发展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情况。及阴的阴阳互损情况。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阳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都可导致最终都可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

    12、虚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分分类类共同证候共同证候不同证候不同证候治治则则常用常用方剂方剂气气虚虚面色白或萎黄精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淡胖,脉无力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显,脉虚无力益益气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阳阳虚虚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下利清谷,脉迟补补阳阳肾气丸,肾气丸,参茸丸等参茸丸等血血虚虚消瘦,头晕,消瘦,头晕,目眩,失眠,目眩,失眠,心悸,脉细心悸,脉细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面色苍白无

    13、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舌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口舌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无力养养血血四物汤等四物汤等阴阴虚虚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滋滋阴阴六味地黄六味地黄丸丸3.3.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平阳秘阴平阳秘阴阳离决阴阳离决(三)诊断方面(三)诊断方面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变部位、性质及各种症候的属性,从而作症候的属性

    14、,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为辨证的纲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凡诊病施治,必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设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能明彻阴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思过半矣。”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四)治疗方面(四)治疗方面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

    15、阳,补其不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使阴平阳秘”。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证,实证, “实者泻之实者泻之”,即损其有余。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证,虚证, “虚者补之虚者补之”,即补其不足。即补其不足。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性方药)(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性方药)(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

    16、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2.2.指导临床用药指导临床用药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五)预防方面(五)预防方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Theory of Five ElementsTheory

    17、 of Five Elements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生”和和“相相克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五行学说的起源: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一般认为是从“五方说五方说”和和“五材说五材说”等演化而来。等演化而来。五方五方指东、南、中、指东、南、中、西

    18、、北。西、北。五材五材指木、火、土、指木、火、土、金、水。金、水。水部失火,金尚水部失火,金尚书大兴土木书大兴土木北人南相,和中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东西堂什么东西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行变化。种物质及其运行变化。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通过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五行整体获得动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五行整体获得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事物生存和发展。态平衡,从而维持事物生存和发展。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五

    19、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特性(一)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归类(二)五行的归类(三)五行的相互关系(三)五行的相互关系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五行特性(一)五行特性木曰曲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火曰炎上、土曰稼穑、土曰稼穑、金曰从革、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曰润下。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1.木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木曰曲直曲直”,即树木枝条具,即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直的特性,能直的特性,引申为凡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舒畅等性质或作

    20、用的事物,均属于木物,均属于木。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火的特性:火的特性:“火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向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的性质或作用的事上的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物,均属于火。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3.3.土的特性:土的特性:“土爰稼土爰稼穑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长、承引申为凡具有生长、承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载、收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的事物,均归属于土。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

    21、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4.4.金的特性:金的特性:“金曰金曰从革从革”。金之质地沉。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因而凡具有沉降、肃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用的事物,都归属于金。金。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5.5.水的特性:水的特性:“水水曰润下曰润下”是指水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润下行的特点。引引申为凡具有滋润、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物,皆归属于水。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的归类(二)五行

    22、的归类五行五行机机 体体五脏五脏五腑五腑 五体五体五窍五窍五志五志木木肝肝胆胆筋筋目目怒怒火火心心小肠小肠脉脉舌舌喜喜土土脾脾胃胃肌肉肌肉口口思思金金肺肺大肠大肠 皮毛皮毛鼻鼻悲悲水水肾肾膀胱膀胱骨骨耳耳恐恐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五行的归类(二)五行的归类五行五行自自 然然 界界季季节节五五化化五五色色五五味味五五气气方方位位木木春春生生青青酸酸风风东东火火夏夏长长赤赤苦苦暑暑南南土土长夏长夏化化黄黄甘甘湿湿中中金金秋秋收收白白辛辛燥燥西西水水冬冬藏藏黑黑咸咸寒寒北北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三)五行的相互关系1.

    23、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2.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木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克我”者为者为“所不胜所不胜”,“我克我克”者者为为“所胜所胜”金金生生克克土土火火木木水水生生生生生生生生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

    24、学导论 (3 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五行之间互相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间互相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互结合。“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的相乘和相侮,五行的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异常克制制现象;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间相生关系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异常的变化。化

    25、。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 1)五行相乘)五行相乘乘:欺负;相乘:过度克制。五行相乘乘:欺负;相乘:过度克制。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 2)五行相侮)五行相侮侮:欺侮、欺凌;相侮:反克。五行相侮侮:欺侮、欺凌;相侮:反克。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所不胜”一行的反一行的反向克制。向克制。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

    26、反。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侮金,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某一行太强某一行太强某一行太弱某一行太弱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3 3)五行母子相及)五行母子相及及:连累。母子相及包括及:连累。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母病及子和和子病子病犯母犯母。属五行之间。属五行之间相生异常相生异常的变化。的变化。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 (二)

    27、病理方面(二)病理方面(三)诊断方面(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四)治疗方面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木有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郁,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故肝属肝属“木木”。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阳有温煦之功,故心属心属“火火”。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为气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血生化之源,故脾属脾属“土

    28、土”。金性清肃收敛,肺有肃降作用,故金性清肃收敛,肺有肃降作用,故肺属肺属“金金”。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水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作用,故主水的作用,故肾属肾属“水水”。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二)病理方面(二)病理方面1.1.相生关系传变相生关系传变母病及子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子病及母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母子相传母子相传肝病肝病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母病及子心病心病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母病及子肾病肾病木侮金木侮金金乘木金乘木肺病肺病木乘

    29、土木乘土土侮木土侮木脾病脾病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相乘相乘肝旺乘脾肝旺乘脾肝肝我克我克脾脾克我克我脾虚肝乘脾虚肝乘旺旺虚虚相侮相侮肝旺侮肺肝旺侮肺肺肺我克我克肝肝克我克我肺虚肝侮肺虚肝侮旺旺虚虚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2.2.相相克克关关系系传传变变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1.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药物颜色、气味药物颜色、气味 2.2.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

    30、,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3.确定治则和治法确定治则和治法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1 1)治则治则相生: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克:相克:抑强扶弱抑强扶弱相生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泻心火滋肾阴(2 2)治法)治法第一章第一章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导论中医学导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3 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71309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