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件06第六章 糖代谢.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物化学课件06第六章 糖代谢.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课件06第六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 课件 06 第六 代谢
- 资源描述:
-
1、 第六章第六章 糖糖 代代 谢谢 (Carbohydrates Metabolism) 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 冯伟华冯伟华 张建鹏张建鹏 蒋蕾蒋蕾 目录目录 第一节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一、糖的消化吸收一、糖的消化吸收 二、糖向细胞内转运二、糖向细胞内转运 第二节第二节 糖的供能和储能反应途径糖的供能和储能反应途径 一、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一、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一)葡萄糖的有氧氧化(一)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二)葡萄糖的无氧分解(二)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三)葡萄糖分解代谢的生理意义(三)葡萄糖分解代谢的生理意义 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二、糖原的
2、合成和分解 (一)糖原合成(一)糖原合成 (二)糖原分解(二)糖原分解 (三)糖原储积病(三)糖原储积病 三、葡糖异生作用三、葡糖异生作用 (一)葡糖异生的基本途径(一)葡糖异生的基本途径 (二)葡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二)葡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四、糖代谢的调节四、糖代谢的调节 (一)葡萄糖分解和葡糖异生的调节(一)葡萄糖分解和葡糖异生的调节 (二)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节(二)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节第三节第三节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 一、反应过程一、反应过程 二、生理意义二、生理意义第四节第四节 果糖和半乳糖的代谢果糖和半乳糖的代谢 一、果糖代谢一、果糖代谢 二、半乳糖代谢二、半乳糖代谢第五节第五节
3、 血糖及其调节血糖及其调节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三、血糖浓度异常三、血糖浓度异常 1 1、 葡萄糖有氧氧化与无氧分解的关键酶、基本途径及葡萄糖有氧氧化与无氧分解的关键酶、基本途径及其生理意义其生理意义2 2、葡糖异生的关键酶、基本途径和生理意义葡糖异生的关键酶、基本途径和生理意义 3 3 、葡萄糖有氧氧化与葡糖异生关键酶的变构调节、共葡萄糖有氧氧化与葡糖异生关键酶的变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价修饰调节4 4、糖原生成与糖原分解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糖原生成与糖原分解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5 5、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产物及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
4、产物及其生理意义6 6、血糖来源与去路,血糖的激素调节血糖来源与去路,血糖的激素调节掌握内容掌握内容 重点介绍重点介绍 葡萄糖的代谢及其与供能储能的关系葡萄糖的代谢及其与供能储能的关系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一、糖的消化吸收一、糖的消化吸收 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 肠液中含有胰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胰腺分泌的 淀粉酶,催化淀粉淀粉酶,催化淀粉中中 1 1,4 4糖苷键水解。在小肠黏膜刷状缘进行,最糖苷键水解。在小肠黏膜刷状缘进行,最终生成葡萄糖。终生成葡萄糖。 小肠粘膜刷状缘存在的蔗糖酶和乳糖酶等分小肠粘膜刷状缘存在的蔗糖酶和乳糖酶等分别水解蔗糖和乳糖。别水解蔗糖和
5、乳糖。 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 一些成年人由于缺乏一些成年人由于缺乏乳糖酶乳糖酶导致在饮用牛奶导致在饮用牛奶后,牛奶中的乳糖不能被水解而在肠中积聚,经细后,牛奶中的乳糖不能被水解而在肠中积聚,经细菌作用后产生菌作用后产生H H2 2、CHCH4 4和乳酸等,引起腹胀、腹泻等和乳酸等,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症状, ,此时可饮用酸奶防止其发生。此时可饮用酸奶防止其发生。 人体内因无人体内因无 糖苷酶故不能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糖苷酶故不能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起通便排毒作用。素。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起通便排毒作用。 消化:消化:淀淀粉粉 -淀粉酶淀粉酶(唾液和(唾液和胰液)胰液)麦芽糖和麦
6、芽三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65%)异麦芽糖异麦芽糖 -临界糊精临界糊精(49个个Glu) -葡萄糖苷酶葡萄糖苷酶 -临界糊精酶临界糊精酶葡萄糖葡萄糖吸收吸收(以葡萄糖吸收为例以葡萄糖吸收为例):NaNa+ +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葡萄糖主动吸收示意图葡萄糖主动吸收示意图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侧细胞膜上存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侧细胞膜上存在NaNa+ +依赖依赖性葡萄糖转运蛋白(性葡萄糖转运蛋白(NaNa+ +dependent glucose 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transporter,SGLTSGLT)。该转运蛋白上存在)。该转运蛋白上存在NaN
7、a+ +和和葡萄糖的结合部位,可与葡萄糖的结合部位,可与NaNa+ +和葡萄糖结合。葡萄和葡萄糖结合。葡萄糖则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此种葡糖则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此种葡萄糖的主动吸收过程是一种间接耗能的过程。萄糖的主动吸收过程是一种间接耗能的过程。 二、糖向细胞内转运二、糖向细胞内转运 细胞膜上存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细胞膜上存在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GLUTglucose transporter,GLUT), ,血液中的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葡萄糖通过GLUTGLUT转运进入细胞内。目前已转运进入细胞内。目前已发现发现5 5种葡萄糖转运蛋白种葡萄
8、糖转运蛋白GLUT1-5GLUT1-5。 哈登哈登(Arthur Harden,1865.10.121940.6.17)生于英国)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曼彻斯特。1882 年在欧文斯学院年在欧文斯学院(现为曼彻斯特大学)学习。(现为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885 年获学士学位。年获学士学位。1886年进入德国的埃朗根大学学习。年进入德国的埃朗根大学学习。188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在欧文斯学院任化学讲师兼实验室主任。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在欧文斯学院任化学讲师兼实验室主任。不久任化学实验教授。不久任化学实验教授。1897 年任英国防治医学协会化学部负责年任英国防治医学协会化学部负责人。人。1905年化学部
9、和生物化学部年化学部和生物化学部合并,由哈登负责领导。1929 年年 哈登、奥伊勒哈登、奥伊勒-凯尔平凯尔平因研究糖的发酵和发酵酶而获奖因研究糖的发酵和发酵酶而获奖第二节 糖的供能和储能反应途径一、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一、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一)葡萄糖的有氧氧化(一)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消耗氧,彻底氧化生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消耗氧,彻底氧化生成成成成COCO2 2和水,并将其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变形成能直和水,并将其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变形成能直接被机体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接被机体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ATPATP)的过程。)的过程。 细胞浆内和线粒体。细胞浆内和线粒体。 1. 1.
10、 胞质内反应阶段胞质内反应阶段: :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2.2.线粒体内反应阶段线粒体内反应阶段: : (1 1)丙酮酸氧化脱羧)丙酮酸氧化脱羧 丙酮酸由胞液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丙酮酸由胞液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 (2 2)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O O2 2O O2 2O O2 2H H2 2O OH H+ +e+eCOCO2 2线线 粒粒 体体胞胞 液液1. 1. 胞质内反应阶段胞质内反应阶段 (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 (1 1)已糖磷酸化)已糖磷酸化 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糖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糖6 6磷酸
11、。磷酸。 特点:特点: 分子不稳定,易参与进一步的代谢反应。分子不稳定,易参与进一步的代谢反应。 带负电,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逸出细胞被保带负电,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逸出细胞被保留在细胞内,利于参与代谢反应。留在细胞内,利于参与代谢反应。 HO-CHHO-CH2 2O OO OOHOH H HHOHOOHOHH HH HOHOHP P -O-CH-O-CH2 2O OO OOHOHH HHOHOOHOHH H H HOHOHATP ADPATP ADPMgMg2+2+P P(1 1)1.1.葡萄糖生成葡糖葡萄糖生成葡糖-6-6-磷酸磷酸 (注:(注:ATP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各接受体的反应都由激酶
12、催化,并需的磷酸基团转移各接受体的反应都由激酶催化,并需MgMg2+2+)ATP 已糖激酶(已糖激酶(hexokinasehexokinase,HKHK), ,需需MgMg2+2+参与,并消耗参与,并消耗ATPATP。不可逆反应。哺乳类动。不可逆反应。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物体内已发现4 4种已糖激酶同工酶种已糖激酶同工酶(- (- 型型) ) 。 肝细胞中肝细胞中,型酶,对葡萄糖有高度的专一性。型酶,对葡萄糖有高度的专一性。 葡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的葡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的KmKm值(值(10mmol/L10mmol/L)比其他已糖激酶高)比其他已糖激酶高约数百倍,且受激素调控。约数百倍,且受激素调控
13、。 当餐后血中葡萄糖糖浓度升高时,当餐后血中葡萄糖糖浓度升高时,HKHK活性已达到最高值,活性已达到最高值, GKGK活性可随血糖浓度增高而增高,利于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内活性可随血糖浓度增高而增高,利于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内利用,维持血糖浓度;利用,维持血糖浓度; 当血中葡萄糖糖浓度正常或偏低时,当血中葡萄糖糖浓度正常或偏低时,GKGK活性低,葡萄糖活性低,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利用减少,此时,进入肝细胞利用减少,此时,HKHK活性仍较高,利于肝外组织活性仍较高,利于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供能利用葡萄糖供能。 葡糖激酶(葡糖激酶(glucokinaseglucokinase,GKGK)特点:特点: 只存在肝和
14、胰腺只存在肝和胰腺 细胞;细胞; 对葡萄糖的亲和力低;对葡萄糖的亲和力低; 受激素调控;受激素调控; 维持血糖水平和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维持血糖水平和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葡糖葡糖6 6磷酸转变为果糖磷酸转变为果糖-6-6-磷酸磷酸(fructose-6-phosphatefructose-6-phosphate)。)。 磷酸已糖异构酶催化。这是醛糖和酮糖之间磷酸已糖异构酶催化。这是醛糖和酮糖之间的异构反应。的异构反应。 果糖果糖6 6磷酸生成果糖磷酸生成果糖-1-1,6 6二磷酸二磷酸(fructose-1,6-bisphosphatefructose-1,6-bisphosphate)。)
15、。 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1(phosphofructokinasephosphofructokinase 1 1,PFK-1PFK-1)催化。这是第二次磷酸化反应,需)催化。这是第二次磷酸化反应,需ATPATP和和Mg Mg 2+2+ 参与,反应不可逆。参与,反应不可逆。P P -O-CH -O-CH2 2O OH HOHOH HOHOOHOHH H H HOHOH CHCH2 2-OH-OH C O C OHO-C-HHO-C-H H-C-OH H-C-OH H-C-OH H-C-OH CH CH2 2O- O- P P(2 2) CHCH2 2-OH-OH C=O C=OHO-C-
16、HHO-C-H H-C-OH H-C-OH H-C-OH H-C-OH CHCH2 2O- O- P P CHCH2 2-O- -O- P P C=O C=OHO-C-HHO-C-H H-C-OH H-C-OH H-C-OH H-C-OH CH CH2 2O- O- P PATP ADPATP ADP (3 3)MgMg2+ 2+ ATP(2 2)磷酸已糖裂解为磷酸丙糖)磷酸已糖裂解为磷酸丙糖 1 1分子果糖分子果糖-1-1,6 6二磷酸裂解为二磷酸裂解为1 1分子分子3 3磷酸磷酸甘油醛和甘油醛和1 1分子磷酸二羟丙酮。醛缩酶催化。分子磷酸二羟丙酮。醛缩酶催化。 两者互为异构体。两者互为异构
17、体。1 1分子果糖分子果糖1 1,6 6二磷酸二磷酸相当于生成相当于生成2 2分子分子3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CHCH2 2O-O- C=O C=OHO-C-HHO-C-H H-C-OH H-C-OH H-C-OH H-C-OH CH CH2 2O- O- P P CHCH2 2-O- -O- P P C O C O CH CH2 2OHOH H-C H-CO O H-C-OH H-C-OH CH CH2 2O-O- P P醛缩酶醛缩酶磷酸丙糖磷酸丙糖异构酶异构酶(4 4)(5 5)(6 6)P P(3 3)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 3 3磷酸甘油醛生成磷酸甘油醛生成
18、1 1,3 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二磷酸甘油酸(高能磷酸化合物)。酸化合物)。3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glyceraldehyde3 3phosphate dehydrophosphate dehydroenaseenase)催化下,脱下的氢由催化下,脱下的氢由NADNAD+ +接受,生成接受,生成NADH+HNADH+H+ +。 (砷酸盐可抑制砷酸盐可抑制 3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活性)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活性) 1 1,3-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其分子内混合酸酐上的磷酸基转移到油酸激酶
19、催化其分子内混合酸酐上的磷酸基转移到ADPADP,生成生成ATPATP。 将底物分子中的能量直接转移给将底物分子中的能量直接转移给ADPADP生成生成ATPATP的过程,称之为的过程,称之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3 3磷酸甘油酸生成磷酸甘油酸生成2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高能磷酸化合物)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高能磷酸化合物)(phosphoenolpyruvate(phosphoenolpyruvate,PEP)PEP
20、)。经分子内部的电。经分子内部的电子重排和能量重新分布,形成一个高能磷酸键。子重排和能量重新分布,形成一个高能磷酸键。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激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激酶的催化,酶的催化,生成生成ATPATP,反应不可逆。,反应不可逆。 CHO CHO H-C-OH H-C-OH CH CH2 2O-O- P P O O C-O C-O P P CHOH CHOH CH CH2 2O-O- P P COOCOO- - CHOH CHOH CH CH2 2O-O- P PNADNADNADH+HNADH+H+ +PiPiADP ADP ATPATP G G0
21、0=-61.9kJ/mol=-61.9kJ/mol(7 7)(8 8)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ATPCOOCOO- -CHOHCHOHCHCH2 2O-O- P PCOOCOO- -CHO- CHO- P PCHCH2 2OHOHCOOCOO- -C-OC-O P P CHCH2 2COOCOO- -C=OC=OCHCH2 2ADPADPATPATPH H2 2O O(9 9)(1010)(1111) G G0 0=-=-52.6kJ/mol52.6kJ/mol 第二个第二个ATPATP的生成的生成Mg+高能磷酸键ATP2.2.线粒体内反应阶段线粒体内反应阶段 胞质中生成的丙酮酸经线粒体内膜上丙酮
22、酸胞质中生成的丙酮酸经线粒体内膜上丙酮酸转运蛋白转运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丙酮酸首转运蛋白转运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丙酮酸首先被氧化脱羧生成先被氧化脱羧生成 乙酰乙酰CoACoA。乙酰。乙酰CoACoA经三羧酸循经三羧酸循环(环(tricarboxylic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acid cycle)被彻底氧化。)被彻底氧化。(1 1)丙酮酸氧化脱羧)丙酮酸氧化脱羧 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pyruvate dehydrogenasedehydrogenase complex complex)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脱羧)的催
23、化下进行氧化脱羧反应,此反应不可逆。总反应式为:反应,此反应不可逆。总反应式为: 丙酮酸丙酮酸 + HSCoA + HSCoA 乙酰乙酰CoACoA + CO + CO2 2 NAD NAD+ + NADH + HNADH + H+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组成:组成: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酶 辅酶辅酶(辅基)(辅基) : 硫胺素焦磷酸(硫胺素焦磷酸(TPPTPP) 硫辛酸硫辛酸 FAD FAD NAD NAD+ + HSCoA HSCoA 大多数砷化物均有毒性,其中三价的亚砷酸大多数砷化
24、物均有毒性,其中三价的亚砷酸盐(盐(AsO2AsO2- -)毒性最强,它能与硫辛酸分子中的两)毒性最强,它能与硫辛酸分子中的两个个-SH-SH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以硫辛酸为辅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以硫辛酸为辅酶的酶不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不能发挥催化作用。(2 2)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循环以乙酰辅酶循环以乙酰辅酶A 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有三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因而被称之为三羧酸循环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因而被称之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C) acid cycle, TCAC)。 亦称亦称柠
25、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或或 krebskrebs循环。循环。 该循环是该循环是Hans Krebs Hans Krebs 于于19371937年发现的,又称年发现的,又称KrebsKrebs循环。循环。 。19531953 年年 汉斯汉斯克雷布斯克雷布斯 因发现柠檬酸循环而获奖因发现柠檬酸循环而获奖 汉 斯汉 斯 克 雷 布 斯 ( 克 雷 布 斯 ( H Hans Adolf ans Adolf Krebs,1900.8.25Krebs,1900.8.2519811981. .11.2211.22) 生于德) 生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国希尔德斯海姆,1918191819231923 年在德国年在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