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教研室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病理教研室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教研室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病理教研室 马光学习要点学习要点1. 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缺氧的概念。2. 掌握缺氧的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掌握缺氧的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的特点。3. 熟悉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熟悉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4. 熟悉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熟悉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缺氧的概念缺氧的概念 由于供应组织的氧充足或组织对氧的利用由于供应组织的氧充足或组织对氧的利用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缺氧。 氧是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乏的物质,成人在氧是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乏的物质,成人在静息状态下需氧量为静
2、息状态下需氧量为250ml/min,而体内储存的,而体内储存的氧仅有氧仅有1.5L,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数分钟内就,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数分钟内就可死亡。缺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病理过程,可死亡。缺氧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病理过程,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节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一)血氧分压(一)血氧分压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定义:定义:是指溶解于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是指溶解于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生的张力。 意义:意义:1.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约为)约为100mm
3、Hg(13.3kPa):主要取决于吸入气氧分):主要取决于吸入气氧分压和肺的呼吸功能。压和肺的呼吸功能。2.静脉血氧分压(静脉血氧分压( PvO2 )约为)约为40mmHg(5.33kPa):可反映呼吸的状况。):可反映呼吸的状况。 (二)(二) 血氧容量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CO2max) 定义:定义:是指是指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能结合氧的最大量。)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正常值:正常值:正常每正常每100ml血液含血液含15gHb,血液血液CO2max约为约为200ml/L。 意义:意义:主要取决于血液中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的
4、量以及的量以及Hb与与O2结合的能力。结合的能力。 (三)(三) 血氧含量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 定义:定义:指指100ml血液中血液中Hb实际结合氧的实际结合氧的量,包括量,包括Hb 实际结合的氧和血液中呈溶实际结合的氧和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氧。解状态的氧。 正常值:正常值:动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含量(CaO2)约为约为190ml/L,静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CvO2)约为约为140ml/L。 意义:意义: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四)(四)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 定义定义:是指:是指Hb的氧饱和程
5、度。的氧饱和程度。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含量-物理溶解氧量)物理溶解氧量)/氧容氧容量量100氧含量氧含量/氧容量氧容量100 正常值正常值: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为95%, 静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为75%。 意义意义: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PaO2(最主要影响因素)(最主要影响因素) H+、2,3-DPG、CO2含量、温度含量、温度T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六)(六) 动动-静脉氧含量差静脉氧含量差(A-VdO2) 定义定义:是指:是指CaO2与与CvO2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差值。正常值正常值:约为:约为5
6、0ml/L。意义意义:表示:表示1L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约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约有有50ml的氧被利用。该值主要的氧被利用。该值主要取决于取决于组织细胞从单位容积血液中摄取氧的组织细胞从单位容积血液中摄取氧的能力。能力。第二节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与特点缺氧的类型与特点 依据缺氧的依据缺氧的原因原因和血氧变化状和血氧变化状况,可将缺氧分为以下四类:况,可将缺氧分为以下四类:| 低张性缺氧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组织性缺氧一、低张性缺氧一、低张性缺氧(hypoxic hypoxia) 低张性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乏氧性缺氧,其,其中心环节是动脉血
7、氧分压降低,血氧中心环节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一)(一) 原因原因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常见于海拔常见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空;以上的高原、高空;通风不良的坑道、矿井等。通风不良的坑道、矿井等。 2、外呼吸功能障碍外呼吸功能障碍: 肺的通气和肺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如呼衰、或换气功能障碍如呼衰、呼吸道肿瘤、异物堵塞等。呼吸道肿瘤、异物堵塞等。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多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多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或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
8、脉高压,或法洛(高压,或法洛(Fallots)四联症等。)四联症等。 (二)血氧变化特点(二)血氧变化特点 1、 动脉氧分压降低动脉氧分压降低 无论是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还是外呼吸无论是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还是外呼吸功能障碍又或是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都最功能障碍又或是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都最终导致动脉氧分压降低。终导致动脉氧分压降低。 2、 血氧容量不变血氧容量不变 因为在单纯性低张性缺氧中,因为在单纯性低张性缺氧中,Hb的质的质和量都无改变,所以血氧容量不变。和量都无改变,所以血氧容量不变。 3、 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降低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降低 由于动脉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随之由于动脉氧分压
9、降低,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随之降低。但由于氧分压在降低。但由于氧分压在60mmHg (8kPa)以上时,氧以上时,氧离曲线近似水平线,因此只有当离曲线近似水平线,因此只有当PaO2降至降至60mmHg以下才会使以下才会使SaO2及及CaO2显著减少,导致显著减少,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组织、细胞缺氧。 4、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血液中的氧弥散入细胞的动力,取决于两者之血液中的氧弥散入细胞的动力,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氧分压差。低张性缺氧时,由同量血液弥散给间的氧分压差。低张性缺氧时,由同量血液弥散给组织的氧量减少,故动组织的氧量减少,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一般是减静脉血氧含量差一般是
10、减少的。少的。(二)血氧变化特点(二)血氧变化特点 5、发绀发绀 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dl。乏氧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脱氧血。乏氧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红蛋白浓度增高。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白浓度达到或超过达到或超过5g /d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青紫色,称为发绀发绀。 例如例如: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可降至: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可降至5g/dl以以下,出现严重缺氧,但不会发生发绀。红细胞增下,出现严重缺氧,但不会发生发绀。红细胞增多
11、症患者,血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多症患者,血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出现发,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绀,但可无缺氧症状。(二)血氧变化特点(二)血氧变化特点乏氧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乏氧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 1)PaO22)CO2max正常;正常;3)CaO2;4)SaO2;5)A-VdO2或正常;或正常;6)发绀。)发绀。 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此时动脉血的氧分压和氧的组织缺氧。此时动脉
12、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二、血液性缺氧二、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一)原因(一)原因 1、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 2、 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CO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的亲合力高210倍。倍。 3、氧化剂中毒氧化剂中毒 亚硝酸盐、过氯酸盐及磺胺衍生物等可使亚硝酸盐、过氯酸盐及磺胺衍生物等可使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血红素中二价铁氧化成
13、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合力异常增高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合力异常增高 输入大量库存血;输入大量碱性液体;先输入大量库存血;输入大量碱性液体;先天性天性Hb病。病。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1、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外呼吸功能正常外呼吸功能正常 2、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 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所以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所以血氧饱和度正常。 3、动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小静脉氧含量差减小: 贫血病人:动贫血病人: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小。静脉氧含量差减小。 Hb与与O2亲和力增强时,结合
14、的氧不易释出,其亲和力增强时,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其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 一氧化碳中毒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氧离曲线一氧化碳中毒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氧离曲线左移,氧不易离解,动左移,氧不易离解,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小。静脉氧含量差减小。(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4、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 贫血病人因血红蛋白数量减少,使血氧容量和血氧贫血病人因血红蛋白数量减少,使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含量降低。 Hb与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其动脉血亲和力增强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其动脉血氧容量和氧含量可不低,甚至有的还可高于正常氧容量和
15、氧含量可不低,甚至有的还可高于正常 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 5、 发绀发绀()(): 1)单纯贫血时,患者皮肤、粘膜呈)单纯贫血时,患者皮肤、粘膜呈苍白色苍白色; 2)CO中毒时,病人皮肤、粘膜呈中毒时,病人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樱桃红色; 3)O2与与Hb的亲和性增高时,皮肤、粘膜呈的亲和性增高时,皮肤、粘膜呈鲜红色鲜红色; 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皮肤、粘膜呈)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皮肤、粘膜呈棕褐色棕褐色(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血液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血液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 1)Pa
16、O2正常正常2)CO2max或正常;或正常;3)CaO2;4)SaO2正常;正常;5)A-Vd O2;6)发绀()。)发绀()。三、循环性缺氧三、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 在循环性缺氧中,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在循环性缺氧中,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缺氧称为起的缺氧称为缺血性缺氧缺血性缺氧,因静脉血回流,因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淤血性缺氧。(一)原因(一)原因 1. 全身性
17、循环障碍全身性循环障碍 : 见于心力衰竭和休克。见于心力衰竭和休克。 全身性循环障碍引起的缺氧,易致发生酸中毒,全身性循环障碍引起的缺氧,易致发生酸中毒,使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加重使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加重循环性缺氧,形成恶性循环,病人可因心、脑、循环性缺氧,形成恶性循环,病人可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而发生功能衰竭。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而发生功能衰竭。2. 局部性循环障碍局部性循环障碍 : 见于动脉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和栓塞、见于动脉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痉挛或受压等。血管痉挛或受压等。 因血管阻塞或受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或因血管阻塞或受
18、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或 淤血性缺氧。淤血性缺氧。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二)血氧变化的特点 1、动脉血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动脉血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和度均正常正常。 2、动、动-静脉氧含量差静脉氧含量差增大增大。 3、缺血性缺氧时,组织器官、缺血性缺氧时,组织器官苍白苍白; 淤血性缺氧时,组织从血液中摄取的氧淤血性缺氧时,组织从血液中摄取的氧量增多,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量增多,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易出现加,易出现发绀发绀。循环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循环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 1)PaO2正常;正常;2)CO2max正常;正常;3)CaO
19、2正常;正常;4)SaO2正常;正常;5)A-VdO2;6)发绀()。)发绀()。四、组织性缺氧四、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氧利用氧利用障碍性缺氧障碍性缺氧。 (一)原因(一)原因 1、细胞中毒:细胞中毒: 氰化物、硫化物和砷化物等,其中以氰化物、硫化物和砷化物等,其中以氰氰化物化物中毒造成的组织性缺氧最典型。中毒造成的组织性缺氧最典型。 2、线粒体损伤:线粒体损伤: 放射线照射、细菌毒素或组织严重供氧不放射线照射、细菌毒素或组织严重供氧不足时会引起线粒体损伤。足时
20、会引起线粒体损伤。 3、维生素缺乏:维生素缺乏: 核黄素、泛酸、尼克酸及尼克酰胺等缺乏核黄素、泛酸、尼克酸及尼克酰胺等缺乏时会引起组织用氧障碍。时会引起组织用氧障碍。(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二)血氧变化的特点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和血氧饱和度均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正常。2、由于组织利用氧减少,静脉血氧分、由于组织利用氧减少,静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都压、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都高于正常高于正常。3、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降低。组织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组织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是: 1)PaO2正常;正常;2)CO2ma
21、x正常;正常;3)CaO2正常;正常;4)SaO2正常;正常;5)A-VdO2;6)发绀()发绀()。)。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示意图)(示意图)第三节第三节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一、一、 呼吸系统变化呼吸系统变化 呼吸系统的反应主要呼吸系统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取决于缺氧缺氧的的程度程度和持续的和持续的时间时间。(一)(一) 程度程度 1、轻中度缺氧:轻中度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22、,肺泡通气量增加,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这是对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这是对急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但过度通气可使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从但过度通气可使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从而降低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而降低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抑制通气,以免呼吸过深过快。抑制通气,以免呼吸过深过快。 (一)(一) 程度程度 2、重度缺氧:重度缺氧: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出现周期性呼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出现周期性呼吸,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吸,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出现高原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出现高原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泡沫痰,肺部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泡
23、沫痰,肺部有湿罗音等。有湿罗音等。 (二)持续时间(二)持续时间 1、人初入高原,肺通气量立即增加、人初入高原,肺通气量立即增加65; 2、47天后达到高峰,肺通气量增天后达到高峰,肺通气量增加加57倍倍 ; 3、久居高原后,肺通气量逐渐回降,、久居高原后,肺通气量逐渐回降,仅略高于平原水平。仅略高于平原水平。 二、二、 循环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 (一)代偿性反应(一)代偿性反应 1、 心率心率 2、 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 3、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4、血流重新分布、血流重新分布 急性缺氧急性缺氧时,皮肤、腹腔器官因交时,皮肤、腹腔器官因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作用占优势,使血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作用
24、占优势,使血管收缩;而心、脑血管因受局部组织代管收缩;而心、脑血管因受局部组织代谢产物的扩血管作用使血流增加。谢产物的扩血管作用使血流增加。 血液的这种重新分布有利于保证重血液的这种重新分布有利于保证重要生命器官氧的供应,因而具有重要的要生命器官氧的供应,因而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代偿意义。(二)失代偿性反应(二)失代偿性反应 严重的缺氧,循环系统的反应以失严重的缺氧,循环系统的反应以失代偿为主。代偿为主。 1、心率、心率 2、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 3、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4、长期慢性缺氧可致肺心病、长期慢性缺氧可致肺心病 三、血液系统变化三、血液系统变化(一)(一) 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二
25、)(二)2,3-DPG含量增多含量增多(三)氧离曲线右移(三)氧离曲线右移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 急性缺氧:急性缺氧: 头痛、乏力、动作不协调、思维能力减退、头痛、乏力、动作不协调、思维能力减退、多语好动、烦躁或欣快、判断能力和自主能力多语好动、烦躁或欣快、判断能力和自主能力减弱、情绪激动和精神错乱等。减弱、情绪激动和精神错乱等。2、慢性缺氧:慢性缺氧: 精神症状较为缓和,可表现出精力不集中,精神症状较为缓和,可表现出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劳,轻度精神抑郁等。容易疲劳,轻度精神抑郁等。3、严重缺氧:严重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