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四章-切诊-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703538
  • 上传时间:2022-05-19
  • 格式:PPT
  • 页数:83
  • 大小:46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章-切诊-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四 切诊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四章第四章 切切 诊诊脉诊和按诊第一节第一节 脉脉 诊诊l脉诊,亦名切脉,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l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一、诊脉部位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一)寸口诊法 l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桡后高骨)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现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高骨内侧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

    2、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3、寸关尺分候脏腑、寸关尺分候脏腑l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 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 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二)三部九候诊法(二)三部九候诊法l三部九候诊法见于素问,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l三部九候诊法的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

    3、提示相当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三部九候诊法具体部位及临床意义三部九候诊法具体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部九候 相应经脉和穴位所属动脉临床意义上部 天 地 人足少阳太阳穴 足阳明巨髎穴 手少阳耳门穴颞浅动脉 面动脉 颞浅动脉候头角 候口齿 候耳目中部天 地 人手太阴太渊、经渠 手阳明合谷 手少阴神门桡动脉 拇主动脉 尺动脉候肺 候胸 候心下部天 地 人足厥阴五里、太冲 足少阴太溪 足太阴萁门、冲阳背动脉 胫后动脉跟支 股动脉足背动脉候肝 候肾 候脾二、诊脉方法二、诊脉方法l1、体位 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l2、平臂 无论正坐或

    4、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 l3、时间 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平旦),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 4、布、布 指指 l(1)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手的脉。 l(2)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 l(3)指目触脉:三指微曲弓形,使指端齐平,触脉,疏密适当。 5、指力指法、指力指法 l轻手循之曰“举”(即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称为“举法”,又称“浮取”、“轻取”。 l重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重取”。 l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5、(即用不轻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称“中取”。 l三指同时加压称为“总按”。 l一指单独加压称为“单按”。 l循法: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地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l推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微微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率快慢,脉搏的虚实。 6、调息、调息 (平息)(平息)l即调息切脉,其意义有二:一是以息计数,一呼一吸,名为一息,正常情况下,一息脉跳五次(正常人呼吸是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l二是强调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神贯注于指下。 7、候五十动、候五十动 l其

    6、本意是指每次切脉的时间,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实际不得少于一分钟,必要时可延长。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 l(一)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通常以位、数、形、势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四要素统括28脉。 l“位”是指脉搏位置的深浅;“数”是指脉跳的至数和节律;“形”是指脉道的粗细、长短以及脉管的硬度和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势”是指脉搏力量的强弱,而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都与“势”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具有深浅、至数、节律、粗细、长短、强弱、硬度和流利度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二)(二)平脉平脉 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

    7、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1. 1.平脉形态特征平脉形态特征 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 2. 2.平脉特点平脉特点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神、根。 有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 有神。脉的形态是柔和有力。 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 l脉搏与年龄、性情的关系l(1)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

    8、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弦硬。 (2)体格: 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 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 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 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3)情志: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4)反关脉与斜飞脉。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l内经记载脉象21种,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宋

    9、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二脉,濒湖脉学增长脉,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景岳全书16种最少)。 1、浮脉、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 临床意义:浮脉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主表证,亦主虚证。 脉理: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2. 2. 沉脉沉脉l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深沉,位于皮下筋骨。 l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l脉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 l 3. 3. 迟脉迟脉l脉象

    10、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l临床意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l脉理: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 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如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可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所以临证当脉症合参。 4. 4. 数脉数脉l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 l临床意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l脉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

    11、而空。 l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每分钟110次左右)和婴儿(每分钟120次左右)。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 5. 5. 洪脉洪脉l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其脉位浮浅。 l临床意义:主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l脉理: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l附:大脉 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大脉的出现提示病情加重。脉大而数实为邪实;脉大而无力则为正虚。大脉可见于健康人,其特点为脉大而和缓、从容,寸口三部皆大,为体魄健壮之征象。 6. 6. 微脉微脉l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

    12、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l临床意义: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l脉理: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 7. 7. 细脉细脉l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l临床意义:主血虚,又主气虚、湿病。 l脉理: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也见细脉;若温热病昏谵见细数脉,是热邪深人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 8. 8. 散脉散脉l l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其脉位浮,脉形散乱,脉势软弱。 l临床意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l脉理:气虚

    13、血耗,阴阳不敛,元气耗散,脉气不紧,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有:“散似杨花无定踪”之说。表示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候。 9. 9. 虚脉虚脉 l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l临床意义:主虚证。 l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则脉道空虚,故虚脉包括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l 10. 10. 实脉实脉 l l脉象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l临床意义:主实证。 l脉理: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 11. 11. 滑脉滑脉 l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l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 l脉理:实邪壅盛于

    14、内,气实血涌,故脉来往甚为流利,应指圆滑。 生理性滑脉可见于妇女妊娠,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亦为平脉。 12. 12. 涩脉涩脉 l脉象特征: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l临床意义:主血瘀,伤精,血少,挟痰,挟食。 l脉理:李时珍称之为“病蚕食叶慢而艰。”精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淤或食痰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 13. 13. 长脉长脉l脉象特征: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l临床意义: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 l脉理:医碥四诊云:“溢出三指之外为长。”阳亢、热盛、痰

    15、火内蕴,使气逆壅盛,脉道充实,故脉象长而硬满,超过尺寸。 l生理性长脉可见于正常人。脉长而和缓,是中气充足,升降流行畅通,气血都无亏损的脉象。即所谓“长则气治”。 l 14. 14. 短脉短脉 l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l临床意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 l脉理:医碥四诊云:“歉于三指之中为短。”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故脉短而无力, 所谓“短则气病”。又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则短涩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 l 15. 15. 弦脉弦脉 l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硬。 l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亦

    16、主胃气衰败。 l脉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机,脉气因而紧张,则出现弦脉。张仲景云:“疟脉自弦”。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l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脉失于濡养而失柔和之性,亦可见弦脉。 16. 16. 芤脉芤脉 l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其脉位浮,脉形大,脉势无力,按之中空,即上下两旁皆见脉形,而中间独空。 l临床意义:主失血,亡精。 l脉理:濒湖脉学云:“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减,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无

    17、所附而散于外,故见芤脉。 l 17. 17. 紧脉紧脉l 脉象特征: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其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 l临床意义:主寒、痛、宿食。l脉理:寒邪侵袭人体,阻碍阳气,寒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寒邪在表,脉见浮紧;寒邪在里,脉见沉紧。剧痛、宿食之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的缘故。 18. 18. 缓脉缓脉l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缓怠。其脉率稍慢于正常脉而快于迟脉。 l临床意义:主湿病,脾胃虚弱,风证。 l脉理:湿性粘滞,气机为湿所困,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脉见缓怠无力,弛纵不鼓。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必须指出,脉缓亦主热。l生理性缓脉

    18、见脉来从容不迫,应指均匀,和缓有神,是神气充沛的正常脉象。 19. 19. 革脉革脉l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其脉形浮弦大,有搏指感,重按则豁然而空。 l临床意义:主精血亏虚,阳气外浮。 l脉理:由于正气不固,精血不藏,以致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脉来如按鼓皮,外强中干。临床常见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如老年人出血即可见革脉。 l 20. 20. 牢脉牢脉l脉象特征:脉位沉,轻取中取均不应,其形大体长,势微弦,力强,坚牢不移。 l临床意义: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l脉理:因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所致。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癥积、肿块,是实在血分;瘕聚、疝气,是实在气分。若牢脉见于失

    19、血,阴虚等证,便属危重征象。 21. 21. 弱脉弱脉l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l临床意义:主气血不足,阳虚。 l脉理: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气虚则脉搏乏力,则脉位深沉、软弱无力。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虚气弱之病。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 22. 22. 濡脉濡脉 l脉象特征:浮而形细,势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则无。 l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l脉理:因阴虚不能敛阳则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湿气阻压脉道,阻遏脉道,也见濡脉。 23. 23. 伏脉伏脉l 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l临床意义:主邪闭,厥证,也主痛极。l脉理:常见于邪闭,厥证,痛极,因邪

    20、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伏而无力为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鼓脉于体表所致。若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都不见的,属险证。 24. 24. 动脉动脉l脉象特征: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关部尤为明显,且动摇不定。 l临床意义:主痛,惊恐。l脉理:动脉主弱主惊,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所阻滞;惊则气血紊乱,脉行躁动不安,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滑数有力,但脉体较短。 25. 25. 促脉促脉l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l临床意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l脉理:阳盛实热,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有力而时见歇止。促脉亦主真元衰

    21、惫,若促而细小无力,则为脏气虚弱,阴血衰少,致脉气不相接续,多是虚脱之象。 26. 26. 结脉结脉l 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l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亦主气血虚衰。 l脉理:阴盛而阳不和,故脉缓慢而时一止,凡寒痰瘀血,气郁不疏,脉气阻滞,故见结脉。久病虚损,气血虚弱,脉气不继,多见结而无力。 27. 27. 代脉代脉 l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l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l脉理: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止有定数。至于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诸病而见代脉,是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

    22、接,脉亦见歇止。体质异常或妇女妊娠,也可见到代脉,这些都与脏气衰微,或一脏无气之代脉有所不同,不可概作病脉论。 28. 28. 疾脉疾脉 l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次以上)。其脉率比数脉更快。 l临床意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 l脉理:伤寒、温病在热极时往往有疾脉,疾而按之益坚是阳亢无制,真阴垂危之候;若疾而虚弱无力是元阳将脱之征。临床上高热,脉疾有力,为热盛阳极之证。劳瘵病亦可见疾脉,多属危候。 l生理性疾脉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婴儿脉来一息七至也是平脉,不作疾脉论。 脉纲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 脉 类 浮 洪 濡 散 芤 革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指下极

    23、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浮而细软 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表证、虚证 热邪亢盛 主虚,又主湿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失血,伤阴 精血亏虚 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 沉 脉 类 沉 伏 牢 弱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重按推筋著骨始得 沉按实大弦长 柔细而沉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阴寒内实,疝气,徵瘕 气血不足六纲脉六纲脉 迟 脉 类 迟 缓 涩 结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寒证 湿证,脾胃虚弱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 六纲脉六纲脉 数 脉 类 数 促 疾 动

    24、 一息五至以上 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热证,亦主虚证 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 疼痛,惊恐 六纲脉六纲脉 虚 脉 类 虚 微 细 代 短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脏气衰微,跌扑损伤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六纲脉六纲脉 实 脉 类 实 滑 紧 长 弦 举按均有力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端直以

    25、长,如按琴弦 实证 痰饮,食滞,实热 寒,痛,宿食 阳气有余,热证 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亦主虚劳 (二)相兼脉与主病(二)相兼脉与主病l单一脉:是单一特征脉,如浮、沉、迟、数 。 l复合脉,即由几种单一特征脉合成的,如弱脉由虚、沉、细三脉合成,濡脉由虚、浮、细三脉合成,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脉合成,等等。 相兼脉:是指上述两种情况除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脉象相兼出现的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合之即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之即为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里实寒。 七绝脉七绝脉 (1)l1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

    26、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象。 l2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此为三阴寒极,阳亡于外之候。 l3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为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 七绝脉七绝脉 (2)l4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此为胃气营卫将绝之候。l5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此为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七绝脉(3)l6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27、。 l 7弹石脉: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此为肾气竭绝之象。六、六、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一)诊妇人脉 l 1. 诊月经脉:妇女经期气血调和,则脉现滑数。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绝不至的,月经多不利。 l 闭经:妇人闭经有虚实之分。尺脉虚细涩,是血少的虚闭证;尺脉弦涩,是实闭证。 2. 2. 诊妊娠脉诊妊娠脉 l妇人婚后月经停止,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异于平常,嗜酸或呕吐等现象者,才是妊娠真候。若午睡初起,脉必滑疾有力,不可诊断为胎孕脉象。 l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

    28、,妊子也”。是说月经初停时,诊左寸脉滑动,这是血欲聚以养胎的现象。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是说尺脉属阴,为肾所主,因胞系于肾,胎气鼓动,故两尺脉象滑数搏指,异于寸部阳脉的,便是有孕之征。以上经文均指出辨孕脉之要点。 l但孕脉和病脉必须鉴别。闭经,脉多虚细涩或弦涩;积聚脉多弦紧沉结或沉伏,而孕脉必滑。胎孕有数脉,劳损亦有数脉,但劳损脉之数,多兼涩;胎孕脉之数,必兼滑。 (二)诊小儿脉(二)诊小儿脉 l 1. 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

    29、;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可以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按胸腹头额等诊法。 2. 2. 小儿脉象主病小儿脉象主病l三岁以下的,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的,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 l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 l 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l小儿肾气末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如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l 七、脉诊的七、

    30、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l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l 1.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l 2. 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l 3. 推测病因,阐述病机,指导治疗 l (二)脉症顺逆与从舍(二)脉症顺逆与从舍 l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 l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应舍脉从症。 l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应舍症从脉。 第二节第二节 按按 诊诊 l按诊是医生用手触、摸、推、按病人的肌肤、胸腹、手足及其它病变部位,配合望、闻、问诊,并从局部冷热、硬软、疼痛、痞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测知病变的所

    31、在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 (一)按诊的方法(一)按诊的方法 l按诊首先要选择好体位,然后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一般病人应取坐位或仰卧位。病人取坐位时,医生要面对病人,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胸腹按诊,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医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按诊。 按诊的手法按诊的手法 l1触法 触法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皮肤,如额部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的一种方法。 l2摸法 摸法是以手抚摸局部,如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的形态、大小、有无疼痛等,以辨病位及虚实的一种方法。 l4叩法 叩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

    32、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声、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方法。 l3按法 按法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和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情况、肿胀程度、性质等以辨脏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的一种方法。 按诊的内容按诊的内容 l(一)按胸胁 l 1.按心下按心下 l心下胃脘痞满,按之较硬而疼痛者属实证,多为实邪聚结胃脘所致; l按之濡软无痛者属虚证,多因胃腑虚弱所致; l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为胃中有水饮。 2.2.按大腹按大腹l一般腹满多指大腹部的胀满。凡按腹部有充实感觉和有弹性,有压痛,腹壁肥厚而有便秘的为实满;腹部虽

    33、然膨满,但按之觉软弱无压痛弹性不足或仅气体充盛的,都属虚满此外宿食滞于胃中阻塞肠中气机,则大腹作胀,拒按,按之则痛胀尤甚或嗳腐。 l 全腹胀大按之不能即起的,是水臌;按之举手即起的,是气臌。 水肿、腹胀、鼓胀的腹征鉴别水肿、腹胀、鼓胀的腹征鉴别 l水肿:“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腹乃大,其水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具候也。” l腹胀:“腹胀者,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肤色不变,此其候也。” l鼓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3.3.按小腹和少腹按小腹和少腹 l脐下为小腹、小腹两旁为少腹。 l肠痈:右少腹剧痛,按之痛更甚,

    34、牵引外阴部,如淋状,但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为脓未成;如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或洪数的为脓已成。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多为肠中宿粪。l腹部肿块按诊时要注意大小、形态、硬度、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l凡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l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l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为病重;坚硬如石者为恶候。若腹中结块,按之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或按之手下如蚯蚓蠕动,或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者,多为虫积。 (三)按肌肤(三)按肌肤 l按肌肤表面的目的,主要是

    35、从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硬等,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1.1.诊寒热诊寒热l凡身热按之皮肤热重,按之久而不热者,是热在表,在肺,或为劳倦内伤虚热之象。l初按不觉热,重按见热的,是热在中焦,在心脾、邪已入里,为阴虚骨蒸或湿热内蕴。l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皮肤无汗而灼热者,为热甚。l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壅盛,格阴于外,为真热假寒证l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冷汗淋漓,肌肤不温,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虚少,亡阳之征。 2.2.诊润燥滑涩诊润燥滑涩l用手轻摸肌表可以从皮肤的润燥,辨别肌体的有汗无汗和气血津液的盈亏。皮肤润滑、光泽,为津液充荣于体表;反

    36、之,皮肤干燥,枯涩粗糙,为津液不能充荣于体表,或内有瘀血。肌肤甲错者,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6. 6.按尺肤按尺肤 l按尺肤即从掌后横纹至内侧肘部为尺肤,按触尺肤的缓急、滑涩、寒热可辨别疾病的性质。灵枢论疾诊尺说:“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若尺肤热甚,脉象洪滑数盛为温热证;尺肤凉,而脉象细小者,多为泄泻、少气;按尺肤窅而不起者,为风水肤胀;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为精血不足,或脾阳不足、水饮不化之痰饮病。 (四)按手足(四)按手足 l凡四肢手足俱冷者,为阳虚寒盛,属寒证;四肢手足俱热者,为阳盛热炽,属热证。l凡内伤及劳役饥饱不节者,病多手心热甚;外感风寒者,病多手背热

    37、甚。l热证见手足热者,属顺候;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属逆候,提示病情严重。若额头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证;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证。 l小儿手掌足胫按诊,足胫热主热,足胫寒主寒。手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为麻疹将发之兆。 (五)按腧穴(五)按腧穴 l按腧穴,参合脉症对病位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其异常反应主要有压痛或敏感反应。如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门穴有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在上巨虚(阑尾穴)有压痛。另外,按压腧穴作试验性治疗从而协助鉴别诊断。如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俞则疼痛缓解。 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四章-切诊-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70353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