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2700293
  • 上传时间:2022-05-19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54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 包头市 2022 届高三 下学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试题 答案 下载 _高考模拟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二模试题包头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

    2、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

    3、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

    4、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

    5、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取材于施爱东故事法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戏曲在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B.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既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也是出于启蒙的目的。C.人们因处于贫富不同的阶层,对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也不相同,贫者热衷,富者嫌腻。D.能够满足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在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国维大概是最早论述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

    6、神气质是具有表里关系的。B.文章对比了精英阶层和下层百姓对大团圆故事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C.文章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印证了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D.作者最后强调,大团圆结局是我们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的反映。3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3分)A.大团圆结局正好中了儒家“中和”的规矩,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儒家的“中和”之美是大团圆心理在美学理想上的体现。(宁雪羽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

    7、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D.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在悲剧的后面往往会缀上一个小小的“喜的尾巴”,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8年持续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个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

    8、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展望未来,中国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的评估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推进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摘编自脱贫攻坚中国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达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材料二: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又以在脱贫攻坚之战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改变

    9、着奔腾的中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有学上”是起点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是“一人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上好学”指向教育提质。乡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万名教师援藏援疆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校长好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教育在脱贫攻坚路上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就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精准扶贫贡献出无穷的教育智慧。“扶贫必扶智”“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扶知、扶智、扶志,教育脱贫攻坚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摆脱贫困首要并

    10、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既要送温暖又要送信心,既要扶教育之贫又要通过教育扶贫。扶贫不再是简简单单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升级配套,而是从人开始,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能力。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教育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钟曜平教育脱贫攻坚筑基伟大复兴)材料三: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称,过去8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投入了近1.6万亿元。在2月21日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

    11、文件中,中国表示要坚持扶贫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实现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在过去40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使8亿多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世界银行中国区主管马丁雷泽对法新社表示。法新社称,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66.3%下降到2018年的0.3%。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达到了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PTI)报道称,中国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摘编自外媒中国吹响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4.下列对脱贫攻坚

    12、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做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还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开展评估等工作,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C.脱贫攻坚战包含了教育脱贫,脱贫攻坚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脱贫攻坚促进了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D.脱贫攻坚战使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脱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获得多家外媒的高度评价。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驻村第

    13、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但这些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能够生搬硬套。B.摆脱贫困包括摆脱物质的贫困和摆脱意识、思路的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重要,更值得重视,因为“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C.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实践相结合,使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这会为打赢乡村振兴战役提供宝贵的经验。D.从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得知,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在28年间下降了66%,取得这一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6.我国在教育脱贫攻坚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4、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剪网丰子恺大娘舅白相了大世界回来。把两包良乡栗子在桌子上一放,躺在藤椅子里,脸上现出欢乐的疲倦,摇摇头说:“上海地方白相真开心!京戏、新戏、影戏、大鼓、说书、变戏法,甚么都有;吃茶、吃酒、吃菜、吃点心,由你自选;还有电梯飞船、飞轮、跑冰老虎、狮子、孔雀、大蛇等真是无奇不有!唉,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上海地方用铜钱真容易!倘若白相不要铜钱,哈哈哈哈”我也陪他“哈哈哈哈”大娘舅的话真有道理!“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这种情形我也常常经验。我每逢坐船,乘车,买物,不想起钱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对于制造者的工人与提供者的商人很可感谢。

    15、但是一想起钱这一种交换条件,就减杀了一大半的趣味。教书也是如此:同一班青年或儿童一起研究,为一班青年或儿童讲一点学问,何等有意义,何等欢喜!但是听到命令式的上课铃与下课铃,做到军队式的“点名”,想到商买式的“薪水”,精神就不快起来,对于“上课”一事就厌恶起来。这与大娘舅的白相大世界情形完全相同。所以我佩服大娘舅的话有道理,陪他一个“哈哈哈哈”。原来“价钱”这种东西,容易使人受到限制又减小了事物对于人的意义。譬如像大娘舅所说:“共和厅里的一壶茶要两角钱,看一看狮子要二十个铜板。”规定了事物的代价,这事物的意义就被限制,似乎吃共和厅里的一壶茶等于吃两只角子,看狮子不外乎是看二十个铜板了。然而实际共

    16、和厅里的茶对于饮者的我,与狮子对于看者的我,趣味决不止这样简单。所以倘用估价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这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被减小了。“价钱”,就是使事物与钱发生关系。可知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大娘舅一定能够常常不想起铜钱而白相大世界,所以能这样开心而赞美。然而他只是撤去了“价钱”这一种关系而已。倘能常常不想起世间一切的关系而在这世界里做人,其一生一定会有更多欢慰。对于世间的麦浪,不要想起是面包的原料,对于盘中的橘子,不要想起是解渴的水果;对于路上的乞

    17、丐,不要想起是讨钱的穷人;对于目前的风景,不要想起是某镇某村的郊野。倘能有这种看法,其人在世间就像大娘舅白相大世界一样,能常常开心而赞美了。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娘舅在大世界里,只将其与“钱”相结的一根线剪断,已能得到满足而归来。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丁卯(1927)年十月(选自作者缘缘堂随笔,有删改)【注】白相,苏州方言,游戏、戏耍的意思。7.下列对文章相关

    18、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性散文,文风平实亲切,语言干净自然,含义隽永,引人深思。B. 文章开篇通过对大娘舅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了上个世纪初上海城市生活的众生相。C. 传授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学习,使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D. 作者认为不能够看到事物单纯而明晰的本质,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应有的乐趣。8.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关系”妨碍了人们认识到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6分)9. 有人说丰子恺先生的诗句最能体现他散文的特点:“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19、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

    20、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延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

    21、,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正统以

    22、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D.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D.

    23、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健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13.把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10分)(1)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2)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观雨陈与义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注】此诗写于1130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龙钟:潦倒疲惫之态。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25、分)A.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寄身异乡,困居山中。B. 首联中的“阴晴”表面上是指天时,其实也是指时局。诗歌起笔于蓄势中暗藏深意。C. 诗歌对降临在山海之间的一场暴雨和雨后天晴进行了生动描摹,诗笔精细,感受深刻。D. 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抗金胜利,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15. 雨中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形象鲜明,各具特点,请结合诗歌颔联和颈联的内容进行赏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运用“,”两句来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边界与限制,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2)白居易琵琶行中,在

    26、琵琶女结束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3)鱼我所欲也中,“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是因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冰雪之约。穿越风雪,踏过关山,冲破新冠肺炎疫情的,北京冬奥会一直向着春天勇毅笃行。这是一场属于全人类的奥运盛会。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与奥运的情缘不断书写。1917年,青年毛泽东疾呼:“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在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的岁月,无论是国人发出的的“奥运三问”

    27、,还是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落寞身影,都在诉说旧中国奥运之路的坎坷与无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顽强奋斗,曾经的奥运梦想日益成为现实。“从北京冬奥会,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在见证了冬奥会筹办工作后,不少外国媒体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北京冬奥会不只是“冰雪之约”,更折射出中国与未来的“发展之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迷雾共享震耳欲聋遥不可及B.阴霾分享振聋发聩望尘莫及C.迷雾分享震耳欲聋望尘莫及D.阴霾共享振聋发聩遥不可及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青年毛泽东疾呼:“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

    28、象也”。B.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去哪儿健身”等难题正在破解。C.有一种传承叫奉献:从“鸟巢一代”到“冰新一代”,志愿者们完成了一场青春接力。D.建设者们冒着最低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啃下了工程实施中一个个“硬骨头”。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与奥运的情缘不断书写,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B.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与奥运的情缘不断书写。C.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与奥运的情缘不断书写。D.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与奥运的情缘不断

    29、书写,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处在大流行期,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疫情还在上升阶段,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近期国内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态势,内防扩散也是重要任务。面对这些压力,必须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梁万年指出,和德尔塔毒株相比,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致病率尤其是致重症率和致死率有所降低, ,使得感染人数基数很大;一个大的感染人数乘上致病率或致死率,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很大的重症群体,甚至是死亡群体。同时

    30、,我国具备“动态清零”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几年来的防控已经证明,“动态清零”是我国的有效做法,符合中国实际。2020 年 4 月份以来,我国所形成的本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 ,换言之,我国本土是“干净的” ,这也为“动态清零”奠定了基础。当前面对疫情输入的压力和内部扩散的复杂、反复、严峻形势,我们应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美国人类学家

    31、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释,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材料二: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主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古罗马诗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了光明的起点。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700293.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