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培训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培训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脾胃 学术 思想 经验 应用 体会 培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2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3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4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一一)中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医思想的理论基础n “医源于易医源于易”易经易经天人合一,阴阳哲理。天人合一,阴阳哲理。 n形成过程:实际问题形成过程:实际问题产生直觉象思维观产生直觉象思维观察察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般概念和经形成一般概念和经验验再解决实际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升华成升华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n理论核心: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理论核心:整体观、对
2、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治疗观点阴平阳密,和谐。证观、取类比象等。治疗观点阴平阳密,和谐。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天人合一天人合一n阴阳五行阴阳五行n脏腑经络脏腑经络n五运六气五运六气n中药四气五味中药四气五味n升降浮沉升降浮沉n归经归经5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6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二二)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医为体,西医为用n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n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n现代的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现代的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病
3、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疾病的预后、治疗的效果等,可为中的轻重、疾病的预后、治疗的效果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数据。但不主张将其作为中医辨证医治疗提供数据。但不主张将其作为中医辨证用药的根据。用药的根据。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 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n脾胃学说奠基于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内经,发展于发展于伤寒论伤寒论时代时代,形成于形成于金元时期金元时期,李东垣所著李东垣所著脾胃论脾胃论代表脾胃病学说已趋成代表脾胃病学说已趋成熟。熟。n在在内经内经即有详细的对脾胃的论述,如即有详细的对脾胃的论述,如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灵兰秘典论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4、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玉机玉机真脏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厥论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脾主。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脾主升清,津液四布,营养全身。胃主降浊,胃气下降,食物升清,津液四布,营养全身。胃主降浊,胃气下降,食物得以下行,升降正常浊气才能排泄,腑气才能通利,升降得以下行,升降正常浊气才能排泄,腑气才能通利,升降得宜,才能维持人体生命营养之需要。故后世历代医家将得宜,才能维持人体生命营养之需要。故后世历代医家将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元气之本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元气之本。7脾胃病学术思想
5、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n医圣张仲景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说:说:“脾旺四季不脾旺四季不受邪受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说:又说:“善治病者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唯在调理脾胃。”国医大师李振华继承内经、国医大师李振华继承内经、仲景、东垣脾胃学思想,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仲景、东垣脾胃学思想,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不仅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在实践仅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并逐步掌握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规律。提中并逐步掌握脾
6、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规律。提出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出脾胃病的学术思想。n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悬壶济世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疗效卓著。悬壶济世60余载,教书育人余载,教书育人50春秋,被誉为当代春秋,被誉为当代“脾胃病国脾胃病国手手”2009年被授予首届年被授予首届“国医大师国医大师”称号称号8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9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n辨证依据源于通过四诊对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依据源于通过四诊对病情的综合分析。 n“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 n中医诊病,必须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诊病,必须四诊合参,缺一不可。脾胃
7、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0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1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舌体、舌质、舌苔的不同变化是辨证的基础舌体、舌质、舌苔的不同变化是辨证的基础舌体胖大甚至边有齿痕舌体胖大甚至边有齿痕脾气虚程度脾气虚程度舌质淡或红舌质淡或红脾胃寒热脾胃寒热舌苔黄腻或白腻舌苔黄腻或白腻脾胃寒湿或湿热脾胃寒湿或湿热舌苔厚腻粗糙舌苔厚腻粗糙脾胃湿盛脾胃湿盛舌边或舌尖的偏红舌边或舌尖的偏红肝火心火肝火心火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2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舌体胖大、舌苔正常舌体胖大、舌苔正
8、常能食不能消能食不能消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脾胃虚寒脾胃虚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脾胃气虚、阳虚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脾虚湿阻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湿热蕴结湿热蕴结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3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4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5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十个方面李振华脾胃学术思想十个方面16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71、脾本虚证,无实证
9、,胃多实证、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n脾主运化,源于脾气(阳)。脾主运化,源于脾气(阳)。n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n如脾失健运,饮食停积于胃而成本虚标实如脾失健运,饮食停积于胃而成本虚标实证。证。n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内伤脾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内伤脾胃,必波及各脏,即所谓必波及各脏,即所谓“脾通四脏脾通四脏”。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8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n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n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则易阻滞
10、气机,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则易阻滞气机,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n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19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n脾无阴虚,胃有阴虚。脾无阴虚,胃有阴虚。n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之精微依靠脾气、脾阳。之精微依靠脾气、脾阳。n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阳常阳常不足,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不足,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202、治
11、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n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n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n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随证治之随证治之。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21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n脾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脾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胃喜滋润,阳胃喜
12、滋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明燥土得阴自安,阴虚又可产生热燥阴虚又可产生热燥。n健胃之药,多芳香燥湿而伤阴;用滋阴之健胃之药,多芳香燥湿而伤阴;用滋阴之药又多腻胃而影响食欲。药又多腻胃而影响食欲。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22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n胃阴伤之虚证,药量胃阴伤之虚证,药量宜宜轻轻,大则不易吸收。,大则不易吸收。n虚实夹杂多变,故用药以虚实夹杂多变,故用药以灵灵活,以适病机活,以适病机。n甘甘宜入脾,但以甘平为主,不宜燥而伤阴。宜入脾,但以甘平为主,不宜燥而伤阴。n凉凉可清热,不宜药寒而燥湿伤阴。可清热,不宜药寒而燥湿伤阴。脾胃病学术思想
13、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腑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响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胃。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横逆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木郁克土土;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中焦,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即土壅木郁。23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24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如
14、饮食所伤,脾虚湿停,或胃失和降,阻滞气如饮食所伤,脾虚湿停,或胃失和降,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可影响肝气疏泄条达。即土壅机,升降失常,可影响肝气疏泄条达。即土壅木郁木郁n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胃,可影响脾胃气机升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胃,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即所谓木郁克土降。即所谓木郁克土n故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脏。故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脏。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脾常虚脾常虚n肝肝易易郁郁n胃常滞胃常滞n脾宜健脾宜健n肝宜疏肝宜疏n胃宜和胃宜和25依据三个脏器偏盛、偏虚依据三个脏器偏盛、偏虚及其病理演变,随证治之及其病理
15、演变,随证治之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26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n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茴香、乌药。一取走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茴香、乌药。一取走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肝气,使肝木不郁。肝气,使肝木不郁。n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疏肝之药,不可过燥。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疏肝之药,不可过燥。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n通过疏肝,达到健脾益胃。通过疏肝,达到健脾益胃。
16、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5、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n健脾燥湿之药易伤阴。健脾燥湿之药易伤阴。n滋阴养肝之药多滋腻助湿,易伤脾气。滋阴养肝之药多滋腻助湿,易伤脾气。n如脾、肾双方用药都兼顾,则药性矛盾,不仅如脾、肾双方用药都兼顾,则药性矛盾,不仅效果缓慢,如药量稍重一方,就会出现对方病效果缓慢,如药量稍重一方,就会出现对方病情不适甚至出现副作用。情不适甚至出现副作用。27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5、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n宜宜先调理脾胃先调理脾胃,脾健则津液气血生化有源,促,脾
17、健则津液气血生化有源,促使肝肾之阴复。使肝肾之阴复。n待脾胃待脾胃得得健饮食好转,宜逐步酌加养阴之品。健饮食好转,宜逐步酌加养阴之品。n健脾胃之药以淡渗、轻灵、平和为要。健脾胃之药以淡渗、轻灵、平和为要。n养阴之药养阴之药亦亦不宜过用滋腻。不宜过用滋腻。n注意用药平稳,宜有方有守,药量宜轻。注意用药平稳,宜有方有守,药量宜轻。28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6、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n湿热缠绵互结是本虚标实,寒热矛盾交错之证。湿热缠绵互结是本虚标实,寒热矛盾交错之证。n在治法上祛湿当以温药和之,以助脾运而化湿,在治法上祛湿当以温药和之,以助脾运而化湿,但温药则助
18、热但温药则助热;清热宜苦寒燥湿清热,但药性清热宜苦寒燥湿清热,但药性寒凉则易损伤脾气或脾阳。寒凉则易损伤脾气或脾阳。n叶天士叶天士“湿热缠绵,病难速湿热缠绵,病难速已已。”29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6、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对湿热缠绵互结证治n宜宜先用苦寒燥湿清热先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如大黄之品,如大黄、黄芩黄芩、栀栀子子、茵陈等。茵陈等。n但苦寒清热之药,应但苦寒清热之药,应热清大半即止热清大半即止,切不可太,切不可太过,过则苦寒易损伤脾气(脾阳),使湿邪加过,过则苦寒易损伤脾气(脾阳),使湿邪加重。重。n热减大半应及时用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虚热减大半应及时用健脾利湿之
19、品,以治其本虚。同时佐以疏肝理气的药物,气行则湿行,湿。同时佐以疏肝理气的药物,气行则湿行,湿去则热无所存。去则热无所存。30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31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脾虚是脾胃病之脾虚是脾胃病之基础,基础,脾胃病在病理上,肝、脾、胃密切相连。在用药上李老寻找了历代不少有关治肝、脾、胃有机方药,如四苓散、五苓散、平胃散、胃苓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和中汤、香砂养胃汤、四逆汤、理中汤、桂附理中汤、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保和丸、健脾丸、二陈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等等,这些方药在治疗上多偏于治肝、脾、胃一方或两方为病者,确有疗效,但缺乏照顾到治肝、脾
20、、胃三方之药物。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唯发现清代汪昂所著医方集解中香砂六君子汤,药品虽八味,但照顾肝、脾、胃较全面。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为主;陈皮、半夏、砂仁除湿和胃;砂仁、陈皮配香附疏肝理气。清代名医陈修园对香砂六君子汤的评价说:“百病皆依此方而收功。”李老亦认为香砂六君子汤药味虽然不多,但非常符合脾胃病在治疗上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32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多年来李老在治疗慢性脾胃病中,根据脾、胃、肝之虚、实、寒、热的程度不同,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增加了
21、疏肝的药物如枳壳、郁金;以及协调肝脾的桂枝、白芍。创立了香砂创立了香砂温中汤。本方的药物组成为白术,茯苓,陈皮温中汤。本方的药物组成为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砂仁,川朴,枳壳,郁金,桂,半夏,香附,砂仁,川朴,枳壳,郁金,桂枝,白芍,木香,甘草。以下简称此方为基础枝,白芍,木香,甘草。以下简称此方为基础方。方。33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体会5/18/20227、脾胃病之证治、脾胃病之证治n在香砂六君子汤基础上化裁,创立在香砂六君子汤基础上化裁,创立香砂温中汤香砂温中汤:n陈皮陈皮、半夏半夏、茯苓茯苓、砂仁砂仁、厚朴厚朴消食和胃消食和胃n香附香附、枳壳枳壳、郁金郁金疏肝解郁理气疏肝解郁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