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套课件115P).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套课件115P).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汉语 教学 理论 实践 全套 课件 115
- 资源描述:
-
1、 第二语言教学既是研究语言是什么,又是研究语言怎么教和怎么学。 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指导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也是根本性的。语言学中的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给予第二语言教学以启发和指导。 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吸收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相应的语言本体的研究。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理论也是语言教学法流派的直接理论基础。语言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教学要从言语入手 2)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教学要音义结合,首先从口语入手 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的正确性和得
2、体性都非常重要。 4)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要正确处理目的语与学生母语的关系 5) 语言是一种完整的系统: 按组合和聚合关系运作。只能有侧重,不可偏废任何要点 6) 语言具有创造性: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7) 语言是客观世界与人们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要重视学生天生的习得能力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比较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技能的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的科学。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心理学也当然地成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流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3、在对外汉语的识字教学中,场独立性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故在识字教学中宜采用分散识字方式,这是因为场依存性者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区别分化所学字的相同或相近因素。 在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场独立性者倾向于对细节或部分的分析理解而缺乏综合把握材料整体的能力,而场依存性者擅长于总体把握所学材料而其具体分析能力不足,所以对前者应加强其整体综合能力;对后者应注意其具体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 是因为好奇、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一般比较持久。 外部动机- 是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而引发的学习动机。比如,
4、来自长者、权威、群体所提供的奖惩等,若外部的引诱消失,行为便很难保持。 学生的学习一般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内部 语言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 工具型动机 - 是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 融合型动机- 是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基本学习策略- 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模仿、猜测、求解、推理(迁移、简化、过度概括等引起偏误的策略)、记忆等。也叫“内部学习方式”支持性学习策略
5、- 指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活动的各种技巧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划重点、记笔记、朗读、复述、比较、组织(归类、组合)、复习、运用考试技巧等。也叫“外部学习方式”。 元认知策略- 学习者对其使用的基本学习策略和支持性学习策略的监控、评价与调节。即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包括: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 学习策略的特点学习策略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要有需要和动机 有效性 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过程性 她规定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等。 通用性 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往往存在着基本相同的学习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两个方
6、面: 教师为主导- 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学生为中心- 上述决定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学生是课堂中主要的活动者。 强调师生感情交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教”要为“学”服务,根据学生需要随时调整“教”。与它相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来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 它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上世纪50-60年代起在美国兴起,70年代迅速发展,强盗人的价值,反对行为主义把人性兽化的倾向。 重视研究语言学习的性质和过程,研究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研究学习者的动机、需要、个性、
7、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因素。 教师的角色定位 组织者 控制者 评价者 示范者 启发者 参与者 沟通者 信息源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为什么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1.第一语言习得 (1)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儿童习得母语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A. 生理特点:儿童15岁是生长发育时期。 B. 心理特点:是借助于实物、实情建立概念,形成思想与思维能力的过程。 C. 社会环境:有自然的语言环境,而且沉浸于其中,父母与家人用照顾式语言与其不断地进行交际。 D. 活动方式:通过交际
8、,进行反复模仿、记忆、应用,达到熟练的程度。 (3)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刺激刺激反应论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先天论先天论 是心灵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9、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认为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理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理论: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 (1)第二语言学习的定义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
10、言的过程和方式。 (2)学习第二语言时,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理特征:已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发音器官、肌肉已经定型,模仿能力差些,大脑已经定型,智力发育健全。 心理特征:已有大量概念,具有思维能力,已经有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借助于第一语言来学习第二语言。 社会环境:有、无语言环境两种情况。 活动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进行反复操练。 (3)第二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对比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1957年提出 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
11、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四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中介语理论和篇误分析 篇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 塞林格 70s初提出 中介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文、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 A. 是一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
12、地向目的语靠拢。 C. 中介语的存在是由于偏误产生的,要掌握目的语,就要慢慢减少中介语的偏误。 D.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进而形成僵化。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目的:(1)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习得规律。(2)能了解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A. 母语的负迁移。B.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98年解释术语)C. 文化因素的负迁移。D. 交际策略的影响。E. 学习环境的影响。输入假说代表人物:美国 克拉申 70s提出理论:A. 习得语学习假说认为成人有两种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的学习。其中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而且交际用的语言都是习得来的,学习来的语言不能用于交
13、际。B.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规则有一个共同的顺序,教学时按顺序教学习容易,顺序打乱对学习造成困扰。C. 输入假说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语言知识,“i+1”。D. 情感过滤假说输入的信息没有全部被吸收,因为有情感的因素被过滤掉了。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第二语言教学跟第一语言教学比较 (1)起点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一语言的影响 由于第
14、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可以产生正迁移,也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问题。 (3)文化冲突 由于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第一语言教学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对象是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相当部分是成年人,目的多样,使得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也发生了
15、变化,影响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第二章 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语法翻译法是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的一种方法 1 1、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2 2、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原则、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原则 1 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以语法教学为中心 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 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语言材料的内容以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 3 3)运用学生母语进行课堂教学)运用学生母语进行课堂教学 4 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3 3、对语法翻译法的评价、对语法翻译法
16、的评价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 例如:记忆、思考、概括。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
17、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缺点: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教学的一种方法直接法是以目的语进行目的语教学的一种方法 1 1、直接法的历史背景:、直接法的历史背景: 2 2、直接法的主要代表人物、直接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1 1)贝力子(贝力子(M.M.Berlitz Berlitz 1852 - 19211852 - 1921) 2 2)耶斯珀森(耶斯珀森(O.O.J
18、espersen Jespersen 1860 - 19431860 - 1943) 3 3)帕默(帕默(H.E.H.E.Pamer Pamer 1877 - 19501877 - 1950) 4 4)韦斯特(韦斯特(M. West 1866 - M. West 1866 - ?)?) 5 5)艾克斯利(艾克斯利(C.E.C.E.EckersleyEckersley) 3 3、直接法的理论基础、直接法的理论基础 4 4、直接法的基本原则直接法的基本原则 1 1)直接联系原则)直接联系原则 2 2)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 3 3)以模仿为主原则)以模仿为主原则 4 4)句本位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