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代学前教育教育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外国古代学前教育教育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古代 学前教育 教育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外国古代学前教育外国古代学前教育PPTPPT讲座讲座一、学前教育的形式前氏族时期 :婚姻关系:群婚制,儿童“但只有母,不知有父”以老带小母系氏族时期:婚姻关系:族外婚,儿童由共同的母亲们负责父系氏族时期:婚姻关系:对偶婚、一夫一妻,由父系为主的氏族家族中的成年妇女来承担。军事民主制时期: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多由自己的母亲在家照料。二、学前教育的内容 (一)劳动技能教育(二)生活经验 (三)原始宗教知识 (四)军事体育训练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 示范与模仿 (二)讲故事 (三)奖励与惩罚四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四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第一,原始社会对幼儿实行公养公育、民主平等。第二,
2、原始幼儿教育方式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虽简单粗率,却涉及许多方面。第三,原始幼儿教育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的教师,故十分简陋。第二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1、掌握古埃及学前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2、领会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3、了解古代东方国家学前教育的实践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早在公元前4000年 , 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象形文字 , 它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三部分构成,由此发展成后来的埃及世俗体文字。 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 尼罗河畔的70多座金字塔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悠久历史和灿
3、烂文化的最好见证。 在天文学、历法学、数 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一)学前教育的形式(一)学前教育的形式 家庭教育和宫廷教育是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古王国时期教育事业尚处萌芽阶段,儿童早期的教育完全出自他们的父母。家庭就是学校 , 父母就是教师,这就是古代埃及学前教育形式之一。 到了古王国末期和中王国时期 , 皇族子弟为继承皇权和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除了年幼时期专有乳母、保姆等精心喂养外,还要进入宫廷学校学习。 宫廷学校是融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为一体的一种教育形式 , 是由国王 ( 法老 ) 在宫廷中专门开设的。邀请富有经验的僧侣、官吏、文人、学者任教 , 有时法老亲自
4、传授。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宫廷学校里的儿童的学习内容除了做游戏、听故事、习字书写、学习初步知识外 , 从小就被灌输敬畏日神、忠诚国君的说教 , 还要模仿成人试行宫廷的习俗和礼仪 , 以便养成未来统治者所应具备的言行举止。宫廷学校对这些皇室后代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 惩戒和鞭打是常用的方法。 古代埃及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祭司、医学、建筑、军事、农务等。男童稍能懂事就跟随父辈或长辈,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继而动手试验。女童则限于由母亲教会缝纫、烹饪等家务劳动,不得参加任何技艺的学习。从教育方法上看,实行家长制加体罚,儿童身心倍受摧残。女童
5、的学习受到歧视。 二、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古代希伯来位于现在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为现代犹太人祖先的居住之地。约在公元前1400年,曾因躲避洪水和寻找谷物而向外迁徙,最初进入波斯地区,后又移居埃及,沦为埃及法老的奴隶。约公元前1220年逃离埃及返回西亚,后定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10 年 , 由奴隶主大卫建成统一的希伯来王国。由于民族矛盾 , 国家不久分裂 , 北部形成为以色列 ,南部为犹太国 ,后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灭了这个神权国家。 古代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 经历中,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依赖于宗教,又寄希望于教育,把宗教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 ;把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
6、的神圣事业。希伯来信奉的是犹太教,奉雅赫维 (Yahven, 即以后基督教信 奉的“耶和华”) 神为唯一真神。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两个历史时期来概述 : 第一历史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 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第二历史时期为公元 前 586 年至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吞并希伯来 , 前者为家庭教育时期 , 后者为会堂教育时期。(一)家庭教育时期(一)家庭教育时期 公元前1200年的希伯来人尚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 虽然百年后建立统一国家 , 但不久又分裂 , 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直至成为亡国之奴。在这一时期 , 家庭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 按
7、照希伯来的习俗,婴儿一出生后就用盐水擦洗,还习惯于把婴儿置于襁褓之中。孩子一般要又母亲哺乳,到三岁才断奶。 父亲既是一家之主、又是家庭的祭司 , 也就理所当然地负责教育儿童的任务。对其子女来说 , 父亲就是教师 , 父训就是法律 , 一切言行举止 必须听命于他。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不断深入人心以养成对耶和华 (即上帝 )无比信仰和敬畏之情。正是通过这种充满宗教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每个希伯来人家庭都变成 一个个牢固的信仰基地 。(二)会堂教育时期(二)会堂教育时期 在公元前 586 年至公元前 538年前近半个世纪的巴比伦流放时期 , 希伯来人开始接触一种更为先进的古代巴比伦文化 , 并逐步地由
8、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的民族演变为城镇的居民 , 这在一定程序上有利于希伯来文明的进步。面临着被外族文化吞并与与兼并的危险。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迫在眉睫 。这样就在巴比伦国土上出现了犹太会堂。 从巴比伦流放回到巴勒斯坦后 , 犹太会堂显得更重要了,它成了进行教育和礼拜的中心。在犹太会堂内设立了学校,儿童们在这里读书、写字和理解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在这种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为一体的初级学校里,教师以口授方式摘读摩西五经的若干语句 , 指导儿童朗读和背诵。有时为帮助记忆 , 教师还给幼儿以印刻字句的圣饼 , 让他们边吃、边读、边记 , 并组织他们互相竞赛 , 还提倡互帮互学 ,也
9、不能否认 , 当时通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仍主要是家长制加神谕。 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或会堂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宗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堪称民族史上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早在公元前4000到前2500年印度已有相当优越的哈拉帕文明。但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没有记载。直至公元前20世纪开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建立了最原始形态的国家,又经过1000年之久的历次战争,印度古代典籍吠陀经记述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情形,故习称这一
10、阶段为古代印度的“吠陀时期”。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和形成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它把从事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成4个等级,也就是构成4种种姓。第一等级是“婆罗门”, 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第二等级是 “刹帝利”, 执掌行政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第三等级称为“吠舍”,即名义上具有人生自由的 ,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农夫、手工业者和贫民等 , 他们必须向第一、第二等级交物、纳税 ;第四等级称作“首陀罗”, 即被征服者或奴隶 , 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前两个等级与后两个等级由于种姓差别而尊卑极为悬殊 ,
11、他们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 , 世袭相传 , 不得更改。 公元前 6 世纪以反婆罗门为己任的佛教兴起 , 逐渐取代了婆罗门教并成为印度国教。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形成与传播,无不渗透于古代印度的文化教育之中 , 其中包括幼儿教育也完全是为培养宗教意识而展开的。(一)婆罗门教的学前教育(一)婆罗门教的学前教育 婆罗门教源于印度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00 年。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把人分为 4 种种姓 , 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这些宗教信条 , 也就是为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 古代印度盛行家长制 , 父亲是全家
12、之主 , 一切家庭生活的安排 , 都听命于父亲的意志。父亲握有子女生死、买卖大权 , 也有教诲、培养儿童的义务。尤其婆罗门属最高一级的种姓 , 为保证种姓的世袭和尊严 , 父亲必须在家里悉心指导子女记诵吠陀经典。这种家庭教育从儿童幼年开始 , 教育内容除了身体养护和传授生活知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外 , 最主要的是传诵吠陀经。 传授时且不许儿童抄写笔录 ,全凭口耳相传 , 死记硬背 , 牢记心间 ,对于刹帝利、吠舍种姓的子弟 , 虽然也有学习吠陀等经典的任务 , 减少学习吠陀的数量 , 留出较多的时间跟随父辈学习有关军事、农作、手工方面有用的实际知识。至于首陀罗种姓的孩子 , 则被完全剥夺接受
13、教育的权利 。(二)佛教的幼儿教育(二)佛教的幼儿教育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 即释迦牟尼 ) 所创立。是当时的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佛教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传播教义、广招信徒 , 要求人们藐视现实、吃苦修行 , 同登虚幻彼岸。佛祖 佛教的幼儿教育一般均在家庭中进行 , 普通家庭的孩子从懂事起就在信佛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中接受早期的教育。主要在信仰方面、公德意识的养成方面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 通过耳濡目染初步了解有关知识和内容。这些在家僧称作 “优婆塞 ”, 在家尼称作 “优婆夷” 。如若终生想当僧、尼者 , 儿童到 8 岁时 , 则分别进入寺院和尼庵去专心一
14、意地进行 “出家” 修行。也有在 5-6 岁时就提前申请人院学习的。 入寺、庵修行的儿童要参加一次专门的入学仪式 : 剪去头发、沐浴净身、着黄色宽袍 , 向寺、庵主持僧人行礼 , 口中念念有词 :“我受佛祖之保佑 , 我受大嘛 之保佑 , 我受善之保佑” 。此后即成僧 ( 尼 ) 徒。寺、庵里的佛教教育更加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和言行举止的训练 , 佛教经典、教义注释等则要天天背涌牢记 , 还要经常外出化缘行乞 , 求得信徒们的施舍 , 以维持平日生计。这样经过 12 年的的学习训练 , 经检验合格者 , 则可留寺、庵充当 “比丘 ”( 即和尚 ) 、“ 比丘尼”( 即尼姑 ) 。 第三节古代西方国
15、家的学前教育 1、识记斯巴达和雅典幼儿教育的异同。2、了解古代罗马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3、掌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古希腊的学前教育 (一)斯巴达的学前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性格坚强、英勇善战的军人,以确保对奴隶与平民的统治,并支持对外的掠夺或防御战争。 一个婴儿出生以后 , 要受到二次严格的检验 :首先是父母要用烈酒替婴儿洗澡 , 作初步的考验。接着要接受长老检查 , 发现有身体畸形残疾的孩子即不准养育 ,只有健壮的初生儿被保留下来 , 暂由父母抚养直至 7 岁 。 斯巴达长老检视婴儿斯巴达城遗址 0-7岁, 婴幼儿就开始接受斯巴达式的家庭教养和教育。具体实施主要由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