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精品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态毒理学精品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毒理学 精品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n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基本方法论;n有毒物质生物吸收的途径及动力学;n有关的生态系统原理;n普通(传统)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n毒理学中的生态学方法;n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重金属、类金属、有机态金属);n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I(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1 农药);n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II(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 多环芳烃PAHs);n环境优先污染物(有毒物)分类介绍IV(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3 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Dioxin、内分泌干扰素Endocrine interferon,Endocrine Disruptive
2、 Substances,EDC等);n其它环境污染物介绍(放射性物质、气相污染物、其它毒物);n毒性的影响因素;n混合物毒性以及相关的复杂问题;n生态监测与预测模型;n技术适用性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个案/实例研究;n生态风险评价、环境健康危害及安全性评估的基本要素和步骤;n有毒物质生态危害的治理、恢复、复原、改造,以及化学毒物的管理和法规;n复习、答疑。n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多媒体多媒体);n成绩评定方法:成绩评定方法:(1)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70%(开卷开卷);(2) 平时作业练习平时作业练习30%。(I) 专著:专著: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E
3、nvironmental Toxicology, D. A. Wright, P. Welbourn, 2002.Principle of Ecotoxicology, C. H. Walker, 2nd edition, 2001.Fundamentals of Ecotoxicology, M. C. Newman, 1998.Ecotoxicology: Ecological Fundamentals, Chemical Exposure and Biological Effects, G. Schrman, B. Markert, 1998.Ecotoxicology: The Stu
4、dy of Pollutants in Ecosystems, F. Moriarty, 3rd edition, 1999.Ecotoxicology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E. Bacci, 1994.Ecotoxicolog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 E. Forbes and T. L. Forbes, 1994.Handbook of Ecotoxicology, D. J. Hoffman, 1995.Handbook of Ecotoxicology, P. Calow ed., 1993.Handbook of Esti
5、mation Methods in Ecotoxicology, S. E. Jrgensen, B. HallingSrensen, 1998.英汉毒理学词典,江泉观,1995。环境生物毒理学,张毓琪,陈叙龙,1993。现代毒理学进展付立杰主编,2001。毒理学张铣,刘毓谷,1997。(II) 期刊:期刊:oEcotoxicologyo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oHuma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o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Marine Pollution Bull
6、etino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oJ. Environmental Qualityo基本概念:有毒物,选择毒性,毒性作用分类基本概念:有毒物,选择毒性,毒性作用分类n有毒物有毒物(toxicant, poison):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有毒物。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n毒性、选择性毒性及其原因:毒性是指外源化合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损害作用愈大,毒性愈大。n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具有选择性选择性(Selective t
7、oxicity)。其原因:(1) 物种和细胞差异;(2)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造成的伤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n毒性作用分类毒性作用分类:(a) 速发(immediate)或迟发(delayed)性作用;(b) 局部(local)或全身(systemic)作用;(c) 可逆(reversible)或不可逆(irreversible)作用;(d) 对形态(morphologic)或功能(functional)的影响;(e) 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
8、tivity)或称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指病理性免疫反应。引发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过敏原(allergen)。高敏感性:少数个体对某种外源化学物具有高反应性(hyper-reactivity)或高感受性(hyper-susceptibility),与过敏性不同。高耐受性(hyper-resistibility);(f)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指机体产生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n剂量剂量可以指给予机体的数量、与机体接触(exposure)的数量、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或在靶器官中的含量或浓度。环境污染物简单分类环境污染物简单分类物理性
9、污染物理性污染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噪声污染,放射性元素噪声污染,放射性元素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细菌和病毒污染、动物细菌和病毒污染、动物和植物毒素和植物毒素化学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工业化学品、农业化学工业化学品、农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医用品、日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军事化学武器化学品、军事化学武器不同阶段毒性的基础框架示意图不同阶段毒性的基础框架示意图吸收排泄生理响应a, b, c, etcA, B, C, etc生物合成动态阶段初始反应生物生化响应靶标更改靶标动力学阶段去毒性作用前毒物毒物脂储藏代谢行为响应(受体)和有毒物的某些重要的生化和生理效应有毒物的某些重要的生化和生理
10、效应细胞膜细胞膜 1功能:构成具有特定穿透性的屏障,调节传输系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传输速率和程度;2毒性响应:破坏或修改膜穿透性;扰动控制传输系统。酶酶 1功能:高度特异蛋白用以催化介质间细胞代谢的化学反应;2毒性响应:可逆或不可逆酶抑制反应。脂脂(lipid)代谢代谢 1功能:涉及细胞膜结构,细胞功能和代谢过程;2毒性响应:扰动导致破坏肝功能。蛋白生物合成蛋白生物合成 1功能:涉及氨基酸组分在多肽链中特定的排列顺序;2毒性响应:压迫蛋白合成容量。微粒微粒(microsomal)酶系统酶系统 1功能:肝脏中的代谢多酶系统以及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运;2毒性响应:激发或抑制酶功能。控制过程和生长控
11、制过程和生长 1功能:激素等控制细胞生物合成和生物异化的途径和速率;2毒性响应:控制酶的结构或活性改变,破坏激素的合成、存储、释放或隔绝,降低生长速率。糖糖(carbohydrate)代谢代谢 1功能:糖酵解(glycolysis),柠檬酸或三羧酸循环,己糖单磷酸(HMP)或戊糖单磷循环(葡萄糖降解),酸肝糖分解;2毒性响应:破坏氧化和糖酵解。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1功能:生物氧化为活细胞提供能量;2毒性响应:特定点位电子传输抑制,氧化磷酸化作用不耦合或被抑制。污染物对某一区域的一般作用污染物对某一区域的一般作用对生态系统中已自然定居且适应的活的组分而言,区域适宜性降低;对某些物种和群体产生与污染
12、物强度和类型有关的负面影响;群落结构改变,而且一般地物种数目降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与物质流改变;具有较长生命跨度的较大有机体消失;具有短生命跨度的机会性物种出现,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种群大波动,例如赤潮。污染物毒害作用通常与三个环境因素相关三个环境因素相关:(1) 过度的植物生产量;(2) 去氧还原作用;(3) 对有机体的毒性或类似的生理毒害作用。0100%0100%100%0因素1因素2因素3种群的故障树种群的故障树(Fault Tree)分析图示分析图示直观了解一种化学物质对特定种群的影响方式直观了解一种化学物质对特定种群的影响方式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受影响种群受影响种群生长、发育、死亡和生殖
13、生长、发育、死亡和生殖直接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间接影响有毒化学物有毒化学物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有毒化学物有毒化学物短期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长期影响短期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长期影响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群落个体种群组织细胞群落个体种群 组织细胞情形A情形B情形C研究的难点研究的难点表现如何在亚细胞或生理水平上观察个体生物幸存力的相关变化;还表现在将基于个体的毒性效应(通常是实验室检测方法)外推至观察的种群或群落水平。“嵌套形式嵌套形式”,细胞效应即意味着所有生物水平的效应,这代表一种过于简化的过,细胞效应即意味着所有生物水平的效应,这代表一种过于简化的过程。程。情形B和C中的竖条纹区域代表不确定性 (
14、Uncertainty)。次级生物体的响应(如酶活性或免疫响应的改变)可能代表从健康反应到一种压迫(stress)的广谱效应。因此,发现这种响应和有机体适应性的定量关系是困难的。从个体外推至种群或群落代表另一类问题(如情形C)。基本概念:环境、环境污染基本概念:环境、环境污染n环境环境:特定主体周围的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n环境因所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可大可小,相对比例和尺度。n主体和环境也可相互转换:一个环境主体可以是另一主体的环境因子,一个主体的环境因子在特别情形下,也可转化为主体。n小/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以某一特定生物个体为主体,则该个体周围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因
15、子构成该个体有限的小/微环境;n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以某一种群为主体,则该种群周围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因子构成该种群的大环境。n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且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self-purification capacity),以致影响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此时的环境状态称为环境污染。n污染的原因可分为自然(自然灾害)和人为(“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n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表现为:(1) 涉及面广,接触人口多;(2) 低剂量、长时间作用;(3) 多途径进入人体;(4) 多因素
16、共存及联合作用(如加和作用、协同作用、促进作用、拮抗作用或独立作用等)。n世界“八大公害病八大公害病”(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1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其它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等等。n环境公害的特点环境公害的特点:(a)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引发的疾患;(b) 流行特点可能是长期陆续发病,也可能出现急性爆发型疾病;(c) 新病种,有的机理不清,缺少特效治疗方法。n其它危害形式其它危害形式:(1)
17、急性中毒(有害化学物短时间、一次性、大剂量进入人体引发)和慢性中毒(低浓度、长时间、反复对机体作用);(2)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3) 致畸变作用(Teratology);(4) 致突变作用(Mutation);(5) 间接危害,如恶化环境卫生条件、降低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破坏生态平衡等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寿命。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健康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健康n生物圈生物圈n由生物及其生存的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组成。一般认为从海平面以下约11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范围内的适于生物生存。n生态系统生态系统n 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18、,形成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n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根据其在物质和能量交换循环中的作用和状态,可分为四部分。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矛盾又统一,形成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n(i) 生产者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ii) 消费者消费者:指能利用有机物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可进一步分为一级消费者(即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即以一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三级消费者(是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食肉动物),依此类推,人类是最后一级(高级)消费者;n(iii) 分解者分解者:
19、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能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使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还原到环境中;n(iv)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即环境中的无生命物质,如水、空气、土壤、日光等,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基本概念:生物圈,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生物圈,生态系统n生态学生态学n主要研究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科学,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生物体的分布、丰度、及其历史变迁。n生态平衡生态平衡n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生态平衡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n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n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以摄
20、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呈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称之为食物链。自然界的食物关系错综复杂,交织成网络关系,即食物网。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n生物富集生物富集n环境中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食物网逐步转移、蓄积、富集,可提高到千百万倍而后进入人体。生物体从环境中不断摄入浓度极低的化学物质在体内蓄积起来达到相当高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接下页)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平衡,食物链和生物富集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平衡,食物链和生物富集生物富集的条件生物富集的条件:(a) 该化学物质容易为各种生物吸收;(b) 在生物体内排泄和降解困难;(c) 在积累过程中对
21、生物体本身未达到致命伤害。不同生物对同一化学物质富集系数不同,同一生物对不同化学物质富集系数不同,同一生物不同部位对化学物质的蓄积能力也不同。富集系数富集系数 (biological accumulation factor, BCF) 生物体内化学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与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之比。物质浓度与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之比。q“以人类为基本对象,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孟紫强,2000);q“尽管也涉及从亚细胞至独立个体、种群水平的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但主要关注点是人类,其它生物体或多或少是作为替代”(Wright and Welbourn, 2002)。q
22、“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不仅研究对生物个体的损害作用,而且研究对生物群体、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社会的损害及其对策”(孟紫强,2000);q“研究天然和人工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效应”(Duffus, 1980);q“研究污染物在分子至生态系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Ladis and Yu, 1995);Truhaut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它的研究定义:“是从整体关系的角度研究自然或合成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成份的毒性效应的毒理学分支”(Truhaut, 1977);“由毒理学自然延伸至研究污染物的生态效应”(Moriarty, 1983);“研究生态系
23、统中毒性物质的命运(归宿)及其效应的科学”(Cairns and Mount, 1990);“研究环境中有毒物质及其对存活生物影响的科学”(Jrgensen, 1990);“研究对非人生物体、种群和群落的毒害效应的科学”(Suter, 1993);“研究有毒物的命运及对生态系统的效应”(Shane, 1994);“集成化学污染物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及其归宿(如迁移、转化和衰解)”(Forbes and Forbes, 1994);“预测潜在有毒物对自然生态系统和非靶标物种的效应”(Hoffman等,1995);“研究生物圈中的污染物及其对生物圈成份(包括人类)效应的科学
24、”(Newman, 1998);“应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的有害作用和相互影响规律的学科。生态毒理学是环境毒理学的一部分,也是生态学的一部分”。“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不良生态学效应,以及从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生命层次和生理、代谢、发育、遗传、生殖等生命现象水平研究其与外源化学物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并揭示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确定反映环境胁迫的指示表征的学科”(孟紫强,2000)。 在生物圈中,同种的生物个体个体(Individual)组成种群种群(Population),若干种群的有机联系及其生境组成
25、群落群落(Community),群落及其生境的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区别于传统毒理学在于其对环境污染物最终效应的任何评价均须涉及下述一个四步过程(Wright and Welbourn, 2002):污染物释放进入环境污染物释放进入环境;污染物传输进入生物体内,发生或不发生化学形态转化污染物传输进入生物体内,发生或不发生化学形态转化;污染物暴露于单一或多个靶标生物污染物暴露于单一或多个靶标生物;污染物产生个体、种群或群落层次污染物产生个体、种群或群落层次/水平上的响应水平上的响应。提取 (Extraction)合成 (Synthesis)利用 (Use)处置 (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