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 原理 全套 课件 192
- 资源描述:
-
1、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第一章第一章 西方美学史上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第一节第一节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一、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一、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1.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美本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美本身)。身)。2.对柏拉图美的理式的批判认识对柏拉图美的理式的批判认识(1)对艺术情感性的压制)对艺术情感性的压制(2)终极追问的困境)终极追问的困境3.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研究的两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研究的两点价值点价值a.区分区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的”和和“什么什么是美是美”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b.他讨论了美的
2、各种定义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二、康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1.康德认为审美是主观的,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感为内容,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也不同于逻辑判断。2.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在趣味判断中所呈现的事物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运动。3.康德对美的分析中值得注意的三点:a.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b.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
3、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根源。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来的,而是引起
4、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同感。同感。三、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三、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探讨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显现于理念显现于感性形式,成为理念与感性的具体的统一感性形式,成为理念与感性的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体,才能有美2.他认为在艺术美中所谓他认为在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理念的感性显现现”,就是指作品的,就是指作品的“意蕴意蕴”的显现(内的显现(内涵建设)。一切造型、色彩、线条、音调涵建设)。一切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的运用,都是为了显示出一种内在精神。的运用,都是为了显
5、示出一种内在精神。3.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合理内核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合理内核a.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b.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一的c.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显现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显现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化(小孩扔石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化(小孩扔石头)头)泰姬.玛哈尔陵4.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具体说明了美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具体说明了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 a. 教堂是宗教集团聚会和虔诚默
6、祷的场所,教堂是宗教集团聚会和虔诚默祷的场所,建筑的内容目的体现了对天国的向往,建建筑的内容目的体现了对天国的向往,建筑的内容决定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的形式。筑的内容决定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设计,并不是单纯考虑实用的各种形式的设计,并不是单纯考虑实用的需要,而是为了体现一种宗教精神需要,而是为了体现一种宗教精神.b. 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柱子(耸立直上)、内部的柱子(耸立直上)、内部空间(空旷幽闭)、色彩(浓烈迷幻)、空间(空旷幽闭)、色彩(浓烈迷幻)、音响(悠扬抚慰)音响(悠扬抚慰)v结论:v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
7、西,它不由审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美客体来决定。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科隆大教堂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米,东西长约145米,米,南北宽约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米,建筑面积约6
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科隆大教堂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朴素风格。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堂,中央大礼拜堂穹
9、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上有重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筑艺术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圣经人物的各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十字架上的基督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
10、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了重大的影响。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沙杰罕为宠姬泰吉君主沙杰罕为宠姬泰吉玛哈玛哈尔修筑的陵墓,整个建筑通尔修筑的陵墓,整个建筑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形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形端庄华美,陵墓的上部是个端庄华美,陵墓的上部是个硕大的白色圆顶,平台四角硕大的白色圆顶,平台四角各有一座白色高塔,尖尖地各有一座白色高塔,尖尖地刺入天空。四个尖尖的高塔,刺入天空。四个尖尖的高塔,衬托着中间泰姬陵的圆顶,衬托着中间泰姬陵的圆顶,两相映衬,给人一种奇特的两相映衬,给人一种奇特的美感,显得匀称而富有韵律。美感,显得匀称而富有韵律。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寝宫
11、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光线所至,丽的藤蔓花朵,光线所至,光华夺目,璀璨有如天上的光华夺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辉。星辉。第二节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本质上探索美的本质一、亚里士多德(前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的哲学探讨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理念”或或“美本身美本身”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是
12、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体积与安排”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和谐比例的重视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和谐比例的重视(达(达芬奇;芬奇;1452-1519)1.人体具有完美的比例人体具有完美的比例2.“绘画的和谐比例,由各部分在同绘画的和谐比例,由各部分在同一时间组合而成一时间组合而成它的优美不它的优美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可同时
13、观看。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可同时观看。从整体看,是看它的构图思想,从整体看,是看它的构图思想,从细部看,是看它组成整体的各从细部看,是看它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意图部分之意图”(蒙娜丽莎蒙娜丽莎)3.绘画之美在于比例的协调,这如同音绘画之美在于比例的协调,这如同音乐中各声部的和谐齐唱。乐中各声部的和谐齐唱。三、荷迦斯(三、荷迦斯(16791764;英)认为;英)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所有这一切彼此纠正、彼此偶然的约束、共一切彼此纠正、彼此偶然的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同
14、合作而产生了美。”曲线比直曲线比直线美,而蛇形线最优美线美,而蛇形线最优美四、博克(四、博克(17271797;英);英)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融成一片;融成一片;第五,身材较弱第五,身材
15、较弱 ;第六,;第六, 颜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如果有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如果有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这些就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这些就是美所依存的性质是美所依存的性质”v结论:结论:v美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由审美主体美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由审美主体来决定。来决定。第三节第三节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本质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本质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是生活”(一)(一)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16、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活的,那就是美的。”(二)现实各个领域中美的表现(现实美)(二)现实各个领域中美的表现(现实美)1.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舟发西苔岛舟发西苔岛2.自然美也是由于移情才产生的。自然美也是由于移情才产生的。3.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补偿。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补偿。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
17、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这是安格尔的得意之作。安格尔在此以前,画过称之为维纳斯的构图(1807年起稿,1848年完成)。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也许安格尔在寄托对青
18、春的无限眷恋-少女充满活力的胴体正象她脚边的那朵含苞欲放的雏菊,散发着长久的魅力,给人以宁谧的思绪、无尽的隽永。泉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美学原理.ppt华多的华多的舟发西苔岛舟发西苔岛描绘一群情侣依依惜别地离开神描绘一群情侣依依惜别地离开神话中的爱情之岛,树立了纤弱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话中的爱情之岛,树立了纤弱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 第四节第四节 马克思对美的看法马克思对美的看法一、美的规律一、美的规律 马克思说: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
19、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一)人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一)人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 1 1、动物只生产它自己和它幼、动物只生产它自己和它幼崽的直接需要的东西崽的直接需要的东西, ,而人的而人的生产,不仅仅是出于动物的人生产,不仅仅是出于动物的人的需要,而是超出自身的需要,的需要,而是超出自身的需要,即为社会进行生产,它自身不即为社会进行生产,它自身不需要也生产(物质生产)。需要也生产(物质生产)。2 2、人进行精神生产,创造艺术,创造各种、人进
20、行精神生产,创造艺术,创造各种制度,满足生存的高级需要。制度,满足生存的高级需要。(二)(二)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世界中的体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世界中的体现现1 1、马克思在、马克思在手稿手稿中提出了中提出了“本质力量对本质力量对象化象化”的问题,这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归结性的问题,这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归结性观点。观点。 2、通过劳动创造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属人本质通过劳动创造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属人本质创造到对象当中,将人的自由自觉物化了。创造到对象当中,将人的自由自觉物化了。(如大禹治洪水就物化了人对水流的自由自(如大禹治洪水就物化了人对水流的自由自觉的要求)觉的要求)3、人与之发生联系的对象和
21、人构成了一种人与之发生联系的对象和人构成了一种关系。(看月亮、观赏花草)关系。(看月亮、观赏花草) 美的事物与人的自由生存条件、自由生活美的事物与人的自由生存条件、自由生活需要是相适应的。需要是相适应的。 4、人肯定自己的方式是惟一的人肯定自己的方式是惟一的只只有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有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 如画家,只能在画中肯定画家,没有如画家,只能在画中肯定画家,没有画,不成为画家。低劣的画,就证明画,不成为画家。低劣的画,就证明你是水平低的画家。没有作品,就是你是水平低的画家。没有作品,就是空头文人。除在对象领域外,人不能空头文人。除在对象领域外,人不能肯定自己,特别是艺术创造(欣赏)
22、肯定自己,特别是艺术创造(欣赏)领域。领域。 (三)(三)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美的规律就体现在创造中。美的规律就体现在创造中。 人创造历史人创造历史 把自身尺度推向对象世界,把自身尺度推向对象世界, 人的无机身体是人创造出来的。人的无机身体是人创造出来的。 2、人能够超脱为自身的所需去进行创造,越人能够超脱为自身的所需去进行创造,越有作为的人,越是不为自己的人,有作为的人,越是不为自己的人,“助人助人为乐为乐”,为大多数、为社会进行创造,才,为大多数、为社会进行创造,才更能显示人自由自觉的价值。更能显示人自由自觉的价值。 3、美不仅仅体现在创造结果上,更体现美不仅
23、仅体现在创造结果上,更体现在创造活动当中在创造活动当中 。4、任何一个存在物都是在对象化关系中任何一个存在物都是在对象化关系中的存在物,如果自身之外没有对象,的存在物,如果自身之外没有对象,那么它自身就不能成为对象。那么它自身就不能成为对象。 二、美的根源二、美的根源“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美。” 1、审美是人独有的能力。、审美是人独有的能力。2、社会实践使人真正成为了具有审美、社会实践使人真正成为了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能力的人。3、社会实践不断丰富了人的审美感受、社会实践不断丰富了人的审美感受合审美需要,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合审美需要,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
24、探讨及特点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及特点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一、天人合一一、天人合一1 1、神人以和、神人以和 商民族是一个商民族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率民以事神”的民族,它具有的民族,它具有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的兽面纹和其他早期民族泛神的共性。(青铜礼器的兽面纹和其他纹饰怪兽食人母题纹饰怪兽食人母题, ,大量存在的牲祭人祭现象以及大量存在的牲祭人祭现象以及嗜酒风习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嗜酒风习等等,无一不凝聚着商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族特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神人以和神人以和”审美境界的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刻意追求) “神人以和
25、”的境界体现了媚神与自娱的统一,即主体在媚神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情感上的愉悦。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古乐篇古乐篇:“昔葛天氏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一曰载民载民,二曰,二曰玄鸟玄鸟,三曰,三曰遂草木遂草木,四曰,四曰奋五谷奋五谷,五曰,五曰敬天常敬天常,六曰,六曰建帝功建帝功,七曰,七曰依地德依地德,八曰,八曰总禽兽之极总禽兽之极。”v2、天人合一 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在西周时期的天命论中,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因而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v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伦攸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