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670454
  • 上传时间:2022-05-17
  • 格式:PPTX
  • 页数:112
  • 大小:686.2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浙江 中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专题 十四 古代 诗歌 鉴赏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A组2019年浙江中考题组1.(2019杭州,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6分)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注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2分)(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4分)答案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做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解析解析(1)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诗

    2、歌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概括意境。“西溪独泛”抓住一个“独”字,可以看出当时诗人是独自一人在西溪泛舟,又写到了“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可以联想到一位隐士的隐居生活,由此可知,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2)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无人知道,只有一轮明月在他左右;接着分析本诗尾联表情达意的手法,可知这两句诗也是通过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据此加以概括即可。2.(2019温州,12)古诗阅读(4分)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4分)镜头脚本设

    3、计(部分)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远景从人物后面拍摄(1)水流声、鹧鸪声(2)答案答案(4分)(1)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2)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解析解析(1)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运用优美的词句描摹画面,主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信息“长溪”“新雨”“色如泥”“阴云”“向西”“楚客”“南行”等拟写答案。(2)结合脚本设计的重点来揣测预期效果,抓住“景别”“摄法”“配音”来解读如此设计脚本所能达到的效果。3.(2019宁波,17)古诗阅读(5分

    4、)牧童词唐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5分)答案答案(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

    5、渴慕。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5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明确牧童形象2分,明确生活向往2分)解析解析两首诗都描绘了牧童悠闲的生活状态,但两首诗又有所不同,牧童词中的“不怕猛虎欺黄犊”和牧童中的“无是亦无非”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可抓住这两点来写其不同之处。4.(2019金华,1314)古诗阅读(4分)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

    6、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等七州。(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2分)(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答案(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解析解析(1)“吴音渐已变儿童”的意思是会说方言的人已经是没有见过的小孩子了,说明诗人离家的时间已经很久了。(2)三、四联的意思是文长老虽已年迈,表达已不像当年那样畅达,但却深谙禅趣,生活淡然闲适,令人羡慕。而“我”除了会作

    7、诗别无长处,这是诗人谦虚的说法,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像长老一样洒脱淡泊,日后流连于浙东的自然山水间,享受安闲生活的愿望。B组2015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1.(2018杭州,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注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蛱(ji)蝶:蝴蝶。(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2分)(2)两首诗

    8、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3分)答案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解析解析(1)审清题目要求,找到写出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文字,符合此季节特点的是“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高诗中能凸显暮春季节特点的三个字显而易见是“花落尽”。(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衬托手法是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范诗“无人过”“蜻蜓蛱蝶飞”形成对立条件,初夏正是农忙时节,四顾无人,可

    9、见农事繁忙;高诗中“花落尽”与“蝶来多”形成对比,可见蜂蝶都来到了菜畦,让人立即联想到菜花的繁盛。2.(2018宁波,171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如梦令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2分)(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答案答案(1)“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

    10、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意思相近即可)(2)C解析解析(1)阅读整首词会发现“春早”一词是整首词作的核心,在赏析画线句子“一夜遍生芳草”时,结合关键词“春早”来赏析,便会发现“一夜”从时间的角度突出春来得迅速,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到来了;而“遍”字则是从范围的角度来写“一夜”之间芳草已是遍地丛生,也可见春来之速。此外赏析的时候不能遗漏诗词的情感,结合全词结尾“花外斜阳更好”可以发现,作者是赞美春光的,由于关键词是“春早”,应选择“惊喜”一词作为作者的情感。(2)词的结尾虽然提到“花外斜阳更好”,但结合词作关键词“春早”会发现,该词是写春来之早的,这与C项中“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矛盾,故选C

    11、。3.(2018金华、丽水,1415)古诗阅读(4分)遣意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注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字看出。颔联中的“”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2分)(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2分)答案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近,从啭字听

    12、来;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此皆天然佳句。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谢交忘名,有淡然世外之思。尾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作者的情感由“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方法指导方法指导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

    13、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表议论或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4.(2018湖州,13)古诗阅读(3分)晓过鸳湖清查慎行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3分)答案答案C理由:(1)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2)两首诗写的都是动人的春景;(3)两首诗都写出春天的美好;(4)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解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并体会诗人情感,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14、从内容、情感角度看,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是C项。相同之处: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都是动人的春景,都写出春天的美好,都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5.(2018台州,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喜雨明朱曜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眠。笑摘园蔬漉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雨夜宋项安世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注牸(z):母牛。漉:滤。这两首写了“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4分)答案答案喜雨通过写春雨滋润农田,农家儿女喜说丰收的场景,抒发了农人的喜悦心情。雨夜通过写诗人在雨夜独坐寒斋,想象友人孤篷听雨的场景,表达了对

    15、友人的担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孤寂之感。解析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题目入手,“喜”字暗示对雨的喜爱之情,再结合诗中“新田”“小犊”及“丰年”可以判断该诗的主题是农人喜雨。雨夜一诗中抓住关键词“独”“故人”可以判断出诗人在雨夜对友人的担忧。6.(2017温州,101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5分)如梦令汉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选自全宋词)注汉:汉水。霁(j):雪后转晴。(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的特点。(2分)(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答案

    16、答案(1)宁静(2)“且住,且住”表达了词人无限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远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中的“鸣橹”“惊寒鹭”以动衬静,分别从听觉、视觉这两方面给我们一种安静的感觉。方法技巧方法技巧考生要抓住语句当中的一些意象来进行想象和体悟。例如,“鸣橹”就会让人想象出一个船夫在摇橹,而“惊寒鹭”则可以想象出“鹭被人惊吓后扑腾”的画面。这些从侧面反衬出整体环境的宁静。(2)本题考查对词句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且住”一词是“暂且停留吧”,并

    17、且重复了两遍,表达了词人的无限留恋之情。“数遍溪南烟树”描绘的是词人遥望小溪南边的袅袅炊烟腾起的村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此处的喜爱,不愿离开。同时,“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中也可以解读出这层情感。7.(2017丽水,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晓行望云山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荼二首(其一)宋杨万里仰架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佳:荼蝴蝶浑无辨,飞去方知不是花。(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注可观:壮观。荼(tm):花名。仰架:仰望花架。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

    18、以赏析。知识卡片理趣是指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与审美情趣。宋诗往往不排斥说理,但不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来表现一定的道理。答案答案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荼写诗人在观荼 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解析解析晓行望云山写作者把彩云误当作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峰是静的,云是动的,作者善于

    19、捕捉景物的特征,将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披仙阁上观荼写作者在披仙阁上看荼时,花和蝴蝶分辨不清,花蝶动静相生。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解题关键解题关键题干非常明确地指出“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的“理趣”,而且两首诗歌的“理趣”是“相似”的。另外“知识卡片”中对“理趣”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与审美情趣”,而且往往以“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来阐释,这样的提示语更是给了我们具体的答题方向:锁定诗歌的形象,在对形象的分析中探究诗歌所要表达的哲理。答题时要

    20、点出两首诗歌阐述的“理趣”是什么,其次要紧扣诗歌具体形象,分别分析两首诗歌相似的理趣所承载的内容。8.(2017宁波,19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满庭芳失鸡明王磐平生淡薄,鸡儿不见,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炮。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注休焦:不要着急。火烧:一种圆形面食。穿:通“汆”,一种烹调的方法。(1)对曲中的“我”而言,失鸡最大的好处是“”。(用原句回答)(2分)(2)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这首曲的语言特点。(3分)答案答案(1)直睡到日头高(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2)(示例)这首曲子的语言生活化(口语

    21、化),如“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写得通俗易懂;失鸡之后,作者宽慰童子,嘲笑偷鸡贼,列数失鸡的好处,语言诙谐幽默;这首曲“焦”“炮”“道”等字押同一个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从诗歌中可以得知失鸡最大的好处是: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这首曲语言特点的能力。注意通读全曲,理解曲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9.(2017湖州,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3分)从军行唐陈羽海注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海:湖泊。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

    22、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ABC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答案答案C理由:(1)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2)两首诗都写出了环境的恶劣;(3)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4)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5)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概。(两点理由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能力。从军行是一首描写风雨中行军的诗。

    23、一、二句写行军环境的严酷。第三句中,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不见人”造成悬念,从而引出第四句。风中红旗不乱,已足见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体现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A.该诗写诗人山中幽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B.该诗描写了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C.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具体来说,一、二句写敌军的溃退,三、四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由此可知选C。10.(2016杭州,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

    24、,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偏知:才知。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1)月夜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2分)(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答案答案(1)春天秋天(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解析解析(1)月夜根据“春气暖”中的“春”判断为春天;早行根据“驼褐”“稻田”“草虫鸣”判

    25、断为秋天。(2)“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首先明确两首诗最后两句中,“动”体现在哪里,衬托了什么“静”。月夜中的“动”主要体现在“虫声新透绿窗纱”,尤其是“透”字写出了声音的动态,虫的细小的声音能穿过窗纱进入屋内,足见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在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其“动”主要体现在“稻田深处草虫鸣”,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11.(2016宁波,192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题。(5分)定林所居二月四日作宋王安石宋陆游屋绕湾溪竹绕山,早春风力已轻柔,溪山却在白云间。瓦雪消残玉满沟。临溪放杖依山坐,飞蝶鸣鸠俱得意,溪鸟山花共我闲。东风应笑我闲愁。注定林:地名,为

    26、名胜之地。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3分)(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2分)答案答案(1)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2)(示例)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解析解析(1)定林所居中的“溪”的特点主要通过第一句“屋绕湾溪竹绕山”体现出来,“绕”字写出了溪水的曲折。“溪山却在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二月四日作通过第一句“早春风力已轻柔”和第三句

    27、中的“飞蝶鸣鸠”写出了早春的景色。因为此题只有一空,从“轻柔之风”与“飞蝶鸣鸠”中任选一个填写即可。(2)首先,理解两首诗歌的意思,着重通过对“闲”字的品读,来分析两首诗歌情感、心境的不同。定林所居中,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高山又直插白云间。临近溪水放下竹杖,靠着山坐着。溪水、鸟儿、鲜花和我一起悠闲。定林所居是王安石晚年所题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诗人居所的清幽环境以及诗人的闲适生活,抒发了诗人面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二月四日作中,早春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瓦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飞舞的蝴蝶、鸣叫的鸠鸟在这个季节里快活起来了,而东风应该笑话我的闲愁。结合注释可

    28、知,二月四日作是陆游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时所作。12.(2016台州,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若耶溪上南宋陆游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村场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注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村场:村庄祭神的场地。菰():俗称茭白,可食用。堪:能够,可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答案答案(示例1)我认为抒发了诗人愉悦之情。诗人面对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家乡的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示例2)我认为表达了诗

    29、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诗歌中的“霜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题目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作答时先点明自己支持的说法,进而结合诗歌内容阐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如果认为抒发的是作者的愉悦之情,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红叶”“傍人飞”“酒”“蟹”等,将作者在秋高气爽、红叶纷飞的秋天与乡亲把酒言欢的场景描述出来,进而指出作者的愉悦之情。如果认为表达的是作者的落寞之感,则从相反的角度阐述。“霜风”“红叶”衬托的是凄凉的心境。紧紧抓住“客”字,离家外出日久,回家乡就是客人了,

    30、展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酒”“蟹”变成了消愁的方式。两个角度,只要能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3.(2015宁波,19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5分)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2分)(2)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3分)答案答案(1)白云堆深林(2)(示例1)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竟”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示例2)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挑柴的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解析解析(1)限定前两句,要求找出两处体现

    31、环境清静的景物。景物一共四处:“白云堆”“青槐”“深林”“鸟”。“青槐”和“鸟”是植物、动物,并没有体现环境的清静,可以排除。(2)“竟”表现了一种惊喜之情;“挑蝴蝶”可以和樵夫的“挑柴”对比赏析。两个赏析角度:一个角度是诗人的雅趣,另一个角度是生活的悠闲。14.(2015杭州,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九日寄子约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注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黄河:代指故乡。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2分)(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

    32、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分)答案答案(1)登高望远重阳(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解析解析(1)中国传统节日中,跟“九”有关的首先考虑九九重阳节。再看诗句中有“登高”“望远”等词语,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然可以确定是重阳节。(2)该诗除了首联点明时节,后面每一句都可以分析,可从常见的伤时、怀乡、忆亲、厌官等角度分析。C组教师专用题组1.(2017金华,1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诗人写出了小雨的

    33、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答案答案该题分层赋分。第一层:只关注小雨某一方面的形态或心思。(示例1)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示例2)我不能下得太大,也不肯全无。(示例3)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第二层:关注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但没有指出两者的关联。(示例4)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不能下得太大,也不肯全无。(示例5)我是一场细细疏疏的小雨,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示例6)我不能下得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第三层:不仅能关注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还能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示例7)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美,于是,我虽然下得不大

    34、,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语言要通顺,要使用第一人称。2.(2017衢州,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这首诗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答案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

    35、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解析解析岑诗以重阳登高为题,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开在战场上的故园之菊的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切时切地,紧扣诗题。孟诗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之间的情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36、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短短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3.(2017嘉兴,12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送人之荆门明浦源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选自明清诗赏析)注郢(yn):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赓(n):继续。(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

    37、特点。(2分)(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答案答案(1)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2)(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诗歌的内容可知,颔联追念荆门的历史遗迹,颈联写荆门的自然风光。(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李诗尾联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用马的不忍离别来表现自己的惜别之情,而

    38、本诗最后两句为作者想象友人将来的生活,表达了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据此分析即可。4.(2017台州,121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泛舟后溪唐羊士谔注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惟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注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2分)(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答案(1)芳草萋萋静美清澈(2)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解析解析(1)作答时要理解诗

    39、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惟有啼鹃似留客”,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杜鹃,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可见其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据此可作答。5.(2017绍兴,18)结合两则的相关内容(文本见专题十三“五年中考”C组),阅读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追感往事宋陆游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注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

    40、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答案答案这两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对泣”的故事,感叹当时国家危急,官员却只懂得明哲保身,不要说会出现治国的能臣,连为国悲伤哭泣的人都没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解析解析结合两则短文可知,“江左夷吾”指的是王导,而王导是治国贤才,又迎难而上,热爱国家,而南宋群臣却“不望”,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南宋缺少像王导这样的爱国贤臣。而“新亭对泣”指周与诸名士面对国难不禁涕泪纵横,这正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然而南宋亦没有为国落泪之人,这着实让诗人愤慨和无奈,而这些愤慨和无奈正是出自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6.(2016丽水,1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

    41、面的问题。(4分)画堂春寄子由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选自苏轼词全集)注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

    42、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解析解析把“归去”分别代入原文的诗句中,弄清它们的含义,明确“归去”的具体所指,然后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写作目的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评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需要考生回归具体的语境,知人论世,理清所比较内容的具体意义和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7.(2016衢州,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3分)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

    43、具体分析。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答案答案(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

    44、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解析解析两首诗中关于水的诗句分别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离情别意。二者又有区别,金陵酒肆留别侧重于把不尽的流水比作不断的离情;渡荆门送别除了使用拟人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主客移位手法,把要表达的离情别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8.(2015衢州,13)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4分)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4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无定河:在陕西北部。陇西行和破阵子中都有“可怜”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答案陇西行中用“可怜”一词使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懑。(意思符合即可)解析

    46、解析陇西行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生“胡尘”。“可怜”紧承前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虚实相对,荣枯迥异,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可怜”,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9.(2019北京,101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回答问题。(共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3分)(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答案答案(1)(示例)同是宦游人(宦游)不舍(惜别)豁达(乐观、积极向上)(2)(示例)李白把明月看成通情达意的使者,托明月将自己的担

    48、忧、关怀带给友人;王勃认为,情谊深切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解析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完成本题需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就本题而言,空根据题干“共同的境遇”这一关键信息的提示,在诗句中找出诗人与杜少府的共同点即可;空可由题干中“送别友人”与诗句“与君离别意”概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空可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概括出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2)完成本题需要理解题干中的“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要求,作答时需要将两句诗进行比较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集中抒

    49、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作者借明月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情感。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写出了即使远离,相距万里,也无法把自己与好友分开的情怀。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眼前一样。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首联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颈联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

    50、景,使友情升华;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10.(2019广东广州,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670454.html
    三亚风情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