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8-1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8-12)..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 心理学 课件 12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 与自我教育与自我教育 主讲: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主讲: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 邱小艳邱小艳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周围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衡。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心理成分构成。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一)自我认识方面(一)自我认识方面 1 1、认识更具主动性
2、;、认识更具主动性; 2 2、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仍有片面性;、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仍有片面性; 3 3、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性 (二)自我体验方面(二)自我体验方面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 2 、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 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三)自我调控方面(三)自我调控方面 1、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 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3、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相对薄弱
3、的自控能力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二)内心矛盾的出现 (三)内心矛盾的统一(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3)独立意向与依附的矛盾独立意向与依附的矛盾(4)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第二节第二节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二、自我形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自我概念影响心理健康第三节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的含义一、自我教育的含义 自我教育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自我
4、教育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可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完善 3、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 4、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全面认识自我:通过他人、通过自我 (二)正确对待自我:积极悦
5、纳、理智对待、乐观憧憬 (三)努力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第十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第一节 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一、高校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一、高校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 群体和群体特征:群体和群体特征: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群。 群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 1
6、 1、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规范;、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规范; 2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 3 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官方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是由官方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种组织形式。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自发而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是自发而形成的群体,是在工作或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任务的组织。或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任务的组织。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 1 、社会助长、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
7、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2 2、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对应。、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相对应。3 3、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4 4、群体极化:、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讨论前讨
8、论前 讨论后讨论后 赞同赞同+中性中性0反对反对-5 5、从众:、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具有个人适应社会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具有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意义。的重要意义。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阿希的从众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标准线标准线 比较线比较线 A B C二、高校学生的班集体心理二、高校学生的班集体心理 (一)大学班集体的类型与作用 1、类型: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 2、班集体特征 (二)集体舆论及其作用二、高校学生的班集体心理二、高校学
9、生的班集体心理 (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1、集体凝聚力就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2、高集体凝聚力的特征三、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三、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一)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 班集体内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 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二)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影响第三节 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 1、平等性;、平等性; 2 2、感情色彩浓厚;、感情色彩浓厚; 3 3、富于理想化、富于理想化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 1、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有助于大学
10、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水平;善的水平; 2 2、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 3 3、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 4 4、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平等平等原则原则 尊重原则尊重原则 真诚原则真诚原则 理解原则理解原则 社会交换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三、三、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4、合理对待批评(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
11、2、维护他人的自尊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5、加强交往,密切关系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道德是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个人依据一定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
12、德认识;道德认识; 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 3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 4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一、一、皮亚杰的品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德发展阶段理论: 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从服从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从服从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道德判断是一个从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发展过程。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品德
13、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习俗水平 “好孩子好孩子”定向阶段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维护权威或秩序 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说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说 1、新道德行为形成实验 2、抗拒诱惑实验 3、言行一致实验四、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四、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一)学习信任阶段 (二)成为自主者阶段 (三)发展主动性阶段 (四)变得勤奋阶段 (五)建立个人同
14、一感阶段 (六)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七)显示创造力感阶段 (八)达到完善阶段第三节 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三、道德意志的形成与锻炼:三、道德意志的形成与锻炼: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培养。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培养。 第四节第四节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一、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二、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二、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一)心理依据 (二)常用方法 1、防范协约法 2、表征性奖励法 3、强化暂停法 4、过错矫正法 5、榜样示范法第十一章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