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经济学基础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基础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1章 导 论【知识目标】 掌握资源稀缺性和机会成本的定义 掌握经济学的定义 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涵与关系 掌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定义 理解边际分析与均衡分析的定义 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能力目标】 能辨别现实生活中的微观与宏观经济问题 能从机会成本角度进行分析和选择 能利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营管理决策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 资源稀缺性与选择 1.1.2 经济学的定义 1.1.3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经济问题 1.1.1 资源稀缺性与选择 1稀缺性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必然要依赖各种资源。资源就是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或劳务的手段或
2、物品。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生产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也是有限的。这种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称为稀缺性。 注意:稀缺性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稀缺的相对性指的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它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 稀缺的绝对性指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稀缺性产生的原因有如下两个: (1)人的欲望即需要是无限的。人们的需要是无穷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 (2)生产要素是有限的。生产要素包
3、括资本、土地、劳动和企业家才能,这些要素是用来生产能满足需要的物品的,是稀缺的,以至于要使用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2选择和机会成本 选择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备选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经济学中的选择是指人类社会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稀缺资源于各种用途,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机会成本是指把一项经济资源配置到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将其配置到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理解机会成本需要明确如下两点: (1)所使用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之所以有选择是因为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如果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单一的,那就谈不上各个用途(机会)的利益比较。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才会涉及
4、机会成本。 (2)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视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并不是指任意的一种用途的收益,而是指所有放弃的用途中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1.1.2 经济学的定义 迄今为止,对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界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接受的说法。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和劳务,并将其分配给不同的人的学科。即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学科。 1.1.3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通过选择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不同
5、用途,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具体说来,经济学要阐明以下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一些,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人们必须做出选择:用多少资源生产某种产品,用多少资源生产其他的商品。 2如何生产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样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人们必须决定:各种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组合,才能提高经济效率。 3为谁生产产品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机制进行分配,分配的数量界限如何把握等。 4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一国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关键要看有没有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劳动,所以,资
6、源的充分利用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 5物价是否保持稳定如果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就会出现失业和通货紧缩;反之,如果过度利用资源,则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影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6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考察经济增长就是考察在长时期中,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否实现了持续增长,社会财富是否持续增加。1.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2.1 微观经济学 1.2.2 宏观经济学 1.2.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2.1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
7、,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1.2.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经济中各个有关的总量的决定、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总量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资源利用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1.2.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
8、基本假设、主要目标和研究方法均不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尽管各自独立、相互区别,但作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的。 2.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1.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3.2 边际分析 1.3.3 均衡分析 1.3.4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是指超脱或排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事物运动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反映事物的一般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是回答事物“是什么”的
9、问题。 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既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来分析和评价事物发展状态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是回答事物“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1.3.2 边际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中,把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方法。 1.3.3 均衡分析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再次改变资源配置已不可能带来更多的产出或满足感时的状态。均衡分析就是在假定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考察体系达到均衡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 1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1.3.4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 2比较静态分析 3动态分析关键
10、概念 稀缺性 选择 经济学 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实证分析关键概念 规范分析 边际分析 均衡分析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第2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知识目标】 掌握需求与需求定理 掌握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掌握供给与供给定理 掌握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 理解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掌握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的关系 掌握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和供给弹性的计算【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图形表示 会计算各种弹性,能运用价格理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2.1 需求理论 2.1.1 需求与需求定理 1需求和需
11、求量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注意:需求的形成有两个必备条件: 一是消费者对该商品或劳务有消费的欲望; 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构成需求。 2需求表 商品的需求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这些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价格数量组合价格(元)需求量(单位数)A1700B2600C3500D4400E5300F6200G7100 3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12、,消费者希望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4需求定理 需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即向右下方倾斜,它反映了需求的基本规律需求定理,即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2.1.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P)。 (2)消费者的收入(I)。 (3)相关商品的价格(Pr)。 (4)消费者的偏好(T)。 (5)该商品的预期价格(E)。 2需求函数 将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函数形式表示出来,这个函数就是需求函数。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典型的需求函数。 Qd = f (P,I,Pr
13、,T,E,)(2-1) 式中,Qd为某商品的需求数量;f表示函数关系;其他字母分别表示前面提及的各种影响需求的因素。 鉴于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在论述需求函数时,通常假设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变,只研究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需求函数可以写为: Qd = f (P)(2-2) 2.1.3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需求的变化是指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水平发生的变化。2.2 供给理论 2.2.1 供给与供给定理 1供给和供给量 供给是
14、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所谓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且能够生产或提供的数量。 2供给表 商品的供给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价格数量组合价格(元)供给量(单位数)ABCDE234560200400600800 3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供给曲线可以分为厂商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厂商供给曲线表示单个厂商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
15、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行业供给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得到。 4供给定理 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即向右上方倾斜,它反映了供给的基本规律供给定理,即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2.2.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1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P)。 (2)生产中相关商品的价格(Px)。 (3)商品的成本(C)。 (4)生产者对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E)。 2供给函数 通过对影响供给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函数形式表示出来,这个函数就是供给函数。下面,我
16、们给出一个典型的供给函数。 Qs = f (P,Px,C,E,)(2-4) 式中,Qs为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f表示函数关系;其他字母分别表示前面提及的各种影响供给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的函数,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该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数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Qs = f (P)(2-5) 2.2.3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供给量随着价格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供给的变动是指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
17、的供给水平发生的变化。2.3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2.3.1 需求弹性 1需求弹性的定义 需求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于某些需求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更具体地说,需求弹性是一种需求影响因素(自变量)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某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式中,Ed是需求弹性;Q是需求量;是需求量的变化量;X是某自变量;是自变量的变化量。QQXQXXXQ 2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其计算公式为 EP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动
18、的百分比 = (2-7) 式中,EP是需求的价格弹性;P是价格;是价格的变化量。QQPQPPPQ (2)点弹性与弧弹性 在计算需求价格弹性时,可以有两种算法。一种是计算它的点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这时意味着和相应的的量极微小)。点弹性的计算公式如下: EP = (2-8)0limP ddQQPQPPQP g 弧弹性 计算需求函数上两个点之间的平均弹性,这称之为弧弹性。弧弹性计算公式如下: (2-9) 式中,EP是需求的价格弧弹性;Q1是对应于价格水平为P1时的需求量;Q2是对应于价格水平为P2时的需求量。122121121221211222PPPQQQQPPEQQPPPP QQ
19、gg (3)需求曲线按价格弹性的不同分类 需求曲线按照价格弹性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5类。 完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 完全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 具有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 具有变化弹性的需求曲线。 例外情况。(4)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价 格需 求 量价格弹性系数弹 性 情 况 销 售 收 入120100富有弹性12 000增加1102007.6722 0001002703.1327 000903301.929 700853501.0329 750803700.91缺乏弹性29 600减少704000.5828 000604250.3925 500 (5)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商品价格弹
20、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 商品的替代性。 商品的必需性。 一种商品的消费在消费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一种商品的市场饱和程度。 消费者调整商品需求的时间的长短。 3需求收入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 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2)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需求收入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2-10) 式中,EI是需求的收入弹性;I是收入;为收入的变化量。IQEQIQIIIQ 4需求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的定义。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如果另一种相关商品
21、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2)需求交叉弹性的计算。设有两种商品X和Y,商品X的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为EXY= (2-13)XYYXQPPQ 2.3.2 供给弹性 1供给弹性的定义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之比。 2点弹性与弧弹性 与需求弹性一样,供给弹性也分为供给点弹性和供给弧弹性。供给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供给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假定供给函数为Q = f (P),以Es表示供给弹性,则供给点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s = (2-14)式
22、中,Es是供给的价格弹性;Q是供给量;为供给量的变化量;P是价格;是价格的变化量。弧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s (2-15)式中,Es是供给的弧弹性;Q1为对应于价格水平为P1时的供给量;Q2为对应于价格水平为P2时的供给量。0limPddQPQPPQPQ21122112QQPPPP QQg 3供给曲线按供给弹性的不同分类 供给曲线根据Es值也分为5种类型 富有弹性的供给曲线(Es) 缺乏弹性的供给曲线(Es) 单元弹性的供给曲线(Es = 1) 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Es = ) 完全无弹性的供给曲线(Es = 0) 4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时间因素。
23、(2)生产周期的长短。(3)生产的技术类型。(4)生产成本的高低。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知识目标】 了解总效用的含义 掌握边际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掌握基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基本条件 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特征和绘制方法 掌握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掌握预算线的定义和公式 掌握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基本条件 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并会计算 理解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 理解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基本原理【能力目标】 能用效用、边际效用等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基本问题 能运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解题 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分析问题3.1基数效用分析 3
24、.1.1 效用与边际效用1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种满足欲望的心理感受。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以及具有多大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2基数效用分析与序数效用分析 基数效用分析认为,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基数效用分析主要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分析消费者行为。序数效用分析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难以准确衡量,不能加总求和。但人们可以用序数来比较欲望或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序数效用分析主要采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消费者行为。这两种理论虽然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分析的结论是相同
25、的。 3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的大小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多少,所以,它是所消费的商品数量的函数。TU也可以由连续消费的每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加总得到。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 = f(Q)(3-1)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3-2)TU QMUQ( )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可以用表3-1来表示,假设一个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的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