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技能提升专练(附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阳光照进你心里
  • 文档编号:2638526
  • 上传时间:2022-05-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9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技能提升专练(附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阳光照进你心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高考 论述 文本 阅读 技能 提升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2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技能提升专练(附答案解析)一、(2022河北衡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材料一: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等,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顿者终于顺利;非是而欲满足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例也。而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离间陷害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

    2、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互相施之而相互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I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蒙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温婉,而惩(惩,恐惧害怕,下同)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3、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改编自王国维烽红楼梦磨评论)材料二:我认为红楼梦评论,我们不能够完全接受的一点,就是红楼梦评论是完全套用了叔本华的哲学。我认为文学里边可以反映人生,文学当然是反映人生的,文学既然

    4、反映了人生,文学里边当然就有哲学,文学有一个表达的形式,表达形式当然就有美学。我们从文学里边寻求哲学和美学,这是不错的。可是我们所要针对的是这一个作品的本身,而不是把一个现成的理论,套在它的上面。我认为王国维先生之所以有了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那个时候毕竟只有27岁,还很年轻,而且他那个时候没有一般人接受西方的理论,能够把它灵活地运用。我们所接受的西方的理论,不应该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可以给我们一种启示,可以给我们一个视角,一个观察评论的角度。我们不能够把叔本华的哲学完全套到红楼梦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是根据叔本华的哲学来写的这个红楼梦。(摘编自叶嘉莹评点烽红楼梦评论)材料三:王国维以西方美学

    5、为理论基石透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吸取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破惑此前红学研究的误区,开辟红楼梦研究的新视角。但是红楼梦评论也有其无法避免的先天缺陷: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宣扬的是厌世消极的人生态度,崇尚绝对虚无缥缈的处世精神,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王国维继承叔本华的唯意志理论,红楼梦评论思想倾向也是极其消极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揭示悲剧的物质根源,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存于客观社会矛盾中,按照这种社会历史悲剧观解读红楼梦,则宝、黛的悲剧是出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栗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先生曾经在论证了眼看中认为:“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鲁迅先生强调悲剧的社会根源,注

    6、重从外部探究悲剧,与王国维的纯粹从内部研究不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待红楼梦的悲剧性的悲剧观相反。再加上王国维由于受时代历史研究条件的局限,对于高鹑续书无法窥测(目前学术界对于高鹑续作红楼梦的研究已颇为广泛)。所以在整体论述上有待后人评判和商榷。虽然红楼梦评论存在不足和牵强之处,但是王国维突破传统研究角度和框架,以西方美学视角阐发红楼梦内部悲剧价值,建构了系统的悲剧理论体系,不失为红学史上石破天惊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摘编自周德禧论王国维燎红楼梦磨评论中的悲剧观)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第一、二种悲剧具备偶然性,人们对此类悲剧虽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

    7、,所以并不以为自己会遭遇。B.第三种悲剧具备普遍性,是我们人生所固有的,人人都可能是悲剧承受者,也可能成为悲剧制造者。C.叶嘉莹先生不完全认同王国维烽红楼梦磨评论,是因为文学的内容与表达形式涉及哲学与美学。D.王国维红楼梦磨评论运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古典作品,突破了传统苑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解析】C项,“叶嘉莹先生不完全认同王国维燎红楼梦磨评论,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是“可是我们所要针对的是这一个作品的本身,而不是把一个现成的理论,套在它的上面”“我们所接受的西方的理论,不应该生搬硬套”,叶嘉莹不完全认同王国维红搂梦评论的原因是王国维运用西方理论解读红楼梦时,有生搬硬套之嫌。12 .根据

    8、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从材料一第一段看,王国维认为,读者的阅读期待会影响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方向。B.王国维认为,中国文学作品都是简单的乐天主义,不敢正视人生挫折与命运挑战。C.叶嘉莹先生认为,文学研究应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硬套哲学、美学理论。D.王国维之前,红学研究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学、哲学、美学等角度来解读红楼梦。【答案解析】B项,“中国文学作品都是简单的乐天主义”以偏概全,根据文意“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等,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不能理解为所有的“中国文学作品”都是简单的乐天主义,应是“中国大多数文学作品”。13 .下列各

    9、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的一项是(3分)(C)观点:“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等,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A.孔雀东南飞焦刘死后魂化鸳鸯的结局。B.窦娥冤窦父为窦娥洗雪冤屈的结局。C.水浒传宋江率梁山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D.长恨歌李隆基与杨太真在海外仙山再次相见。【答案解析】“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等,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是说中国人有“乐天”色彩,即喜欢圆满的喜剧结局。C.宋江等接受招安是农民起义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农民起义悲剧性之所在,与材料“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顿者终于顺利”的国人喜欢的圆满结

    10、局无关。14 .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材料一是如何论证“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的观点的?(4分)答:(1)对比论证,作者拿代表国人乐天精神的传统戏剧长生殿牡丹亭圆满结局与红楼梦悲剧精神作对比,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与意义。(2)引用论证,引述叔本华悲剧理论,指出第三类悲剧在社会人生中的普遍性,论证红楼梦悲剧的“彻头彻尾”就在于这类悲剧的普遍性。(3)举例论证,以分析“宝黛爱情”悲剧原因为例,论证了红楼梦“彻头彻尾”悲剧的内涵。15 .请结合材料探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给后世文学评论创作者的启示。(6分)答:(1)王国维突破传统研究角度和框架,以西方美学视角透视红楼梦,建构了系统

    11、的悲剧理论体系。启示后世文学评论创作者,文学评论的创新需要新视角,而新视角常常需要系统的哲学、美学理论方面的知识积累来支撑。(2)文学评论针对的是作品本身,不能生搬硬套哲学、美学理论:王国维完全套用叔本华唯意志哲学来阐述红楼梦内涵,导致思想倾向极其消极。(3)文学评论需要从作品内部来解读作品,也要从作品创作与反映的时代社会背景、客观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解读作品。(4)文学评论要充分辨析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前人各类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评论推进到更高层次。二、(2022部分省新高考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认为,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

    12、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并不是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文学中的城市

    13、,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

    14、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

    15、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

    16、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栗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6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阅读城市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我们所理解的“北京”应该是混合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学的想象。B.要揭示城市发展规律性的东西,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并不重要,研究重心应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C

    17、.文学中对城市的论述,必须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下展开,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D.城市文学研究必须借助“记忆”与“想象”,用文字、图像、文化记忆来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其内在的灵魂。【答案解析】B项,“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并不重要”错,原文“并不是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说明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也很重要,但不仅此一个方面。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研究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就可以丰富我们对成都前世今生的认知。8 .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C.当代青

    18、年作家把自身的城市经验融入作品中,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D.相关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不应该忽略的。【答案解析】A项,“可以丰富我们对成都前世今生的认知”错,研究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可以丰富我们对唐时成都的认知,“前世今生”有夸大之嫌。B项,“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错,根据材料二“我的看法是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并非“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而是“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C项,“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根据材料二“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可知不是反叛。9 .下列各项中,最

    19、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C)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变化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10 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的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解析】A项,属于对城市地理方面的研究。B项,属于对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D项,边城不属于城市对象。均不能支撑材料一“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观点。11 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作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4分)答:提出问题:提出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分析问题

    20、:因受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文学学科。得出结论:阐释把城市文学研究归入城市学的原因或依据,得出将其列入城市学的子题这一结论。(思路分析2分,内容分析2分,共4分)12 .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的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6分)答:阅读城市是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文学为城市研究与阐释提供了独特的角度与方法,使得城市真正“活起来”。城市为文学提供了有别于乡土文明传统的独特的城市经验。因此城市与文学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共生关系,而非割裂独立。(每点2分,共6分)三、(2022湘潭市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

    21、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22、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

    23、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

    24、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

    25、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

    26、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

    27、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

    28、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D.朱嘉、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答案解析】B项,“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C.

    29、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答案解析】B项,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C项,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D项,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0、。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D)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寄蜉娜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答案解析】D项,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材料一按“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1分)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1分)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1分)

    31、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1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3分)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3分)四、(2022西南大学附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材料一: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

    32、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一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

    33、发挥出来。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

    34、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材料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嬴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

    35、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017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唤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

    36、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和待遇才

    37、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

    38、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中国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尚未达到东京和首尔的规模,因此应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B.要想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未来既需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也应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C.党的十九大以后,各地方政

    39、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唤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D.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在金钱、住房等物质待遇上的差距,扭曲了人才引进政策的初衷。【答案解析】A“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尚未达到东京和首尔的规模”有误,上海人口规模已超过首尔。“因此”也不准确,与东京首尔的比较只是一个参考,不能直接得出“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的结论,这还与中国的人口总量远超日韩有关。C“唤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有误,在十九大前就已唤起“人才争夺战”。D”物质待遇上的差距,扭曲了”有误,原文为“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

    40、1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推进空间,我们应该更乐观地看待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应过早进行限制。B.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指出了当下我国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C.材料二第一段是文章的论述背景,点明了人才决定着城市竞争力、关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D.“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的政策速度与温度格外重要。【答案解析】B项,“指出了当下我国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有误,并非当下存在制约问题,原文为“长此以往”,即预见性地

    41、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18 .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3分)(C)A.郑州发布政策:只要符合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副高级(含)以上职称、高级技师(含)以上职业技术资格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按规定购买住房。B.上海浦东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C.浙江某高校在经过公开招聘筛选后招收了两位浙江大学统计学博士,进入学校国际处负责学生出国交换申报材料政治审核工作。D.某医院对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医院科室轮岗制,轮岗期满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分配科室。【答案解析】C项

    42、,统计学博士负责学生出国交换申报材料政治审核工作,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不对口。19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才争夺战”中需要兼顾哪些因素。(4分)答:兼顾尖端人才的争夺与普通劳动者的引入。兼顾人才引进数量和人才贡献率。兼顾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一点两分,两点三分,三点四分)20 .驳论是一种很有力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材料一的哪几段使用了驳论,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请简要分析其驳论过程。(6分)答:二三段运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2分)先直接驳斥认为中国城市规模太大而应当控制人口规模的观点。(1分)然后列举国内外翔实的数据,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指出中国城市规模不是太大而是太小。(2分)最后提出论点,认为要发展三大都市圈,并大幅扩容二线城市。(1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技能提升专练(附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63852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