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儿推拿穴位概述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2631447
  • 上传时间:2022-05-12
  • 格式:PPT
  • 页数:80
  • 大小:3.1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儿推拿穴位概述PPT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儿 推拿 穴位 概述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小儿推拿穴位概述:小儿推拿穴位概述:12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

    2、sicing elit.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3小儿推拿操作程序:l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l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l 第三步:下肢部第三步:下肢部l 第四步:胸腹部第四步:胸腹部l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4 凡小儿推拿在头面部操作时须先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在上肢部操作时,须先按揉总筋、分推阴阳,此五者为常例,有推开治疗大门和疏通经络之意。拿按肩井有关闭推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一

    3、开一关体现了小儿推拿的完整性。5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6一、 天门(推攒竹)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3050次。 【功效】祛风解表、开窍醒神、安神镇惊等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惊风等症。多与坎宫、太阳相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施术不宜过猛,皮肤潮红为宜。7二、坎宫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上缘向眉稍做分推,称推坎宫。3050次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8三、太阳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

    4、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也称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50次 【功效】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发汗解表,祛风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9四、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作用】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按)法。揉3050次,拿(按)35次。 【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神志病:失眠,癫痫;外感病:感冒,发热,颈项强痛。10五、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5、 【操作】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11六、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12七、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安神除烦。 【

    6、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等。 【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13八、人中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14九、印堂 【位置】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 【功效】提神醒脑,祛风通窍。 【应用】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15 第二节 胸腹部穴位16一、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7、。【操作】用指腹按在穴位上揉50100次,称为揉膻中;继用两手中指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乳头50100次,为分推膻中;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50100次,为直推膻中。【功效】推揉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吐痰不利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同用。【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17二、乳旁 【位置】乳外旁开一横指(0.2寸),左右两穴。 【操作】

    8、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处揉3050次,称揉乳旁。 【作用】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18三、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第五肋间隙。 【操作】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揉3050次,称揉乳根。 【作用】揉乳根:宣肺理气,止咳化痰。治疗咳嗽、胸闷、痰鸣等症,临床上常与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以食、中二指同时按揉,称揉乳根、乳旁。19四、腹 【位置】腹部 【操作】全掌摩腹,顺时针与逆时针各摩5分钟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功效】调理脾胃与大小肠蠕动,利于消化吸收。 【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20五、

    9、脐l【位置】肚脐正中。【位置】肚脐正中。l【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操作】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100-300次;或掌摩。次;或掌摩。l【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功效】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脱。l【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l【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21六、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患儿仰卧位。用食、中指端按揉二穴50100次,称揉天枢。 【作用】揉天枢:疏调大肠、理气消滞。用治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

    10、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揉龟尾等同用。可用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22七、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功效】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完成后,再操作此穴。23八、中脘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用食、中指端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

    11、或自喉向下推至中脘100300次。 【作用】揉、摩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用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的作用,主治呕吐恶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24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25一、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配合使用,可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症。26二、大椎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

    12、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按揉大椎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项强等病症。捏挤、提拧大椎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刮大椎用于中暑发热。27三、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上,右顺时针,左逆时针按揉50100次,称揉肺俞。 用两拇指或中指从风门穴沿肩胛骨下缘,经肺俞向外下斜方推至两肩胛骨下角50-100次,

    13、推呈“八”字型,继而从肺俞直向下推至膈俞50-100次,推呈型,称推“介”字。 推肺俞是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手法,可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等症。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退热。 【临床应用】益气补肺,止咳化痰。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等病症;如久咳不愈时可加推脾经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时可加少许盐粉,以增强效果。风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风热咳嗽、热喘用分推肺俞。28三、肺俞29四、脾俞 【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脾之背俞穴。 【操作】揉50100次。 【临床应用】健脾和

    14、胃,消食祛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病症。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30五、肾俞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旁开1.5寸处。 【操作】 揉50100次。 【临床应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31六、推脊 【位置】大椎至长强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蘸酒精从大椎直推至骶椎(长强),100-200次。 【功效】清热镇惊。 【应用】推脊常用于各种发热病症。32七、捏脊 【位置】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之间。 【操作】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肾俞朝上捏至肺俞处,3-5遍

    15、。 【功效】培育元气,调理气血。 【主治】消化不良、疳积、腹泻等。 【应用】小儿保健穴;可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健体。常与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按揉足三里结合应用。33八、七节骨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向下推),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揉龟尾相配合。34九、肩井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之中点。 【操作】有拿肩井、按肩井和揉肩井之分。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用力提拿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拿35次;按1030

    16、次,揉1030次,掐35次。 【作用】宣通气血,解表发汗,通窍行气。常用于治疗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肩背痛,项强等病症。35第四节 上肢部穴位36一、总筋 【位置】手臂内侧,腕掌横纹的中点。 【操作】以左手轻握小儿的手掌,右手拇指按在总筋处,在与腕背抵住的食指相对用力按揉约100-300次,称按揉总筋;或用拇指甲掐1分钟,掐后加揉20次,称掐总筋。 【功效】清热熄风止痉,通调全身气机。 【应用】按揉总筋为推上肢的首推穴之一,故作常例手法。 掐揉法用于治疗口舌生疮、夜啼、发热、惊风、抽搐等病症。37二、阴阳 【位置】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又称阴池;拇指侧为阳,又称阳池。 【操作】两手握住小

    17、儿手掌,两拇指并列,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次,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 【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等治疗。38三、脾经 【位置】拇指指腹螺纹面。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拇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将小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也为补,称补脾经;由小儿拇指尖直推向指根为清,称清脾经(只做第一节指)。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100500次。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 【功效】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18、;清脾经:清湿热,止吐泻。 【应用】补脾经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等症。 清脾经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肌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及热结便秘等症。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故一般脾经以补为主。 若脾实证需用清法,需清后加补,补法操作次数为清法一半。39三、脾经40四、肝经 【位置】食指指腹螺纹面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食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称补肝经;由小儿食指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500次。 【功效】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止

    19、痉惊风、抽搐、烦躁。 补肝经:宜清不宜补,若确属肝虚,需补肝经时以补肾经代之。 【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急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症。41四、肝经42五、心经 【位置】中指指腹螺纹面。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中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中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称补心经;由小儿中指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100500次。 【主治】身热无汗,烦躁、高热神昏。 【功效】清心泻火,除烦安神,补益气血。 【临床应用】清心经常用于心火炽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烦躁、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清后溪等合

    20、用。 小儿心常有余,补心经,易动心火,故本穴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致面色无华、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清法操作次数为补法一半或以补脾经代之。43六、肺经 【位置】无名指指腹螺纹面。 【操作】以右手食、中指夹住小儿无名指,用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无名指螺纹面上做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称补肺经;由小儿无名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100500次。 【主治】胸闷,咳嗽。 【功效】补益肺气,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应用】补肺经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自汗怕冷、易感冒等肺气不足病证。清肺经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

    21、证、热证,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咳喘。44七、肾经 【位置】小指指腹螺纹面。 【操作】各种流派说法不一,清补方向不一致。 【功效】补肾经主要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精亏所致的久泻,多尿,遗尿,虚喘等病证。 清肾经主要用于治疗膀胱湿热、小便赤涩等。“肾为先天之本”,刘老认为肾经宜补不宜清。治疗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时常以清后溪代之。 【应用】多用补法,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久泻多尿、遗尿等。45五经配伍及推治 刘老推拿认为小儿推拿以手代针药,取功效于指端。从五经推治虽施之患儿体表,意在调整其体内阴阳及脏腑功能。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前人多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说

    22、明小儿五脏病机,决策治法。 刘老认为运用五经推治来调整脏腑功能,同样不能只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点,创立了独特的五经配伍推治法。 一、五经助制的关系 1脾助肺,肺助肾,肾助肝,肝助心,心助脾。 2脾制肾,肾制心,心制肺,肺制肝,肝制脾。 相助和相制,是治疗中主补、主泻,或兼补、兼泻的依据,医者根据这些规律在治疗上进行对标、对本的治疗,从而形成五经配伍推治。4647 二、五经配伍推治 1、脾病 虚证:主补脾,兼补心,补后要加清,更补肺,稍清肝,这样的取穴治法叫“补三抑一法”。 实证:主清脾,兼清肺,次清肝,稍清心。 2、肝病

    23、 虚证:主补肝,兼补肾,更补心,稍清肺。 实证:主清肝,次清心,稍补脾。 3、心病 虚证(血虚):主补心,再补脾,略补肾。 实证(实热):主清心,次清肝,再清肺,稍清脾,略补肾。 这样的取穴治法叫清四补一法”。 4、肺病 虚证:主补肺,次补脾,再补肾,稍清心。 实证:主清肺,次清心,兼清肝。 5、肾病 虚证:主补肾,次补肺,略补牌。 实证:主清肾,兼清肝。48 附: 1.五脏中脾、肺肾二经的虚证。可用补三抑一法,心、肝二经不一定要用,因为此二脏是阴中之阳脏,故要灵活掌握。 2脾经因为是后天的根本,故宜补不宜清,用了清法后可加补法,使其不会伤及脾胃。 3肝经宜用清法,用补法需要注意妄动肝风。 4

    24、、次数:主、兼、次三者之间递次减100次,即为剂量问题。 5、小儿推拿以1个月 6岁为效佳49 年龄 补 清 1个月12个月 150次 60次 1岁3岁 300次 150次 4岁6岁 400次 200次 6岁9岁 600次 300次 10岁12岁 800次 400次50八、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则缘,由食指尖至虎口的一直线。 【操作】用右手食、中指两指抵住小儿拇指根部,以右手拇指末节桡侧面从小儿食指第一指节正面向上斜行直推至虎口,称清大肠。100300次。 【主治】便秘,泄泻,脱肛。 【功效】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应用】清大肠:常用于湿热、积滞肠道所引起的腹痛、腹泻、泻痢,便秘等症。 补大肠

    25、: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虚寒腹痛、泄泻、脱肛。51九、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自指端到指根一直线。 【操作】1)补小肠:自患儿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2)清小肠:自小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主治】遗尿、尿闭、发热。 【功效】温补下元;清利下焦是热。 【临床应用】(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不利、口疮 (2)补小肠:阴亏52十、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心端第一节。 【操作】旋推或直推。100500次。 【主治】呕恶嗳气、烦渴、食欲不振、吐血衄血。 【临床应用】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 (1)清胃经:清湿热、降胃气、泻胃火。 (2)补胃经:胃虚。53十一、小天心 【位置】位于手

    26、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内劳宫与总筋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用拇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该穴,称按揉小天心;用拇指甲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宫,称掐运小天心。揉按2050次,掐35次。 【功效】镇惊熄风,清心除烦,退虚热。 【应用】揉按小天心用于治疗心火亢盛的烦躁不安或阴虚内热、久热不退等病证。掐运小天心用于治疗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54十二、内劳宫 【位置】掌心处,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之,称按揉内劳。揉200300次。另内劳宫滴一二滴凉水,并用中指在其周围旋运,同时结合以对其掌心吹凉气(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称水底捞明月。 【主治】退热发汗。 【应用】按揉内劳常用于

    27、心经有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及阴虚内热而致的潮热、盗汗等症,对心、肾两经虚热最适宜,常与补肾经、掐二扇门合用。水底捞明月用于各种热证。55十三、板门【位置】第一掌指关节横纹处经大鱼际最高点到小天心的一条直线。【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按揉大鱼际肌最高点约1分钟,称按揉板门;用右手拇指甲沿穴位直线掐运3050次,再按揉板门10余次,称掐运板门。【主治】食积腹胀,呕吐腹泻。【功效】止咳嗽,健脾胃,止吐泻。【应用】按揉板门化痰止咳平喘,多用于咳嗽、痰多、气促等。掐运板门有调理胃肠气机的作用,能止吐止泻。板门推向横纹(虎口经大鱼际掐运至总筋):止泻。横纹推向板门(总筋掐运至虎口):止吐。若吐泻兼作

    28、,则两个方向均掐运后加按揉数下。 56十四、十宣 【位置】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十宣。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功效】开窍醒神,镇惊清热。 【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昏迷、惊厥、抽搐等病证,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合用。57十五、四横纹和四缝穴 【位置】四横纹:位于我们手掌的指侧缘,也就是说从第二到第五指指根与掌相接的横纹中央。 四缝穴: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四横纹:用母指桡侧面来回推,用力重点集中在横纹处四缝穴: 四缝穴:用大拇指指尖掐揉四缝穴,每穴掐揉23分钟,长期掐揉,可以缓解治疗疳

    29、积、呃逆、胃脘痛、哮喘、中暑等症状。 【功效】四横纹:主要功效是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止咳平喘。如果是脾虚腹胀(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第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先补脾经5-10分钟,再推四横纹。 四缝穴:按摩四缝穴具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功效,缓解治疗疳积、胃脘痛、哮喘等。58十五、四横纹和四缝穴59十六、老龙 【位置】中指背,指甲根后0.1寸正中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老龙。掐3-5次,或醒后即止。 【功效】熄风镇惊,开窍醒神。 【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若小儿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者,一般可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60十七、外劳宫 【位置】手背第

    30、2、3掌骨交接处凹陷中,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按。揉按100300次,按3050次。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 【功效】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寒解表。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要穴,兼能散寒解表;揉外劳宫主治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恶寒、鼻塞、流涕等;还是脏腑积寒所致的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皆宜;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上可治疗脱肛,遗尿等。(用于一切虚寒之证。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61十八、二扇门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两旁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食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揉二扇门,掐1分钟,揉100次。 【

    31、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 【功效】发汗解表,退热平喘,祛风解痉。 【临床应用】按揉二扇门是发汗之要穴,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高热无汗及急惊抽搐、口眼歪斜等病证,常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合用。若口眼歪斜向左掐右手穴;歪斜向右掐左手穴。62十九、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用拇、食指两指端对称掐之,称掐合谷;用拇、食指指腹相对拿捏,称拿合谷。掐、拿各35次。 【功效】发汗解表,开窍醒神。 【应用】掐、拿合谷常用于风寒感冒、牙痛、急惊风、昏迷等。临床治疗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面瘫、口噤、便秘、呕吐、嗳气呃逆、鼻衄等。常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同用。63二十、

    32、一窝风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后加揉之,称掐揉一窝风。掐1分钟,揉100次。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本穴善止腹痛,常用于受寒、食积、气滞等原因引起的腹痛,多与揉脐、摩腹、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64二十一、阳池 【位置】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阳池。掐35次,揉50100次。 【功效】止头痛,利尿通淋,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掐阳池主治一切头痛。临床上治疗风痰头痛、外感头痛时,常配合揉耳后高骨、丰隆、一窝风等穴;若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后溪配合使用;若大便秘结者,常与推六腑、推

    33、下七节等配合使用。65二十二、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末节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从小儿腕背向肘方向推,称推上三关;从肘部推向腕背,称推下三关。100300次。(按:男,三关推上;女,三关推下)。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 【功效】发汗解表,温阳散寒,补气行气。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热,主治虚证、寒证。临床上主要用于感冒风寒、畏寒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治疗。也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非虚寒病症慎用或禁用。66二十三、六腑 【位置】肘横纹内侧至腕横纹小拇指侧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肘

    34、推向腕部,100300次。 【主治】发热多汗。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本穴性寒凉,主治一切实热病症,脏腑实热之高热烦渴,可单用也可与推三关合用,合用可平衡阴阳,防止大寒大热。67 注:三关、六腑一表一里,一热一寒,各持一端,为避免太过,多配伍使 用,此为协调阴阳之良法。 表证:以推三关为主,每推三关三下,必须退六腑一下。(男:三关推上 三,退六腑一下;女,三关推下三下,六腑退上一下。) 里证:以退六腑为主,每退六腑三下,必须推三关一下。(男:推下六腑 三下,推上三关一下;女:推上六腑三下,推下三关一下。)68二十四、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

    35、】方法一:用两食、中两指指面蘸水,由内劳宫起经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轻推一次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称大推天河水。 方法二:用食、中两指指面蘸水,由总筋处起,食、中两指一起一落交互拍打如弹琴状,直拍打至曲泽穴处,每拍打一番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称打马过天河。两法移动速度宜慢不宜快。 【功效】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临床应用】本穴性凉,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夜啼等症治疗。若感冒发热、头痛、恶心、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大推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6970二十五、水底捞月 【位

    36、置】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 【操作】内劳宫滴一二滴凉水,并用中指在其周围旋运,同时结合以对其掌心吹凉气(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称水底捞明月。 【功效】清热除烦,退虚热。 【临床应用】水底捞明月用于各种热证。71二十六、五指节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有掐五指节和揉五指节之分。掐35次,揉3050次。 【作用】掐揉五指节: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 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72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73一、涌泉 【位置

    37、】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揉中加按,称揉涌泉。50100次。 【主治】五心烦热、久热不退、烦躁不安等阴虚内热之证。 【功效】清热除烦,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止泻。 【临床应用】揉按涌泉可治疗呕吐、腹泻,但临床应用时有男女之别,男孩:左揉转止吐,右揉转止泻;女孩:左揉转止泻,右揉转止吐;若吐泻兼作,则以左右揉按,且次数相等。 常与退六腑、清天河水合用退实热。74二、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操作】用拇指甲轻掐3次,继中指端按揉,称掐揉足三里。掐3次,按揉80100次。 【功效】调理脾胃,通络导滞,强壮身体。

    38、 【临床应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壮身体,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多与推天柱骨、分推腹阳阳等相配合,以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等相配合,以治疗脾虚泄泻;常与捏脊、摩腹等相配合,以作小儿保健。75三、三阴交 【位置】三阴交穴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操作】有按揉三阴交和推三阴交之分。按揉2050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直推法约100200次左右。 【功效】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多与揉丹田、推箕门等相配合,以治疗遗尿、癃闭等病症;亦常用于治

    39、疗下肢痹痛、瘫痪、惊风、消化不良等病症。76四、太冲 【位置】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 【操作】 以拇指爪甲着力,稍用力在太冲穴上掐35次,称掐太冲。 【作用】 平肝熄风。主要用于治疗惊风。77穴位的功能归类 一、退热的穴位与手法 揉太阳,掐内劳,清脾,清心,清肺,掐运小天心,揉外劳,推三关(表),退六腑(里)水底捞月,打天马过河,大推天河水,揉肺俞,推脊柱,按涌泉 二、止咳化痰的穴位与手法 推膻中,揉乳房,揉乳根,补脾,清补肺,补肾,揉肺俞,按丰隆,按揉创新。 三、止腹痛的穴位与手法 清脾或补脾,清肝,揉一窝风,揉外劳,掐四横纹,揉中脘,揉肚脐,揉丹田,揉按足三里。 78 四、止呕吐的穴位和手法 清脾或补脾,清肝,揉膻中,揉乳房,揉中脘,按足三里,版门,揉按涌泉,推脊柱。 五、止腹泻的穴部与手法 清脾或补脾,推大肠,揉中脘,柔肚脐,揉龟尾,推七节,版门,按足三里,揉涌泉。 六、镇惊安神,止抽搐的穴部与手法 百会,印堂,人中,承浆,掐小天心,掐中冲,掐老龙,拿肩井,掐昆仑,掐大敦,掐太溪,按仆参,拿承山,按委中。7980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儿推拿穴位概述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63144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