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627332
  • 上传时间:2022-05-12
  • 格式:PPT
  • 页数:42
  • 大小:9.8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春秋战国 时代 城市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第6讲: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公元前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社会发展概况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一、社会发展概况 1、社会背景 社会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百家争鸣 军事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工具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 2、城市建设 城市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城市商业中心。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

    2、业都市。 城市政治中心 城市军事据点。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城市国家的经济中心。 城市选址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西“城”东“郭”的连结布局) 春秋战国中原诸城有共同的布局特点,就是由西“城”和东“郭”相结合。这种布局是西周时东都成周首创,随着诸候大国的称王,于是这种王都的布局被先后采用了。1、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 位置 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故城东临淄水,西依系水(泥河),由西南小“城”和东北大“郭”连结而成(图P58)。 规模 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

    3、在30 万以上。 特点(杨宽):小城在大郭的西南角,从其城门和道路的布局看,是坐西朝东的,以东门北门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小城四周有城壕,且在大郭内的城壕较宽深,防卫加强。 据最近考古调查,可以断定临淄大郭的时代早于小城。当齐国最早都城临淄时,只筑有一个大城,他们仍然沿用商代的礼制,把宫殿造在城内东北部,所以大城的东北部文化堆积层最厚。年代大致为临淄大郭的建筑可以早到西周时代,而小城的建筑则在战国时代。 平面布局 由大郭和小城构成,大郭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周围约17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小城为宫城,位于大郭西南角,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1400米。北部是宫殿区,中心留

    4、有高14米、南北长86米的椭圆形建筑基址,今称“桓huan公台”。 大郭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郭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2、郑韩都城新郑 位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为西城及东廓两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 西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边,遗址中有房基、下水管道和水井,居住区北有残存的烧陶窑址。 东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

    5、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宽著)西城位于东郭的西北,与临淄城布局相似。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西“城”的建筑较早,东“郭”的城墙是春秋晚期或战国时代修筑的。但从文献资料记载看,春秋前期已有郭及郭门,郭门内有大道及市,但当时的郛或郭是“依水为城”,利用洧wi水、黄水等堤防连结而成,并不四面建筑有完整的郭城2017年3月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通过对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战国时期郑韩故城的瓮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这是郑韩故城考古工作开展50多年来,经过

    6、科学发掘找到的第一个城门。”发掘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站长樊温泉说,通过对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城墙缺口剖面的清理,发现城墙主体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了大面积的修补。同时,在城墙缺口外侧约50米处,发现了一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夯土墙基,和城墙缺口两侧向外突出的墙体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体系。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了保护城门,通常在城门外修筑一个小城,将城门包围起来,这个小城就是瓮城。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守军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就有对郑韩故城瓮城的描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闍yn d ,有女如荼。”“闉闍”即

    7、为瓮城。郑韩故城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后期都城长达539年之久。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开始对其实施发掘。此次发掘基本廓清了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的结构。同时,考古人员在清理春秋晚期一条道路时,发现一条深约4米、宽达14米的壕沟,和道路并行进入了城内。专家由此推测,这和当时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关,表明城门由下穿的门洞及水门两部分构成,具备瓮城防御体系并有“渠门”。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q巾,聊乐我员。 (綦指绿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r l ,聊可

    8、与娱。(指降红色)译文:信步走出东城门,美女熙熙多如云。虽然美女多如云,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绿佩巾,才能赢得我的心。信步走出城门外,美女熙熙如茶花,没有我的意中人。只有白衣红佩巾,才能同我共双娱。 2017年2月挖掘至今,经过近9个月的挖掘清理,距今2400多年的郑国3号车马坑已基本挖掘完毕。目前,已清理出4辆马车,90匹陪葬马匹,是“郑韩故城”内挖掘出土的最大车马坑。河南新郑市是历史上著名的诸侯国都城,从春秋时期的郑国到战国时期的韩国,新郑有500多年的国都史,被后人称为“郑韩故城”。从上世纪60年代起,“郑韩故城”就开始发掘并有重大考古发现。 此次发掘的郑国3号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

    9、西南角的郑国贵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一代郑国国君墓的专用车马陪葬坑。其中,发掘出土的1号车体量巨大,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等设施,装饰奢华,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舆顶部周边装饰着管状铜器、骨器,刷新了“郑韩故城”内出土马车的纪录。此外,发掘显示,1号车和2号车南北并排,且陪葬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马骨上不见马器具,这符合文献关于郑国陪葬车实行“拆车葬”的记载。郑国车马坑景区主任李宏昌解释说,陪葬车一般分为“整车葬”“拆车葬”“车马混葬”等不同形式,郑国一般实行“拆车葬”。“拆车葬”是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尸体之上。从发掘情况看,

    10、3号车马坑陪葬的马车可能是郑国国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车。但具体是郑国哪一代国君,目前还无定论。“由于主墓严重被盗,随葬品几乎被盗一空,也没有相关文字记载,因此墓主人身份难以定论。”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根据目前发掘情况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 河南新郑市是东周时期著名的诸侯国都城,其地下埋藏了数不清的文物遗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郑韩故城”就开始发掘并有重大考古发现。今年二月,郑韩故城的三号车马坑再次启动发掘工作,经过五个多月努力,2400多年前的“香车宝马”开始陆续露面。专家介绍,这次发掘的“郑国三号车马坑”,是郑国国君墓的陪葬坑。这辆鞍车是郑韩

    11、故城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装饰最豪华的国君用车。古代的鞍车,类似现在的房车,车厢宽1.6米,长两米多,能躺能坐能睡觉。最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它的车棚,就是车的顶盖,非常的清晰,它是由彩席,由伞骨,加上青铜器的装饰,和一些骨头的装饰,像这样豪华的车,并且保存得几乎完整,是非常罕见的。出土的三辆车车身散乱,周围还分布有零散的马骨。考古人员介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所采用的整车葬不同,郑韩故城统一进行拆车葬,即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的底部,然后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的尸体之上。由于年代久远,木质已经完全腐化成泥,文物发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土中找土”,依靠土的颜色和软硬质感来从土中发现文物。

    12、 3、晋国都城新田 多年前,在今山西候马西北发现一组古城,位于汾水的东南,浍hui水以北。其中平望、牛村、神台三座古城,长宽都在1000米以上,面积大小不等,相互连结成“品”字形,该即是春秋中期以后晋国都城新田,这种布局方式,后来为赵国所沿用,古城的东南23公里以内,是“郭”的区域,至今还没有发现郭城的建筑遗址。候马晋国都城遗址候马晋国遗址平面图4、秦国都城雍 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的294年间,雍城一直作为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庇护着秦人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 此后,秦虽有新都,但这里的宫殿与宗庙依然继续使用,特别是传统

    13、的重要礼仪,还要到雍的祖庙来举行。直到秦始皇时还是如此,秦国礼制,王22岁必须到祖庙举行“冠礼”才能亲自处理政务。 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 雍古城,在今陕西凤翔城南,南靠雍水,整个城址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宽约3300米,南北约长3200米。 雍的主要宫殿和宗庙建筑,都在城内偏西南的中部地区。以西南作为君主和贵族的居住区,是很明显的。不仅宫殿和宗庙都造在城内偏西南地区,而且墓葬也都在城外的西南地区。 雍的布局是和中原各国都城制度是一致的。 “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苦民矣。”这是史记秦本纪里,西戎使者对秦雍城(位于今凤翔县)的感叹。

    14、(穆公时期) 秦雍城遗址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由城址(都城)、秦公陵园、国人墓地(平民墓地)和郊外宫区组成。 大秦都城的模样四面环水,城内居民沿河而居,有大片的土地可种庄稼,即使遇到敌军围城,也不怕“弹尽粮绝”。四通八达四通八达“水上城市水上城市”“很难想象,雍城曾是水上之都。” 秦人常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理念。因此,他们调查发现,军事防御功能是秦国择都的关键。2000多年前的秦人,从陇东进入关中,也先后在几个地方筑城,最终选择四面环水、土地肥沃的雍城作为都城。雍城四周分别被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凤凰泉河环绕。考古人员还在河流中发现大量直径为1米多的巨型卵石,可见当时河水之丰

    15、沛、河谷之纵深,自然河流便成为“以水御敌于城外”的主要城防设施,这也是对文献所载“城堑河濒”的实景解读。 通过对城墙的解剖性勘探,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的城墙墙体宽度为814米不等,在建造时其工艺流程则是中、里、外三重分别构筑。而其年代的定性,则是考古人员在墙体夯土内发现秦早期陶片,从而证实了城墙是秦国在都雍城近200年之后,公元前490年,才正式构筑城墙,从而初步推断如史记秦本纪“悼公二年,城雍”记载的可靠性。战国时期,列国形势突变,攻伐谋略上升,秦国在原“以水御敌”基础上再构筑城墙,加上因筑墙取土所形成的沟壕,增加了多重防御屏障。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

    16、后首筑城墙。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戎王听说穆公贤明,就派观察员由余到秦国考察学习。秦穆公向由余炫耀壮丽的官室和积蓄的财宝。由余说:“这些宫室、积蓄,如果是让鬼神营造的,就使鬼神劳累了;如果是让百姓营造的,也使百姓受苦了(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觉得他的话很奇怪,问道:“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出现祸乱,而戎族没有这些,治国岂不更难吗?”由余笑着说:“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民众怨恨骄奢淫逸的君上,就要求实行仁义,于是上下怨恨进而相互厮杀!而戎族首领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国家政事就像人支配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

    17、治理方法,这才是圣人治国之道啊!”一番话让秦穆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也让他感到忧虑:戎王拥有由余这样的贤才,对我国是严重的威胁啊!在谋士的建议下,穆公决定实施“糖衣炮弹”,送给戎王16名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歌妓,同时故意延误由余回国的日期。美妙的音乐和楚楚动人的美女,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从此他整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牛马死了一半也不迁徙。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都遭到拒绝。穆公又屡次派人秘密邀请由余,由余见戎王不思进取而秦穆公却贤明大度,于是投靠了秦国,穆公待以宾客之礼。由余对戎地的地形和兵力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积极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先强后弱,次第征服的策略:首先

    18、,泰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接着,秦穆公乘胜前进,先后灭掉了12个西戌小国,史记中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5、赵都城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时期 邯郸,春秋时代原属卫国,后属晋国。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的城市。 位置 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西城、东城和北城三个小城连成“品”字型。 平面布局 赵国邯郸故城的宫城,如同晋国都城新田一样,采用多城连结在一起布局方式。俗称“赵王城”。19721973年间,在“品”字形赵王城的东北,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郭”,“郭”的平

    19、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除少数小段露在地面以外,大部分城址都埋没在地下。 大郭的建造年代要比赵王城为早。具体建于何时待查,大郭曾长期作为手工业区和居民区。这和中原其他国家都城的大郭情况是相同的。 赵国都城邯郸的布局,也和齐国都城临淄基本相同,宫城在大郭西南,只是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品字形,城墙不和大郭连结。 以西城为主体,西城内三进的宫殿,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应该包括外朝、内朝和寝宫在内。 规划思路 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 “赵王城”是“城”:宫殿,庙宇,社稷等集中与此,是政治活动中心。赵王城呈品字形,由东城、西城和北城三个小城组成。 “大北城” 是“廓”,手工作坊、市等集中于此。是经济

    20、活动中心。 郭城即大北城,位于宫城的东北,面积比赵王城大,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3200米,南北长约4800米,周长15400余米宫城以西城为核心,东城和北城为郭城,此种布局形式为它们所独有。宫殿建筑集中在西城。6、魏国都城安邑 安邑原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魏氏的封邑。三家分晋后,安邑成为魏国的国都。公元前394年筑安邑城。到魏惠王九年(前361年)才从安邑迁都大梁。 安邑故城在山西夏县西北约7公里,今称禹王城。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城址分大城、中城、小城及禹王庙四部分。 大城平面略呈梯形,北窄南宽。北垣长2100米,西垣长4980米,南垣长3565米,东垣北段现长1530

    21、米,墙基宽11.522米,垣外有护城河遗迹。据推测大城的时代约属战国战国前期。周长15.5公里 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西墙与南墙就是大城的城墙的一部分,呈边长约为1500米的正方形。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小城位于大城中央,平面呈矩形,城垣总长约3270米,北垣长855米,基宽12米;东垣长495米,基宽12米;南垣长990米,基宽11.3米;西垣长930米,基宽11米。北垣、东垣和南垣中部均有缺口。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 小城东南角外有禹王台,台面略呈方形,东西长约65米,南北长约70米。小城似为宫城。 手工业

    22、作坊仅在大城内辛庄村北发现一处集中出土各类陶范的区域,包括农具范、构件范、货币范及筒瓦、板瓦等,时代属战国中晚期。 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 杨宽推测:中城相当于临淄、新郑的西“城”性质,大城相当于东“郭”性质,西“城”也正位于东“郭”的西南角,布局方式基本一致。小城只是宫墙性质,如同新郑的西“城”中有方形宫墙一样,它只是西“城”的一部分。当然这只是个推断,还要待进一步的考古证明。但是大城原是安邑的“郭”,是可以无疑的。现在大城以内东北部有个村庄叫郭里村,所谓“郭里”,就是大“郭”以内的意思,当是自古相传下来的一个地名,这是个有力的证据。另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毁

    23、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传说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处。又:相传夏启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代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夏县司马光墓祠堂内的文史展览资料)7、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诸都城布局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候国的国都,都推行着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这种布局是周公建设东都

    24、成周时开创的。当时主要目的是安置“国人”、“殷民”及驻屯军队用的。春秋战国被各诸候国采用: 其一,政治上的需要,随着中央集权的形成,必须在都城中建立一个集中办公区域。即宫城区,且有一套礼仪相配合; 其二,要扩建城郭还由于军事上的原因,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军事上的防守是其主要目的。利用城郭作防御工事,是当时很重要的一种战术。如墨子孙嫔等有很多研究守城的战术。 其三,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郭”的用途发生很大变化。春秋战国时“乡遂制度”已经瓦解,“国人”已经分化,“郭”区已经不是“国人”居住区域,居为官僚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了。事实上当时有些诸候国的都城,一方面保持国都的性质,另

    25、一方面就具有都市的性质,成为一个地区手工业商业集中的地方。 8.18.1楚都郢(楚都郢(纪南城)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公元前年,计有个楚王在此立国称霸,先后剪除了黄河以南大小多个邦国政权,统一了北至黄河、西至巴蜀、东至黄海、南至湖南南部的广大疆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谱写出了辉煌壮阔的一章,孕育出了屈原、宋玉等一批楚辞文学大家和荀子、老子、范蠡、伍子胥等众多诸子百家。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识知音”的绝唱也出自这里。 楚都纪南城也因强楚而成为当时我国南方最繁盛的都市。纪南古城池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城垣周长.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几近荆州城的倍。城墙为夯土筑成,高.米,城垣上

    26、部宽米,可并行三辆卡车,宽大且厚实坚固。南城垣上的报警烽火台高大壮观,依稀可辨。城墙四周有城门座,考古工作在西城墙上找到了战国时期的一处三孔城门过道,在南城墙缺口处古河道内发掘出了一座罕见的水门。城内台基遗址遍布,城东南有密集的宫殿建筑遗迹,现存余处夯土台基有的长宽均达百余米。楚都郢的布局,没有采用”城”和”郭”连结的方式,只有一个大城,重心在东南部,与当时中原各国重心在西部的情况不同.(宽)8 8、楚都郢和燕下都(公元前、楚都郢和燕下都(公元前4前前3世纪)世纪) 8.2燕下都 地理位置 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西南的重要门户,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别都。

    27、这点从城墙上附设的防守建筑可以看的清楚. 平面布置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河与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西城即郭城,由北、西、南三道城墙及运粮河组成。 规划思路 基本建设在东城(内城), 西城(外城)除一些坟墓和两处遗址外,并没有其他的遗迹。 整个城的中北部都属于宫廷区的范围,宗庙,均分布在此区内,其他的手工

    28、作坊均环布在宫廷的周围,从而形成一个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的中心。 城之南部则安排市、民间手工作坊等,组合而为一个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总结: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2、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 4、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5、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62733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