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评价-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防洪评价-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洪 评价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的要求、重点和方法要求、重点和方法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5.05 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汇报提纲汇报提纲 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 三、防洪影响分析与防洪评价计算方法三、防洪影响分析与防洪评价计算方法 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汇报提纲汇报提纲 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 三、防洪影响分析与防洪评价计算方法三、防洪影响分析与防洪评价计算方法 1991年长江、淮河地区发生了大洪水,淮河洪水仅次于1954年。这次
2、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防洪标准低、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混乱,有的严重阻水,影响河道行洪;有的影响河势;有的影响堤防工程安全;有的影响防汛抢险及正常的水利管理工作。针对这种情况,199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以下简称有关规定有关规定)。1、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1.1 背景背景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第二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包括河滩地、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区、蓄洪区、滞
3、洪区)新建、扩建、改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临河跨河、穿河、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以下所称建设项目均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1.2 有关规定有关规定要求要求 1、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第三条:规定了大江大河的管理权限规定了大江大河的管理权限。第四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4、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蓄滞洪区、行洪区内建设项目还应符合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 1.2 有关规定有关规定要求要求 1、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第五条:规定了向河道管理部门申请的文件要求,包括:(1)申请书;(2)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3)建设项目涉及河道与防洪部分的初步方案;(4)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施;(5)
5、说明建设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河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于重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还应编制更详尽的对于重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还应编制更详尽的防洪防洪评价报告评价报告。 1.2 有关规定有关规定要求要求 1、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第六条:规定了河道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时,应重点审查的主要内容:(1)是否符合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是否符合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的国土及区域发展规划,对规划实对规划实施有何影响施有何影响;(2)是否符合防洪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3)对河势稳定、水流形态、水质、冲淤变化有无不利影响;(
6、4)是否妨碍行洪、降低河道泄洪能力;(5)对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安全的影响;(6)是否妨碍防汛抢险;(7)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8)是否影响第三人合法的水事权益;(9)是否符合其他有关规定和协议。 1.2 有关规定有关规定要求要求 1、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防洪评价概念的提出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2、河道管理范围、河道管理范围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中把河道分为有堤防有堤防和无堤防无堤防两种情况,对河道管理范围河道管理范围作了如下划分:“有堤防有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围为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
7、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护堤地;无堤防无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围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河道管理条例同时还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临地域划定堤防安全堤防安全保护区保护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护堤地和堤防安全保护区的区别护堤地和堤防安全保护区的区别。护堤地属于河道管理范围,在“护堤地”(相当于禁脚地?)之外再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相当于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河道管理范围河道管理范围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两个概念:两个概念:2、河
8、道管理范围、河道管理范围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河道管理范围为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以及堤身、禁脚地、堤身、禁脚地、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工程留用地和安全保护区。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水位或者设计洪水水位确定。第十八条规定:禁脚地禁脚地:确保堤迎水面五十至一百米,背水面三十至五十米;干堤及重要支堤迎水面三十至五十米,背水面二十至三十米(从堤防两侧斜面与平地的交叉点算起)。工程留用地工程留用地:确保堤、干堤及重要支堤迎水面和背水面均为二百米(从禁脚地外沿算起);安全保护区安全保护区:确保堤、干堤及重要支堤迎水面和背水面均为三百米(从
9、工程留用地外沿算起)。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2、河道管理范围、河道管理范围因此,在湖北,河道管理范围基本上包括两岸堤线以内及背水侧520米至550米(荆江大堤为1000米)。在这个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都应纳入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范围。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1 法律依据法律依据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1991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稿)、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0年修改)等相关法律、法规又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进一步作了规定。200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水利部关于水利行
10、政审批项目目录的公告(水利部2005年第2号)把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列入了行政许可范畴,对建设项目审查进一步规范。 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3.2 水法水法第十九条规定: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应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在其他江河、湖泊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
11、见。水工程建设涉及防洪的,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涉及其他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的意见。第三十八条规定: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3.2 水法水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防洪法
12、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3.3 防洪法防洪法第十七条规定: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等,应当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水库应当按照防洪规划的要求留足防洪库容。前款规定的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符合防洪规划符合防洪规划的规划同意书的规划同意书。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3.3 防洪法防洪法第二十
13、七条规定: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跨越河道、湖泊空间空间或者穿越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
14、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位置和界限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3.3 防洪法防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审查
15、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响评价报告。在蓄滞洪区内建设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电信设施和管道,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险方案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险方案。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时,其防洪工程设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平顶式结构。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4 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 第十一条规定: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
16、意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建设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应当符合江河行洪、输水和航运的要求;滩地的利用,应当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制订规划,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3.4 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 第十七条规定: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
17、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 2001年12月,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通知(水利部水建管2001618号)要求严格进行防洪与河势影响论证。建设项目申请时必须提出对防洪与河势影响评估报告,其报告的编写须由其报告的编写须由具有水利(水电)行业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具有水利(水电)行业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评审工作由建设项目审批单位组织专家进行,专家评审意见作为建设项目申请书附件一并上报。凡未进行防洪影响评估工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 2004年8月5日,水利部印发了
18、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2014年6月水利部发布了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SL520-2014)。防洪评价报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适用于涉河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报告编制导则主要适用于蓄滞洪区。3、法规依据、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 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一、防洪评价概念与法规依据汇报提纲汇报提纲 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 三、防洪影响分析与防洪评价计算方法三、防洪影响分析与防洪评价计算方法 对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总体要求是总体要求是:评价报告应独立成册,完整、全面地反应建设项目对防
19、洪工程的影响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和洪水可能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洪水可能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对防洪标准、水文分析、壅水、冲刷等项目应借助现有计算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对通航、防汛抢险、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河道演变及河势稳定等难以定量分析的应进行定性分析,提出补救措施或建议。报告采用的资料和评价依据资料和评价依据应齐全、可靠,符合时效性要求应齐全、可靠,符合时效性要求;评价范围应完整,评价内容要全面,技术评价范围应完整,评价内容要全面,技术路线正确,评价结论要可信路线正确,评价结论要可信。对防洪工程可能有较大影响、所在河段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研究(数学模型计算、物理
20、模型试验或其他试验)。报告编制的时间应该是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前由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质的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关于资质目前只强调有,并没有具体规定资质等级。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 根据上述要求,报告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2、基本情况3、河道演变分析4、防洪评价计算5、防洪综合评价6、防治与补救措施7、结论与建议总共七章。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概述应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背景、评价依据评价依据、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等。1.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1、概述
21、、概述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主要介绍项目所在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示意图)、总体建设规模、项目项目前期工作概况前期工作概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单位受委托后进行防洪评价编制工作的基本受委托后进行防洪评价编制工作的基本情况情况。前期工作概况前期工作概况包括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承担单位、完成时间、审查或批复情况以及水土保持、取水许可(或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通航安全论证等工作情况及主要结论;评价单位工作情况评价单位工作情况应重点介绍实地踏勘、资料收集、评价计算、与业主和主体工程设计单位沟通等情况。要求列出评价报告编制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程规范
22、、技术资料等。1)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顺序排列,最好注明发布机关和发布日期)。2)规程规范。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且为最新版。3)有关规划文件,包括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岸线规划及其他水利规划等。4)有关设计报告和审查、批复文件等。1、概述、概述1.2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1.3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采用的基础资料(实地踏勘、测量)、分析计算方法选用及试验手段、方法等,简述评价范围、评价计算项目、影响分析内容等防洪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报告采用的高程基准、坐标系及不同高程的
23、换算关系。报告采用的高程基准、坐标系及不同高程的换算关系。1、概述、概述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2、基本情况、基本情况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基本情况包括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现有水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利工程及其他设施、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等。关键是针对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建设项目概况应重点介绍与防洪评价有关的涉河建筑物及其与堤防、河道岸坡的位置关系等基本情况,包括下列内容:1) 涉河建筑物的名称、地点和建设目的。2)涉河建筑物的建设规模、特性、防洪标准(
24、标准及主体工程设计单位采防洪标准(标准及主体工程设计单位采用的相应洪峰流量、水位,施工期防洪标准及相应洪峰流量、水位等)。用的相应洪峰流量、水位,施工期防洪标准及相应洪峰流量、水位等)。3)涉河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布置、结构型式、建筑物轮廓尺寸、与河道(岸坡)堤防的连接方式、与其他水利工程交叉或连接方式、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及建筑设施情况。报告文字部分可用示意图,后面附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和主要建(构)筑物平面图、纵横断面图以及涉河建筑物与其他工程的相对位置图。4)涉河建筑物的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施工布置、施工交通、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施工临时建筑物、施工工期安排、施工度汛
25、方案等。对于涉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取土和弃土工程,还应有取、弃土方案,土方平衡等。2、基本情况、基本情况2.1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概况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二、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要求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和工程状况。2)河道概况,包括水文、泥沙、气象特征、河道长度(宽度)、流域面积、主要控制站、工程河段及工程所在河道断面情况工程所在河道断面情况(断面形态、堤距、深槽、滩岸及岸坡等)。3)河道边界条件,河道险工情况(崩岸)。4)地形、地貌、地质情况。主要是涉河建筑物区的地形地貌情况及河道地质情况,建筑物和堤防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工程地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