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586230
  • 上传时间:2022-05-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2.0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第四 单元测试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1年10月27日xx学校高中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南词叙录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南戏专著,作者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依据是南戏起源较晩,盛行于明初,因此可视为北曲的支流。而依据南词叙录,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实际上是将南戏从北曲的附庸中脱离出来,赋予了南戏更加独立的历史地位,明

    2、确了南戏与北曲为并行的两大戏曲系统。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这些都从侧面佐证了南戏与北曲虽然相互交流影响,但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早期的南戏无论在剧本文学上,还是在曲体上,都有其局限性,也正因如此,南戏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但这并不能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南北戏曲的交流,南戏受北曲杂剧的影响与熏陶,其文学性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南戏从其起源到南词叙录的撰写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南戏已从民间的村坊小曲,走进城市,走进宫廷。不论从文辞声律、结构排场,还是思想意义、人物塑

    3、造,各方面都已达到不可低估的高度。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因此其文化价值是立体的,可挖掘性很强。与诗词相比,戏曲常常更接近于口语。南戏来源于民间,戏文的作者多为书会人士,而其面向的观众群也多为市民阶层。这就使其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且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地域性的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汉语词汇史的书写保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口语、俗语、谚语、俚语等。宋代时期,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宋室的南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生,民众的迫切需要,都促使了戏曲的形成与

    4、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南戏得以孕育并逐渐走向成熟。南戏的戏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譬如在剧本赵贞女王魁中,作者强烈抨击了封建制度下文人人性的异化及其给善良妇女带来的迫害和灾难,表达了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情绪。另外,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南戏中描写的服饰习惯、节庆仪式、民间信仰以及民间巫术等情节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据记载,南戏使用南方曲调,不受宫调限制,可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南戏在温州形成后,于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到了元代末期,又繁衍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四大声腔以及福建泉州、兴化等地的南戏声腔;其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并创造了独唱、对唱

    5、、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摘编自张立秀南戏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南戏和北曲是最早的两大戏曲形式,但是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北曲的地位远远高于南戏,因为南戏起源较晚,盛行于明初,是北曲的支流。B.根据徐渭的南词叙录记载,南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萌芽,要早于形成于金末元初的北曲杂剧,这就明确了南戏高于北曲的历史地位。C.因为南戏与北曲的艺术风格多有不同: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配合。所以南戏与北曲没有关系。D.早期南戏因为在剧本文学和曲体

    6、上的局限性,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鄙视,他们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归结论点。B.文章在论证南戏的历史地位时,将南戏与北曲进行对比,阐述南戏与北曲的差异,突出南戏的历史地位。C.文章第三段总述南戏的文化价值,后文从语言学价值、音乐价值等多个角度对南戏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D.文章阐述剧本赵贞女王魁的思想内容,以及南戏中描写的服饰习惯等,为南戏的社会历史价值提供佐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戏讲述的长篇

    7、故事综合了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众多的艺术形式,因此,南戏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B.南戏来源于民间,戏文的作者多为书会人士,观众群多为市民阶层,因此,南戏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有口语化的特点。C.南戏得以孕育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宋室南迁,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生,民众的迫切需要,都促使南戏形成与发展。D.南戏可以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具有多种声腔、多种角色;有独创的演唱形式和曲牌。这些因素使南戏在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

    8、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

    9、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活动,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

    10、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

    11、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有删改)4.下列关于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来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

    12、,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D.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需要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B.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

    13、生俱来”的性质。D.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很多人的行动常常是在外部刺激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观念的运作,而这也正是一种逻辑运作。C.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

    14、证明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份久远的歉疚阎连科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

    15、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

    16、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

    17、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他答着去了。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

    18、,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我从床上坐了起来。二姐说:“你没睡?”我以“嗯”作了回答。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高中的开学。在

    19、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

    20、”“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富有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

    21、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作了铺垫。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9.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10.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

    22、。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己之官秩授之。则天召见,垂廉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祐,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

    23、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唆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尤重之。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之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四

    24、十九,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B.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C.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D.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

    25、悦/摧拜监察御史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犹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B.官秩,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D.奢僭,“僭”指古代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奢僭”指奢侈逾礼。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才华出众,受到侍御史张循宪举荐,张循宪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B.张嘉贞卑恭敬上,在拜见武则天时,自称草莱

    26、;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C.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祐调到忻州做刺史,以示对张嘉贞友爱的嘉奖。D.张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2)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之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15.唐玄宗因何而越来越看重张嘉贞?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

    27、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C.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诗人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17.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

    28、要分析。四、默写题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十二章中,“_”告诉我们做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在将进酒中,“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虽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_”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2)老子四章中“_,_”两句表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五、语言表达19.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示例: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

    29、不到哪里去。反驳: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反驳:_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抗金名将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让大部分人对贺兰山耳熟能详。如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在南北长200多千米的贺兰山腹地,世人向神秘的岩画世界展现了一条扑朔迷离、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在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300多幅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大至描画动物足蹄,小至表现日

    30、月宇宙,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岩画艺术造型粗犷奔放,构图朴实,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其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 )。20.根据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所加标点符号正确一项是( )A.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B.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

    31、信仰、社会习俗等。C.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D.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来自远古的信息,隐隐地通过风传达出来,这些最初的印记镌刻在岩石上B.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中向后人们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C.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是来自远古的信息,隐隐地通过风传达出来D.这些最初的印记镌刻在岩石上,在风中向后人们隐隐地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存在不合逻辑的语病,请找出

    32、并加以改正。句:_句:_六、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94岁的老奶奶想激活自己的社保卡,老人在家人陪同下来到银行,被家人多次在柜台前抱起,进行人脸识别,一次次吃力地抱起,次次尴尬地识别。材料二 某日,一老人独自冒雨在柜台交医保,工作人员告诉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就)这两个方式。”老人有些不知所措。材料三 江苏无锡火车站一块指示牌提示“无健康码由此进入”,为一些因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不会操作等而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通“无健康码通道”。材料四 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然而,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

    33、达到9.4亿人,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为了不让数字化成为老年人面前的一道鸿沟,多地也在探索应对措施。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触?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你认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工作让“慢一拍”的老人追上这个“快一步”的时代?请给新民晚报的“民生热线”专栏写一篇投稿。要求: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姓名等信息。参考答案1.答案:(1)A;(2)A;(3)D解析:(1)B项,“这就明确了南戏高于北曲的历

    34、史地位”错误,第二段说的是“明确了南戏与北曲为并行的两大戏曲系统”,是二者“并行”,并非“南戏高于北曲”;C项,“南戏与北曲没有关系”错误,由第二段说的是“南戏温婉轻柔,北曲刚劲高亢;南戏多以管乐伴奏,北曲多以弦乐配合。这些都从侧面佐证了南戏与北曲虽然相互交流影响”可知,文中认为南戏与北曲相互交流影响,并非“没有关系”;D项,“他们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错误,不是文人学士们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而是作者认为文人学士们鄙视南戏,但这并不能否认南戏在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作为较早戏曲形式之一的历史地位。(2)A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

    35、点”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提出南戏的话题,但没有提出中心论点;“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错误,文章不是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的,文章第一段是引出“南戏”这一话题,第二段分析南戏的历史地位,第三段总述其文化价值,第四、五、六段从语言学价值、音乐价值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其“文化价值”,由此看来,文本并非总分总的结构,第三段与第四、五、六段构成总分结构。(3)D项,“这些因素使南戏在东南沿海各地广泛传播”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南戏可以随时换韵,多采用五声音阶;具有多种声腔、多种角色;有独创的演唱形式和曲牌”是南戏的音乐价值,不是广泛传播的因素。:4.B;5.D;6.A;解析:4.“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

    36、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原文是“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5.“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错误,原文是“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6.“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有误,原文是“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7.D;8.C;9.含意:“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个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

    37、珍惜眼前幸福生活。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10.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凄淡的笑容”“眼里含着泪水”。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如叮嘱弟弟“好好读书”,送给弟弟钢笔。解析: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分析错误。“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只是后辈们对那段曾经的岁月不了解,并非无法理解和沟通;而且作者在文末说“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由此也可以

    38、看出两代人是可以理解和沟通的。8.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分析错误。文中写到“有蛐蛐的叫声”,这是以声写静,反衬夜的寂静,借以烘托“我”内心对能否上高中的忧虑及对二姐的担心。另外,“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表述也有误,属于过度解读,本文中对夜色的描绘并不是为烘托二姐形象,而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9.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者在文末说“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强化“歉疚”,将其置于文末,是对全文

    39、内容的总结,同时也是在呼应标题,点明文章中心;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此句深化了文章主旨,这里“我”不仅仅是在向二姐表达歉疚,更是在代表一个时代向更多的“二姐”表达歉疚。10.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文中画线部分的文字,交代的是二姐在决定让“我”去读高中时以及送“我”上高中时的事情,重在语言及神态描写。当二姐决定委屈自己而让“我”去读高中时,她的内心肯定是非常伤感、痛苦的,从她的笑容是“凄淡的”,“眼里含着泪水”可以看出来;当二姐说出“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时,她依然是“笑”着的,这是一种强颜欢笑,她内心依然有对读书的强烈渴求,然而对于这种渴求,她只能生生压制,然后用“笑”来掩饰,

    40、可见她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当二姐送我上高中时,她送给我一支钢笔,“眼里含着泪水”,“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这里有二姐对弟弟能够上高中继续学业的美好祝福,也有对弟弟将来能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无限期待,这一次的“泪”与“笑”里,或许伤感和痛苦的成分少了很多,而更多的则是对弟弟的鼓励、祝福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11.C;12.C;13.B;14.(1)现在反而判这些人的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2)我总是看见朝臣大量置办田宅,等他们死后,(那些田宅)都成了不肖子孙的酒色之资,很没有意义啊。15.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友爱兄弟;忠诚于国家

    41、;明理善辩。解析:11.“是千载一遇也”是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其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的主语是“嘉贞”,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12.“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错,应该是“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13.“张嘉贞卑恭敬上”错,文意并不是表现张嘉贞卑恭敬上,而是表现他为人忠勇不卑。14.(1)今:现在。坐:定罪。是:这。塞:阻塞。言者:直言劝谏的人。(2)比:连,连续,此处译为“总是”。没:去世,死。无赖之弟:不肖子孙。无谓:没有意义。15.解答本题,应找出文中表现唐玄宗看重张嘉贞的有关内容,然后概括作答。原文中体现唐玄宗看重张嘉贞的内容有:“开元初,

    42、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上以其明辩,尤重之”,根据以上内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二十岁考中五经科,授任平乡尉,因事获罪免职回归乡里。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任河东采访使,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御史台的官员,请求把自己的官职授予他。武则天召见张嘉贞,在内殿隔帘与他对话,张嘉贞奏告说:“我凭借布衣身份却得以进入禁宫拜见,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现在臣与陛下相隔咫尺,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竟然看不清陛下的面容,我担心这不符合君臣之道。”武则天立刻命人卷起珠帘,和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监察御史

    43、。张嘉贞多次升迁为中书舍人,担任过秦州都督、并州长史,治理政务严肃恭谨,百姓官吏都十分敬畏他。开元初年,张嘉贞因为需要向朝廷奏报政事来到了京城,唐玄宗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多次奖赏慰问他。他趁机向唐玄宗上奏说:“臣幼年丧父,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才到了今天。臣的弟弟张嘉祐现为都州别驾,与我各在一方,心意相通却不在一起,思念让人魂断万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我身边为官,我们兄弟两人一定尽力报国,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唐玄宗称赞他的友爱,特地把张嘉祐调到忻州做刺史。当时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散居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上奏请求朝廷设置军镇来统管他们,(唐玄宗)于是开始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任命张嘉贞为

    44、天兵军使。开元六年春天,张嘉贞又入朝。不久有人诬告张嘉贞在军中奢侈到超过自己的名分地位以及贪赃受贿,御史大夫王晙趁机上奏弹劾他,经查询验证,没有事实和根据,皇上将要对告状者施加诬告之罪。张嘉贞上奏说:“以前天子在上听政,让盲人吟咏诵读,让各种工匠进谏,让平民百姓的议论传上来,然后天子斟酌处理。现在反而判这些人的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特请(皇上)能够免除这个人的罪过,来广开言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下令免除诬告者的死刑,从此皇帝认为张嘉贞忠诚。张嘉贞还曾上奏说:“现在我的意志精力十分旺盛,正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再过几年,就衰老不能做什么了。希望陛

    45、下早日托付重任,哪怕是死臣也不惧怕。”皇上认为他明理善辩,更加器重他。张嘉贞虽然长时间担任各种要职,却不购置田园家宅。到了定州,与他亲近的人有的劝他置办些田宅,张嘉贞说:“我拥有做官的荣光,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难道会缺吃少穿吗?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全无用处。我总是看见朝臣大量置办田宅,等他们死后,(那些田宅)都成了不肖子孙的酒色之资,很没有意义啊。”听到的人都感叹敬服他。5.答案:16.C;17.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暮年之伤。诗人由“伤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羁旅思乡的愁绪。忧国忧民。国家正

    46、处于战乱时期,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解析:16.“寄寓了诗人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错误,诗歌颔联是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所以,颔联表达的是诗人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歌内容入手进行分析。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想象裴迪对着雪中梅花想到诗人,表达的是与故人心心相印的情谊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颈联上句“幸不折来伤岁暮”中的“伤岁暮”三字,表现了诗人人到暮年的感伤。“幸不

    47、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缭乱、感慨万千的”。可见颈联还体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是说“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再一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再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漂泊他乡是因为国家的动乱不安,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忧国忧民。可以说,这些愁绪主要是由时代背景造成的。因此,催诗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18.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解析:19.答案: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解析:这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根据前面的例子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次为出发点进行推理得到不正确的结论,从而得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结论,此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86230.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