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6-2《六国论》 酷问酷答-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586028
  • 上传时间:2022-05-0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7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6-2《六国论》 酷问酷答-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六国论 16-2六国论 酷问酷答-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6 酷问酷答 2022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酷问酷答之六国论【课文内容研读】1本文题为“六国论”,那么,作者讨论的是什么论题?明确:论题是战国时期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原因。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好处?明确:中心论点是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3本文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又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2、,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这两个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一步阐释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周密完备、无懈可击,在逻辑上站稳了脚。4本文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论证过程是怎么样的?明确:论证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本文第1段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将这一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这是引论部分。第2、3段援引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这是本论部分。其中第2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第3段则针对第二个分论点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结论部分。5第2段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时,主要是针对哪几个国家而言的?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明确:主要针对韩、魏、楚三国而言的,使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古人云)、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方法。由于这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都是“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都是“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作者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数量上将秦国得到诸侯赂地与争战得地,诸侯赂秦失地与争战失地进行比较,突出

    4、诸侯赂秦失地之多;其次在程度上将三国祖先得地之难与子孙献地之易对比,突出赂秦失地之易;再次从道理上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最后又引用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6第3段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主要是针对哪几个国家而言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明确:主要针对齐、燕、赵三国而言的,主要使用例证法(举例论证),以齐、燕、赵的具体事例来论证。因这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第一层论齐国,虽未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也被消灭。第二层论燕赵,这两国开始都能守土抗秦,

    5、保全国家,但由于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良将被诛,因而用武不终,导致灭亡。况且,燕赵两国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三方面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7第3段和第2段在写法上的不同点之一是,上一段把赂秦的诸侯国放在一起总写,本段则把齐和燕赵分两种情况写。如果像上一段那样处理史实,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作者把楚、韩、魏三国合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完全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后果

    6、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段,是因为它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这三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而燕、赵则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两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只是因为“以荆卿为计”的策略失误和自去良将的用人失误,同时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其灭亡是诚不得已的事,值得同情和理解。8第3段中,作者认为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它们灭亡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文中哪些词句直接反映了作者的不同态度?明确:齐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作

    7、者认为齐灭亡是自食苦果,对其持否定、鄙夷态度,所以用“齐亦不免矣”这种平淡冷漠的语气。作者对燕赵开始能够守土抗秦表示肯定、赞扬,认为它们灭亡的原因不在于用兵不善,而在于“用武而不终”。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赵自去良将,自毁“长城”,这是值得批评和惋惜的,“始”、“惜”二字饱含着作者对燕赵亡国的惋惜之情。同时燕赵灭国还有失掉强援、智力孤危的外因,因而也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所以作者用了“且”强调外因,“诚”表示理解。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8、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10第4段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点,具有“豹尾”之妙。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11作者在第4段连用“呜呼”、“悲夫”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个感叹词各领出一层意思,其中“呜呼”

    9、承接上段末尾,设想六国合力抗秦的图存之道,表达了作者对六国有良策而不用的惋惜之情;“悲夫”又回到历史史实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饱含着作者对六国灭亡的悲哀之情,突出了六国灭亡的沉重教训。12第4段中的“如此之势”指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有什么双关含义?明确:“如此之势”指“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有利形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语双关,表面上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际上则是告诫北宋的“为国者”“无使为(辽与西夏的)积威之所劫”。13最后一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在最后一段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

    10、方法,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先后与辽国(契丹)、西夏订立屈辱条约,每年送给敌方大量银、绢。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14最后一段或明或暗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有什么含意?明确:有四组对比:一是将六国与秦比,这是明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也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二是将宋朝

    11、与契丹、西夏比,这是暗比,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三是将宋朝与六国比,认为宋朝以远比六国更为强大的实力,如果“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则“又在六国下”;四是将契丹、西夏与秦比,这是暗比。通过这四组对比,作者讽谏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天下之大”指北宋王朝,言下之意是北宋王朝拥有远比六国更为广大的土地,远比契丹、西夏的实力强大,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15本文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明确:本文虽然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但其观点多有偏颇之处。首先,本文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在以地赂秦这一点上,就没有触及历史的本质。从根本上说,秦灭六国是秦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军事制度的胜利。但作者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而只从斗争策略上分析,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这是很肤浅的历史观。又如,第3段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事件作为论据,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并不能令人信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6-2《六国论》 酷问酷答-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86028.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