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下学期期末备考信息化阅读专项训练02(附答题指津).rar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化阅读)专项训练(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化阅读)专项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他于 1965 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许多经济学者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语言引入经济活动中来,探讨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势能。国内的研究始于 21 世纪,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研究的理论成果,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佢完整的体系。到底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范式和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不过,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对于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见诸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相对较多,尤以语言学为主。语言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的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言)进行,特别强调遵循语言自身规律,把一切不属于它们研究对象的东西排除在外。而语言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语言作为研究素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语言的形成、发展、传播、更新和消亡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人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语言经济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或借鉴。例如,借助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均衡和最大化思想来探究复杂语言系统的生成演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常规性” ,并探讨语用行为中言语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问题。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产生、演变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可以归结为语言的作用或考者语言的经济势能,这也是语言经济学的时髦话题,目前这一方面的理论相对成熟。比如布里克利和艾米陈利用儿童移民的数据探讨了语言能力与工资收入分配的关系,格林测算出英语的强势地位可以帮助英国在欧洲获得较高收益。再比如拉齐尔、切尔以及德斯旺关于语言趋同理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的研究,是为国家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的;奇斯维克等提出语言的人力资本性质,是为一些移民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提供支持的,美国的 GRE、英国的雅思考试等就是受这些理论的影响。围绕着语言的学习、培训和信息化处理等形成的语言产业,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组织结构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度等等,都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不过 50 多年,作为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地,它还没有形成一个2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零散而杂乱。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甚至在有些学者看来,前者都不属于真正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研究中,语言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于语言经济学的认识分歧还将长期存在,毕竟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差太远。即使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语言也会因经济理论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结论,因为经济学囊括了太多的学派与内容。不过,语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或许将会是语言经济学作为新兴领域最能彰显活力之处。(摘编自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导论 )材料二: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强调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语言,这为我们研究新词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言语活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定式,即言语的内部始终有一种力量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人们总是在寻求更多、更新、更明确的语言单位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这个活动中,人要消耗体力、时间、精力,所以人们在不断寻求能够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词汇。这就是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如:“拼养孩子让人欢喜让人忧。 ”新词语“拼养”就适应了简洁、省时、省力的经济学原则,时下在年轻的父母中得以迅速流行。再如:“美国选民对恶炒中国话题不感冒。 ”这里的时髦词语“中国话题”是指西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是否对世界构成威胁的议论,其中隐含的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在大选前利用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而引起的一系列话题。新闻新词语在展示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如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开拓了人们的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新词语传播的新的价值观念,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改变明天的经济生活。现如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摘编自潘锐新词语的语言经济学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经济学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西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借鉴,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3B相比而言,语言经济学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更感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C “中国话题”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利用媒体炒作出来的新词语,并没有体现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D以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信息的缩写新词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相一致,都讲究速度和效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沙克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后世学者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但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本体论基础依然没有形成共识。B布里克利、格林以及拉齐尔、切尔等人的研究都是围绕语言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展开,可以为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制订提供帮助。C言语活动中人精神上的惰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在寻求既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想法,新词语就顺应了人的这一需求。D新词语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还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对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语言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B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服务研究C商务广告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研究D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研究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首先, “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 ,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4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 。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 ,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也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呢?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作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以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中原的古乐,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 ,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地区孤独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象。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其实原来是存在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5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乙)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以他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这些知识逐渐擦掉一样。你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这样一种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是:重要的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他回答说:嗯,在过去,很少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取得诸多灵感的中国。(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过程往往会有详细的文字记载。B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切关系,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C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遗存,因其离开所处的时代可能发生性状变化。D尽管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不少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6的代代相传,学者们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史文献,还必须做“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B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这个例子说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C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量更多,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D “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正是典型例证。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二重证据法” 。B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C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D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乙)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崇髙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艺术家面对浩瀚星空,想到物质不灭,人类渺小,产生透心的自卑,在大痛中奋发,以昂扬斗志投入生活时;登临山水眺望长河落日,大漠惊沙,觉得逝者如斯,个体如流星划过天幕,产生莫名的悲哀,进而振作,把有限之我汇入无限之彼,力争7发一星微光时;遭遇狂暴风雨、翻滚怒涛、澎湃火山侵袭,初恐惧,继镇定,蓦然发现“你伟大,但我能观照、超越你,因而更伟大” ,进入狂喜时;面对专制高压袭来,非人制度桎梏,觉得生不如死,但不消沉,而以坚定信念与之抗衡时都可视为崇高体验。崇髙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髙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说它是髙尚的,因为其中渗透着深沉的道德律令,不管是大自然激起的慨叹和抗争,还是专制制度引发的愤怒和献身,都有利于公理、正义的树立。崇高体验有一缕维护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和人类物种不致毁灭的健康向上的正气。关于道德律令、正义激情的地位和功能,西方的朗吉弩斯、荷迦兹、康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黄宗羲、李大钊等人都有让人倾倒的论述。正因如此,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美” 。崇髙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崇髙,首先都是威慑和震撼,使人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如此苍茫的宇宙,如此渺小的我,其存在是否太可笑、太不值一提?在社会领域,制度、教条亦迫人作如是想:我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非得接受统治并服从教条?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说明着当时的心境。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人格力量和向上决心可以携带“我”飞升,超越狰狩、丑陋,获得非凡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体验到一阵难以言说的欢欣。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崇髙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髙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像飓风一样髙速旋转、扶摇而上,将艺术家裹挟而去。此时,他甘愿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贡献生命。如果目标值太髙,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他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都是此类焦虑的流露。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有某些共同点:它们都是心灵深处的狂喜和激情,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都有“来自内部的信号,和内部喊出的声音” ,也都有外在触媒和杋缘。所不同的是,髙峰体验像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像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髙体验则像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8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髙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摘编自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 )材料二:崇髙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不再以传达美为己任,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并以此与一般审美习惯相碰撞,产生“震惊”的效果。马克思主乂哲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都认为, “震惊”是摄影等髙度还原现实的技术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此精确透明的现实呈现,几乎无需观众的任何联想与想象。随后百年里,摄影技术深深影响了美术创作,更直接改变着“现实主义”的使命与意义:它不再以逼真再现为要义,而试图将客观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 ,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揣摩、对动人瞬间的精彩捕捉、对人间真情的集中与释放,总之是客观世界不轻易示人的美学向度,是对现实的指引与凝练,使观者触摸到精神,并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而不是被动地观看。在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术创作中,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深度发掘、整理,最终在历史的脉络里,成为获得崇髙体验的叙事形式。创作者们将战争的冷酷、悲壮与人性的脆弱、温暖相碰撞,艺术以生命的“痛感” ,构建起国家与个人的联系,一种血肉相连的崇高情感,充实了现实主义的崇高精神内涵。(摘编自张晴彰显现实主义的崇髙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是因为孔子、康德等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对其有让人倾倒的论述。B艺术家代人类受苦和思考,因而他们较之常人体验到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欢欣,经历更多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C现代艺术不再传达美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是为了让受众产生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产生“震惊”效果。D精细揣摩现实生活、捕捉动人的瞬间、汇释人间真情,都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向观者传达崇髙体验的表现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自然、欣赏艺术品或遭遇挫折,都可能产生包含道德律令、具有正气的崇髙体9验。B一旦目标值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就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而无法获得崇高体验。C崇高体验与高峰体验都是一种激情体验,有没有“痛感”的产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D观赏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时能产生崇高感,是因为触摸到了其精神并产生了情感互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崇高体验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4根据材料一,简述崇高体验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5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崇高体验的论述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答题指津答题指津】一、带着任务去读文本一、带着任务去读文本理解分析文本论证题是对文本整体性的考查,解题之前必须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文本,因此要带着“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两个任务去读文。“写了什么”指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论据。“怎样写的”指论证的结构(思路)如何、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二、根据思路去答题二、根据思路去答题(一)选择题的答题步骤:(1)读材料:仔细阅读材料,论点句、限制词和时间点等信息要重点注意。 (2)定范围:根据各选项表述内容确定其在材料中的对应范围;(3)辨正误:根据材料仔细考察选项表述的正误。10(二)论证特点分析题论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点提出、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11考查方式有可能单一设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或论证结构,就需要将其中的某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也有可能综合设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就要选择文章比较典型的两三个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可能进行比较分析,例如,请比较两者材料的论证结构等。总之,答无定法,要认真审题,针对性答题,还要多做题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三)材料探究题在进行材料探究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四)观点、看法、建议、启示类题1.设问方式:(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12(3)请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提出几点建议。2.答题策略:(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精炼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3)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点组织答案。(4)题目中如果有要求要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那就要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注意也是要与材料相关的。非连续性阅读专项训练(二)非连续性阅读专项训练(二)一、1C。C.“并没有体现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错误,也体现“语言经济学原则” 。2C。C.“言语活动中人精神上的惰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在寻求既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想法”错误,原文是说“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 ,可知“决定了”不对。3A。A.“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不属于语言经济学研究范畴。研究“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 ,既没有体现经济学的视角、方法,也没有体现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这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4语言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语言本身的产生、演变规律及其与经济活动关系的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5开篇简单梳理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引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接下来分别阐述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解析】根据第一段“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 “不过,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 ,可知开篇简单梳理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引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根据二三段“对于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见诸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相对较多,尤以语言学为主”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产生、演变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可知接下来分别阐述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不过 50 多年,作为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地,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零散而杂乱” ,可知最后分析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二1B。B. “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错误,威廉斯把历13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 ,没有将人类学比喻为右手。 “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 ” ,这是作者提出的问题。2C。C.“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错误,文章没有将两者的历史价值作比较,根据“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可知,在“田野作业”中搜集资料,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读懂那些文献。3D。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是“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D 项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告诉人们不能轻易相信“原始”见闻,与材料一最后两段观点一致。4材料一: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共中存在的问题。材料二: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解析】根据材料一“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可知,材料一是在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根据“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 “首先, 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 “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 ,可知,也是在提醒历史学者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共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二“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可知,材料二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根据“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知,材料二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5(甲)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人类学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以“武功”为喻,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 。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乙)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承接上文,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又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解析】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分析。甲处, “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本句中“这一变化”指上文人类学者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是表明作者观点,肯定研究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同时,使用比喻手法,用“武功”比喻“田野作业” ,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 。乙处, “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句中“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根据文本“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可知,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结构上,承接上文“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同时,这句话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三1A。B “艺术家代人类受苦和思考,因而” “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14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 ,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文中的“似乎” ,逻辑关系判断无据,强加因果。C “是为了让受众产生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产生震惊效果”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说“崇高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不再以传达美为己任,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并以此与一般审美习惯相碰撞,产生震惊的效果” ,可见目的信息表述不全,挂一漏万,另外文中用的是“试图” ,表述绝对, 。D “都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向观者传达崇髙体验的表现形式”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一段结尾说“它不再以逼真再现为要义,而试图将客观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 ,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揣摩、对动人瞬间的精彩捕捉、对人间真情的集中与释放” ,可见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从此角度而言”这个限制成分。2C。C “有没有痛感的产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所不同的是,髙峰体验像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像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髙体验则像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髙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 ,可见不能判定高峰体验没有痛感,表述绝对。3A。崇髙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A讲的是一种生活哲理,并非激情体验。BCD 均属于保家卫国、忠诚爱国的激情体验。4艺术家受到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物的刺激;内心产生或自卑或悲哀或恐惧等消极、痛苦情绪;超越各种消极、痛苦情绪的激情被唤醒;(或:压抑在内心的某种激情被唤醒。或:压抑在内心的奋发昂扬、振作有为、超越外物、坚定信念等情绪被唤醒)产生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解析】结合第三段“崇髙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崇髙,首先都是威慑和震撼,使人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如此苍茫的宇宙,如此渺小的我,其存在是否太可笑、太不值一提?在社会领域,制度、教条亦迫人作如是想:我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非得接受统治并服从教条?”得出崇高体验的开端是受到外物刺激。结合第三段“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说明着当时的心境” ,得出第二步产生痛苦。结合“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人格力量和向上决心可以携带我飞升,超越狰狩、丑陋,获得非凡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得出第三步超越或洞悟痛苦。结合第三段“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 ,从第四段“髙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髙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像飓风一样髙速旋转、扶摇而上,将艺术家裹挟而去” ,得出第四步产生激情(动力) 。综上得出崇高体验的产生包括受到刺激产生痛苦超越痛苦产生激情四个心理过15程。5材料一从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艺术家崇高体验的产生及其特征;材料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摄影、绘画等现代艺术应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崇髙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艺术家面对”从艺术家的角度给崇高体验下定义并列举崇高体验产生的现象。第二段“崇髙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髙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 “正因如此,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美 ” ,可见也是艺术家的感受角度论证崇高体验特点一。第三段“崇髙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 “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 “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 ,可见也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写崇高体验的特征二。第四段“崇髙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髙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将艺术家裹挟而去。此时,他甘愿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贡献生命。如果目标值太髙,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他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都是此类焦虑的流露” ,可见属于从艺术家层面写崇高体验的特征三。第五段“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有某些共同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髙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 ,可见是从艺术家层面总结崇高体验和高峰体验的异同点。材料二:第一段“崇髙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 ” ,可见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论证“震惊”体验如何获得。第二段“在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术创作中,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深度发掘、整理,最终在历史的脉络里,成为获得崇髙体验的叙事形式” ,可见是从作品的角度谈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
收藏
编号:258601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56.05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2-05-07
1.5
文币
- 资源描述:
-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化阅读)专项训练(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化阅读)专项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他于 1965 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许多经济学者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语言引入经济活动中来,探讨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势能。国内的研究始于 21 世纪,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研究的理论成果,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佢完整的体系。到底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范式和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不过,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对于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见诸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相对较多,尤以语言学为主。语言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的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言)进行,特别强调遵循语言自身规律,把一切不属于它们研究对象的东西排除在外。而语言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语言作为研究素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语言的形成、发展、传播、更新和消亡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人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语言经济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或借鉴。例如,借助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均衡和最大化思想来探究复杂语言系统的生成演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常规性” ,并探讨语用行为中言语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问题。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产生、演变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可以归结为语言的作用或考者语言的经济势能,这也是语言经济学的时髦话题,目前这一方面的理论相对成熟。比如布里克利和艾米陈利用儿童移民的数据探讨了语言能力与工资收入分配的关系,格林测算出英语的强势地位可以帮助英国在欧洲获得较高收益。再比如拉齐尔、切尔以及德斯旺关于语言趋同理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的研究,是为国家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的;奇斯维克等提出语言的人力资本性质,是为一些移民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提供支持的,美国的 GRE、英国的雅思考试等就是受这些理论的影响。围绕着语言的学习、培训和信息化处理等形成的语言产业,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组织结构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度等等,都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不过 50 多年,作为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地,它还没有形成一个2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零散而杂乱。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甚至在有些学者看来,前者都不属于真正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研究中,语言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于语言经济学的认识分歧还将长期存在,毕竟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差太远。即使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语言也会因经济理论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结论,因为经济学囊括了太多的学派与内容。不过,语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或许将会是语言经济学作为新兴领域最能彰显活力之处。(摘编自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导论 )材料二: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强调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语言,这为我们研究新词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言语活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定式,即言语的内部始终有一种力量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人们总是在寻求更多、更新、更明确的语言单位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这个活动中,人要消耗体力、时间、精力,所以人们在不断寻求能够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词汇。这就是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如:“拼养孩子让人欢喜让人忧。 ”新词语“拼养”就适应了简洁、省时、省力的经济学原则,时下在年轻的父母中得以迅速流行。再如:“美国选民对恶炒中国话题不感冒。 ”这里的时髦词语“中国话题”是指西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是否对世界构成威胁的议论,其中隐含的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在大选前利用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而引起的一系列话题。新闻新词语在展示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如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开拓了人们的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新词语传播的新的价值观念,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改变明天的经济生活。现如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摘编自潘锐新词语的语言经济学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经济学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西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借鉴,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3B相比而言,语言经济学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更感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C “中国话题”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利用媒体炒作出来的新词语,并没有体现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D以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信息的缩写新词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相一致,都讲究速度和效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沙克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后世学者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但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本体论基础依然没有形成共识。B布里克利、格林以及拉齐尔、切尔等人的研究都是围绕语言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展开,可以为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制订提供帮助。C言语活动中人精神上的惰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在寻求既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想法,新词语就顺应了人的这一需求。D新词语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还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对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语言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B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服务研究C商务广告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研究D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研究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首先, “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 ,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4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离开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学者喜欢玩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 。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 ,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也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史学研究出现的“碎片化”倾向呢?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作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以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中原的古乐,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 ,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地区孤独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象。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其实原来是存在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5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乙)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以他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这些知识逐渐擦掉一样。你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这样一种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是:重要的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他回答说:嗯,在过去,很少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取得诸多灵感的中国。(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过程往往会有详细的文字记载。B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准确形象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切关系,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C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遗存,因其离开所处的时代可能发生性状变化。D尽管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不少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6的代代相传,学者们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史文献,还必须做“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B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这个例子说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C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量更多,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D “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方法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正是典型例证。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二重证据法” 。B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性状变化。C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D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乙)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崇髙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艺术家面对浩瀚星空,想到物质不灭,人类渺小,产生透心的自卑,在大痛中奋发,以昂扬斗志投入生活时;登临山水眺望长河落日,大漠惊沙,觉得逝者如斯,个体如流星划过天幕,产生莫名的悲哀,进而振作,把有限之我汇入无限之彼,力争7发一星微光时;遭遇狂暴风雨、翻滚怒涛、澎湃火山侵袭,初恐惧,继镇定,蓦然发现“你伟大,但我能观照、超越你,因而更伟大” ,进入狂喜时;面对专制高压袭来,非人制度桎梏,觉得生不如死,但不消沉,而以坚定信念与之抗衡时都可视为崇高体验。崇髙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髙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说它是髙尚的,因为其中渗透着深沉的道德律令,不管是大自然激起的慨叹和抗争,还是专制制度引发的愤怒和献身,都有利于公理、正义的树立。崇高体验有一缕维护人类社会正常发展和人类物种不致毁灭的健康向上的正气。关于道德律令、正义激情的地位和功能,西方的朗吉弩斯、荷迦兹、康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黄宗羲、李大钊等人都有让人倾倒的论述。正因如此,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美” 。崇髙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崇髙,首先都是威慑和震撼,使人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如此苍茫的宇宙,如此渺小的我,其存在是否太可笑、太不值一提?在社会领域,制度、教条亦迫人作如是想:我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非得接受统治并服从教条?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说明着当时的心境。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人格力量和向上决心可以携带“我”飞升,超越狰狩、丑陋,获得非凡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体验到一阵难以言说的欢欣。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崇髙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髙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像飓风一样髙速旋转、扶摇而上,将艺术家裹挟而去。此时,他甘愿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贡献生命。如果目标值太髙,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他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都是此类焦虑的流露。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有某些共同点:它们都是心灵深处的狂喜和激情,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都有“来自内部的信号,和内部喊出的声音” ,也都有外在触媒和杋缘。所不同的是,髙峰体验像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像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髙体验则像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8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髙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摘编自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 )材料二:崇髙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不再以传达美为己任,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并以此与一般审美习惯相碰撞,产生“震惊”的效果。马克思主乂哲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都认为, “震惊”是摄影等髙度还原现实的技术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此精确透明的现实呈现,几乎无需观众的任何联想与想象。随后百年里,摄影技术深深影响了美术创作,更直接改变着“现实主义”的使命与意义:它不再以逼真再现为要义,而试图将客观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 ,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揣摩、对动人瞬间的精彩捕捉、对人间真情的集中与释放,总之是客观世界不轻易示人的美学向度,是对现实的指引与凝练,使观者触摸到精神,并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而不是被动地观看。在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术创作中,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深度发掘、整理,最终在历史的脉络里,成为获得崇髙体验的叙事形式。创作者们将战争的冷酷、悲壮与人性的脆弱、温暖相碰撞,艺术以生命的“痛感” ,构建起国家与个人的联系,一种血肉相连的崇高情感,充实了现实主义的崇高精神内涵。(摘编自张晴彰显现实主义的崇髙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是因为孔子、康德等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对其有让人倾倒的论述。B艺术家代人类受苦和思考,因而他们较之常人体验到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欢欣,经历更多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C现代艺术不再传达美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是为了让受众产生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产生“震惊”效果。D精细揣摩现实生活、捕捉动人的瞬间、汇释人间真情,都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向观者传达崇髙体验的表现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自然、欣赏艺术品或遭遇挫折,都可能产生包含道德律令、具有正气的崇髙体9验。B一旦目标值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就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而无法获得崇高体验。C崇高体验与高峰体验都是一种激情体验,有没有“痛感”的产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D观赏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时能产生崇高感,是因为触摸到了其精神并产生了情感互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崇高体验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4根据材料一,简述崇高体验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5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崇高体验的论述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答题指津答题指津】一、带着任务去读文本一、带着任务去读文本理解分析文本论证题是对文本整体性的考查,解题之前必须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文本,因此要带着“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两个任务去读文。“写了什么”指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论据。“怎样写的”指论证的结构(思路)如何、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二、根据思路去答题二、根据思路去答题(一)选择题的答题步骤:(1)读材料:仔细阅读材料,论点句、限制词和时间点等信息要重点注意。 (2)定范围:根据各选项表述内容确定其在材料中的对应范围;(3)辨正误:根据材料仔细考察选项表述的正误。10(二)论证特点分析题论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点提出、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11考查方式有可能单一设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或论证结构,就需要将其中的某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也有可能综合设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就要选择文章比较典型的两三个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也有可能进行比较分析,例如,请比较两者材料的论证结构等。总之,答无定法,要认真审题,针对性答题,还要多做题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三)材料探究题在进行材料探究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四)观点、看法、建议、启示类题1.设问方式:(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12(3)请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提出几点建议。2.答题策略:(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精炼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3)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点组织答案。(4)题目中如果有要求要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那就要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注意也是要与材料相关的。非连续性阅读专项训练(二)非连续性阅读专项训练(二)一、1C。C.“并没有体现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错误,也体现“语言经济学原则” 。2C。C.“言语活动中人精神上的惰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在寻求既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想法”错误,原文是说“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 ,可知“决定了”不对。3A。A.“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不属于语言经济学研究范畴。研究“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 ,既没有体现经济学的视角、方法,也没有体现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这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4语言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语言本身的产生、演变规律及其与经济活动关系的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5开篇简单梳理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引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接下来分别阐述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解析】根据第一段“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 “不过,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 ,可知开篇简单梳理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引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根据二三段“对于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见诸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相对较多,尤以语言学为主”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产生、演变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可知接下来分别阐述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根据“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不过 50 多年,作为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地,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零散而杂乱” ,可知最后分析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二1B。B. “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错误,威廉斯把历13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 ,没有将人类学比喻为右手。 “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 ” ,这是作者提出的问题。2C。C.“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错误,文章没有将两者的历史价值作比较,根据“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得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这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谁写,谁保存,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可知,在“田野作业”中搜集资料,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读懂那些文献。3D。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是“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D 项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中展现爱斯基摩人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方法的画面其实是摆拍的,告诉人们不能轻易相信“原始”见闻,与材料一最后两段观点一致。4材料一: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共中存在的问题。材料二: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解析】根据材料一“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可知,材料一是在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根据“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 “首先, 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 “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 ,可知,也是在提醒历史学者更要看到遇到的困难和共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二“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或行动的地点看过,会启发我们想到在文献最终落到历史学家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可知,材料二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根据“历史学家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化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知,材料二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5(甲)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人类学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以“武功”为喻,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 。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乙)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承接上文,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又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解析】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分析。甲处, “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本句中“这一变化”指上文人类学者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是表明作者观点,肯定研究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同时,使用比喻手法,用“武功”比喻“田野作业” ,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 。乙处, “我说人还在 ,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句中“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根据文本“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该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可知,这句话概括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结构上,承接上文“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家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同时,这句话以设问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三1A。B “艺术家代人类受苦和思考,因而” “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14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 ,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文中的“似乎” ,逻辑关系判断无据,强加因果。C “是为了让受众产生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产生震惊效果”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一段说“崇高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不再以传达美为己任,而试图传达一种状态乃至观念,并以此与一般审美习惯相碰撞,产生震惊的效果” ,可见目的信息表述不全,挂一漏万,另外文中用的是“试图” ,表述绝对, 。D “都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向观者传达崇髙体验的表现形式”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一段结尾说“它不再以逼真再现为要义,而试图将客观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 ,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细揣摩、对动人瞬间的精彩捕捉、对人间真情的集中与释放” ,可见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从此角度而言”这个限制成分。2C。C “有没有痛感的产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所不同的是,髙峰体验像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像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髙体验则像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髙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 ,可见不能判定高峰体验没有痛感,表述绝对。3A。崇髙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A讲的是一种生活哲理,并非激情体验。BCD 均属于保家卫国、忠诚爱国的激情体验。4艺术家受到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物的刺激;内心产生或自卑或悲哀或恐惧等消极、痛苦情绪;超越各种消极、痛苦情绪的激情被唤醒;(或:压抑在内心的某种激情被唤醒。或:压抑在内心的奋发昂扬、振作有为、超越外物、坚定信念等情绪被唤醒)产生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解析】结合第三段“崇髙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崇髙,首先都是威慑和震撼,使人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如此苍茫的宇宙,如此渺小的我,其存在是否太可笑、太不值一提?在社会领域,制度、教条亦迫人作如是想:我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什么非得接受统治并服从教条?”得出崇高体验的开端是受到外物刺激。结合第三段“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说明着当时的心境” ,得出第二步产生痛苦。结合“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人格力量和向上决心可以携带我飞升,超越狰狩、丑陋,获得非凡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得出第三步超越或洞悟痛苦。结合第三段“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 ,从第四段“髙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髙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像飓风一样髙速旋转、扶摇而上,将艺术家裹挟而去” ,得出第四步产生激情(动力) 。综上得出崇高体验的产生包括受到刺激产生痛苦超越痛苦产生激情四个心理过15程。5材料一从艺术家(创作主体)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艺术家崇高体验的产生及其特征;材料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的角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摄影、绘画等现代艺术应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崇髙体验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艺术家面对”从艺术家的角度给崇高体验下定义并列举崇高体验产生的现象。第二段“崇髙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髙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 “正因如此,崇高体验是美学领域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充实而有光辉的大美 ” ,可见也是艺术家的感受角度论证崇高体验特点一。第三段“崇髙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 “挫折中,艺术家往往消沉、茫无所措,陷入浸透骨髓、无法排遣的痛苦” “艺术家似乎代人类受苦,代人类思考,但崇髙体验又是对挫折的超越。他发现,他忽然看到事物按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有些无法参透的人生难题,砉然迎刃而解这真是一个使人洞悟的狂喜时刻” ,可见也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写崇高体验的特征二。第四段“崇髙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由于人生奥秘的顿悟,未来的憧憬,超越外物、髙翔远引的追求,猛烈、持续地刺激着艺术家,其情绪情感将艺术家裹挟而去。此时,他甘愿为崇高事业忍人所不能忍,抛洒热血,贡献生命。如果目标值太髙,难以实现或一时无法实现,他可能产生无限的焦虑。都是此类焦虑的流露” ,可见属于从艺术家层面写崇高体验的特征三。第五段“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有某些共同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因此,崇髙体验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能量,洋溢着十足的阳刚之气的深层体验” ,可见是从艺术家层面总结崇高体验和高峰体验的异同点。材料二:第一段“崇髙感往往是瞬间产生的,是一种借助艺术激起的震惊体验,也即视觉与心灵的震撼。现代艺术从此角度而言,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带给观众的震惊 ” ,可见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论证“震惊”体验如何获得。第二段“在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术创作中,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深度发掘、整理,最终在历史的脉络里,成为获得崇髙体验的叙事形式” ,可见是从作品的角度谈如何传达崇高体验,彰显崇高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下学期期末备考信息化阅读专项训练02(附答题指津).rar》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一下
学期
期末
备考
信息化
阅读
浏览
专项
训练
02
答题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