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风介绍-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575567
  • 上传时间:2022-05-06
  • 格式:PPT
  • 页数:64
  • 大小:1.6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风介绍-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风 介绍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目的要求目的要求中风中风的的诊查要点诊查要点及及 中风中风的的概念、概念、范围范围及及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中风中风的的。 (一)(一)定义定义 (definition)(二)(二)沿革沿革 (expound of impotence in ancient TCM books)(三)三)范畴范畴 (corresponding Wester medicine diseases)一概述一概述 (general introduction)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一)(一)病因病因 (etiology)(etiology)(二)(二)病机病机 (pa

    2、thogenesis)(pathogenesis)(三)(三)病位病位 (四)(四)病理性质病理性质 (五)(五)病理因素病理因素 (六)(六)病理演变病理演变 三诊查要点三诊查要点(diagnose and distinguish diagnose)( (一一) )诊断依据诊断依据 (gist of diagnose)( (二二) )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distinguish diagnose)( (三三) )相关检查相关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四辨证论治四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

    3、sis of signs and symptoms) (一)(一)辨证要点辨证要点 (point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二)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principle of treatment)(三)三)证治分类证治分类 (differentiation for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definition)(definition) n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口内喁斜等症状。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 气血逆乱,产生

    4、风、火、痰、瘀,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expound of impotence in ancient TCM books)n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n在病名方面有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n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灵枢刺节真邪: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发为偏枯。” n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expound of impotence in ancient TCM

    5、 books)n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n在唐宋以前,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expound of impotence in ancient TCM books)n唐宋以后,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

    6、病名。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同代医家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expound of impotence in ancient TCM books)n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n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总 结前人经验,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识渐趋深化。n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

    7、出血性中风,它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正常颅脑正常颅脑脑出血脑出血缺血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n2 2、劳欲过度、劳欲过度 n3 3、饮食不节、饮食不节n4 4、情志所伤、情志所伤n5 5、气虚邪中、气虚邪中 (pathogenesis)(pathogenesis)n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n病理基础: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n中风病机复杂,但归纳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8、、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n(三)病位(三)病位n 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n(四)病理性质(四)病理性质n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n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n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n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n(五)病理因素(五)病理因素n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n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n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n暴怒血菀

    9、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n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喁僻不遂。 n(六)病理演变(六)病理演变n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n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n(六)病理演变(六)病理演变n 恢复期因气血失凋,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n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

    10、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 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难。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n2.2.兼症:兼症: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兼症,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n3.发病特点: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 (一一) )诊断依据诊断依据( (二二) )病证鉴别病证鉴别n1、与口僻相鉴别:n 中风 口僻n 共同点 都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的表现n

    11、不 半身不遂 有 无n 同n 点 神志障碍 有 无( (二二) )病证鉴别病证鉴别n2、与厥证、痉证、痫证相鉴别n 中风 厥证 痉证 痫证n共同点 发病时都可有神志改变:突然昏仆,不省人事。n 发病年龄 中、老年 无明显多发年龄 无明显多发年龄 青少年n 不 神志改变 较长 短暂 较短 短n 的时间n 四肢抽搐,项背 中风闭证可见抽 无 有 有n 强直,角弓反张 搐,但时间较短n 口眼歪斜,半身 有 无 无 无n 同 不遂,言语不利n 口吐白沫, 无 无 无 有n 口中异常叫声n 点 预后 有偏瘫失语 无 无 无后遗症 n 等后遗症 , 但反复发n 作,不易n 根治n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

    12、,临床可作脑脊液、眼底及CT、MRI等检查:n局限性脑梗塞,头颅CT和MRI可显示梗塞区;n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MRI刚的诊断比CT可靠;n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CT扫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疑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相关检查相关检查n 1、辨中经络、中脏腑:有无神志的变化。n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n 病机 主症 治法n闭证 邪气内闭清窍 神昏,牙关紧闭 祛邪开窍醒神n ,病性属实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n 大小便秘,肢体强痉n脱证 五脏真阳散脱 神昏,目合口张,手 扶正固脱,救阴回阳n 于外, 病性属虚 撒肢冷汗出,二便失n 禁,四肢

    13、松懈瘫软n3、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n 病机病机 神志神志 主症主症 舌象舌象 脉象脉象n阳闭阳闭 痰热内 躁扰不宁 面赤身热 舌质红, 脉滑数n 闭清窍 ,气粗口臭 苔黄腻n阴闭阴闭 痰湿内 静卧不烦 面白唇暗, 舌质暗, 脉沉滑n 闭清窍 四肢不温, 苔白腻 或缓n 痰涎壅盛n4、辨病期n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n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n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n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n 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n中脏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n 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n恢复期:扶正祛邪,标本兼顾n 中经络中经

    14、络n1、风痰入络证 n症状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n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数。 n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n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n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化痰通络)。n 中经络中经络n1、风痰入络证 n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养血祛风)。 n加减: 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n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n 中经络中经络n2、风阳上扰证 n症状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

    15、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 n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 n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n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n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熄风镇潜)。n 中经络中经络n2、风阳上扰证n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苓.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 n加减: 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 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 n 中经络中经络n3、.阴虚风动证 n症状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困动,甚或半身不遂 ;n舌脉:舌质红,苔

    16、腻,脉弦细数。 n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n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n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补肝肾之阴,熄风潜阳)。 n 中经络中经络n3、.阴虚风动证 n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乎肝熄风)。 n加减: 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 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 n 中脏腑中脏腑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n n症状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料,舌强语謇或不

    17、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 ;n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n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n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n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通腑泄热,顺降气血)。n 中脏腑中脏腑n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n加减:头痛,眩晕严重者钩藤,菊花、珍珠母; 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加生地、沙参、夜交藤。 n 中脏腑中脏腑n(2)(2)痰火瘀闭证痰火瘀闭证 n症状 :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n舌脉

    18、:苔黄腻, 脉弦滑而数。 n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n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n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凉肝熄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 n 中脏腑中脏腑n(2)(2)痰火瘀闭证痰火瘀闭证 n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乎肝熄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n加减: 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服竹沥水、猴枣;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 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n 中脏腑

    19、中脏腑n (3)(3)痰浊瘀闭证痰浊瘀闭证n症状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 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n舌脉:苔山腻,脉沉滑缓。 n证机概要:痰浊偏盛, 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n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n方药:涤痰汤加减(化痰开窍)。n 中脏腑中脏腑n (3)(3)痰浊瘀闭证痰浊瘀闭证n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蒲、胆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熄风化痰)。 兼有功风者天麻,钩藤; 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n 中脏腑中脏腑n2、脱证(阴竭阳亡) n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鼻鼾

    20、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白遗,肢体软瘫;n舌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n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n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n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昧 n 中脏腑中脏腑n2、脱证(阴竭阳亡)n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 n加减: 阴不恋阳,阳浮于外,津液小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加龙骨,牡蛎。阴精耗伤,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 n 恢复期恢复期n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梢进,渐人恢复期,但后遗址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们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n1 1、风痰瘀阻证、风痰瘀阻证 n症状

    21、:口眼歪斜、舌强言謇涩或失语,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n舌脉: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n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n方药:解语丹加减。 n 恢复期恢复期1 1、风痰瘀阻证、风痰瘀阻证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宣窍,稀签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n加减: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 。n 恢复期恢复期n2 2、气虚络瘀证、气虚络瘀证症状 : 肢

    22、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n舌脉: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n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n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n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n 恢复期恢复期n2 2、气虚络瘀证、气虚络瘀证常用药: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 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n加减:加减:n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n 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n 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n 恢复期恢复期n3、肝肾亏虚证n症状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 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n舌脉: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23、脉沉细。 n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n治法:滋养肝肾。n方药: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n 恢复期恢复期3、肝肾亏虚证常用药: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加减:加减: 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 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附子、肉桂; 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五、其他疗法五、其他疗法n1、属痰热内闭者,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诸证,均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滴,每日2次。缺血性中风病可辨证选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n 2、风火、痰热证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每次l2丸,每日34

    24、次。痰多化热者,可配合服用鲜竹沥,每次lOml,每日23次,或用穿琥宁静滴治疗。 五、其他疗法五、其他疗法n3 3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lOOg,捣为末,每用1520g,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cm,外敷左、右脚心,再令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每周2次。 n 4 4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z,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六、预后六、预后 (prognosis)中风病患者的转归取决于其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

    25、调养是否得当等。中脏腑者,神志由昏迷逐渐转清,半身不遂趋于恢复,说明其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厥脱者,此为中风变证,多致正气散脱。若邪盛正伤,虽经救治,终因正气已伤,致病程迁延成为中风病后遗症者,常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痴呆等,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外敷熏洗及针灸按摩,并适当锻炼,以提高疗效。中风病后遗症期,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躁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说明病情较重。若头晕,偏身麻木,舌质暗红,脉细弦而数,多有复中危险,若复中病情重者,预后较差。 七、调摄护理七、调摄护理 (prevention and look

    26、after)n朱丹溪:“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罗天益:“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证治汇补预防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寸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n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n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少量多次频服。n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

    27、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n n 中风病以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口歪,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为临床特征。n 中风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以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n病位在脑,涉及到心。n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n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和血瘀。n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中腑。中脏又有闭脱之分,闭证邪势盛,多见痰火内闭;脱证正气虚,可致阴竭阳亡。n n中经络的治疗:平肝熄风,化痰通络。n中腑:通腑泄热。n中脏之闭证:

    28、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脱证:救阴回阳固脱。n恢复期以经络病变为主,配合针灸治疗,同时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恢复。 n 1、病因病机的探讨;n2、辨证论治的研究 :n辩证规范化、定量化研究 ;n通腑化痰法治疗中风病 ;n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n预防与康复的研究。n 黄某,男,68岁,2000年1月就诊。患者2月前出现突然昏仆,神志恍惚,言语不利,右侧肢体瘫痪,经西医确诊为“脑出血”,经中西医救治现神清,言语迟涩,右手肿胀,右侧半身不遂,倦怠乏力,纳差食少,面色晄白,二便调,舌淡质暗,脉沉细。n病名诊断:中风病名诊断:中风 n证型:恢复期证型:恢复期 气虚络瘀证气虚络瘀证n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n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n用药:黄芪用药:黄芪30g 30g 党参党参15g 15g 赤芍赤芍15g 15g 地龙地龙15g 15g 归尾归尾15g 15g 川芎川芎10g 10g 红花红花8g 8g 桃仁桃仁10g 10g 茯苓茯苓20 20 川牛川牛膝膝15g 15g 桑枝桑枝10g 10g 甘草甘草3g3g。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风介绍-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57556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